二十一、内蒙古平氏谱序

内蒙古祁县平氏谱序

祁县营村平氏源流

 

在乾隆晚期至嘉庆早期(1790-1810)年间,祁县营平氏家族祖宗平高昌从祖籍地山西省太原府太阳县南四十里黄楼村(编号一都七节)搬迁至内蒙古包头市土默特右旗双龙镇祁县营村,至今有两百余年,繁衍人口近四百余人(现第七代至第十一代)。

清代是中国人口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清初通过康雍乾三世的休养发展,到乾隆朝全国人口突破三亿大关。人地矛盾尖锐,大量内地贫民迫于生活压力,“走西口”、“闯关东”、"古道”和“下南洋”,"赴金山",形成近代五股大的移民浪潮,都是以谋生为特点的非官方行为。“走西口”是清代以来成千上万的晋、陕等地老百姓涌入归化城、土默特、察哈尔和鄂尔多斯等地谋生的移民活动。                  “走西口”是一部辛酸的移民史,是一部艰苦奋斗的创业史。一批又一批移民背井离乡北上口外的蒙古地区,艰苦创业,开发了内蒙古地区。更重要的是,他们给处于落后游牧状态的内蒙古中西部带去了先进的农耕文化,使当地的整个文化风貌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伴随着“走西口”移民的进程,口外的内蒙古地区以传统单一的游牧社会演变为旗县双立,牧耕并举的多元化社会。在这一演变过程中,作为移民主体的山西移民做出了极大的贡献。由于山西移民在移民中占绝大多数,因而当地的移民文化更多地富有晋文化的特色,也可以说是晋文化在这一地区的扩展。

人口的流动,带动了文化的传播,而文化的传播,又拉近了地区间的距离,增强了它们的认同感。“走西口”这一移民浪潮,大大促进了内蒙古中西部地区与内地的交流,进一步增进了蒙汉之间的民族感情,对我们多民族国家的繁荣稳定产生了一定的积极的影响

而对口外蒙古地区而言,内地大批移民的到来,带来了较为先进的农耕技术,促进了口外农业的发展,移民的辛勤耘作,将传统的农耕界线向北推移,使得当地单一的游牧经济发生变化,逐渐形成了农牧并举、蒙汉共居之乡。而大批经商务工者的纷至沓来,则刺激了蒙古地区商业的繁荣和城镇的兴盛。“先有复盛公,后有包头城”,“复盛公”是山西乔姓商人的商号之名,他们之于包头城的形成和发展,凸显了昔日晋商与边塞城镇繁荣的密切关系。

此外,“走西口”还加强了蒙、汉人民的相互交流,此种交流,除了前述经济方面的影响外,在文化上的交融亦相当显著。譬如,蛮汉调(又称蒙汉调或漫瀚调),就是蒙汉人民在生产和生活的交往中,逐渐融合了信天游、山歌、蒙古歌曲的艺术风格,相互交流而催生的一种新民歌。而广泛流传于晋北、陕北、河北以及内蒙西部的地方小戏“二人台”,更是内地文化与草原文化相互交流和融合的产物。

“二人台”中最具代表性的《走西口》,讲的是太原府女子孙玉莲,与丈夫太春新婚不久,就遇到了“咸丰正五年,山西省遭年限”,只得离开爱妻,外出走西口。该剧刻画了一对被迫分离的恩爱夫妻,在离别之际凄苦缠绵的情景。

现在,内蒙古西部地区,包头市区人口222.24万人。包头城市建成区面积360平方公里,市中心区面积315平方公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首批确定的十三个较大城市之一,为中国特大型城市。工业特色涵盖稀土、钢铁制造、冶

金、机械制造、军工等,以包头钢铁集团和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北方重工为代表。

包头为中国重要的交通枢纽,京包铁路,包兰铁路,包西铁路,包环铁路、包神铁路等在此交汇[8],京藏高速、京新高速、包茂高速公路、110国道、210国道等重要线路经过交汇。城市象征是三只鹿组成的巨大雕像,市树为云杉树,市花为小丽花。

包头市辖六个市辖区、一个县、二个旗及一个国家级稀士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即昆都仑区、青山区、东河区、九原区、石拐区、白云鄂博矿区、固阳县、土默特右旗、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包头稀土高新区(包括滨河新区)

包头市曾先后获得过联合国人居奖、中华环境奖等殊荣,是全国第一、第二及第三批文明城市、中国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并先后被评选为“世界稀土之都”、“中国制造业名城”、“中国最具

幸福感城市”、“中国十佳宜居城市”、“中国最有吸引力城市”、首批“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二〇〇八年度最具影响力的品牌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全国安居工程先进城市”。

通过这次与全国平氏宗亲交流的机会,我们要了解过去,不忘历史,希望大家能够多交流,多沟通,希望我们的平氏家族兴旺发达,家族成员快乐生活,万事如意。

 

 

内蒙古包头市

二零一七年十二月二十六日

 

内蒙古平氏家族迁移与分布

一、内蒙古包头市土右旗双龙镇祁县营村平氏人口六百多人,老祖宗平高昌在乾隆晚期至嘉庆早期(17901810)年间从祖籍地山西省太原府,太阳县南四十里黄楼村迁移到土右旗祁县营村,至今有两百多年,一世祖平高昌育七子分七门(编号一都七节)现本村有第七世至十一世,五代人,老大门,老七门世系图已收集,老三门,老五门,老六门待收集,老二门和老四门本村没有后人不详。

老大门有一支平姓与老七门平根师,迁至土右旗海心村,现有平氏人口五十多人,土右旗小韩营村有老五门一支平氏后人迁入现有人口三十多人,以前有家谱,文化大革命破四旧已销毁,由于历史悠久,第二世、三世、四世、无法查证。

第一次续谱,由本村老大门平子敬,平子惠(付在)于二零零八年、编辑本村老大门家谱,有一本小册子,有多处村务,现只做参考同年五月八日赴山西太原市考察祖籍,无结果。

祖坟在二〇一六年由本村平光明、平交期、平全祥等组织平氏家族后人共同集资三万多元,立祖碑,围祖坟,祖坟里有平高昌子孙一世到六世六代人,占地一千多平方米,由于年代悠久无人管理,坟头以成平地,到现在家族兴旺人才济济。

二〇一八年平跃光参加了贵州三都中华平氏宗亲联谊会议,二〇一九年参加了山东邹城平氏宗亲联谊总会总谱撰修工作会议,回来联系了内蒙古各地区平氏宗亲,传达了中华平氏总会修谱方案,收集内蒙古各地区平氏家谱人丁资料,世系图等,登记上《中华平氏总谱》。由于家族对家谱不重视、没人管等多种原因,至今工作进展不大。

二〇一八年由凭光明建立内蒙古平氏支会筹备组,现群里有内蒙古各地平氏宗亲一百多人,还在筹备中。

二、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有四百多人,平姓人口,祖籍山东人丁资料,世系图,至今没有收集到。

三、内蒙古包头市土右旗海子乡周家营村,平关显之子、平兴堂、平建华,祖籍来源于山东聊城莘县道口村,刘亭平兴堂,一九五九年支边到内蒙古呼市,一九六二年到土右旗周家营村居住,平建华也来到此地。

山东聊城有家谱,有关于平关显及后代记载,我们的字是:兴、家、成、业、建、国、安、邦。

现有平氏人口二十八人,大部分居住再呼市。

四、内蒙古乌兰察布市集宁区黄家乡李家村,平氏家族祖宗,平和(小名八斤),兄弟八人,她是老八,民国十八年从祖籍地山西省太原小泉沟搬迁至内蒙古集宁,山西太原有家谱,有平和的记载,现有平和之子,平守福,子孙三十六人,现有第三代至第五代。

五、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有三户平姓人口,一户汉族,祖籍江苏,江宁,二户蒙族。其他资料待收集。

联系人:内蒙古包头市平跃光

二〇二〇年十二月二十九日

蒙古赤峰市敖汉旗平氏序言

在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生活着一支平氏宗亲,人数大概在2000人左右,2015年广西宗亲去内蒙探亲(爱人是内蒙赤峰市人),曾经去拜访过他们,中华平氏宗亲联谊总会在郑州召开会议时,广西宗亲曾经牵线叫他们也参加会议,但他们报名后却没有来人参加会议。

中华平氏宗亲联谊总会

二〇二一年六月


点赞(2)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