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png

《平襟亚传》是2017年03月东方出版中心出版的书籍,作者是金晔。

平襟亚(1892—1978)评弹作家、小说家。名衡,笔名网蛛生、襟亚阁主人、秋翁,江苏常熟人。早年在家乡任小学教师,1915 年到上海,初在《时事新报》等报刊撰写杂文,1926 年撰长篇小说《人海潮》,翌年创办以出版长篇章回小说为主的中央书店。曾为《平报》、《福尔摩斯报》等撰文。1941 年创办《万象》月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从事弹词写作,先后编创的长篇弹词有《三上轿》、《杜十娘》等多部,曾演出于书台,其中部分并成为保留书目。另有弹词开篇《焚稿》等多篇。本书作者通过收罗史料,用优美的文笔真实再现了平襟亚平实而又多彩的一生。

金晔,江苏常熟人,1971年生。中国电力作家协会会员,常熟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2007年起,先后在《苏州杂志》《苏州日报》《民主与法制时报》等报刊发表历史散文、民国地方史研究类文章百余篇,多篇文章被《半月选读》《作家文摘报》《姑苏晚报》等报刊转载。策划并参编《公羊寿文集》。近年主要研究方向为民国地方史。

“《读书台》文丛”总序

第一章 早年的生活

第一节 少年丧父之痛 

第二节 偷看书的小学徒 

第三节 求学师范讲习所 

第四节 小学穷校长 

第二章 奋斗上海滩

第一节 一脚踏进大上海 

第二节 组建襟霞阁图书馆 

第三节 一本书发家 

第四节 弄潮交易所 

第三章 办报开书店

第一节 “鸳鸯蝴蝶派”的来历 

第二节 办期刊迭遇挫折 

第三节 沈知方化敌为友 

第四节 东亚书局和共和书局 

第四章 小报第一支笔

第一节 小报笔战健将 

第二节 与吕碧城的“狗官司” 

第三节 《人海潮》奠定文坛地位 

第四节 和陆小曼的恩恩怨怨 

第五章 中央书店的辉煌

第一节 开办中央书店 

第二节 出版《金瓶梅》的故事 

第三节 筹谋改革“一折八扣”书 

第四节 小鬼跌金刚 

第五节 书城猎奇 

第六节 赚钞票的“花头经” 

第七节 朋友的故事 

第六章 律师生涯

第一节 上海法政学院 

第二节 悬牌当律师 

第三节 法林趣事 

第四节 黎锦晖的秘密遗书 

第七章 敌宪兵队28天 

第一节 租界被捕 

第二节 被通缉的“越狱”犯 

第三节 身入魔穴 

第四节 士可杀不可辱 

第八章 独树一帜的“万象”杂志

第一节 《万象》风行上海滩 

第二节 铁蹄下险伶伶地走钢丝 

第三节 《万象》杂志特色 

第四节 故事新编:《秋翁说集》 

第五节 网中杂札 

第六节 《万象》时期轶事 

第九章 是是非非张爱玲

第一节 张爱玲腰斩《连环套》 

第二节 一千元“灰钿”事件 

第三节 《传奇》之后的传奇 

第四节 和苏青的交往 

第十章 渴望光明的年代

第一节 主编方型周刊《海光》 

第二节 中央书店的进取与困境 

第三节 平襟亚和越剧“十姐妹” 

第四节 沪上谁人不识君 

第十一章 在评弹创作的世界里

第一节 转折的年代 

第二节 思想改造 

第三节 新评弹作者联谊会 

第四节 妙手著弹词 

第十二章 岁月的尽头

第一节 加入上海文史馆 

第二节 旧朋老友不寂寞 

第三节 生命中暗淡的时光 

第四节 最后的宁静 

后记

image.png


书评:

平襟亚这个名字,在今天的读书人中可能已经有点陌生了,但在民国时期的上海滩,他却是一位响当当的人物,被誉为“四马路出版界的两位霸才”之一。只是也许因为他与“鸳鸯蝴蝶派”有染,未被新政建立后的主流文化界所容纳,也因为他年轻时不管是在发表于公开媒体上的文章,还是日常与人交往的言谈,经常会开人玩笑,有时甚至不知深浅地刺伤一下对方,因此朋友之间未免产生隔膜。但是,他对上海文化界的贡献,尤其是对今日一些人津津乐道的海派文化的形成,却作出过特殊的贡献,这是谁也抹杀不了的事实。


本书作者金晔,与平襟亚为同乡,由乡梓而产生的情感使他关注到了这位受到冷落的人,为其作了这一本传记。传主平襟亚20岁时因家境变故而离开家乡常熟,进入上海,用常熟民间的话来说就是“摸饭吃”,谋得了一份教职。通过对上海滩各类报章的悉心研究,他开始广泛投稿,逐渐成名,并开始了其办报开书店的笔墨生涯。平襟亚笔锋之健,一时成为上海滩小报的头牌人物。抗战时期,上海成为孤岛,平襟亚的弟弟在家乡被日军射杀,他本人也曾被关进日本人的监狱,但他并未屈服,出狱后创办了《万象》杂志。这本首创的方型刊物在上海滩一时领风气之先,抗战胜利后仍然风靡一时。说一句题外话,这本《万象》一直为上海滩文人所追忆,十多年前还曾由俞建群、陆灏等人在沈阳办起一本同名同型刊物,可惜因人事变迁而终于半途而废。


正像作者所说:“在现代文学史、出版史上,平襟亚不是主角,但分明又跳动着他的影子,他是十里洋场文化之链上无法摘去的环节。平襟亚多才多艺,集小说家、出版家、小报文人、律师、评弹作者于一身,这在现代文学史上是很少见的。”上海滩上许多文化名流,如郑逸梅、郑超麟、徐志摩、陆小曼、陈巨来、邵洵美、陈蝶衣、范烟桥、陆澹安、施蛰存、魏金枝、吕碧城、张爱玲、柯灵等,都与他有过文字交往,他与“越剧十姐妹”也保持了长期的友谊,为她们打抱不平,传为佳话。平襟亚以一个乡下小子的身份进入上海滩时,赤手空拳,一无所有,他靠一支笔摆脱了贫困,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而且培养了出色的后代。他的儿子沈东海出国以后成为飞行员,曾被法航挑选担当巴黎至东京国际航线的专职飞行员,结交了很多日本商人,在七八十年代日本音响风靡世界的时候,他成为东芝、雅马哈等在欧洲市场的首席代理商,一跃成为亿万富翁,并成为卢森堡的华人领袖。他的侄子平鑫涛受他影响也成为出版家,在台湾与著名作家琼瑶结为贤伉俪。在上海开创出的言情小说因时局变化而终结,通过他们的努力,又在台岛得到了延续。


但是,就是这样一样曾经叱咤上海滩文坛的人物,在新政建立以后却很快被边缘化。他熟悉的文学创作、文学出版工具被荡涤一空,他放弃了熟悉的小说创作,投入了另一个他喜爱的艺术门类苏州评弹的创作。虽然也出了一些作品,但相比于他盛年时的作为,毕竟已是强弩之末了。他在政府的安排下进了上海文史馆,但由于家庭负担人口众多,还有老家的人需要接济,生活经常陷于困境,60年代初期,他甚至不得不修书一封向友人开口借一斤粮票。书中收录了平襟亚这封信的影印件,那龙飞凤舞的墨宝,竟然记录了这样一桩令人难堪的“家庭琐事”,而其折射的国家板荡,则更是让人唏嘘。


平襟亚的成功,当然主要依赖的是其个人的勤奋与才华,但其时大环境的宽松也是使他脱颖而出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外部条件。今天,上海为曾经拥有的海派文化而骄傲,前不久一座海派文化中心在上海四川北路亮相,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孕育海派文化的外部条件已经丧失,而像平襟亚这样的人,也已经不可能再出现了。海派文化并不是以一幢建筑而得以延续,我们作为平襟亚那一代人的后辈,与其为从前辈的创造中挖掘出一鳞半爪而沾沾自喜,不如像前辈那样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在逼仄的缝隙中努力耕耘吧。


点赞(8)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