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坛佳话多,看官听我说。

话说,渔洋山人先前对“谷城山好青如黛,滕县(今滕州)花开白似银。”(李长蘅《谷城口号》诗,见《两般秋雨盦随笔》。“谷城山”,属平阴县。)这两句诗很推崇。

后来,渔洋途经滕县不见一花,于是叹道:“薛北滕南屡问津,远看山色黛痕新。惟余一事堪惆怅,不见花开白似银。”

渔洋只见到了长蘅诗中景色的一半,难免惆怅。

先高祖父(文庄公)《东阿题壁》云:“东阿南望尽模糊(东阿在滕县西北),如黛山光黯欲无。我比渔洋倍惆怅,风蓑雨笠谷城图。”

文庄公题诗时当是雨天,没有见到“花开似银”的晴丽景色,见到的只是黑魆魆的山色和风雨中的蓑、笠。当然他很失望。

先太父《过谷城》诗曰:“怊怅渔洋句漫猜,看山谷下独徘徊。檀园(李长蘅)自是诗中画,滕县花遍为我开。”并自作注说:“余今过谷城,见四周山色,遍野白花,始信前人写诗不妄作。渔洋或非其时耳。遂成二十八字证之。因思十四字(指李诗),偶然脱口,乃经三四人,二百余年,始能坐实。”

《过谷城》诗证实了滕县确有遍野白花(盖系梨花)。可惜渔洋去的不是时候,因而武断致误。

两句诗二百年,几经验证,堪称诗坛佳话。

后来,吴思亭(清诗人)《滕县》诗又提及此事。诗云:“小县东风草木春,客车行处见民淳。到来便忆檀园(李长蘅)句,不见花开白似银。”

看来,这位吴先生去滕县又不是时候。

正是:文人墨客多轶事,游花逛景当逢时。

点赞(1)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1 条评论

admin 1天前 回复TA

作者:书到用时方恨少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21987854/answer/1487158147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我来介绍一下明清年间关于我的家乡的诗坛公案。“谷城山好青如黛,滕县花开白似银”,一句残诗引发几百年诗坛公案。

诗句写的是明嘉定年间,鲁南名城滕县(今滕州)的景色,作者是明“嘉定四先生”之一李流芳。

滕州历史悠久,据考证,此地古代泉水众多,取“泉水腾涌”之意。《滕县志》记载:“黄帝有第十子封于滕”。周灭商后境内有滕国,薛国。秦在设滕县、薛县,“滕”作为县名始见于史册。隋升滕县为滕郡,后改为滕县。魏晋以后区域逐渐扩大,至北齐时六县并一,面积空前广大,县境由此而定,历经隋唐宋元明清各代,到民国大体未变。

滕州,古为“三国五邑之地、文化昌明之邦”,有距今7300年的“北辛文化”遗址,是“科圣”墨子、“工匠祖师”鲁班、造车鼻祖奚仲、孟尝君、毛遂的故里。史传唐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李元婴曾被封于山东滕州故为滕王,且于滕州筑一阁楼名以“滕王阁”(已被毁),后滕王李元婴调任江南洪州(今江西南昌),因思念滕地修筑了“滕王阁”。

这里插一句,近年来,滕州总有一些好事之徒蠢蠢欲动,宣称要重修滕王阁,在网上炒,在两会上提建议,到处招商引资弄假新闻。对此我是极力反对的,形制无可考,建毁年代无可考,斥巨资建个假古迹,除了劳民伤财,有什么积极意义?

回到李流芳的诗作上来。自古滕国、薛国区域有一条南北大道,元明时期便是北京至南京的驿道。明清年间,这条古道上曾有过“轮蹄络绎,丞困于迎送,夫疲于督责,马毙于奔走”的交通繁忙景象。唐代至清代有些知名的文人学士路经滕薛,留下了许多诗篇。

据滕州文化界先贤考证,明万历丁未(1607年)早春,李流芳与钱谦益、尹嘉宾同行北上会试,过滕县时正值梨白桃红,莺歌燕语的仲春之时,写下《滕县道中》:山欲开云柳乍风,杜梨花白小桃红。三年三月官桥路,策蹇经过似梦中。北上会试后,李流芳寄诗钱谦益,又有“谷城山好青如黛,滕县花开白似银”之句,抒发北上同行的情感。明代天启辛酉(1621年)秋天,钱谦益再过滕县,不胜感慨,有《丁未春与李三长蘅下第并马过滕县贳酒看花已十四年矣感叹旧游如在宿昔作诗以寄之》的长诗寄情:“滕县春来花万树,花白花红夹烟雾。交加嫩蕊欺艳阳,灼灿繁英照日暮。……推寻旧迹如见君,花白如银咏君句。沈吟感叹日欲西,为君酹酒田文墓。”此诗写景抒怀,景美情长,对“花白如银”之句特别赞叹。前些年,滕州电视台策划十集电视文化片《诗路滕州》,乡土文化名人、滕州电视台总编李庆、滕州一中教师赵曰北专门就李流芳“滕县花开白似银”这一明清诗坛公案话题做了一期节目,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到网上搜一下。其大概如下:

清康熙年间,官至刑部尚书的王士祯路经滕县触景生情:“薛北滕南几问津,远山如画黛眉新。惟余底事堪惆怅,不见花开白似银。”此时距李流芳过滕已近百年,“薛北滕南”正是滕县“官桥路”,见不到“花开白似银”,渔洋山人自然要有一番感慨了。

雍正八年的探花梁诗正经过这条驿道时赋诗:“东阿南望尽模糊,如黛山色黯欲无。我比渔洋更惆怅,风蓑雨笠谷城图。”

乾隆十年的进士宋弼路经滕县写道:“滕县花开白似银,长蘅佳句最清新。王郎曾此添惆怅,况是寒天过小春。”

道光年间,《两般秋雨庵随笔》的作者梁晋竹在其祖父的笔记中发现一诗:“惆怅渔洋句漫猜,看山谷下独徘徊。檀园自是诗中画,滕县花偏为我开。”并有注:“余今过谷城,见四面山色,遍野白花,始信前辈诗不妄作,渔洋或非其时耳,遂成廿八字证之。”

山东粮道宋思仁《过夏镇》(今微山县)亦有“花色暗思滕县白”之句。

一会有花,一会无花,二百年间几番翻案。

先说当年滕县是不是真的花开似银?答案是肯定的。由钱谦益诗可证明,当年滕县驿道旁边确实花树繁多,目不暇接,李流芳的“滕县花开白似银”是纪实抒情之作。由李流芳另一诗句“山欲开云柳乍风,杜梨花白小桃红”可见,“白似银”之花并非是梨树之花,而是杜梨之花。杜梨即棠梨,又名甘棠,花白色,其树经过嫁接后才可成为结梨子的梨树。

再说花开似银的源起。据史载,万历二十一年至二十六年,赵邦清任滕县县令,此人被当地人士称为“真学问、真经济”,治滕期间多有善举,其中之一就是在驿道两旁栽花植柳,因此滕县有“花县”之誉。此事不仅在滕县旧志中有记载,而且与他同时代的文学家袁宏道,在《过滕县赠滕尹赵年兄乾所》诗中也有记述:“乘月过滕里,踏沙度薛城。山云封去马,野葛翳行旌。官舍栽花遍,民家种柳成。停车问父老,之子有能声。”袁宏道经过滕县时,亲眼目睹了赵邦清栽花种柳的业绩,听到了当地百姓对赵县令的称赞。李流芳、钱牧斋等路经滕地时正是赵邦清离滕不久,这个“花县”政绩他们是能够看到的。

终说王渔洋感慨“不见花开白似银”的深意。王士祯是公案的始作俑者,那么他的感慨由何而来?清代康乾年间文人金埴的笔记《巾箱说》中说:“明李长蘅流芳有‘滕县花开白似银’句,渔洋先生《过滕》诗:‘薛北滕南几问津?远山如画黛眉新。惟余底事堪惆怅,不见花开白似银。’观此,则先生之与长蘅,不惟赏其句,且怀其人矣。”金埴之父金煜曾为山东郯县知县,他曾以后生晚辈的身份谒见过王渔洋,王称其为“后进之秀”,二人有交往。金埴对王渔洋“不见花开白似银”之句,释义为“赏其句”“怀其人”,真是一语见真情,使人疑云顿开。《王渔洋诗话》中,王渔洋自己也承认:“‘谷城山好青如黛,滕县花开白似银。’嘉定李流芳(长蘅)诗也,余最喜之。”由此可见,王渔洋“不见一花”之叹,亦有时过境迁,人去物非的感怀之情,而且是意境深远的。

本文绝大多数内容不是自己创作,而是引用、借用了孙清鼎先生、赵曰北先生、李广星先生等文化贤达的考据成果,不再一一述及至谢,如有侵权可私信删除。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