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廷鼎
【四川敘州府志 [清] 何源濬 著】
宜宾令平廷鼎,《游仙侣洞》诗一,《天池》诗一。
《游仙侣洞》
古洞寻仙仙未留,空余胜迹在峰头。
藤萝石上饱霜月,云树崖前卧野尘。
丹法不传为世用,药苗犹自听人收。
深惭束带官斯土,那及前贤勾漏谋。
来到古洞寻访仙人,仙人却未曾留下踪迹,只在山峰顶端空留一处名胜古迹。
石上的藤萝饱经霜露与月色的浸染,崖前的云树静卧在山野的尘土之间。
炼丹之术未能流传下来造福世人,山间的药苗还在听任人们采摘。
深深惭愧自己身为官吏在此地任职,哪里比得上前代贤人(葛洪)隐居求仙的谋划。
《天池》
晓来乘露到山塘,香满芙渠十里凉。
翠盖密擎波自静,碧筒初试午方长。
盘堆瓜李生春雪,影出楼台爱夕阳。
槐下枕高眠未足,游人谈笑水云乡。
清晨乘着露水来到山间池塘,十里荷塘的荷花香气弥漫,带来阵阵清凉。
翠绿的荷叶像伞盖般密密擎起,水面因此显得宁静;初次用荷叶杯饮酒时,午后的时光正悠长。
盘中堆放的瓜果李子洁白如春日新雪,楼台的影子映在水中,格外惹人喜爱这夕阳晚景。
在槐树下枕着高枕酣眠,还未睡够,就听见游人们在这水云环绕的仙境中谈笑风生。
平廷鼎
宜宾县志序 平廷鼎
尝稽古籍,蜀为梁州地,迤南叙郡,山水国也。灵光诞异,每生一往之情。石田先生有词:“望秦川千里翘翘”,以其不易至也。
乃自明之末造,其地阻兵已久。既定以来,将三十载,中有土寇盗城之变。癸丑沦陷,庚申恢复。自兹而一统,光华之治,焕然一新,而耳目皆豁。鼎于壬戌冬受任兹土,阅今四稔。虽无善政及民,而中野安宅,人物无殃,盖朝廷福祐也。远臣藉以无疚焉。惕然思之:民少无逋税,世平无边警,境静庭虚,援琴而歌,虽仕也犹隐焉,可乐也。民不加多,地不加辟,则又不敢弛诸怀矣。免采楠株,而民间劳费以省,幸也。民力犹窘,未跻丰亨,则又不敢释于虑矣。抚江山之胜,吊古兴怀,彬彬人士,蔼焉礼让,长啸既醉,乐矣。四境之内,利不尽导,害不尽捐,则又不敢无所思矣。鼎不以传舍之故,去此为愉,日啖蔬泊如安之。辛勚弗居,毁誉弗计,即或量移之日,亦望并州为故乡,而未忍恝然也已。
顷奉部檄,搜罗散佚。吾师郡伯何公,学醇政卓,人士薰心,勉阖属以共举志事。志成,乖为不朽。公之膏泽,翔洽既溥,而著说文章,又足以寿无穷也。于是延耆宿,拾残编,新旧闻见,胥载无遗。分野既定,搜求胜迹,川流山峙,以壮金汤,且令廉节忠烈,莫或湮沦。天时人事,有感斯应,悉于是乎揆之。是编也,非无益于人伦也,鼎窃以为惬所愿矣。如从混濛中辟闾井也,茫然既开,当渐趋文明也。时康熙丙寅岁仲夏日,文林郎、知宜宾县事古越平廷鼎撰。
翻译
宜宾县志序 平廷鼎
我曾查阅古代典籍,蜀地属于古梁州的疆域,向南延伸至叙州府,是一处山水环绕的地方。这里山川灵气奇异,常常让人产生向往之情。石田先生有词句云:“望秦川千里翘翘”,正因为它(蜀地)是难以抵达的地方。
自从明代末年以来,这一地区遭受战乱阻隔已经很久了。天下平定以后,将近三十年,期间还发生过地方盗匪夺取城池的变故:癸丑年(城池)沦陷,庚申年(得以)收复。从那时起天下一统,光明昌盛的治世景象焕然一新,让人眼界与心境都为之开阔。我(平廷鼎)在壬戌年冬天受命担任此地(宜宾县)县令,到如今已有四年。虽然没有施行什么惠及百姓的善政,但田野之中百姓安居,人口财物没有灾祸,这大概是朝廷的福泽庇佑啊。我作为远方来的臣子,也因此能没有愧疚。我警醒地思索:百姓没有拖欠赋税,世道太平没有边境警报,境内安宁、官署清闲,(我甚至能)取来琴弹奏歌唱,虽然身处官位,却如同隐居一般,这是值得高兴的事。但百姓人口没有增多,土地没有得到开拓,我又不敢在心中放松(对政务的警惕)。(朝廷)免除了采伐楠木的徭役,民间的劳役与耗费因此减少,这是值得庆幸的事。可百姓的财力仍然困窘,尚未达到富足安乐的境地,我又不敢从思虑中放下(这份担忧)。凭栏眺望江山的胜景,凭吊古迹抒发情怀,(看到)这里的士人文雅有礼,和睦谦让,(我)放声长啸,酣然畅饮,这是快乐的事。但境内的利益没有完全疏导,祸害没有彻底消除,我又不敢不有所思考。我不把(官职)当作临时的客舍,(也不认为)离开这里才是愉快的,每天吃着蔬菜,心境淡泊安宁。不把辛劳据为己功,不计较他人的诋毁赞誉,即便有朝一日被调任别处,也会把(宜宾)当作故乡一般,不忍心冷漠地离去。
近来接到朝廷的文书,(要求)搜集散佚的文献史料。我的老师、知府何公,学问醇厚,政绩卓越,深受士人百姓的敬仰,(他)勉励所属各县共同兴办修撰县志的事务。县志修成,将成为不朽的典籍。何公的恩泽,广泛流布,而他的著述文章,又足以流传后世、永垂不朽。于是(我们)聘请德高望重的老者,搜集残缺的典籍,将新的与旧的见闻,全都记载下来,毫无遗漏。(书中)确定了(宜宾在天文上的)分野,搜求了名胜古迹,(记录下)河流奔涌、山峦矗立的地理形势以凸显城池的坚固,并且让清廉有节、忠诚刚烈之人的事迹,不至于湮没失传。天时变化与人间事务,有什么样的感应就有什么样的回应,全都能在这部志书中得以考察。这部志书,并非对人伦教化没有益处,我私下里认为它满足了(我的)心愿。(它的编纂)如同从混沌蒙昧中开辟出村落市井,迷茫的状态已经开启,(此地)应当会渐渐走向文明。
时在康熙丙寅年(公元 1686 年)夏季的第二个月,文林郎、宜宾县知县古越(绍兴)平廷鼎撰写。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由知县平鄗鼎主修,由李璜主纂,成书八卷付刊。
【陵川縣志[清] 景象元 纂】
平鄗鼎,山阴副贡生,康熙四十年任。其治陵川最久,勤于修举,惠爱及民,民往往有阴受其福而不知者。时方议徭役征税,贡赋等,他县悉照议输纳,陵川独不及。鄗鼎婪密筹獭请得免,亦并不言其独免之故,以布德亡民。迄今士人知之者,犹诵为真长者也。当康熙三十五年间,前令去任时,将所大田粮畋注仓谷,历年既久,里长受累不浅,平令代捐六百余石,穷民续苦得脱,真有心民瘼者。升户部主事。
《重修王兵憲祠碑記》平鄗鼎邑令
祠者,祀也,所以崇德而报功也。生有功于兹土,死血食于斯民,于祠非淫,于祀非渎,祀之者非谄,而受祀者无愧也。明季崇正三年,岁在庚午,𤞑贼肆虐,陵城几陷。幸兵宪王公十月莅任,分巡,知贼之情形,遂思剪灭。辛未春,先遣中军陈承业、指挥张承宠专一保守。公会晋抚宋统殷、宣大总制张宗衡,大破贼于桑子镇。嗣后,累出奇兵,追奔逐北,直至深山马武京寨,斩获余党,城赖以全,季春二十八日事也。陵之䌸衿耆庶,歌功颂德,立生祠,肖像祀之,辛未艾月甲申日勒石志之。曾不几时,流贼复张,如蜂拥,如蝗集。公与之争险各营山头,贼缘谷而登,大噪。击其东而西不能顾,攻其南而北不及防,孤军四应,矢尽弦绝,空拳不可张,而白刃卒难冒矣。遂为流矢所中,而没于阵焉。从之死者,则有陈中军承业、张指挥承宠二人。伟哉!全城者,功也;殒阵者,忠也。嘉其忠则在国,报其功则在民。戴其功而哀其忠,崇祀益笃。延及我朝,迄今七十余载,风雨漂摇,庙貌倾颓。不为修葺,将至圯毁,鞠为茂草矣。后之人何所据而忆公之功、妥公之灵乎?予待罪陵邑九载于兹,久拟重整,以黉宫暨文武诸祠、神祠次第落成,今于康熙庚寅清和月吉,偕我里老都燕等,鸠工庀材,重加修葺焉。庶使登临瞻仰者,佥识其里居则山左掖县也,志其姓氏则名曰肇生、号曰东里也,纪其功烈则杀贼全城而钦其忠节则陷阵死乱也。乌可以无祀?爰纪述而镵于石。康熙四十九年庚寅四月日记。翻译
《重修王兵憲祠碑記》平鄗鼎邑令
祠,是祭祀的场所,用来尊崇德行、报答功绩。生前对这片土地有功,死后能被这里的百姓祭祀,这样的祠不算滥建,这样的祭祀不算亵渎,祭祀他的人不是谄媚,而接受祭祀的人也当之无愧。明代崇祯三年(注:原文 “崇正” 为避雍正帝讳改),这一年是庚午年,贼寇肆虐,陵城几乎被攻陷。幸亏兵宪王公历十月到任,负责分巡地方,了解了贼寇的情况后,就谋划剿灭他们。辛未年春天,(王公)先派遣中军陈承业、指挥张承宠专门负责守城。随后,王公会合山西巡抚宋统殷、宣大总制张宗衡,在桑子镇大败贼寇。此后,(他)多次派出奇兵,追击溃败的贼军,一直追到深山里的马武京寨,斩杀俘获了残余的贼党,城池依靠(他的努力)得以保全,这是该年三月二十八日的事。陵城的绅士、老者和百姓,歌颂(王公的)功德,为他建立生祠,塑立肖像进行祭祀,并在辛未年五月甲申日刻石碑记录此事。没过多久,流寇再次嚣张起来,像蜂群一样涌来,像蝗虫一样聚集。王公与贼寇在各个山头争夺险要地势,贼寇沿着山谷攀登,大声呼喊。(贼寇)攻击东面,西面就无法顾及;攻打南面,北面就来不及防备。(王公的军队)孤军奋战,四处应战,箭射完了,弓弦也断了,空拳无法抵抗,面对利刃终究难以抵挡。于是(王公)被流箭射中,在战场上牺牲了。跟随他战死的,有中军陈承业、指挥张承宠两人。多么伟大啊!保全城池,是他的功绩;战死沙场,是他的忠诚。嘉奖他的忠诚,是国家层面的事;报答他的功绩,是百姓层面的事。(百姓)感念他的功绩又哀悼他的忠诚,对他的祭祀更加虔诚。延续到我清朝,到现在已有七十多年,(祠堂)在风雨中飘摇,庙宇的外观已经倒塌破败。如果不进行修缮,终将坍塌毁坏,沦为长满荒草的地方。后代人凭借什么缅怀他的功绩、安抚他的英灵呢?我在陵城任职(谦称 “待罪”)已经九年了,早就打算重新修整(祠堂),先前因为学校以及文武各祠、神祠陆续建成,(耽搁了此事)。如今在康熙庚寅年四月(“清和月” 为农历四月)的吉日,偕同乡里的老人都燕等人,聚集工匠、备齐材料,对(祠堂)重新进行修缮。希望让前来登临瞻仰的人,都能知道他的籍贯是山东掖县(“山左” 为山东别称),记载他的姓名是王肇生、号东里,记录他的功绩是斩杀贼寇、保全城池,而钦佩他的忠节是冲锋陷阵、死于战乱。(这样的人)怎么能没有祭祀呢?于是写下这些记述并刻在石碑上。康熙四十九年庚寅四月记。
《重修武曲关帝庙碑记》 平鄗鼎邑令
闻之:莫为之前,虽美弗彰;莫为之后,虽盛弗传。韩公之言也。陵章处太行绝𪩘,地瘠民贫,惟藉神庥,俾得生聚,故饮和食德者,罔勿敬其明神焉。邑之东川,唇峦环绕,万水汇聚,凡接壤之区,于斯待泽。兹地旧有武曲关帝神庙,圣像系纯铁镕装,其灵应如响,为明万历二十二年完君讳东气、号明宇来知是邑所特建也。岁时致祭,以祷雨旸时若,且使阖邑士民于读书力田之余,瞻帝像而知敬肃,仰神威而兴忠义,事神治民,完君有焉。迄今百有余年,凄风苦雨,栋宇倾圯,垣墙剥落,迥非曩日之鸟革翚飞也。虽帝君灵其振古如兹,而榱桷维新于胥孔亟。阖邑绅衿耆庶人思重葺,惟是工力浩繁,兴辍屡屡。丁亥秋,谋于予,困思修废举坠,守土之职。前宰创美于前,敢勿继盛于后?谨捐薄俸,缙绅士庶共欣乐助,倅尉郑、孔二君,学师王君,更为鼓舞。爰是鸠工庀材,卜吉经始。旧迹大门三椽,正殿三楹,东西庑各三楹。今则大门增建九楹,中即奉神之乐台;东曰大观亭,取义于登斯楼者,千峰极目,四野在望也;其西楼上下,为住持翻经、积杳地。正殿较旧崇高三尺,左右各三楹,东西庑各五楹。丹垩金碧,庙貌聿新,炳炳乎为东川巨观也。顾邑中绅矜耆庶及官斯土者,敢云邀福乎?亦祗肃其观瞻,钦帝德而仰神功,追前美以盛后传尔。是役也,厥工匪易,赖众同心。经始于丁亥之孟秋,告竣于戊子之季夏。欲知万善之攸归,端藉后起之贤哲,俾永永于于,直与帝君光同日月,为不朽云。因列始事、董事诸君及助工善信姓氏,更欲使后来者共知是庙为千流之砥柱、百谷之朝宗,弗作寻常古刹观。是为记。
翻译
我听说:没有前人开创,即使有美好的事物也不会彰显;没有后人传承,即使有兴盛的景象也不会流传。这是韩公(注:指韩愈)的话。陵章地处太行山的极高处,土地贫瘠,百姓贫困,只能依靠神明的庇佑,才能得以繁衍生息,所以蒙受恩泽、享受福祉的人,没有不敬重神明的。县城的东川,山峦环绕,众水汇聚,凡是相邻的地区,都在这里期盼(神明的)恩泽。这个地方原先有一座武曲关帝神庙,关公的圣像由纯铁浇铸而成,神明的灵验如同回声一样迅速,(这座庙)是明代万历二十二年,县令完东气(名东气,号明宇)到任后特意建造的。(百姓)每年按时祭祀,以祈求风雨及时、年成顺适,并且让全县的士人百姓在读书耕田之余,瞻仰关公的圣像而懂得恭敬严肃,仰慕关公的神威而激发忠诚道义之心。侍奉神明、治理百姓,完公(在这两方面)都做得很好。到现在已有一百多年,(庙宇)历经凄风苦雨,房屋栋梁倒塌,墙壁剥落,早已不是从前那种飞檐翘角、富丽堂皇的样子了。虽然关公的英灵自古以来一直如此显圣,但庙宇的屋椽等构件亟待翻新。全县的绅士、老者和百姓都想重新修缮(庙宇),只是工程耗费巨大,修缮工作多次启动又停止。丁亥年秋天,(众人)和我商议此事,我私下想,修整废弃、兴办荒废的事务,是地方官的职责。前任县令在前开创了美好的基业,我怎敢不在后延续这份兴盛呢?于是我恭敬地捐出微薄的俸禄,官绅百姓也都欣然乐意捐助,副尉郑君、孔君,学官王君,更是积极鼓动。于是聚集工匠、备齐材料,选定吉日开工兴建。原先的庙宇,大门有三间,正殿有三间,东西厢房各三间。如今大门扩建为九间,中间就是供奉神明时演奏音乐的乐台;东面(增建的)叫大观亭,取 “登上这座亭子,能极目远眺群山,尽览四野风光” 的含义;西面的楼阁上下两层,作为住持诵经、存放经卷的地方。正殿比原先增高了三尺,左右各有三间,东西厢房各五间。(庙宇)经过红漆白灰、金粉彩绘的修饰,外观焕然一新,光辉灿烂地成为东川的一大壮观景象。不过,县城里的绅士、老者、百姓以及在这里任职的官员,难道是想祈求福祉吗?(我们)也只是为了整肃庙宇的外观,钦佩关公的德行、仰慕关公的神威,追寻前人的美绩并让它在后世发扬光大罢了。这次修缮工程,难度不小,依靠众人同心协力才得以完成。工程在丁亥年的初秋开始,在戊子年的夏末竣工。要想知道众多善举的归宿,确实要依靠后世贤明之人(的传承),让(庙宇和关公的精神)长久地留存下去,简直能和关公的光辉一同与日月并存,成为不朽的事物。于是列出发起、主持这项工程的各位先生以及捐助工匠、财物的善男信女的姓名,更想让后代人都知道这座庙宇是众多河流的中流砥柱、各路山水的汇聚之地,不要把它当作普通的古寺庙来看待。特此作记。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由知县平鄗鼎主修,由李璜主纂,成书八卷付刊。
【桐柏县志】:步前韵-平鄗鼎
圣朝清晏日,岳渎庆方来。宸藻中天灿,皇华七月陪。临流鼓掉处,接踵济川才。淮水溯源旧,唐山自昔推。洋洋千泒集,渺渺片帆开。襄汉瞻商舶,桐江隐钓台。禹功昭万古,使节映三台。甘雨双旌沛,秋风五马回。此泥飞涣汗,赤县荷栽培。遥瞩胎簪道,祥光溢草莱。
2024.05.18读嘉庆山阴县志平氏选举记录
平士桢号毅青浙江山阴人康熙甲子举人五十年任汾阳知县。监生张寅恺妻李氏年二十五夫殁时舅姑已先殁有祖姑年逾七十李曲尽孝事守志抚孤寿八十而终康熙中知县平士桢额表之
平世增--岐山知县(浙江山阴举人)
平世增,字鉴湖,浙江山阴举人。三十八年任,才识明远,遇事勤能。邑志自顺治十四年前令王毂纂修,已历百二十年。公下车即考献征文,旋奉毕中丞谕,留心甄辑,又延燕山胡农部文铨编订,未及成书。四十三年,委赴云南办理嗣务,接任者为郭公履恒,踵修而志成。四十六年及八年,二次复任,旋升任,莅岐三次,勤恤民隐,又多营缮,详《建置》篇。岐人至今颂之,宜详请祀名宦。
平世增,字鉴湖,是浙江山阴县的举人。(乾隆)三十八年(他)任职(此地),才学见识明晰深远,处理事务勤勉能干。本地县志自从顺治十四年由前任县令王毂编纂修订后,已经过了一百二十年。平公刚到任就搜集文献、征集史料,不久后接到毕中丞的指令,(更加)用心甄别辑录(县志资料),又聘请燕山的户部官员胡文铨进行编撰修订,(但)没能等到志书完成。(乾隆)四十三年,(他)被委派前往云南办理后续事务,接替他任职的是郭履恒公,(郭公)接续编纂而完成了县志。(乾隆)四十六年以及(之后的)八年,(平世增)两次重返(此地)任职,不久后升任。到岐地(任职)三次,(他)体恤百姓的疾苦,又主持了很多修缮营建工程,(相关详情)记载在《建置》篇中。岐地的百姓到现在还称颂他,(朝廷)应当详细(核查后)奏请将他列入名宦祠祭祀。


5.2.1名人
平治,候补同知。
平澍,平治之弟,通判仁凯嗣父。
平仁凯,平治子,署南河通判。
5.2.1名事
聚奎书院:道光五年(1825年)州绅平治捐钱2200余串重修
考棚: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州绅平治、平捐建。
公车:平治捐银1000两作公车成本存典生息
育婴堂:邑绅平治捐新增里新兴垸田115亩入收养所。
治水:道光辛卯、壬辰大水,平治捐助知州张宝荣1500贯。
沔阳会馆:同治五年,仁凯捐金助修京师沔阳会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