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步青诗书作品
晚清 · 李慈铭
词臣三载步螭头,诏直经帷礼数优。
花迓佩环通紫禁,风传琴瑟在朱楼。
诗书本分原无忝,衣食平生岂待求。
却笑青衫同学侣,华颠犹蹋省门游(景荪与予同补诸生。)。
平步青
晚清 · 李慈铭
词臣三载步螭头,诏直经帷礼数优。
花迓佩环通紫禁,风传琴瑟在朱楼。
诗书本分原无忝,衣食平生岂待求。
却笑青衫同学侣,华颠犹蹋省门游(景荪与予同补诸生。)。
浙学未刊稿丛编·平步青专集(全三十三册)
小螺庵病榻忆语(清)孙道乾
序
《病榻忆语》一卷,孙瘦梅先生哭其女越畹女史而作也。芳踪欲尘,秋泪不热,一编甫竟,来征弃言。仆也买邻千万,幸接清风;通径十年,与共夜月。其时长女绮待年罗屋,问字花■⑴,与女史问讯时通,过从勿间。燃脂互写,珍珠密字之笺;擘茧联吟,金缕宝钗之句。纷兹内美,芳其弥章,繁言不闻,淑履可述。夫其珍同么凤,慧兆翠鸡。陶靖节之慰情,尚怜其弱;张安昌之爱女,颇甚于男。生长乎绮罗,出人乎保袌。纵使性成娇逸,嗜在丽都,以论清闺,岂云累德!而女史则兰心自幽,梅骨不俗。红灯绣局,压金线以偏勤;紫凤春衫,屏娇服而勿御。飞花陌上,讵走钿车;吹絮奁中,兼罗麝笏。诵南华秋水,本是绿衣之仙;录北山移文,奚惭紫石之字?翡翠之床在手,珠玉之唾随风,喜书早见乎九龄,熟简已盈夫数尺。况乃晨妆扫月,修玫笑以承颜;午课吟花,捧桃笺而绕膝。丛编代检,云叶缥罗之厨;僻事能徴,锦舌青瑶之乘。果然淑女,无异佳儿。如此琼姿,合归琳峤,云冉冉其扶梦,风飘飘兮吹衣。明星玉女,手白莲以上征;青灵羽人,卓翠蕤以早待(女史未病,先生梦其手白莲花,冉冉升云际,上有仙人招之)。黑蝶之境匪幻,白凤之召旋来。溯其示疾之初,迄乎弥留之际,玉骨支瘦,不废鸣蝉之梳;丝喘颤凉,犹恋秋蛇之迹。先生则水量磁斗,药屑银船,龙宫检方,丹九还而谁合;雁灯警梦,夕五起而犹惊。一霎昙花,半年病叶,五丝莫续,双泪空挥。萧瑟珠拢,永绝青弦之响;丛残粉翰,忍开黄竹之箱。徒忆其灵星倚枕之言,冀抒此夜雨虚帷之感,亦足悲矣!然而悲欢境也,情短命也,彩云之聚散何常,舜华之盛徂随化。况乎吟传七字,绿杨灯景之篇(曹文孺大令赠女史诗“绿杨■⑴幕雨中灯”一篇,为时传诵,大令盖女史师也);决别一言,白榆天上之约(弥留时为先生言,天上新居甚丽)。容华著才媛之号,飞琼返玉馆之真。碧落虽遥,凉墨可数。隍箫乍引,恍睹乎桂旗;雕华勿湮,有同夫梓瑟。将见琅函展碧,咸诵秋风楚些之辞;珠字流香,争题明月湘君之什。
同治癸酉仲夏之月,山阴王治寿撰。
附:越畹女史小传 前史官山阴平步青纂
【腾讯文档】小螺庵病榻忆语(清)孙道乾 https://docs.qq.com/doc/DT3N0T0d3b0tDVVNt
留言墙
LOT 4144
陆恢、张祖翼 平安大礼•隶书诗
成扇 设色纸本 18×51 cm 约0.8平尺
2.步青大兄大人大雅,逖先张祖翼。印文:逖先
【说明】
1.LOT4101-4174为张友梅、蔡北华旧藏作品专题,均由家属友情提供。
2.平步青上款。
吴江陆恢(1851-1920)曾先后客吴大澂、张之洞幕,又号为“画中九友”之首,笔墨当然不可等闲视之。他与张祖翼合制赠平步青之《平安大礼·隶书五言诗》扇,由陆氏写苹果、荔枝、香蕉等数种果品,经营巧妙,敷色鲜妍,又不似后来海派中人笔下流于俗气。
浙学未刊稿丛编·平步青专集(全三十三册)
香雪崦叢書
类型: 古籍
主要责任者: (清)平步青輯
出版日期(年号纪年): 清
出版日期(公元纪年): 1644-1911
版本类型: 稿本
装订方式: 毛裝
数量: 43冊
尺寸: 27.5×18.5cm
存(缺)卷: 存二十五種
版本附注: 12行24字,小字雙行24字,上黑口,四周雙邊,單黑魚尾,版框18.3×14.8cm。
出版发行附注: 版心下印“安越堂”,按安越堂為平步青之藏書樓。
子目附注:
甲集:
瓜籚拾遺一卷
乙集:
大考翰詹攷畧一卷;
宋史敘錄一卷;
修明史史臣表一卷;
南書房入直諸臣攷畧一卷
南書房入直諸臣攷畧一卷;
越中科第表二卷;
召試博學鴻儒攷畧一卷;
召試博學鴻詞攷畧一卷;
薦舉經學攷畧一卷
丙集:
霞外攟屑十卷文筑附錄一卷;
霞外攟屑十二卷;
燃藜餘照一卷補遺一卷;
羣書斠識□□卷(古文辭類纂一卷續一卷;駢體文鈔一卷;國朝先正攷畧一卷);
國朝文錄小傳一卷
國朝古文約選一卷
國朝古文所見記一卷
丁集:
樵隱昔寱二十卷;
唐文粹補小傳一卷補遺一卷
靈芬館珍藏重校正唐文粹評話一卷
唐科目攷一卷;
袁文箋正一卷;
殘明百官簿四卷;
毛西河先生年譜殘槀一卷 (清)韓系同撰;
文棷表初槀不分卷;
西漢宰相攷一卷
東漢宰相攷一卷
五代宰相攷一卷
宋代宰輔攷一卷
明宰輔攷一卷
明列輔起家攷一卷
復社姓氏考一卷;
五代宋元科目考二卷;
小倉山房尺牘注畧十卷;
最勝錄一卷
印记: 鈐‘好學深/思知其意’陰文印
文物级别: 三級丙等
馆藏地: 浙江圖書館
索书号: SBC2696
其他编号: 普查編號330000-1701-0049503
统一资源标识符(URI): 17010220180350
语种: 中文
浙学未刊稿丛编·平步青专集(全三十三册)
谢国桢《明清笔记谈丛》有一篇《平景孙事辑》,拈出平步青事迹甚详。其言平步青有《栋山日记》(1858—1886),凡二十四册,记述甚详。
清平步青撰。日记,二册。步青十八岁,父亲去世,二十四岁,母亲去世,恐率负两位老人的教诲,每日记日记以自警,故名《两负堂日记》。其《自序》:“惜当时膝下嬉侍,不知为乐,及今悔无可追,恐卒无树立,上负先人的教也。”是编起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止于威丰七年(1857)。
国家图书馆藏抄稿本日记选编(全60册)
清咸豐八年至光緒十二年(1858年-1886年)
第三五册:栋山日记不分卷(一)(清)平步青 撰[稿本三]
第三六册:栋山日记不分卷(二)(清)平步青 撰[稿本一]
第三七册:栋山日记不分卷(三)(清)平步青 撰[稿本一]
第三八册:栋山日记不分卷(四)(清)平步青 撰[稿本一]
第三九册:栋山日记不分卷(五)(清)平步青 撰[稿本一]
搴帷拜母河梁去 白发愁看泪眼枯 惨惨柴门风雪夜 此时有子不如无
📖【书名】两负堂日记
💡【作者】平步青
🍀【简介】《两负堂日记》是清代平步青编著的日记,是编起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止于威丰七年(1857)。平步青(1832—1895),清代文学家。字景荪,浙江山阴(今绍兴)人。同治进士。官江西粮道,并署布政使。后辞职家居,校辑群书,从事撰述。本书是作者为了纪念父母对自己的教诲而著,北京图书馆藏有平步青日记《两贞堂札记》与信札《栋山存牍》稿本,对于研究平氏颇有参考价值。
💜【个人感受】 这部以日记形式写成的所感所想所思,将父母对自己的教诲以通俗的文字,由浅入深,娓娓道来,行文流畅,如盘走珠,一气呵成,洋溢着人生的智慧与哲人的洞见,寄托着现实的人生关怀。
👍【推荐指数】🌟🌟🌟🌟🌟
浙学未刊稿丛编·平步青专集(全三十三册)
《平步青專集》書志徐立望撰
平步青小傳一八一
瓜籚拾遺一卷(清)平步青撰稿本清平宜生題簽一八六
瓜籚拾遺一卷(清)平步青撰抄本一八七
文棷表不分卷(清)平步青撰稿本一八八
文棷表初稾不分卷(清)平步青撰抄本一八八
唐文粹補小傳一卷補遺一卷靈芬館珍藏重校正唐文粹評話一卷(清)平步青撰稿本一八九
唐文粹補小傳一卷補遺一卷靈芬館珍藏重校正唐文粹評話一卷(清)平步青撰稿本一九〇
唐文粹補小傳一卷補遺一卷靈芬館珍藏重校正唐文粹評話一卷(清)平步青撰抄本一九一
國朝文録小傳一卷國朝古文約選一卷國朝古文所見集一卷附續古文辭類纂一卷(清)平步青撰稿本一九一
國朝文録小傳一卷國朝古文約選一卷國朝古文所見集一卷附續古文辭類纂一卷(清)平步青撰稿本一九三
國朝文録小傳一卷國朝古文約選一卷國朝古文所見集一卷附續古文辭類纂一卷(清)平步青撰抄本一九四
湖海文傳補小傳劄記未定稿一卷(清)平步青撰稿本一九四
湖海文傳補小傳劄記未定稿一卷(清)平步青撰抄本一九五
唐科目攷不分卷(清)平步青撰稿本一九六
唐科目考不分卷(清)平步青撰稿本一九八
唐科目攷不分卷(清)平步青撰抄本一九九
五代宋元科目攷二卷(清)平步青撰稿本一九九
五代宋元科目攷二卷(清)平步青撰稿本二〇一
國子監進士題名碑録九卷(清)平步青撰稿本存一卷(卷八)二〇一
西漢宰相攷一卷東漢宰相攷一卷五代宰相攷一卷宋宰輔攷一卷明宰輔攷一卷明列輔起家攷一卷復社姓氏録一卷(清)平步青撰稿本二〇二
西漢宰相攷一卷東漢宰相攷一卷五代宰相攷一卷宋宰輔攷一卷明宰輔攷一卷明列輔起家攷一卷南都防亂公揭一卷
復社姓氏録一卷大將軍襍號將軍一卷(清)平步青撰抄本二〇四
殘明百官簿四卷(清)平步青輯稿本清平宜生題簽二〇五
殘明百官簿四卷(清)平步青輯稿本二〇六
唐宋八大家文棷書評目一卷(清)平步青撰稿本二〇六
芬陀利華館藏書目一卷(清)平步青撰稿本二〇七
䓪園叢書初定總目一卷(清)平步青編稿本二〇八
燃藜餘照一卷補遺一卷(清)平步青撰稿本二一〇
燃藜餘照一卷補遺一卷(清)平步青撰抄本楊越批校二一一
燃藜餘照一卷補遺一卷(清)平步青撰抄本二一二
文棷目不分卷(清)平步青撰稿本二一二
國朝文棷總目一卷(清)平步青撰稿本二一三
星軺便覽一卷(清)平步青輯抄本二一四
南輶紀程二卷附一卷(清)平步青撰稿本二一五
毛西河先生年譜殘稾一卷(清)平步青校輯稿本二一六
毛西河先生年譜殘稾一卷(清)平步青校輯稿本二一七
兩負堂札記不分卷(清)平步青撰稿本二一七
瀫祭值年祭簿總目一卷(清)平步青撰稿本周作人題記二一九
書畫見聞録不分卷(清)平步青撰稿本清平宜生題簽二二〇
三十六宜華隖摭談一卷(清)平步青撰稿本二二一
釋諺一卷(清)平步青撰稿本二二二
嘈雜一卷(清)平步青撰稿本二二四
文稿不分卷(清)平步青撰稿本二二五
安越堂外集不分卷(清)平步青撰楊越抄本周作人題記二二六
郵筒存檢一卷(清)平步青撰稿本二二七
霞外山人書翰不分卷(清)平步青撰稿本二二八
棟山牘存不分卷(清)平步青撰稿本二二八
棟山存牘不分卷(清)平步青撰稿本二二九
致平步青信札(清)萬青藜等撰稿本清平宜生題簽二三〇
越吟殘草一卷(清)平步青撰稿本二三一
越吟殘草一卷(清)平步青撰抄本二三三
賦論不分卷(清)平步青撰稿本二三四
袁文箋正斠識□□卷(清)平步青撰稿本存一卷(卷一)二三五
袁文箋正斠識□□卷(清)平步青撰稿本存一卷(卷一)二三六
小倉山房尺牘注略不分卷(清)平步青撰稿本二三六
小倉山房尺牘注畧不分卷(清)平步青撰稿本二三八
文筑附録不分卷(清)平步青撰抄本二三八
最勝録一卷(清)平步青撰稿本二三九
最勝録一卷(清)平步青撰稿本二四〇
最勝録一卷(清)平步青撰抄本二四〇
香雪崦丵書二十種(清)平步青撰存十四種二四一
香雪崦丵書二十種總目楊越抄本楊越題跋二四三
宋史叙録一卷(清)平步青撰稿本二四四
宋史叙録一卷修明史史臣表一卷(清)平步青撰抄本二四五
文廟從祀議攷略二卷(清)平步青撰稿本二四七
國朝館選爵里諡法考續三卷(清)平步青撰稿本存一卷(續卷九)二四九
國朝館選爵里諡法考續三卷(清)平步青稿本二五〇
南書房入直諸臣攷略一卷尚書房入直諸臣攷略一卷(清)平步青撰稿本清平宜生題簽 二五一
南書房入直諸臣攷畧一卷尚書房入直諸臣攷畧一卷(清)平步青撰稿本二五三
尚書房入直諸臣攷畧一卷南書房入直諸臣攷畧一卷(清)平步青撰稿本二五四
南書房入直諸臣攷畧一卷尚書房入直諸臣攷畧一卷(清)平步青撰稿本二五五
召試博學鴻儒攷略一卷召試博學鴻詞攷略一卷薦舉經學攷略一卷(清)平步青撰稿本 二五五
召試博學鴻儒攷畧一卷召試博學鴻詞攷畧一卷薦舉經學攷畧一卷(清)平步青撰稿本 二五六
大考翰詹攷畧二卷(清)平步青撰稿本二五七
大考翰詹攷略二卷(清)平步青撰抄本二五九
越中科第表二卷(清)平步青撰稿本存一卷(卷二)二五九
越中科第表二卷(清)平步青撰抄本楊越校二六〇
越中科第表二卷(清)平步青撰抄本二六二
羣書斠識初稾不分卷(清)平步青撰稿本雪扶題記二六二
羣書斠識(清)平步青撰稿本二六四
霞外攟屑十二卷附一卷(清)平步青撰稿本存十二卷(卷一至七、九至十二、附一卷)二六五
霞外攟屑十卷(清)平步青撰抄本二六七
樵隱昔寱□□卷(清)平步青撰稿本清平宜生題簽存一卷(卷六)二七〇
樵隱昔寱二十卷(清)平步青撰稿本存四卷(卷十二至十五)二七〇
樵隱昔寱二十卷(清)平步青撰楊越抄本周作人題記并跋存十卷(卷六至十五)二七一
樵隱昔寱二十卷(清)平步青撰稿本存十四卷(卷六至十九)二七一
樵隱昔寱二十卷(清)平步青撰稿本二七二
樵隱昔寱二十卷(清)平步青撰清刻本汪曰楨、夏燮圈點并跋存一卷(卷二十)二七三
《全祖望集汇校集注》点校举误
黄曙辉
往读谢国桢先生《明清笔记谈丛》、《明末清初的学风》两书,知其整理全祖望《鲒C322亭集》内外编,已观其成,付梓有日,而迁延数十年,始由上海古籍出版社于2000年出版,其不易如此。是本为谢氏属朱铸禹先生代为校定者,荟萃严元照、杨凤苞、平步青等诸家校注,展一本而众校俱在,以省读者搜检之劳,诚为不朽之盛业。然细案诸家校注,多未从元本移录,不赅不备。如李慈铭校注,只据冯孟颛过录本转载,不知王利器先生尝取李氏平日批校群籍,辑其简端笺校,合为一编,颜曰《越缦堂读书简端记》以行世,其中有关于《鲒C322亭集》者,远较此本所载为详备,王氏录文精审可据,取彼校此,本书之谬误脱字赖以是正者不少。据谢国桢先生序,《全祖望集汇校集注》,1979年时已整理完毕,越一年,《越缦堂读书简端记》始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则尚可诿云未见其书,而平步青校注,亦从过录本转录,然平氏《群书D475识》中有一册专校《鲒C322亭集》,过录本仅得其十之三四,使读者未见平氏校注之全,是则诚不能为之解矣。尤可异者,谢国桢先生平生服膺平氏学术,曾撰《平景孙事辑》一文以发扬表章之,中《著述考》一节,条举平氏著述,其言明且清,乃于校定《鲒C322亭集》时,不将平氏校注悉数登录,实所未喻。故余谓此本搜罗诸家校注,不从元本移录,不赅不备,岂过为责备也哉。若夫清人别集、笔记中涉及鲒C322亭一集者,沉沉夥颐,虽有浅深高下之别,要皆足为读是集之助,如张宗泰《鲁岩所学集》卷一三既有《鲒C322亭集跋》三篇,又有《鲒C322亭集别字》一篇,校雠勘定,颇为缜密,今概未之采,汇校集注云乎哉。
本书标点校勘,精审不苟,非时下妄灾梨枣者比,字旁短书浪线,尤劳心力,具征学识。而点定古籍,亦谈何容易。近人庞石帚《养晴室笔记》卷二《点书》条述赵尧生之语曰:“读书有阅之了然,过笔即难断句者。”允为知言。细审本书,舛误亦不能免,全书博大,未易卒业,隅照所及,发正者无虑百余事,其过误尚轻可从末减者且不与焉。寻其致误之途,非复一端,或不知人名:
《鲒C322亭集》卷二六《明辽督熊襄愍公轶事略》,杨凤苞跋云:“然据章大来对山日记云:余家某公伯为锦衣经历,亲见其事云云。”
按:章大来号对山,著《后甲集》,一名《跃雷馆日记》。标线当作“章大来对山日记”,杨引见该书卷下,“余家某公伯”作“余宗集公伯”。
外编卷二0《不波航记》云:“张尚书之死,周明已卒,春明之设祭,亦必于是航焉。其素往来是航者,持禁甚严,稍涉山王之嫌者,辄被拒。”
按:山谓山涛,王谓王戎。《文选》卷二一颜延年《五君咏》李善注引沈约《宋书》云:“延年甚怨愤,乃作《五君咏》,以述竹林七贤,山涛、王戎以贵显被黜。”此指出仕清廷者。
外编卷三0《题史阁部传》略云:“礼贤馆征士请决高邮湖以灌大军,史阁部曰:‘民为贵,社稷次之。’……诸传皆不载,予得之王解州、朱旦之诗,特志之。”
按:《续甬上耆旧诗》卷八九《国初诸绅之一王解州朱丹小传》略云:“原名春正,字宝日,故评事家勤子也。改姓名曰朱旦,康熙丁巳优授解州牧。”原误为二人。
外编卷三一《题雁湖注荆公诗》云:“至引后山紫微诗句入注,益属无谓。荆公乃后山前辈,岂有反引用后山诗者,紫微则荆公不及见矣。”
按:《宋史》卷三七六《吕本中传》云:“吕本中,字居仁。”郭绍虞《宋诗话考》卷上《紫微诗话》条云:“绍兴八年历官中书舍人,权直学士院,故诗家称曰吕紫微,而所作诗话亦以紫微为名。”钱钟书《谈艺录》论及雁湖注荆公诗云:“好引后人诗作注,尤不合义法。如羼入集中之王逢原《寄慎伯筠》诗宜乎倜傥不低敛句,雁湖注乃引吕居仁诗。”(79页)原误以为陈后山有紫微诗矣。
本书附录五引曹一士《四焉斋文集》卷六《与全生绍衣》略云:“释奥,舍传从经,亦古人所有。观王孙与其宁三字,自是舍尊就卑之词。”
按:《论语八佾篇》云:“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王孙下当有人名线。
《鲒C322亭集诗集》卷四《张靓渊示所藏李FDA1仙观察故扇》云:“元公之后有贞臣,碧血淋漓光世史。”自注:“即用高辰四哭观察句。”
按:高斗权字辰四,明遗民之有苦节者,见孙静庵《明遗民录》卷四0《高宇泰传》。或不解书名:《鲒C322亭集》外编卷三四《跋六经奥论》云:“竹BA4E前辈跋六经奥论,据渔仲所上书,只有书考、书辨、讹诗传、诗辨妄、诗名物记、春秋考、春秋列国图、诸经序、刊谬正俗跋,而无奥论。”
按:郑樵《献皇帝书》自述“十年为经史之学,以其所得者,作《书考》,作《书辨讹》,作《诗传》,作《诗辨妄》,作《春秋传》,作《春秋考》,作《诸经略》,作《刊谬正俗跋》。”见今人吴怀祺校补本《郑樵文集》卷二。《书辨讹》七卷,《诗传》二十卷,《直斋书录解题》皆著录,别参顾颉刚先生《郑樵著述考》。
外编卷二三《春秋辑传序》略云:“万充宗先生方易箦时,顾左右而言曰:吾魂魄中,不了季武子立后一事,仿佛刘原父权衡在目前也。”
按:刘敞字原父,《宋史》卷三一九有传,撰《春秋权衡》十七卷,《四库总目提要》卷二六著录。
外编卷四一《与郑筠谷宫赞论嗣君承重服制帖》云:“昨见所驳日知录诸条目,皆中宁人先生之失。至于所引朱子议宁宗承重一节,则愚窃以为无可非者,而执事过有疑于郑志之说。”又云:“故郑志答赵商,但举天子诸侯之服皆斩一语答之,而其义已了然。”
按:《后汉书》卷三五《郑玄传》云:“门人相与撰玄答诸弟子问《五经》,依《论语》作《郑志》八篇。”今本三卷,谢山所引赵商问,见该书卷下,文烦不录。予又尝读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陈九思先生标校本《樊榭山房集》,《文集》卷二《沽上题襟集序》云:“古者,赋诗有二:有自作者,有引古者,如郑六卿饯韩宣子所赋是也。引古者,义取断章,即如自作,而不出《郑志》,以昵燕好。”此又以郑志为书名,其实非也。《左传》昭公十六年:“夏四月,郑六卿饯宣子于郊,宣子曰:二三君子,请皆赋,起亦以知郑志。”杨伯峻注云:“六卿之志,即足以表示郑国之志。”同一郑志,或为书名,或否焉,甚矣古籍之不易标点也。
至于臆造:
《鲒C322亭集》外编卷一七《春明行箧当书记》云:“然而自尔雅释诂以来,公羊子之齐语得登于经,而扬氏方言列之子部。”
按:《汉书》卷三0著录《公羊传》十一卷,班固自注:“公羊子,齐人。”颜师古注:“名高。”唐徐彦《春秋公羊传疏》引戴宏序曰:“子夏传与公羊高,高传与其子平,平传与其子地,地传与其子敢,敢传与其子寿。至汉景帝时,寿乃与齐人胡母子都,着于竹帛。”胡母生字子都,齐人,《汉书》卷八八《儒林传》有传。旧说《春秋公羊传》传授如此。考隐公二年《公羊传》云:“始灭B852于此乎。”何休《解诂》云:“B852,适也。齐人语。”徐彦疏云:“胡母生齐人,故知之。”此《公羊传》中用齐地方言之证也。清人陈立《公羊义疏》卷四谓B852当作放,云:“惟何休训B852为适,以为齐人语,其实未然。今按放之言极也。”此又后世经师之说,可以存而不论。
外编卷三四《又题闲中今古录》云:“程尚书仲能以文学之祸死,见于存吾是录中,明史以为病卒,误矣。”
按:《闲中今古录》撰者黄溥字存吾。
而不谙文意、昧于用事以致破句失读者,亦复时有:
《鲒C322亭集》卷二五《曹一士行状》载一士《请查宽比附妖言之狱兼禁挟仇诬告诗文疏》略云:“周季,子产犹不禁乡校之议,惟是行僻而坚,言伪而辨,虽属闻人圣人,亦必有两观之诛。”
按:如此标点,则圣人亦在可诛之列矣。原疏见一士《四焉斋文集》卷二,圣人当属下读。
外编卷三一《题王解州集》云:“解州于其中以文词显,其经术不若先人,其文词则远过之,惜其不为王裒,而为嵇绍,故吾乡人不甚称,以此见吾乡前辈月旦之严,今无矣。夫解州集不遇予,亦几于只字不得传。”
按:《论语·卫灵公篇》:“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也,有马者借人乘之,今无矣夫。”谢山正用其语,夫字当属上读。
外编卷二六《送沈征士彤南归引》云:“予颇以君文章矜慎不苟,落笔几几有含毫腐颍之风。”
按:当作“予颇以君文章矜慎,不苟落笔,几几有含毫腐颍之风。”
外编卷二五《观日堂诗集序》云:“然而自先生丧失,其家窭贫日甚。”
按:当作“然而自先生丧失其家,窭贫日甚”。
前人引书,率多节略,校勘时需一一覆检,不然,鲜有不误者:
《鲒C322亭集》卷二七《周思南传》云:“族子齐曾曰:呜呼。叔氏之心呕为血,当与嵇绍、王琳一腔热汁合,埋酿人侧,悉化为水,陶为酝,以浇天下不义男子。”
按:引周齐曾语,见其《囊云文集》卷二《黔思南二千石德林叔氏后传》,陶当作淘,合下不应有逗号。
卷二三《景迂先生船厂祠堂碑铭》云:“先生自跋其尾曰:今年始见刚说明州,令人意气自倍。”
按:晁说之《景迂先生集》卷一八《跋东坡刚说》云:“东坡甲戌年后诗文,说之所见不少矣。今日乃始见《刚说》于明州,令人不觉意气自倍。”谢山删节过甚,遂不知“刚说”为何物矣。亦有原文疑误,需旁征博引以正其失者:
《鲒C322亭集》卷二0《陆茶坞墓志铭》云:“予于酒户亦颇为朋辈所推,然深畏茶坞之勾留,不五日即病,往往解维而逃。茶坞诮予曰:是所谓以六千里而畏人者也。”
按:刘寂潮先生曰:六为方字之误。《孟子·梁惠王》下:“齐人伐燕,取之。诸侯将谋救燕,宣王曰:诸侯将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孟子对曰: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赵歧注:“今齐方千里,何畏惧哉?”
外编卷三四《书程云庄语录后》云:“初南雷黄先生尝言同时有程云庄者,倡教吴、鄣之门,以一四篇言佛,二三篇言道,三两篇言儒,乃修饰林三教之馀术,而别自出头地者。”
按:语见黄宗羲《林三教传》(《南雷诗文集》上册传状类),门作间,当据改。
外编卷一六《石坡书院记》云:“桂氏自石坡以后,世守慈湖家法,明初尚有如容斋之敦朴,长史之深醇,古香之精博,文修之伉直,声闻不坠。”
按:《宋元学案》卷九三《静明宝峰学案桂宗儒传》:“桂宗儒,字文薮,慈湖人,长史从子也。”王梓材校:“谢山《石坡书院记》文修之伉直,文修疑即文薮传写之误。”宗儒与修《永乐大典》,参见王重民先生《永乐大典纂修人考》。
外编卷八《穆翁全先生墓志》云:“熟于史、三汉、南北朝、两唐纪传,背诵如流。”
按:《续甬上耆旧诗》卷六四《全美樟传》无三字,疑此处三为衍文。
外编卷八《殇兄圹铭》云:“吾闻诸圭斋之铭曹生也云云。”
按:谢山所引铭文见欧阳玄《圭斋文集》卷十《曾秀才墓志铭》,考《四部丛刊初编》影印明成化刻本及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圭斋文集》均作曾。谢山如非别有所据,曹字误矣。
而李慈铭校注,只据过录本转载,说已见前,故脱误孔多,兹略举数事,以见一斑:
《鲒C322亭集》外编卷四七《答诸生问思复堂集帖》一文后录李慈铭评语云:“念鲁私淑黎洲,自任传姚江之学尤勤:于残明文献,FDA2拾表章,不遗馀力。”
按:此处误以重文为冒号,而句读亦因之致误。实当作“念鲁私淑黎洲,自任传姚江之学,尤勤勤于残明文献,FDEF拾表章,不遗馀力。”重文每易误会,如陈寅恪先生《与妹书》谓“隋智者大师天台宗之祖师。其解悉檀二字,错得可笑。好在台宗乃儒家五经正义二疏之体。说佛经,与禅宗之自成一派,与印度无关者相同,亦不要紧也。”见《金明馆丛稿二编》。二亦为重文,儒家五经正义二疏即儒家五经正义义疏,而自来编陈先生文集者,均未能改正。兹连类而附及之。
外编卷二九《跋梨洲先生行朝录》,李注引王夫之《永历实录方以智传》云:“永历三年趣拜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
按:王夫之《永历实录》卷五趣作超,当据改。王利器先生辑《越缦堂读书简端记》不误。
《鲒C322亭集》卷二七《跋夏柯山尚书解》,李注云:“近儒多病易、诗之专用朱子,书之专用蔡氏,礼之专用陈DA4E,为今学者,束注疏不观,而云庄礼记尤为学术之害。其言诚当矣,然世之能读□说者,有几人哉?”
按:《简端记》□作集,当据补。
外编卷二八《跋宋史史浩传后》,李注略云:“端平时,当国者郑靖之,非小人也。”
按:《简端记》靖作清。当据改。
外编卷四六《答陈南皋论太守称明府帖》,李注引《汉书·李定国传》曰云云。
按:《简端记》李作于,当据改。《汉书》无《李定国传》,此藉理校亦可正之。若夫校书如扫落叶,除之不尽,旋扫旋生,则又无书不然,未可独责焉:
《鲒C322亭集》外编卷二三《荆公周礼新义题词》云:“而明交渊阁书目所有,当犹属政和底本。”
按:交为文字之误。
外编卷二四《唐说斋文钞序》云:“或言说斋自矜其博,尝诋朱子不识一字,故朱子刻之。”
按:刻为劾字之误。
外编卷二四《F736山先生残集序》云:“其部轶甚多,钱退山侍御兄弟曾及见之。”
按:轶为帙字之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