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作人记述了清明扫墓的食事,说,他家是墓前供十大碗菜,八荤两素,所谓「十碗头」。并引绍兴平步青作《平氏祭簿》说,上坟要用三牲鹅、鱼、肉,且是熏鹅,不知是什么道理。直到晚年,他还回忆儿时扫墓,就地泊舟会饮的情景,吟诗说:「烧鹅吃过闲无事,绕遍坟头数百狮」

平景孙手书祭簿一册,三十一年四月从杭州书贾得来。五月廿三日重订讫记。知堂。

《瀫祭值年祭簿》,为一册朱丝栏稿本,版心下题“安越堂”。安越堂为平步青之堂号。本书是平步青手定稿本。书中详细记录了山阴平氏一族的祭规,包括除夕、元旦、元宵、清明、孟冬送寒衣的祭祀成规,以及诞讳祭祀成规和祝文成式等。从其中《值年房逐年交代清帐》一文可知,此祭簿从同治十一年( 1872 )起,记至光绪十六年( 1890)。题记下钤“作人”印,卷末钤“周作人印”蓝印。平步青,字景荪,号栋山,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周作人在民国癸未年( 1943 )撰写《两种祭规》,称:“案头放着两部书,草草一看似乎是很无聊的东西,但是我却觉得很有意思,翻阅了几回之后,决心来写一篇小文,作为介绍。”


文中着重介绍了这部《瀫祭值年祭簿》:“山阴平氏的《瀫祭值年祭簿》,约在光绪十六年,为平步青所订定,手写稿本。”并肯定其价值和意义:“祭规本来只是宗祠或房派的祭祀规则,想来多是呆板单调的,没有什么可看,但是祭祀是民俗之一重要部分,这祭规正也是其中的-种重要资料,况且汪平二氏都是绍兴大家,又经过两位名人的手定,其文献上的价值自然更是确实无疑的了。”周作人是中国现代反封建意识较强的文人,但他对承载了历史和文化的一切民俗资料,则是非常珍重的。尤其是记录乡土风俗的资料,他更不愿吝惜自己的称赏。


由于同乡的缘故,周作人还着意收藏了平步青的多部著作,如《樵隐昔呓》、《越吟残草》、《安越堂文集》、《葛园丛书》、《读经拾沈》、《读史拾沈》等。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1 条评论

admin 2周前 回复TA

山阴平步青撰写平氏《瀫祭值年祭簿》云:
除夕悬像。像前用高香,大门宵烛一对,二两,横溪纸一块,即顶长,大库锭四百个,供菜十大碗,八荤两素,内用特鸡,酒四杯,胡太君如素,供开水一杯,饭五碗,筷五副,莲子高茶五盅,供果五寸盘五盘,年糕,粽子,水果三色,攒合一个供至新正初五日收。各房子孙随到随拜,值年房备茶,不散胙。

元旦像前供汤圆五碗,早晚点香烛,至初五日止。黎明至宗祠,备二两烛一对同点。家祭(各房)重夏至与冬至,祠(堂宗)重在春分与秋分,《大宗祠规》记载“祭先五日,写帖数张,知会统族。日黎明鸣锣邀集,至再至三,迟者听其自误,与祭不到,不准饮酒”,有全猪一头、蒸羊两只、熟鹅两、肥鸡两、鱼、馒头、五事全副,时鲜五果、桌围、铜盆、面架、高烛、黄香、蒲墩拜垫,家庙隆重堪如国宴。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