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墙
明初谪滇诗人平显
平显有子平宣(字叔蕃)。《松雨轩集》附录:“案《成化杭州府志》:‘宣,显子,亦工诗。仕至蒙化府通判。致仕归。’”并录其诗《北高峰次韵》一首。《静志居诗话》云:“偶阅柯暹《东岗集》附录《滇南别意诗》,则平、居、陈、郭四人之作,皆存焉。平名宣,武林人
平刚
光绪三十年(1904),平刚和张忞(又作铭)等在贵阳成立贵州最早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科学会”,鼓吹资产阶级革命,宣传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不久,张忞、平刚等创办寻常小学,以学校为基地,“明宣排满之旨”,培养青年。一年后,改名乐群小学。是年冬,值慈禧太后七十生辰,清廷不顾国势危急,人民生计维艰,下令全国各地大肆举行“祝寿”活动。当时,贵阳的主要街道都搭起了“万寿台”,张灯结彩,披红拄绿,闹得乌烟瘴气。平刚目睹统治者如此荒淫,不觉义愤填膺,毅然将自己的发辫剪去,以表示对封建统治者的强烈抗议。这一举动,立即震动了贵阳山城,在一般人看来,这是骇人听闻的“大逆不道”,一时成为街头巷尾谈论的话题。及至慈禧太后“庆寿”之口,贵阳城内热闹非常,到处笙瑟迭起,爆竹声声。 “万寿台”—匕红烛高照,彩旗飘扬。平刚忍无可忍,挥笔写了一副对联张贴在“万寿台”侧。—匕联是:“东观日本西观意,卅年来人皆进化”,下联是“北惩俄罗南戒党,七旬后我亦维新”。这副对联是说慈嬉太后东看日本,西看意大利,都因维新而富强,她自己则北面对付俄国,南面对付革命党,忙得不亦乐乎,逼得他七十岁了还要大谈维新,辛辣地讽刺了慈禧太后。当时观“庆寿”活动者人群如堵,忽然见“万寿台”旁赫然贴出两行黑字对联,顿时哗然。同情革命的人暗自拍手叫好,认为平刚的对联犀利尖刻,痛快淋漓,钦佩他敢作敢为,不畏权势的性格。官府却惊恐万状,大为恼火。贵阳知府严隽熙下令捉拿平刚归案,欲治重罪,以平“骚乱”。幸得科学会成员于德楷、乐嘉藻等人大力劝说,才将平刚以革去秀才身份,责打手心四十大板了结。平刚气愤已极,盛怒之余,离家出走,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五月流亡日本。
平思忠传
蒋 奎(?-1404) 建文二年(1400)任。南昌人。洪武末年,以聪明正直荐任吴县主簿,办事公平合理,声誉极好。在吴江主政时,政令畅通。建文二年,在县衙公厅后建直三间穿堂,堂后建5间的中和堂。四年,用砖铺砌垂虹桥桥面,两旁增设栏杆。永乐二年(1404),因事受牵连而自杀,大家都觉得很可惜。
他在吴江任上时,后来官至陕西左参议、苏州知府况钟的好朋友吴江人平思忠(字尔中)只是县衙的小吏。那天,他请算命先生到衙门来相面,问问一些人的前程。算命先生把在场的各位端详一番,摇头说,都是些平常人,不会有什么发展前途。这时,正好平思忠端茶上来,算命先生多看他几眼说,这个人将来倒是会官至三品,但可惜不得善终。听到算命先生的话,蒋知县不禁大笑。等算命先生走后,他对大家说,可见术士的话不可信,一个小吏怎么可能做到三品官。后来,他因诬自杀,而平思忠从礼部主客司主事到左参议,被诬戍边。太监刘马儿与西域贸易时,请他作为随从被释归,游历今新疆、蒙古一带。回来后,重新被免职。几十年后,被术士说中的事情在吴江盛传一时。崇祯《吴县志》卷39,乾隆《吴江县志》卷8、22、57,光绪《南昌县志》卷20,王鲲《松陵见闻录》卷5。民国《吴县志》卷63云建文元年升吴江知县。铺砌垂虹桥面事,乾隆《吴江县志》卷6云永乐二年,卷53梅伦的《重修长桥记》则云洪武壬午,即建文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