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汝州平氏宗谱-第三章 平氏渊源 河南汝州平氏宗谱-第三章 平氏渊源

第三章 平氏渊源

                   一、平氏远源

    平氏。分布颇广。汉族、苗族、土家族、仡佬族等民族均有此姓。我国的平姓主要的两个源流,追根溯源,都是源于古老的黄帝。

    (一)、出自春秋时代的齐国。《姓氏考略》记述:“齐相晏平仲之后,望出河内,燕郡。”晏平仲,就是大名鼎鼎的晏婴,他的字仲,死后被谥为平,所以司马迁在《史记》中称他为晏平仲。他的子孙后代以祖谥为氏,形成平姓的一支。而晏姓的渊源,可以直溯到上古时期的祝融氏的儿子陆终。陆终的第五个儿子晏安。而陆终之父祝融氏,是颛顼的后代,颛顼又是黄帝的曾孙。所以,这一支平姓源远流长,是黄帝后裔。

    (二)、出自战国七雄之一的韩国。《通志•二七•以邑为氏》记载:“平氏,姬姓。韩哀侯少子婼(音绰),食采平邑,因以为氏。秦灭韩,从下邑。望出河内、燕郡。”根据《姓纂》的记载:“韩哀侯少子婼食采于平邑,因氏焉,秦灭,徙于下邑。”被晋国始封于韩的韩武子,是周武王姬发的儿子唐叔虞之后。再往上推溯,这一支平姓同样是源于圣君周文王的姬姓后裔,当然也是黄帝后裔。

  周文王姬昌是黄帝的裔孙,虽说平姓分别出自晏婴和韩武子,但是追根究底,实际上是同出一源,分别发源于山东和河南。战国时的韩国拥有现在的河南、山西以及陕西之地,而到了韩哀侯时的国都则设于河南新郑。 郡望堂号:河内  沁阳

             

            、平氏源流

   平(ping)姓源出有三,分别出自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相晏平仲的后代,以其父名为姓。韩国国君韩哀侯少子“婼”,以封邑(平邑),以邑为氏。元朝太宗英文皇帝窝阔台长子定宗简平皇帝贵由后裔,明朝洪武年间,族人不堪迫害汉姓为平。

1、源出姬姓,以邑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以邑为氏》载,战国时期韩国君韩哀侯,将少子诺封于平邑(今山西省临汾市一带),他的子孙就以封地为姓,相传延续姓平。公元前230年,韩国被秦国所灭,韩哀侯的后代由平邑徙迁下邑(今安徽省砀山县),以原邑名平为氏。

据《帝王世纪》和《中华全史》记载,黄帝生于轩辕之邱,故名轩辕黄帝。当时是部落时期,黄帝直接领导的是熊氏部落,故号有熊氏,轩辕氏。姓公孙。因长于姬水,又以姬为氏。今之姓氏,凡与姬姓有关,大抵皆系黄帝之裔。 2、源出战国时齐国相晏平仲的后代,以其父名为姓,相传姓平。平仲的先祖,可追溯到黄帝,平仲的父亲叫晏子,晏子的祖上是晏安,晏安是远古氏族领袖陆仲的后代,而陆终是黄帝的嫡传后代。 3、源出陕西平姓,本支为大元,太宗英文皇帝窝阔台长子定宗简平皇帝贵由后人。帝崩,是国内忧外乱,三岁无君。后人深受迫害,东渡黄河移居河北省邯郸地区,后因战乱,西迁进河南博爱县。至大明洪武年间,族人不堪迫害汉姓为平。黄河发水,西迁至今山西省临汾市,后入陕西省定居。

平姓迁徙

春秋时期,齐国有名相晏婴,字平仲,他当时辅佐齐景公,把齐国治理的非常好,他人虽然很矮小,但是却足智多谋,他的子孙后代以这样一位祖先为荣,就以他字中的“平”为姓。《姓氏考略》载:齐相晏平仲之后,以字为氏。到了战国时期,韩国国君韩哀侯有一个儿子叫“婼”,他受封于平邑(今山西省临汾附近),他的子孙后代就以封地名“平”为姓。这支平姓起源于韩国的公族之姓,姬姓。路史云:“韩哀侯少子婼,食采平邑,因以为氏”。平姓后来在河内郡发展成望族,世称河内望(河南省沁阳一带)。              今河南、湖北、云南、安徽、四川、北京、上海、河北、江苏、浙江、山东、陕西、山西、辽宁、内蒙古、福建、湖南、江西、广西、广东、香港、台湾等各省区,均有平氏族人分布。

   地名考                                            (一 )平邑:

1、山东平邑、夏、商、西周时期为颛臾国,南部商代属倪国、西周属邾国地。春秋时期,北部仍为颛臾国,余之分属鲁国之武城、东阳、邱舆、卞等邑。战国时,先属费国、鲁国,后属齐国。秦朝属薛郡。西汉境内置南武阳县、南城县,分属兖州泰山郡、徐州东海郡, 并一度置平邑侯国、南城侯国。(当时不属古韩领土)

2、河南南乐平 邑、在县东北4公里,属谷金楼乡。《竹书纪年》:晋烈公四年,赵城平邑。《太平寰宇记》卷五四魏州南乐县 。《史记赵世家》:「(献侯)十三年,城平邑。现有前、后、中、东四平邑,是一古老村落。(当时不属古韩领土)

3、战国韩长平邑:

战国中晚期 之韩长平 邑(上党郡)的区域,西起少水(今沁河)以东,(据刘泽民等主编《山西通史大事编年》153页,山西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北括涅(霍山以南)地(《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一册33~36页,谭其骧主编,中国地图出版社1985年版)。南达野王(今河南沁阳)、轵(今河南济源),东北、东以浊漳河与赵国上党郡为界。(《史记·魏世家》:“昔者魏伐赵,断羊肠,拔阏与。”《正义》:“羊肠坂道在太行山上,南口怀州,北口潞州。阏与故城在潞州及仪州”。 战国时期的韩上党城(郡治)所在,文献无确载。但肯定不在长治盆地。《汉书·地理志》所记今长子城西的古城遗址,是秦至西汉时期的上党城(郡治),壶关、长治之上党城更晚,这一点,近代史学界郭沫若、谭其骧、范文澜、杨宽等都有肯定的论述。我们研究认为,战国时的长平城即韩上党城(郡治),理由有三:其一,《史记·赵世家》、《韩世家》、《白起王翦列传》、《战国策》、《汉书·冯奉世传》等文献载,公元前262年,在秦国强大的军事压力下,韩国决定把上党郡十七城市邑割让给秦国以企望止息战争。韩上党郡守靳拒绝执行这一决定;韩桓惠王才派冯亭赴上党接替靳。冯亭先后与赵将廉颇、赵括在长平战守三年,最后,“战死于长平”。按当时地方官守土抗敌之制度推断,大战之时,作为郡守的冯亭,不可能远离上党郡治所在的城,那么,此“战死于长平 ”之长平,当是指狭义的长平城左近。其二,此记载和高平民间传说的冯亭之死地是吻合的,据《高平县地名志》、《高平金石志》载,故长平城南的高平寺庄村,原名“义庄”,系因长平之战末期,冯亭率残部突围,出长平城南门,经寺庄村东北的白骨岭往西南,企图与驻今永录乡三军村的赵括会合,在今白骨岭南、永录尸骨坑处遭秦军重兵截杀,冯亭惨败,义不降秦,投古井自杀。后人为纪念冯亭,称此村为“义庄”。后演变为寺庄。其三,从战国晚期韩长平邑(上党郡)的疆域、地理形势等因素考虑,如长平邑(上党郡)与韩国本土的联系,及与其接壤的赵上党郡城(和顺县古阏与城。见《水经·清漳水注》;刘伟毅《山西历史地名词典》)、秦河东郡古端氏邑城(沁水县郑庄镇西城村)的交往、守御等等因素考虑,郡城也只有设在故长平城处最为适宜。战国早期的韩上党郡城则可能是浊漳西源西北的古阏与城,即今沁县册村镇乌苏村。 摘自山西韩长平邑古地名考 ( 二)、下邑:

     1、 国都以外的城邑。《春秋·庄公二十八年》“冬,筑 郿 ” 晋 杜预 注:“ 郿 , 鲁 下邑。” 孔颖达 疏:“国都为上,邑为下,故云 鲁 下邑。”

2 、 古县名。秦置。治所在今安徽砀山县。北魏孝昌元年(公元525年)移治今河南夏邑。明初改今名。公元前208年,刘邦取砀,攻拔下邑,即此。

3、平陵平陵陵邑位于陵园东北,今李都村、庞村一带。 《汉书·宣帝纪》载:本始元年(公元前73年)正月,募郡国吏民訾百万以上徙平陵,第二年又“以水衡钱为平陵,徙民起第宅”。今在陵邑遗址内发现当年制骨、制陶作坊遗迹和部分建筑遗址,出土较多有火烧和锯过痕迹的骨料及板瓦、瓦当残陶器铜鼎铁铧镂角逼土等、遗址内汉瓦残片比比皆是,俯首可拾。由此推测,当年陵邑内建筑必是栉比麟次,相当繁华。

  (三)、河内郡

汉置,今河南之河北道大部分地方皆是,胡渭云,古者河北之地,皆谓之河内,自战国魏始有河内河东之名,而秦汉因以置郡,周礼所谓河内,不止河内郡地也,汉时郡治废县,在河南武陟县西南,晋徙治野王,即今河南沁阳县治,后魏于郡置怀州,隋废州,寻仍为河内郡,后又为怀州,宋曰怀州河内郡,后又为怀州,宋曰怀州河内郡,金又曰怀州。

          三、平氏祖源略考

     汝州平氏宗族之渊源,可以追溯到三皇之后,五帝之始。据《四书串珠》记载:公孙轩辕。据《帝王世纪》和《中华全史》记载,黄帝生于轩辕之邱,故名轩辕黄帝。当时是部落时期,黄帝直接领导的是熊氏部落,故号有熊氏,轩辕氏。姓公孙。因长于姬水,又以姬为氏。今之姓氏,凡与姬姓有关,大抵皆系黄帝之裔。周姬姓,周武王姬发。按周制,传长子继王位。周成王,姬涌,封其弟叔虞于唐,(武王少子),后为晋国,(今山西太原市一带),韩国姬姓,武子后裔。据《风俗通》记载:武子事晋,晋献公,封武子于韩,为韩国,以国为氏,姓韩。(韩国,今陕西省西安市韩城县一带)。韩,世为晋卿,春秋时都颍州,为韩王。战国时,七雄之一。传二十二世,韩国君,为韩哀侯。些时期,韩、赵、魏三国灭晋,遂分晋地,韩哀侯迁都山西省平阳。以后,韩国一国灭郑,韩哀侯进入中原,迁都郑国都城,(今河南省新郑县城附近有郑、韩故城遗址)。据《通志世族略以邑为氏》记载:韩哀侯少子婼食采平邑,以邑为氏,是谓平婼(平邑,今山西临汾附近)。平婼乃平姓之始祖。韩国被秦国吞并后,便从河内郡迁至夏邑。

                      摘自1996年夏店平氏家志

    人文始祖:黄帝(公元前2697年—公元前2598年)。姬姓,少典之子。黄帝娶有4妃:西陵氏、方雷氏、彤鱼氏和嫫母。四室生有25个儿子。西陵氏嫘祖,是黄帝的元妃,生有2子,长子叫玄嚣,次子叫昌意。 黄帝二世:玄嚣,黄帝长子。 黄帝三世:蟜极,玄嚣之子。 黄帝四世:帝喾,蟜极之子,又称高辛氏。 黄帝五世:后稷,帝喾之子,名弃,周朝始祖。初仕尧,官司农,教民稼穑;继佐舜,亦官大司农,播种五谷,封国于邰。 黄帝六世:不窋,又称叙望不,后稷子。母日姞氏。佐大禹,亦官大司农。 黄帝七世:鞠陶,又称鞠,不子。鞠公字德宣,袭爵邰侯。 黄帝八世:育 黄帝九世:抚 黄帝十世:拔 黄帝十一世:膺 黄帝十二世:胜,胜公仕夏 黄帝十三世:含章 黄帝十四世:郝 黄帝十五世:乾 黄帝十六世:公刘,由狄迁豳,袭爵为侯,屡谏桀王不从,自修后稷之业,周道始兴。 黄帝十七世:堃,堃公仕商,袭爵 黄帝十八世:庆节,庆节继爵 黄帝十九世:皇仆,字元音 黄帝二十世:太素,袭爵 黄帝二十一世:国华,继位 黄帝二十二世:差弗,继位 黄帝二十三世:绍穆,继位 黄帝二十四世:承启,继位 黄帝二十五世:殷仲 黄帝二十六世:怀德 黄帝二十七世:毁隃,继位 黄帝二十八世:超,继位 黄帝二十九世:公非,又称公非递、公卯,字辟方。袭爵。 黄帝三十世:至详,继位 黄帝三十一世:尚贞 黄帝三十二世:高圉,字侯侔。公元前1358年—公元前1298年在位。 黄帝三十三世:亚圉,高圉子,字云都。公元前1297年—公元前1193年在位。 黄帝三十四世:公叔祖类,亚圉子。又名太公、组绀。公元前1192年—公元前1158年在位。 黄帝三十五世:古公亶父,公叔祖类子,周称太王。由豳迁岐,居岐之阳,实施翦商。公元前1157年—公元前1139年在位。 黄帝三十六世:周公季历( 公元前1165年—公元前 1065年),古公亶父子,又称王季、公季。娶挚任氏女太任。公元前1138年—公元前1100年在位。 黄帝三十七世:姬昌,季历子,居西佰,又称西伯昌,后称周文王。公元前1099年—公元前1050年在位。 黄帝三十八世:周武王姬发,姬昌子。公元前1049年—公元前1043年在位。即位后大举伐商,并于牧野之战大败商军,纣王自焚,商亡。武王建都于镐京。史称西周。武王死时54岁。  黄帝三十九世:

    周成王姬诵,武王子,即位时12岁。公元前1042公元前1006年在位。由周公旦摄政。之中,平定武更(纣王子)叛乱,并大封诸侯。成王造东都洛邑。成王死时42岁。   叔虞,周成王年少,与弟叔虞戏,削桐叶为珪封以叔虞。史佚周成王择日封叔虞于唐(今山西翼城西),是为唐叔虞。

黄帝四十世:

周康王姬钊,成王子。公元前1005年—公元前980年在位。康王是一位有作为的周王,史称“成康盛世”。康王时,周朝较强盛。 唐叔虞卒,子燮继位,更国名为晋,子燮是为晋侯。

黄帝四十一世:

周昭王姬瑕,康王子。公元前979年—公元前961年在位。“昭王之时,王道微缺”,周国力开始下降,昭王南巡死于楚。 晋侯卒,子武侯宁族继位.

黄帝四十二世:

周穆王姬满,昭王子。公元前960年—公元前923年在位。穆王时作《吕刑》,是流传下来的我国最早的法典。穆王是西周在位时间最长的周王。 武侯卒,子成侯服人继位.

黄帝四十三世:

周共王姬伊扈,穆王子。公元前922年—公元前900年在位。 成侯卒,子厉侯福继位。

黄帝四十四世:周懿王姬囏,共王子。公元前899年—公元前875年在位。懿王时,周室衰弱,外族入侵已无力抵抗。 厉侯卒,子靖侯宜臼继位。

黄帝四十五世:

周夷王姬燮,懿王的儿子。公元前865年—公元前858年在位。夷王时,周天子与诸侯的矛盾尖锐化,夷王曾烹杀齐哀公。 靖侯卒,子厘侯司徒继位。

黄帝四十六世:

周厉王姬胡,夷王的儿子。公元前858年—公元前841年在位。厉王是一位暴君,对外战争屡败,国势日危。在位16年,竟被国人放逐。 厘侯卒,子献侯籍继位。

黄帝四十七世:

周宣王姬静,厉王的儿子。公元前828年—公元前782年在位。即位后针对周王室的内忧外患,进行改革。取得成功,史称“宣王中兴”.

献侯卒,子穆侯费生继位。前785年:穆侯卒,弟殇叔自立,太子仇(21岁)出奔。

    黄帝四十八世:

    周幽王姬宫生,宣王的儿子。公元前782年—公元前771年在位。贪淫无道,为博宠姬褒姒一笑,竟“烽火戏诸侯”,从而亡国被杀。这就是“一笑倾国”的由来。 前781年仇率众袭杀殇叔自立,是为文侯。

成师,58岁于曲沃(今山西闻喜),号桓叔。前745年:昭侯封其叔父成师(58岁)于曲沃(今山西闻喜),号桓叔。曲沃地大于晋都冀。

 

黄帝四十九世:

周平王姓宜臼(约公元前781-公元前720)。周幽王之子,母亲申后是幽王的正室。公元前770-公元前720年在位。 文侯卒,子昭侯伯继位。

黄帝五十世:

姬泄父,姬宜臼次子,早死。 前739年:大夫潘父弑昭侯欲迎曲沃桓叔,晋人拒曲沃拥立孝侯平(昭侯子)。

    庄伯鳝。前731年曲沃桓叔卒,子庄伯鳝嗣位。异母韩武子.

    韩武子韩万曲沃桓叔生公子万,封于(即韩原今陕西韩城县),立韩氏,故称韩万,是为韩武子子赇伯

黄帝五十一世:

周桓王姬林(?—公元前697年)。姬泄父次子,周平王孙,太孙赤之弟。公元前720-公元前697年在位。周桓王姬林有子三:太子佗、王子成父、王子克。 晋武公。前716年:曲沃庄伯卒,子武公嗣位。前724年曲沃庄伯进攻晋都冀(今山西冀城),孝侯被杀。晋人杀退庄伯后拥立孝侯子郄(鄂侯)。

    前718年鄂侯卒,曲沃庄伯攻冀,周发兵攻曲沃,庄伯退。晋人拥立哀侯光(鄂侯之子)。前710年哀侯伐陉廷,被陉廷与曲沃武公合谋所俘。晋人另立其子小子侯。前709年哀侯被弑。前679年曲沃武公灭晋侯湣,并晋地。重贿周釐王,求为诸侯得允。此后称晋武公。

    韩赇伯(韩万之子赇伯)

黄帝五十二世:

周庄王姬佗(?—公元前682年),是周桓王长子。桓王病死后继位,在位十五年。公元前697-公元前682年在位。 献公诡诸。前677年:武公卒,子献公诡诸继位。献公时晋开始强盛。前665年:献公欲废太子申生改立爱妾骊姬之子奚齐,遂使申生居曲沃、公子重耳居蒲城、公子夷吾居屈城。

韩定伯韩简。承袭父亲韩赇伯谥号定,史称韩定伯,儿子韩舆

黄帝五十三世:

周惠王姬阆(?—公元前652年十二月),他是周庄王的儿子,在位25年。公元前677-公元前652年在位。 奚齐。前651年九月,献公卒,拖孤于荀息拥立幼子奚齐。十月,里克弑奚齐,荀息又拥立悼子(奚齐之弟,9岁)。     晋惠公夷吾。十一月,里克再弑悼子,荀息遂殉职自尽。里克、邳郑欲迎重耳,重耳婉言拒绝,遂迎夷吾。夷吾请秦发兵助归许以割地相酬,同时又许封里克汾阳之田、邳郑负葵之田。夷吾(惠公)归而即位。 晋文公重耳。前636年重耳居秦,怀公惧。年初,囚杀其五贤士家人。二月,栾、卻等诸大夫阴迎重耳,秦发兵送重耳渡河归国即位,是为文公。怀公出逃被杀。三月,怀公故臣吕省、却芮作乱焚宫室,文公私入秦借兵平乱。

   韩舆,又名韩子舆。承袭父亲韩简担任韩氏家族领袖,儿子韩厥

    黄帝五十四世:

周襄王姬郑(?—公元前619年)。周惠王子。惠王病死后继位。执政时间为公元前651-619年。在位33年。 晋怀公圉。前637年:九月,惠公卒,太子圉(怀公)继位。同年,重耳经曹、宋、郑至楚而后奔秦。秦穆公厚待重耳,谋送重耳归国。

襄公欢。前628年:冬,文公卒,子襄公欢继位。

晋成公黑臀。前607年灵公年长,无道。赵盾、士会数谏。灵公使鉏麑谋刺赵盾,鉏麑见赵盾为人忠诚清白而不忍加害遂自杀。九月,灵公宴请赵盾试图伏杀之,公宰示眯明(又名祁弥,自称桑下饿人)未仕时曾得赵盾一饭之舍,遂奋力救赵盾得拖。赵穿怒而弑灵公,赵盾返而迎文公少子黑臀(避难于周)即位,是为成公。太史董孤谓赵盾弑君。

    黄帝五十五世: 周顷王姬壬臣(?—公元前613年),周襄王之子。公元前619年至公元前613年在位。 晋灵公夷皋。晋襄公之子。姬姓,名夷皋。公元前620年即位,其时年龄尚幼,即好声色。后来渐长,宠任屠岸贾,不行君道,荒淫无道,以重税来满足奢侈的生活致使民不聊生。 韩献子  韩厥(生卒年不详)。姬姓韩氏,名厥,谥号献。即韩献子韩舆之子。春秋中期晋国卿大夫,始为赵氏家臣,后位列八卿之一,至晋悼公时,升任晋国执政,战国时期韩国的先祖。一生侍奉晋灵公晋成公晋景公晋厉公、晋悼公五朝,优秀而又稳健的政治家公忠体国的贤臣,英勇善战的骁将。     黄帝五十六世:

周匡王姬班(?—公元前607年)。周顷王子。顷王死后继位。公元前613-公元前607年在位,在位6年。病死,葬处不明。死后由弟定王瑜即位。 韩无忌。中国春秋时期晋国公族大夫,韩厥长子。前572年,晋悼公以他和荀家、荀会、栾黡为公族大夫,称无忌镇静。

韩起前566年,韩厥告老,韩无忌因自己有废疾,将家主之位让给弟弟韩起,晋悼公以韩无忌为公族大夫之长,另立公族氏。前557年,晋平公继位,以韩无忌的儿子韩襄和一起祁奚栾盈士鞅为公族大夫

    黄帝五十七世:

    周定王姬瑜(?—公元前586年)。周匡王子。匡王死后继位。公元前607-公元前586年在位。在位21年,病死,葬处不明。 前621年:七月,襄公卒,太子夷皋年少,赵宣子使先蔑、士会入秦迎襄公之弟雍,而贾季则使人入陈迎襄公之弟乐。赵盾怒而逐贾季。

    韩贞子,名须,是中国春秋时期晋国韩氏的领袖,韩宣子韩起之子。承袭父亲韩宣子担任韩氏的领袖,仕晋定公,率领韩氏迁居平阳。儿子韩简子韩不信。

    黄帝五十八世:

周简王姬夷(?—公元前572年)。周定王子。定王死后继位。公元前586-公元前572年在位。在位14年,至公元前572年九月病死。

韩简子,名不信,是中国春秋时期晋国韩氏的领袖,韩贞子韩须之子。承袭父亲韩贞子担任韩氏的领袖,仕晋出公。儿子韩庄子韩庚。

黄帝五十九世:

周灵王姬泄心(?—公元前545年十一月癸巳日)。周简王之子。简王死后继位。公元前572-公元前545年在位。周灵王有二子,太子姬晋(公元前565年—公元前546年)。次子姬贵。

韩庄子,名,是中国春秋时期晋国韩氏的领袖,韩简子之子。承袭父亲韩简子担任韩氏的领袖,仕晋哀公。儿子韩康子韩虎。

黄帝六十世:

太子姬晋(公元前582年五月—公元前546年)。周灵王的长子太子晋(也被称为王子晋或王子侨),娶姜妃,子二:长子宗敬,次子宗恭未祥。因直言进谏而被贬为庶人,不久郁郁而终。

    韩康子:姬姓,韩氏,讳虎,原名韩虎。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晋国韩氏的领袖,韩庄子之子。 子死,康子即位。公元前453年,韩康子和赵襄子魏桓子一起打败了智伯瑶,瓜分了他的领地,只给晋幽公留下两城,他们三家的领地更大了,超过了诸侯 韩康子去世后,他的儿子武子继位。后来,韩虎的孙子韩景侯韩虔索性与三家分晋,自成一国,迁治于阳翟(河南禹县),公元前403周威烈王被迫承认韩虔为诸侯。

黄帝六十一世:

韩武子(?─前409年),韩启章,是中国战国时代韩国的君主,韩康子之子。 康子死,武子即位。武子二年,伐郑,杀死了郑幽公,十六年,武子死,子韩景侯即位。

    黄帝六十二世:

    韩景侯(?400)战国时韩国国君。名虔。晋卿韩武子之子。公元前408400年在位。韩景侯元年(前408),攻郑,取雍丘(今河南杞县)。次年,为郑败于负黍(今河南登封西南)。五年,与赵、魏合兵攻齐,入齐长城,三晋声威大震。卫慎公十二年,秦简公十二年,郑繻公二十年,赵烈侯六年,魏文侯四十三年,韩景侯六年,前403年),周天子威烈王姬午正式册烈侯赵籍、文侯魏斯、景侯韩虔为诸侯。

黄帝六十三世:

    韩烈侯(387)姓名韩取,战国时期韩国君主,韩景侯之子。韩烈侯时期,韩国政治混乱,法律、政令前后不一,群臣吏民无所适从,遂实行改革。韩烈侯在位初期,叔父韩侠累任相国,大臣严遂(字仲子)与侠累争权结怨。烈侯三年(前397年)严遂以巨金收买聂政刺杀之。前387年韩烈侯去世,子韩文侯继位。

 黄帝六十四世:

韩文侯,韩烈侯之子姓名韩猷。韩文侯二年(前385年),进攻郑国,占领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又进攻宋国,打到彭城(今江苏徐州市),俘虏宋国国君。七年,进攻齐国,打到桑丘(山东济南)。十年,韩文侯去世,子哀侯即位

黄帝六十五世:

韩哀侯,姓名韩屯蒙,战国时期韩国国君。韩国为战国七雄之一,韩严弑其君哀侯。子韩懿侯立。

黄帝六十六世:

韩懿侯姓名韩若山,战国时期韩国国君。弟弟婼(音绰),哀侯二年封婼食邑于平邑,以邑为氏。婼公乃平氏始祖。

                                    平选                                              平新光

 

  

            四、汝州夏店平氏始祖略考

     据《通志世族略以邑为氏》记载:韩哀侯少子婼食采平邑,以邑为氏,是谓平婼。韩哀侯之少子婼,实武王子裔孙。故日姬姓平,即平姓之根源。平婼乃平姓之始祖。韩国被秦国吞并后,便从河内郡迁至夏邑。 西汉时当祖父以訾百萬,自下邑徙平陵,前4年3月28日病故,葬于平陵。 西汉末,帝皇元年晏公受王莽迫害,离家东逃行至河南义马村病故,葬于新安露头沟(今义马头峪沟)东沿,栽黄楝树为记,称黄楝冢,晏公后裔定居义麻村 (今义马村)。义马平氏凡立祖均栽黄楝树为标记 。当公乃迁义马立祖一世祖。

据考江西修水平氏宗亲家谱,婼公——当公约一十二世

一   世  婼公  周烈王元年封于平邑,慎靚                                   王时卒,长子審, 二     世    審公    婼公长子審,生嫡子用 三     世    用公    秦灭韩时迁出平邑 七     世    某公    有为汝南牧者,遂家汝南 十 一  世    嘉公    生子当 十 三 世   当公   遂祖父徙平陵,汝州夏店平氏一世                       祖,公元前四年三月二十八日卒,                      生子三,晏(迁居河南义马)、景(迁                     居松江)、昱 金章宗泰和六年(公元1204年)义马四十八代先祖顺公,从义马迁至汝州夏店街定居。顺公乃迁汝州夏店平氏分支鼻祖。卒后葬于夏店村后(今夏南村中间),坟栽黄楝树,名后老坟(也叫黄楝树坟),元朝、明朝时期因战乱、灾荒迁居他乡甚多。大明万历年间,二次立祖建茔于本村西北寨岭,乃夏店平氏发祥之地。公元一九七三年因修建水库,此茔迁徙本村西北赵窑下沟,一脉四支,子孙繁衍。

点赞(2)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