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寻根问源 认祖归宗
文章
441
评论
384
加入时间
55年前

平氏进士登科录

序号科次姓名籍贯科目
1宋朝科天倪大名府人进士科
2宋朝宝祐元年科嘉兴府嘉兴县人进士科
3宋朝嘉定十三年科(1220)仲信蔡州汝阳县人进士科
4宋朝嘉定十六年科(1223)嘉兴府嘉兴县人进士科
5宋朝端平二年科(1235)嘉兴府崇德县人进士科
6宋朝开庆元年科(1259)天祐建康府江宁县(一作上元县)人进士科
7明朝弘治九年丙辰科(1496)3甲第120名世用四川成都府内江县进士科|普通
8明朝嘉靖三十八年己未科(1559)3甲第170名康裕直隶保定府新城县进士科|普通
9清朝乾隆十九年甲戌科(1754)2甲第8名圣台浙江绍兴府山阴县进士科|普通
10清朝乾隆二十八年癸未科(1763)3甲第37名圣敬浙江绍兴府山阴县进士科|普通
11清朝乾隆三十七年壬辰科(1772)2甲第1名浙江绍兴府山阴县进士科|普通
12清朝乾隆四十五年庚子科(1780)2甲第18名浙江绍兴府山阴县进士科|普通
13清朝嘉庆十年乙丑科(1805)3甲第50名云南云南府昆明县进士科|普通
14清朝同治元年壬戌科(1862)2甲第8名步青浙江绍兴府山阴县进士科|普通

平天祐(1229年-未详)--理宗开庆元年(1259年)进士

平天祐生平及诗作解析

一、生平简况

平天祐(1229 年-?),字允吉,宋代上元(今江苏南京)人,理宗开庆元年(1259 年)进士。其记载见于清嘉庆《江宁府志》卷二九,虽史料留存有限,但作为南宋晚期文人,其生平可从时代背景与诗作中窥见端倪。

南宋理宗时期,朝政受蒙古南侵与权相贾似道专权影响,社会矛盾尖锐。平天祐登第时(1259 年),正值蒙古军围攻鄂州(今武汉),南宋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际。作为进士,他可能曾入仕,但仕途详情未被史书记载,仅留诗作传世,见于清朱绪曾《金陵诗徵》卷八。

二、诗作《山斋夜坐》赏析

全诗原文

《山斋夜坐》
南宋・平天祐
悄然人不寐,山馆意何深。
落叶添寒色,幽虫助苦吟。
青灯怜夜永,白发带愁簪。
天末怀良友,音书雁影沉。

诗意解析与情感内涵
  1. 开篇点题,奠定孤寂基调
    “悄然人不寐,山馆意何深” 以 “悄然”“不寐” 直抒夜坐山馆的孤寂,“意何深” 则隐含心事重重,为全诗奠定沉郁氛围。山馆(山中居所)的静谧与内心的不宁形成对比,暗示诗人因现实或思绪烦扰而难眠。

  2. 景物烘托,借自然写愁绪

    • “落叶添寒色”:以深秋落叶的萧瑟,暗喻环境的凄冷与心境的悲凉,“添” 字将自然景物与情感相连,赋予落叶以动态的愁绪。

    • “幽虫助苦吟”:虫鸣本是自然之声,却被诗人感知为 “助苦吟”,将虫鸣与自身的 “苦吟”(忧思)叠加,强化孤独与愁苦的共鸣。

  3. 细节刻画,直抒人生感慨

    • “青灯怜夜永”:青灯映夜,“怜” 字拟人化,既写灯光孤冷,又暗喻诗人对漫漫长夜的无奈,暗含时光难捱的怅惘。

    • “白发带愁簪”:以 “白发”“愁簪” 的细节,直写年华老去、愁绪缠身的状态,“带” 字将愁绪具象化,仿佛白发因愁而生,深化人生失意的悲凉。

  4. 结尾升华,怀远愁绪延伸
    “天末怀良友,音书雁影沉” 以 “天末”(天边)点明友人远隔,“雁影沉” 化用 “鸿雁传书” 典故,写音讯断绝的失落。这一怀远之情,既可能是对友人的思念,也可引申为对时局或理想的怅惘 —— 南宋末年战乱频仍,亲友离散、音信不通的现象普遍,诗人的个人愁绪由此与时代背景隐隐呼应。

艺术特色
  • 情景交融:以 “落叶”“幽虫”“青灯” 等冷色调意象构建孤寂意境,景物描写始终服务于情感表达,如 “寒色”“苦吟”“愁簪” 等词,使自然景象与内心感受浑然一体。

  • 用典含蓄:“雁影沉” 暗用典故,不着痕迹地传递思念与失落,避免直白,符合宋诗 “以意胜” 的特点。

  • 语言凝练:全诗无生僻字,却以 “添”“助”“怜” 等动词盘活意象,“白发带愁簪” 更以简洁笔触勾勒出饱经沧桑的形象,耐人寻味。

三、历史与文学价值

平天祐留存的史料与作品虽少,但其诗作反映了南宋晚期文人的典型心境:在王朝危机与个人命运的交织中,既有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也有对亲友离散的忧虑,其情感具有时代普遍性。《山斋夜坐》以细腻的笔触刻画孤寂与愁思,兼具宋诗 “清空雅正” 的风格,为研究南宋末年江南文人的精神世界提供了具象化的文本参考。


若需进一步探究其生平细节或诗作背景,可结合南宋晚期江宁(今南京)的地域历史与科举文化作更深挖掘。


农忙的夏日

廿五光阴似麦浪,汗滴滚烫化尘扬。镰声犹在兄言远,去留无意梦轻狂。

国家级非物质类文化遗产“平氏浸膏”--平顺德

第五代传承人平安逸和第六代传承人平永才都属子承父业,在长春东大桥经营店铺(堂),坐堂行医施药,平永才不幸早逝。至1976年,平安逸已80高龄,年迈体弱,本支再无传人,遂将世代秘方、医术、医技传授于医学院校毕业的外孙女吴淑琴、刘洪吉夫妇。

留言墙

南通平姓主要在如皋沿江地区,有平家缺、平家坪、平家腰庄和平长圩四处地名。

周作人:谈劝酒

平筠士,号蝶园先生,是清代中晚期的一位文人学者,其生平事迹多见于地方文献及文人笔记中。以下是根据相关历史资料整理的详细介绍:


一、生平背景

家世与师承

平筠士出身于浙江海宁(一说杭州)的文人家庭,其父平蝶园(名号待考)以诗酒雅集闻名,著有《平蝶园酒话》。平筠士自幼受家学熏陶,后师从无锡名士朱荫培(字熙芝),学习古文义法。朱荫培为桐城派梅曾亮弟子,擅长简练文风,这对平筠士的学术风格影响深远。

交游与活动

平筠士活跃于道光至同治年间,与江南文士多有往来。其友人朱荫培在《澹庵文存》中多次提及平筠士,称其“勤学善思”,并为其编刻《芸香阁尺一书》。周作人在《秉烛后谈》中也提到平筠士与朱荫培的师生情谊,以及其家族与秋水轩文人群体的关联。

二、主要成就与著作

文学贡献

平筠士继承桐城派文风,注重义理与考据结合。其文简练古质,曾协助朱荫培整理文稿,并参与地方文献编纂。周作人评其“文有清气,不落俗套”,但作品多散佚,仅存序跋数篇见于他人文集。

《平蝶园酒话》的整理

平筠士整理其父平蝶园的《平蝶园酒话》,该书收录酒令、宴饮轶事及文人雅集记录,反映了清代中晚期江南士大夫的生活情趣。书中提及的劝酒文化(如“主客赌酒,胜者得饮”)被周作人引用,成为研究清代社交风俗的重要资料。

学术影响

平筠士与傅霖(《咒笋园剩稿》作者)等学者交游,推动地方文化传承。其子平某(名未详)亦承家学,延续了蝶园一脉的文风。

三、人物评价与轶事

性格特点

据朱荫培描述,平筠士“性澹泊,不慕荣利”,晚年隐居杭州,以诗书自娱。周作人称其“善逆物理”,常以颠倒视角评点世事,如将“胜境属僧,奇境属商”的世俗现象归为“天意弄人”。

家族轶闻

平家以“蝶园”为号,可能与园林文化相关。周作人记载,平蝶园曾于园中手植花木,其子筠士更以“蝶”喻文心,追求“纤尘不染”的审美,与改琦仕女画的“改家样”风格暗合。

四、历史定位

平筠士虽非显宦大家,但其家族在江南文人圈中具有一定代表性。他们以诗酒为媒,连接了桐城派学术与市井文化,成为清代中晚期士人生活的缩影。其事迹散见于《澹庵文存》《咒笋园剩稿》序跋及周作人随笔中,是研究地域文化史的珍贵个案。


注:因史料有限,部分细节可能存在争议,需进一步考证。


以上内容来自于元宝AI生成

2025年05月10日


明史-王绂传:王绂与平显的故事

平显次陈东之韵题夏圭溪山清远卷诗:「画家粉墨尤精好,赏鉴谁能察豪杪。良由天质发自然,惨淡经营信挥扫。圭森父子鸣赵季,邱壑胸襟气深杳。墨卷波涛苍海立,笔缩烟云天地小。冥搜远寄作此图,绎思通灵古来少。东南四万八千丈,玉室璇台势倾倒。共归贾客怀故乡,怅望清猿与幽鸟。空悲白发岁年徂,不得痴儿公事了。」神游翠壁揽长萝,梦濯灵溪藉纤草。金庭之魂可些招,应蹑元踪追二老。沧海遗珠

明史-王绂传:王绂与平显的故事

舟过横里怀平松雨先生故居并序。

平显,字仲微,杭州人。洪武中官广西藤县令,谪戍滇南,沐国公英延为西席。故居在北关外之横里,地有仲墅、洛山,水名十二里漾。松雨轩集中有句云:万顷水云横里北,百年丘陇洛山阳。又云:藕花官漾十二里,桑荫邻村数百家。又云:水竹空思仲墅村。至今过之,风景宛然,惜乎先生之不能终老于是也。

出门天宇晴,暖风吹我衣。片帆一何驶,沙燕相随飞。不断故乡山,新绿初生肥。谢村已回首,仲墅望依依。宽漾十二里,中有诗人扉。幽栖如此少,远戍竟尔违。桑阴看浴蚕,草舍闻呼豨。当从田父饮,莫叹季女饥。


平曾--唐诗人

【北梦琐言 [宋] 孙光宪 撰】卢沆遇宣宗私行。贾岛附。唐陕州廉使卢沆,在举场甚有时称。曾于浐水逆旅遇官宗皇帝微行,意其贵人,敛身回避。帝与相见,沆乃自称「进士卢沆」。帝请诗卷袖之,乘驴而去。他日,对大臣语及卢沆,令主司擢第。沆不自安,恐僭冒之辱。宰臣问沆:「与王上有何阶缘?」乃具陈因由。时亦不讶,以其文章非叨忝也。沆后自廉察入朝知举,遇黄寇犯阙,不及终场。赵崇大夫戏之曰:「出腹不生养主司也。」初,卢家未尝知举,卢相携耻之,拔为主文,竟不果也。贾岛遇宣宗微行,问秀才名,对曰:「贾岛。」帝曰:「久闻诗名。」岛曰:「何以知之?」后言于宰臣,与平曾相次谪授长江尉。所谓不识贵人也。顾非熊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