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君治勋公传

盖闻传者,传也:所以传人之生平梗概,俾后世之览者千百里挑一,上而不朽也。苟其人居心叵测,则立身不足传:行事不恭,则处世不足传:聪明才智,上之不足增辉史册,下之不能传播里党,则功名富贵皆不足传也。不愿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所由称诵弗置也。余等馨述,乃先君生平之传略一二耳。

先君治勋,字子元,诞于民国五年(一九一六年)丙辰五月,自幼失怙,高皇寺外祖父见公天资聪慧,秉质颖悟,虽居畎亩之中,不乐与群为伍,鹤立鸡群也。故收养在家,聘名师教书习礼,成就栋梁之材。先君不负外祖父厚望,虽没囊萤映雪、悬梁刺股,倒也夙兴夜寐,朝经暮史,博览群书,终为饱学之士,倚马之才。十年寒窗后返回故里,于谢家岗步入杏坛,执鞭为师。二年后,以全省学科名列前茅,荣录淮南矿路局,任练习车长之要职。春风得意,前途无量。倏尔抗战爆发,先君以救国救民,匹夫有责为己任,慨然辞职,披星戴月步行数百里于立煌县(金寨县)报考安徽省干训团,奔赴抗日前线,并加入中国国民党。被分配到省企业印刷司任课长,为安徽银行印刷地方金融券,采取得力措施抵制伪币干扰,稳定了地方经济,使抗日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其工作才能深得上级赏识。抗战胜利后,先后任省田赋、粮食管理处课长、主任、处长、省政府观察员等要职,主管全省田地赋税征收,粮食调运、保管等事宜。此间,先君正值而立之年。不久新中国成立,先君安居梓里、见故乡诸多乡亲目不识丁,孩子们无钱入学而流浪社会。于是,变卖家产,筹集资金雇请教职工,配置教学设施,办起了淮南有史以来的第一所平圩私立学校,召收穷人孩子免费入学。先君既任校长又任员工,而且亲临课堂教学,成绩突出。一九五一年凤台县人民政府授予“灾区教育要为生产教灾服务”锦旗,教师颁发“模范教师”奖章,为今日平圩小学的前身。直至人民政府接替。

在十多年办学的同时,先君立志研习岐黄而济世救人,攻读中医学科书籍,精心钻研中医理论,熟练中草药药性,掌握望、闻、问、切脉理技巧,广泛收集民间秘方,救死扶伤。三十多年的临床积累,使他在治疗糖尿病、肺结核、小儿百日咳、破伤风急救,收到了奇特疗效,远近数百里往来踵门求治者络绎不绝。曾使本族两同胞起死回生。受其医康复转危为安者,举不胜数。人们称为“扁鹊在世,华陀重生”。先君说:“昔范文正有云:‘不为良相,当为良医!’吾办学为育人,从医为救人,凡益於人者,何乐而不为?”

先君于族党梓里息事宁人,族党间鼠牙雀角,无不排难解纷,化干戈为玉帛。有余、邓二氏因“莫须有”之罪被冤入监,幸先君慷慨陈词,对簿公堂,使其免受讼狱之苦。

先君救苦恤困,从不自持家富而欺贫,周济穷困,捐资成美在所不惜,终身不忘其恩者大有其人。土改时工作组开先君批斗会,众人忿然不平,鸦雀无声。有一宗亲在会上发言说:“当年要不是治勋搭救,我一家早就饿死了,怎么会有今天?”批斗会尴尬而散。因而在全国土地改革时得党和人民政府优待,定了一个“开明地主”的成份。

先君德配孙老孺人,淑慎温顺,克修母仪,巾帼中丈夫也。妪煦余等兄弟姊妹八人皆为倜傥之材,乃先君德之所报也。

先君辞世已九载,室迩人远矣。余追述芳型如在目前,一九九四年十二月五日二十三时四十五分岁犯天狗,竟赴蓬菜之召,享龄七十九岁。

嗟乎!公往矣,事业已归前人录,典型皆与后人看,生前淡泊明志,虽未擢高科而平步青云,然办学育人,治病救人,龄宿行芳,世人有口皆碑,足可慰先君在天之灵。适值淮南吾族创修族谱之际,谨以简陋无文之言,剞劂梨枣,以志不忘云尔,是为之传。俯仰无愧天地,褒贬自有春秋也。

 

不孝男:庆德   庆佩   庆雷   庆双

不孝女:庆泽   庆霄   庆雪   庆华

公元二○一三年(癸巳)季冬月之宜日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