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寻根问源 认祖归宗
文章
441
评论
384
加入时间
55年前

平氏进士登科录

平【汝南商音韩哀侯少子防食采平邑因氏焉又望出河内周】平郑【齐平郑曰子谓何曰吾对以中立】

平当【字子思以明经为丞相子晏以明经歴位大司徒汉兴惟韦平父子至宰相又二平宗道博士】

【南北】平恒【字维叔蓟人祖视父儒并仕慕容为通宦恒耽勤读诵不以屡空改操尝撰畧注合百余篇征为中书博士出为幽州别驾防贞寡欲衣食常不足后迁秘书丞一时文儒皆推让其博洽卒赠都昌侯諡曰康】

平鉴【字明叔蓟人祖延魏安平太守父胜安州刺史鉴少聪敏有豪侠气以军功累迁襄州刺史齐神武起信都迁怀州筑城以防寇城内井竭鉴衣冠而祝泉即涌溢卒赠司空諡曰文子】

平昌【代宗时为湖南观察使治衡州有爱人不忍名之】

平胜【魏安州刺史蓟人】

平筌【齐人】

【唐】平致美【建中登科】

【宋】平东【崇徳人熙寕进士子章嘉熙进士】

平天倪【大名人登科】

平居诲【撰于行程记一卷】

【明】平安【未详其世家或云囘纥人洪武末帅守定州才力过人谋勇兼僃初遣时上谕之曰定武朕之北门朕知尔才特以授尔尔宜勉之安承命至定拓城池缮器械练将士以身许国隠然有北门鎻钥之势及北平兵起安督兵御之白沟河大战凣数十阵北兵盖弗能下也太宗亲至安战益力及北兵既北败安急追之因马仆被执帐下欲用之安曰有死而已太宗义而释之及囘城益缮兵増士卒为南攻之计天下既定遂饮鸩而死诏曰我家养士止得三人若平安者其一也诚哉公帅定时城泽中伏虎食人公令弟挠头射杀之其患遂息后为大同将领颇有乃兄之风云】

平显【字仲微仁和人博学多闻风流蕴借诗文皆有典则书法深穏可尚黔国沭公重其才辟为教

读卒所着有松雨斋集子宣亦工诗仕至蒙化府通判致仕】

平秩【洪武进士杭州人】

平思忠【吴江人洪武初为小吏荐授礼部郎中歴叅政与况钟同寅钟守苏时事忠甚防令子给

侍忠居贫自守未尝以事干钟人多尤之】

平集【字子照以人材举授邵武府通判上书自陈改大庾县税课局大使监铸永乐钱】平镜【程畨府人兴化府通判】

平康裕【新城人嘉靖乙未进士歴官按察副使】


平氏进士登科录

平天祐,字允吉,上元(今江苏南京)人。理宗开庆元年(一二五九)进士。事见清嘉庆《江宁府志》卷二九

[清]平翰

平翰(1785年—1860年),字岳生,号樾峰(海上墨林作越峰),别号退翁,浙江山阴人(今浙江绍兴)。国子监生。曾官通州知州等。工书,行书学褚遂良,兼采颜、米,有秀劲姿。草书法十七帖,颇有逸趣。所刻有《求青阁》帖行世。所书白太傅祠楹帖,精妙无匹。著《黔輶吟》。(《寄心盦诗话》《瓯钵罗室书画过目考》

留言墙

我在佛山南海工作差不多三十年有多了,

我家是浙江湖州市的,过二天我即回去湖州过中秋节了!

我祖父母兄弟,再加我父亲兄弟三人,迁移到湖州一百多年,今亦都作古过世,

我1954年生人,祖籍绍兴越城区的,那个村的,我现忘记了,七八年前去过一次,

和祖母,父辈从小描述的老家一样的!

以前以为是在柯桥平水,

因为我祖父的灵柩是我大伯父送去老家下葬的,从此老家也无亲友,再没有联系了,

越秀区是我托绍兴朋友帮我找到的,我去过一次了,应该是父辈们向我们描述的老家了!


但当年家族太贫穷了,家里基本上一无所有

我祖母家姓袁,是我们“平家道地”隔壁村的,

当年二个舅公我们都见过,

一个在上海,

一个在安徽屯溪。

佛山平建生13802460656 祖籍绍兴市越城区斗门街道(镇)石泗村


留言墙

传记中之李慈铭


关于李慈铭的传记,有下列数种:《清史稿》中《文苑传》本传,平步青之《掌山西道监察御史督理街道李慈铭传》,孙宝圭之《会稽李慈铭传》,宋慈抱之《会稽李慈铭传》。


《清史稿·文苑传》由缪荃孙、朱师辙分撰,柯劭忞审定。缪荃孙(1844~1919),为李慈铭同辈,同治元年(1862)中举,后入张之洞幕府,为之撰《书目答问》。光绪二年(1876)成进士,后为国史馆纂修、总纂、提调等官,为近代著名目录学家、藏书家。李慈铭与缪荃孙有旧。光绪二年缪入京赴考时,在酒席上与李慈铭相识。那天李慈铭应友人之邀,“坐有霍邱张拔贡(忘其名)、江阴缪庶常(荃孙)”,“庶常久客蜀中,读书甚富,今日言姚彦侍为川东道,购书及金石甚多,所刻《咫晋斋丛书》及翻刻曹楝亭本《集韵》、《类篇》皆已竣”。[1]缪氏后来还就李氏应入清史何传与友人讨论。他说:“端节发下儒学传目,敬阅一过。顾、王冠首,仍遵阮例,究为允当。此外分并,其见精心甄综。高邮文简,有学问而无政绩,附于石曜先生甚妥。曲园偶尔漏写,当代补在孙仲容之上,越缦于经学未有著述,似难列于儒林……若列入文苑,尚可为后劲,厕之儒林,黯然无色矣。”[2]而朱师辙生于1879年,不可能认识李慈铭。按此推断,《文苑传》中之李慈铭传应为缪荃孙所为。此传虽简略,然大体无误。


平步青(1832~1895),生逝略晚于李慈铭,为李氏同乡,咸丰五年(1855)举人,同治元年(1862)赐进士出身,三年进上书房,后任江西粮道、署布政使等职。同治九年(1870),李一族弟托李向在江西的平步青谋职。李此时乡居,无权无势,故交侧目。但拗不过所请,书寥寥数语,托族弟带去。平步青见信,即为其安排一职。此举大出李之意外,叹曰:“此君尚有故人情可感。”[3]同年平步青还来贺李慈铭中举[4]。同治十一年(1872),平氏弃官归里,闭门著书,光绪十四年(1888)才与李慈铭通音问,寄四金为李贺寿。“四千里外,三十年前故交,尚能记录生辰,远将馈问,深可感也”[5]。可见平步青与李氏交往甚疏。但两人究为同乡,李氏死后家人应携各种资料求平作传,所以此传大体可信。


后两种传记的作者孙宝圭、宋慈抱。孙氏生平无考。宋慈抱(1895~1958),浙江瑞安人,曾与夏承焘等被称为“永嘉七子”,一生研经治史,并关注浙江地方文献,所作有《两浙著述考》等,但与李慈铭无甚渊源。宋氏注重文献,李慈铭传中关于李氏著作记载甚详,但李氏之《十三经古今文义举正》、《越缦经说》、《唐代官制杂钞》、《宋代官制杂钞》、《元代重儒考》、《明谥法考》、《南渡事略》、《皇朝谥法考》、《国朝经儒经籍考》、《军兴以来忠节小传》等,宋氏皆未见,“疑皆未成之书也”[6]。


以上各传,最长不过千余字,虽大略无误,却显粗略。近年关于晚清之研究勃兴,最新之传可数张寅彭、周容之《新撰李慈铭传》,以浅近文言叙之,约五千言,大量运用了今天刊布的《越缦堂日记》。


留言墙

谢国桢《明清笔记谈丛》有一篇《平景孙事辑》,拈出平步青事迹甚详。其言平步青有《栋山日记》(1858—1886),凡二十四册,记述甚详。


清平步青撰。日记,二册。步青十八岁,父亲去世,二十四岁,母亲去世,恐率负两位老人的教诲,每日记日记以自警,故名《两负堂日记》。其《自序》:“惜当时膝下嬉侍,不知为乐,及今悔无可追,恐卒无树立,上负先人的教也。”是编起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止于威丰七年(1857)。


国家图书馆藏抄稿本日记选编(全60册)

清咸豐八年至光緒十二年(1858年-1886年)

第三五册:栋山日记不分卷(一)(清)平步青 撰[稿本三]

第三六册:栋山日记不分卷(二)(清)平步青 撰[稿本一]

第三七册:栋山日记不分卷(三)(清)平步青 撰[稿本一]

第三八册:栋山日记不分卷(四)(清)平步青 撰[稿本一]

第三九册:栋山日记不分卷(五)(清)平步青 撰[稿本一]


搴帷拜母河梁去 白发愁看泪眼枯 惨惨柴门风雪夜 此时有子不如无

📖【书名】两负堂日记

💡【作者】平步青

🍀【简介】《两负堂日记》是清代平步青编著的日记,是编起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止于威丰七年(1857)。平步青(1832—1895),清代文学家。字景荪,浙江山阴(今绍兴)人。同治进士。官江西粮道,并署布政使。后辞职家居,校辑群书,从事撰述。本书是作者为了纪念父母对自己的教诲而著,北京图书馆藏有平步青日记《两贞堂札记》与信札《栋山存牍》稿本,对于研究平氏颇有参考价值。

💜【个人感受】 这部以日记形式写成的所感所想所思,将父母对自己的教诲以通俗的文字,由浅入深,娓娓道来,行文流畅,如盘走珠,一气呵成,洋溢着人生的智慧与哲人的洞见,寄托着现实的人生关怀。

👍【推荐指数】🌟🌟🌟🌟🌟



01香雪崦叢書

《香雪崦丛书》是清代平步青创作的独撰丛书。

独撰丛书,五种。香雪崦之名得自梦中。作者《安越堂外集》卷八《纪梦》云:“道光戊申己酉间,辄梦至栋山之南,部名香雪崦,园名䓪园,殆取波长‘枝枝相对,叶叶相当’语也。园中丽人十数,似习熟者,而忘其名,不敢遽呼之。而诸美人辄呼余为霞外,初意以门外汉相谑也已。沿溪行至一高峰下,壁立千仞,摩崖刻‘浣霞’二字,大几赢丈,始悟余本亦园中人,不知以何事沦谪崦外,为诸丽姝调侃。”

清平步青(1832--1895)著。平步青字景孙,别号有栋山樵、霞偶、常庸等,浙江山阴(今绍兴)人。同治元年(1862)进士,官至江西粮道并署布政使。同治十一年弃官归里,研治学术。平氏一生著述丰富,但不肯轻易示人,故流传不广。工诗文。见《晚清籍诗汇》卷一六一、《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卷四九、《文献家通考》卷一八。


清-平步青诗书作品

传记中之李慈铭

关于李慈铭的传记,有下列数种:《清史稿》中《文苑传》本传,平步青之《掌山西道监察御史督理街道李慈铭传》,孙宝圭之《会稽李慈铭传》,宋慈抱之《会稽李慈铭传》。

《清史稿·文苑传》由缪荃孙、朱师辙分撰,柯劭忞审定。缪荃孙(1844~1919),为李慈铭同辈,同治元年(1862)中举,后入张之洞幕府,为之撰《书目答问》。光绪二年(1876)成进士,后为国史馆纂修、总纂、提调等官,为近代著名目录学家、藏书家。李慈铭与缪荃孙有旧。光绪二年缪入京赴考时,在酒席上与李慈铭相识。那天李慈铭应友人之邀,“坐有霍邱张拔贡(忘其名)、江阴缪庶常(荃孙)”,“庶常久客蜀中,读书甚富,今日言姚彦侍为川东道,购书及金石甚多,所刻《咫晋斋丛书》及翻刻曹楝亭本《集韵》、《类篇》皆已竣”。[1]缪氏后来还就李氏应入清史何传与友人讨论。他说:“端节发下儒学传目,敬阅一过。顾、王冠首,仍遵阮例,究为允当。此外分并,其见精心甄综。高邮文简,有学问而无政绩,附于石曜先生甚妥。曲园偶尔漏写,当代补在孙仲容之上,越缦于经学未有著述,似难列于儒林……若列入文苑,尚可为后劲,厕之儒林,黯然无色矣。”[2]而朱师辙生于1879年,不可能认识李慈铭。按此推断,《文苑传》中之李慈铭传应为缪荃孙所为。此传虽简略,然大体无误。

平步青(1832~1895),生逝略晚于李慈铭,为李氏同乡,咸丰五年(1855)举人,同治元年(1862)赐进士出身,三年进上书房,后任江西粮道、署布政使等职。同治九年(1870),李一族弟托李向在江西的平步青谋职。李此时乡居,无权无势,故交侧目。但拗不过所请,书寥寥数语,托族弟带去。平步青见信,即为其安排一职。此举大出李之意外,叹曰:“此君尚有故人情可感。”[3]同年平步青还来贺李慈铭中举[4]。同治十一年(1872),平氏弃官归里,闭门著书,光绪十四年(1888)才与李慈铭通音问,寄四金为李贺寿。“四千里外,三十年前故交,尚能记录生辰,远将馈问,深可感也”[5]。可见平步青与李氏交往甚疏。但两人究为同乡,李氏死后家人应携各种资料求平作传,所以此传大体可信。

后两种传记的作者孙宝圭、宋慈抱。孙氏生平无考。宋慈抱(1895~1958),浙江瑞安人,曾与夏承焘等被称为“永嘉七子”,一生研经治史,并关注浙江地方文献,所作有《两浙著述考》等,但与李慈铭无甚渊源。宋氏注重文献,李慈铭传中关于李氏著作记载甚详,但李氏之《十三经古今文义举正》、《越缦经说》、《唐代官制杂钞》、《宋代官制杂钞》、《元代重儒考》、《明谥法考》、《南渡事略》、《皇朝谥法考》、《国朝经儒经籍考》、《军兴以来忠节小传》等,宋氏皆未见,“疑皆未成之书也”[6]。

以上各传,最长不过千余字,虽大略无误,却显粗略。近年关于晚清之研究勃兴,最新之传可数张寅彭、周容之《新撰李慈铭传》,以浅近文言叙之,约五千言,大量运用了今天刊布的《越缦堂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