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阗国行程记

五代 平居诲


  自灵州过黄河,行三十里,始涉沙入党项界,曰细腰沙、神点沙。至三公沙,宿月支都督帐。自此沙行四百余里,至黑堡沙,沙尤广,遂登沙岭。沙岭,党项牙也,其酋曰捻崖天子。渡白亭河至凉州,自凉州西行五百里至甘州。甘州,回鹘牙也。其南,山百余里,汉小月支之故地也,有别族号鹿角山沙陀,云朱耶氏之遗族也。自甘州西,始涉碛,碛无水,载水以行。甘州人教晋使者作马蹄木涩,木涩四窍,马蹄亦凿四窍而缀之,驼蹄则包以氂皮乃可行。西北五百里至肃州,渡金河,西百里出天门关,又西百里出玉门关,经吐蕃界。吐蕃男子冠中国帽,妇人辫发,戴瑟瑟珠,云珠之好者,一珠易一良马。西至瓜州、沙州,二州多中国人,闻晋使者来,其刺史曹元深等郊迎,问使者天子起居。瓜州南十里鸣沙山,云冬夏殷殷有声如雷,云《禹贡》流沙也。又东南十里三危山,云三苗之所窜也。其西,渡都乡河曰阳关。沙州西曰仲云,其牙帐居胡卢碛。云仲云者,小月支之遗种也,其人勇而好战,瓜、沙之人皆惮之。胡卢碛,汉明帝时征匈奴,屯田于吾卢,盖其地也。地无水而尝寒多雪,每天暖雪销,乃得水。匡邺等西行入仲云界,至大屯城,仲云遣宰相四人、都督三十七人候晋使者,匡邺等以诏书慰谕之。皆东向拜。自仲云界西,始涉■〈酉廉〉碛,无水,掘地得湿沙,人置之胸以止渴。又西,渡陷河,伐柽置水中乃渡,不然则陷。又西,至绀州,绀州,于阗所置也,在沙州西南,云去京师九千五百里矣。又行二曰至安军州,遂至于阗。圣天衣冠如中国,其殿皆东向,曰金册殿,有楼曰七凤楼。以蒲桃为酒,又有紫酒、青酒,不知其所酿,而味尤美。其食,粳沃以蜜,粟沃以酪。其衣,布帛。有园圃花木。俗喜鬼神而好佛。圣天居处,尝认紫衣僧五十人列侍,其年号同庆二十九年。其国东南曰银州、卢州、湄州,其南千三百里曰玉州,云汉张骞所穷河源出于阗,而山多玉者此山也。其河源所出,至于阗分为三:东曰白玉河,西曰绿玉河,又西曰乌玉河。三河皆有五而色异,每岁秋水涸,国王捞玉于河,然后国人得捞玉。(《新五代史》卷七四)

  玉河在于阗城外,其源出昆山,西流一千三百里至于阗界牛头山乃疏为三河,一曰白玉河,在城东三十里;二曰绿玉河,在城西二十里;三曰乌玉河,在绿玉河西七里。其源虽一,而其玉随地而变,故其色不同。每岁五六月大水暴涨,则玉随流而至,玉之多寡由水之大小。七八月水退乃可取,彼人谓之捞玉。其国之法,官未采玉,禁人辄至河滨者。故其国中器用服饰往往用玉。今中国所有,多自彼来耳。(《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卷三)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2 条评论

admin 1周前 回复TA

平居诲,是五代十国时期后晋的廷臣,其生年和卒年都没有确切的历史记载 。

后晋天福三年(938 年),于阗国王李圣天派遣使者马继荣进贡红盐、郁金、牦牛尾等物,后晋高祖石敬瑭于是派遣供奉官张匡邺暂任鸿胪卿,任命彰武军节度判官平居诲为判官,一同前往于阗,册封李圣天为大宝于阗王。他们在该年冬十二月从灵州出发,经过两年时间抵达于阗,又在天福七年(942 年)冬天返回后晋 。

平居诲在往返途中,详细记录了所见到的山川地理、风俗人情等情况,归国后据此写成了《于阗国行程录》一卷,也叫《居诲记》。其部分散佚的内容保留在《新五代史》卷 74《四夷附录》以及《文献通考》卷 337《四裔考》等文献之中 。


admin 1周前 回复TA

《演繁露》:石晋天福四年,尝遣使册命于阒,以平居诲为制置判官。居诲行程记曰:自沙州至楼兰城二千余里自楼兰行三煆菝议月,过一处,名陷河,须束排连,填两岸,乘势急走,乃始得过。驱揽马比人稍重,即须卸去所载,独以身行可也。若适遇铺薪不接之处,不问人驱,皆陷矣。驰虽躯体壮大,苟其陷焉,亦遂全体沦没,才能露出背峰,一入遂不可救,故比之陷河也者,即沈氏谓命家借之以喻沈滞者也。驿马者,阴阳相交,第第接续,如诗所谓「驿驿其达」者,正其义也。夫其「驿马、陷河」对立而命之名,则陷河之与驿马,必如长生之对七杀也。三命家既有其名而无其义,则古说之传乎今者,多不具矣,何可责其必验也。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