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翰(1785年—1860年) [清] 一作瀚,岳生,号樾峰(海上墨林作越峰),别号退翁,顺天大兴(今属北京)籍,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工书,行书学褚遂良,兼采颜、米,有秀劲姿。草书法十七帖,颇有逸趣。所刻有《求青阁》帖行世。所书白太傅祠楹帖,精妙无匹。著《黔輶吟》。(《寄心盦诗话》、《瓯钵罗室书画过目考》)

道光十一年(1831),他提请户部豁免黎里6处义冢,共21亩7分7厘田的漕粮漕项银米,十三年八月获准。有诗《题木兰洲觞月图》:“飒飒风生何处秋,舜湖南去木兰洲。荻花枫叶浔阳客,鹤影箫声赤壁舟。万顷凉云无暝色,三更华月与清游。酒怀宽渴容陶写,珍重吟笺互唱酬。”

道光六年、八年,他先后三度任宿迁知县,其中道光八年任两次。

道光九年署上海县知县。

道光十二年七月十八日任元和知县。

道光十四年任高邮知州,又由议叙任通州知州。同年七月任海州直隶州(今东海)知州。

道光十六年(1836)十一月任遵义知府,在任三年。

振兴文教,因为历史上修的《遵义府志》已很难找到,他便聘请举人郑珍、莫友芝主笔进行纂修;创建培英书院,关注诸生学习;建养育堂,收育婴孩。礼贤下士,把当地名士萧光远、黎兆勋、李桂林、朱奎章、李栖凤等作为座上客。正值旱灾,在回龙寺筑坛祈雨,每日捧香徒步至山巅祈祷,竟然甘霖丰沛。

道光十九年,温水的穆继贤作乱,他亲自督兵前往征剿,数月即平定。尽管有这份功劳,但终究被议降通判,调署松桃直隶厅,士民都感到无法理解。他居官一主以静,廨中琴书声,常常响彻堂外。尤工书法。

道光二十五年(1845)八月由候补知府署太仓直隶州知州,旋即调去。

道光二十八年任青浦知县。

道光三十年任上海县知县。

咸丰元年(1851)署长洲知县、署苏州府总捕同知,

咸丰三年三月再署太仓知州,四年、五年两度署苏州知府。

为在枫桥北、道光年间守节抚孤陆氏所居的劲节楼题匾。水乡多盗,檄令计巷人费元秀督捕巡缉盗魁沙哥,又将狱中徐有壬解释,让招募枪船协助守府城各门。为与吴江交游甚深的武功将军汤贻汾题像赞。

咸丰四年(1854),内阁中书赵文麟、前广东盐运使司运同周曾毓等,捐置寺旁隙地,起造楼房二进计28间,招租收息,作为寒山寺香火,并立寒山寺香产界址。是年闰七月二十日立《署理苏州府知府平翰禁占寺产碑》云:
"为此示,仰该寺住持僧众及军民、地保人等知悉:自今以后,务将前项房屋妥为经理,永远遵守,毋许盗卖废弛。如有地棍匪徒觊觎、恃强谋占者,许即指名禀候拿究。地保徇隐,察出并提,重处不贷。其各凛遵毋违,特示。"

咸丰六年八月署常州知府。常州芙蓉圩地势低洼,明宣德九年(1434)间巡抚周忱主持修大围岸、建孟河闸,历来不准开坝。是年夏天亢旱,阳湖刘行方、江阴刘春松,借抗旱私开三个缺口,致使潮水倒灌,4万多亩田受灾。他立《永禁芙蓉圩开坝碑》。

在宿迁时,审案简明宽恕,他的民风教化和治政艺术受到普遍称颂。

康熙《常州府志》卷7,
道光《遵义府志》卷28,
同治《苏州府志》卷46、55、56、58,
光绪《吴江县续志》卷13,
光绪《黎里续志》卷4,
光绪《松江府续志》卷20,
光绪《武阳志余》卷6,
光绪《通州直隶州志》卷8,
光绪《盛湖志补》卷3,
光绪《平望续志》卷11,
宣统《太仓州镇洋县志》卷11,
民国《宿迁县志》卷12、13,
民国《续遵义府志》卷18,
费善庆《垂虹识小录》卷6,
《江苏省通志稿·职官志》卷19、20。




图片


平翰 行书 四屏

材质:纸本
形制:四屏
题识:竹吟大兄先生属。樾峰平翰。
钤印:平翰私印、越丰


image.png

平翰 泥金书法扇面


平翰 四尺七言对联

平翰[清]字岳生,号樾峰(海上墨林作越峰),顺天大兴(今属北京)籍,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工书,行书学褚遂良,兼采颜、米,有秀劲姿。草书法十七帖,颇有逸趣。所刻有《求青阁》帖行世。所书白太傅祠楹帖,精妙无匹。著《黔輶吟》。

宦黔吟草 

文献类型: 普通古籍

责任者: (清)平翰

出版发行时间: 清[1644-1911]

来源数据库: 国家图书馆馆藏中文资源

所有责任者 : (清)平翰撰

语种 : Chinese 汉语

分类 : pgl : 文286.54 

载体形态 : 1冊

版本说明 : 抄本


平樾峰太守詩 

文献类型: 普通古籍

责任者: (清)平翰

出版发行时间: 民國間[1912-1949]

来源数据库: 国家图书馆馆藏中文资源

所有责任者 : (清)平翰撰

丛编题名 : 黔南游宦詩文征

载体形态 : 1冊(100)

版本说明 : 抄本

附加版本说明 : 棕絲欄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21 条评论

admin 4月前 回复TA

5   皇朝經世文續編 / [清]盛康輯 / 54卷 / 六府典籍書 -- 子部 -- 儒家類 清   武進盛氏思補樓刊版   估計續又添委蘇州府知府沈兆澐元和縣知縣平翰前上元縣知縣黃冕會同署太倉州知州周岱齡.....

6清稗類鈔 / [清]徐珂撰 / 95卷 / 六府典籍書 -- 子部 -- 雜家類清不詳何懼微服由間道脫走步行出東門上馬遇知府平翰在城外巡徼疑其追己也手槍擬翰以嚇之翰退.....

12林文忠公政書 / [清]林則徐撰 / 39卷 / 六府典籍書 -- 史部 -- 詔令奏議類清清光緒三山林氏刻林文忠公遺集本敢請邀議敘又總辦出力之委員前高郵州知州平翰已荷聖恩升授通州知州亦不敢請獎外臣等會.....

13庸庵文編 / [清]薛福成撰 / 23卷 / 六府典籍書 -- 集部 -- 別集類 -- 清代清清光緒刻庸庵全集本帥懼微服由間道脫走步行出東門上馬遇知府平翰在城外巡徼疑其追已也手洋槍擬翰以嚇之翰.....

15黔語 / [清]吳振棫纂 / 4卷 / 中國地方誌 -- 第三輯 -- 貴州省清清咸豐四年刻本其家以元魁故足穀且地僻險可負嵎也遵義守平翰副將福謙以兵至溫水去方家溝僅三十里平議.....

19道光綦江縣誌 / [清]宋灝修羅星纂 / 18卷 / 中國地方誌 -- 第二輯 -- 重慶市清清同治二年刻本在石壕下寨温水首人諸兵未發先是遵義知府平翰於初六接到王令飛禀當差李把總先來查探隨.....

21清道光二十三年春 / [清]官修 / 30卷 / 明清史料 -- 大清縉紳全書清京都本書坊刊本六千七百六十八石養廉銀六百兩知縣加一級平翰順天大興人監二十一年生十二月補復設教諭.....

22重濬江南水利全書八十四卷總圖 / [清]陳鑾等撰 / 26卷 / 四庫未收全書 -- 史部 -- 地理類清清道光二十一年刻本陳爲遵批轉飭事奉蘇撫部院林批高郵州知州平翰稟白茆尾段董事王炳章議陳善後事宜閘壩一.....

24籌辦夷務始末 / [清]文慶[清]賈楨[清]寶鋆等纂輯 / 261卷 / 續修四庫全書 -- 史部 -- 紀事本末類清民國十九年故宮博物院影印清內府抄本奴才帶同在蘇年久熟悉情形之署蘇州府知府平翰於二十四日自蘇啟程亦於二十五日到彼次日.....

25欽定剿平粵匪方略 / [清]奕欣等撰 / 417卷 / 續修四庫全書 -- 史部 -- 紀事本末類清清光緒內府鉛活字本登岸先將城外礮臺奪獲初四日署常州府知府平翰等帶領兵勇抄入東門賊匪拌死抵拒我軍攔頭.....

26浙江光緒丁酉二十三年 / [清]官修 / 69卷 / 明清史料 -- 清代科舉硃卷 -- 鄉試 -- 浙江清上海圖書館藏版政廣信府分府現捐升縣丞龍澤益祥俱狀元慶平翰林望之世傑秉節秉操固葆若訥自龍友祖焯鏡.....

31道光貴陽府誌 / [清]蕭琯纂 / 90卷 / 中國地方誌 -- 第一輯 -- 貴州省 -- 貴陽市清清咸豐刻本元魁家據其室元魁室故足榖且有險可負知府平翰詳總督伊里布巡撫賀長齡二人以聞翰與副將.....

32道光遵義府誌 / [清]賈弘文修[清]鄭珍纂 / 51卷 / 中國地方誌 -- 第一輯 -- 貴州省 -- 遵義市清清道光刻本增建尊經閣宮牆外右增惜字閣增外門有知府平翰記崇聖祠在大成殿□名宦祠在大成門左鄉賢.....

39國朝文匯 / [清]沈粹芬[清]黃人 / 216卷 / 六府典籍書 -- 集部 -- 總集類 -- 清代清清宣統元年上海國學扶輪社石印本帥懼微服由間道脱走步行出東門上為遇知府平翰在城外巡徼疑其追已也手槍擬翰以嚇之翰退.....

40光緒青浦縣誌 / [清]汪祖綬修[清]熊其英纂 / 43卷 / 中國地方誌 -- 第一輯 -- 上海市 -- 青浦區清清光緒四年刊本樓榜曰文明附城内濬河道光二十八年署知縣平翰濬縣署後河同治六年署知縣錢寶傳濬城内各.....

41光緒鬆江府續誌 / [清]博潤修[清]姚光發纂 / 47卷 / 中國地方誌 -- 第一輯 -- 上海市 -- 松江區清清光緒九年刊本北俞塘車墩塘采花涇新河港華亭志靑浦知縣平翰濬縣署後河靑浦志二十九年奉賢知縣王嘉穀.....

42同治上海縣誌 / [清]應寳時修[清]俞樾纂 / 41卷 / 中國地方誌 -- 第一輯 -- 上海市清清同治十一年刊本地屢震秋冬大疫民大饑餓殍載道春夏間知縣平翰延紳士在城鄕勸捐編戶發賑開局收孩廣設粥.....

44道光遵義府誌 / [清]賈弘文修[清]鄭珍纂 / 51卷 / 續修四庫全書 -- 史部 -- 地理類清清道光刻本增建尊經閣宮牆外右增惜字閣增外門有知府平翰記崇聖祠在大成殿□名宦祠在大成門左鄉賢.....

46道光承德府誌 / [清]海忠纂修 / 90卷 / 中國地方誌 -- 第一輯 -- 河北省 -- 承德市清清光緒十三年廷傑重訂本趨白狼城柱衆聞之皆潰窮捕斬之十一年二月平翰率衆𧼈龍城淸河公㑹遣東陽公根等擊翰破.....

49欽定熱河誌 / [清]和珅[清]梁囯治等奉敕撰 / 124卷 / 四庫全書 -- 史部 -- 地理類 -- 都會郡縣之屬清四庫全書本趨白狼城桂衆聞之皆潰窮捕斬之十一年二月平翰率衆趨龍城清河公會遣東陽公根等擊翰破之.....

50道光如臯縣誌 / [清]範仕義修[清]吳鎧纂 / 14卷 / 中國地方誌 -- 第一輯 -- 江蘇省 -- 南通市清清道光十七年刻本築故云東皋他日考文獻此意與之俱久長山陰平翰越峯旌旗冉冉出花叢夾道人爭御上公雲起雉.....

51光緒重修常昭合誌 / [清]鄭種祥修 / 48卷 / 中國地方誌 -- 第一輯 -- 江蘇省 -- 蘇州市清清光緒三十三年刊本集遂以三月興工委員海防同知淸平元和知縣平翰率董事分叚挑𤀹迄四月而畢而附近白茆之.....

52道光續增高郵州誌 / [清]左輝春纂修 / 9卷 / 中國地方誌 -- 第一輯 -- 江蘇省 -- 揚州市清清道光刊本年署任鄭敦五湖南長沙縣人舉人十四年署任平翰浙江山陰縣人監生十四年任邊象曾直隸任印.....

53光緒江陰縣誌 / [清]盧思誠修[清]季念詒纂 / 33卷 / 中國地方誌 -- 第一輯 -- 江蘇省 -- 無錫市清清光緒四年刻本邑候點公所在學轅東咸豐七年合屬公建知府平翰禁示勒碑咸豐十年燬同治八年知府扎克丹通.....

56光緒武陽誌餘 / [清]莊毓鋐[清]陸鼎翰纂修 / 54卷 / 中國地方誌 -- 第一輯 -- 江蘇省 -- 鎮江市清清光緒十四年年(1888)活字本十三人四月一日走無錫工良隨之於是知府事平翰知武進縣事馮譽駒知陽湖縣事何慶澂各棄印.....

58同治宿遷縣誌 / [清]李德溥修[清]方駿謨纂 / 22卷 / 中國地方誌 -- 第一輯 -- 江蘇省 -- 宿遷市清清同治十三年刊本周系英徐州府知府兪穎達知縣華鳯喈謝肇瀛平翰李萬倉易卓梅邑人絳州直隸州知州葉峻嵋下.....

61宣宗成皇帝實錄 / [清]官修 / 481卷 / 明清史料 -- 清實錄清清內府鈔本懦著一併革職發往新疆充當苦差遵義府知府平翰既失察於前迨該匪等起事後與遵義協副將福.....

62文宗顯皇帝實錄 / [清]官修 / 361卷 / 明清史料 -- 清實錄清清內府鈔本品頂帶下部議敘副將慶文知府世焜薛煥同知平翰等花翎知縣陳慶長等藍翎餘加銜升敘有差○.....

63清道光十七年冬 / [清]官修 / 26卷 / 明清史料 -- 大清縉紳全書清京都本立堂刊本銀硃砂雄黄楠木杉木犀牛角荔枝知府加一級平翰順天大興人議十五年敘十二月授教授莫與儔.....

64林文忠公政書 / [清]林則徐撰 / 39卷 / 續修四庫全書 -- 史部 -- 詔令奏議類清清光緒三山林氏刻林文忠公遺集本敢請邀議敘又總辦出力之委員前高郵州知州平翰已荷聖恩升授通州知州亦不敢請獎外臣等會.....

69畿輔通誌 / [清]李鴻章等修[清]黃彭年等纂 / 300卷 / 續修四庫全書 -- 史部 -- 地理類清一九三四年商務印書館影印清光緒十年刻本北平無終人悅寬高讚俱遼西太守趙攬肥如令平翰征東將軍平視弟爲海陽令陽鷺躭子平州別駕.....

70同治續纂揚州府誌 / [清]英傑修[清]晏端書等纂 / 28卷 / 中國地方誌 -- 第一輯 -- 江蘇省 -- 揚州市清清同治十三年刊本花廳房三間軍轎長宿房三間道光十四年知州平翰捐脩十七年知州馮思澄再脩二十二年知州左.....

71金石索 / [清]馮雲鵬[清]馮雲鵷輯 / 13卷 / 續修四庫全書 -- 史部 -- 金石類清清道光滋陽縣署刻後印本題識爰書于後以志欽挹道光乙未秋七月山隂平翰跋凢物必聚扵性之所好與情之所專又必才足.....

75兩淮鹽法誌 / [清]王定安 / 163卷 / 續修四庫全書 -- 史部 -- 政書類清清光緒三十一年刻本萬金復遇事婪索前後所得私款不可計數伊姪平翰以佐雜候補不數年洊升知縣伊子亦援例報捐.....

79光緒增修仁懷廳誌 / [清]崇俊修[清]王椿纂 / 15卷 / 中國地方誌 -- 第二輯 -- 貴州省 -- 遵義市清清光緒二十八年刻本後因楊龍喜叛汪申祿提爲公用將案抽拔燒燬平翰字越峯浙江山陰縣人監生道光二十三年五月.....

80寒山寺誌 / [清]葉昌熾撰 / 4卷 / 中國地方誌 -- 第三輯 -- 江蘇省 -- 蘇州市清民國十一年吳縣潘氏刊本象篇庚申之劫碑象皆燬於兵燹署蘇州府知府平翰禁佔寺產碑咸豐四年閏七月二十日正書文錄.....

81江蘇水利全書圖說 / [清]陶澍等纂 / 30卷 / 中國地方誌 -- 第三輯 -- 江蘇省清清道光刻本估計續又添委蘇州府知府沈兆澐云和縣知縣平翰前上元縣知縣黄冕會同署太倉州知州周岱齡.....

85國朝書人輯略 / [清]震鈞輯 / 14卷 / 續修四庫全書 -- 子部 -- 藝術類清清光緒三十四年刻本程迮名相持是也廷濟按云美八分書應讓董燿平翰陳銑卷九程恩澤李在靑陳延恩張琦徐元禮梁.....

86壬寅銷夏錄 / [清]端方撰 / 4卷 / 續修四庫全書 -- 子部 -- 藝術類清稿本香可作齋中賛辭也壬辰五月重午後三日山陰平翰卒白文越朱文輔峯厚於道味者必薄於世味厚.....

91清道光二十三年冬 / [清]官修 / 30卷 / 明清史料 -- 大清縉紳全書清京都榮祿堂刊本六千七百六十八石餋廉銀六百兩知縣加一级平翰順天大興人監二十一年生十二月補復設教諭.....

92清道光七年秋 / [清]官修 / 27卷 / 明清史料 -- 大清縉紳全書清京都榮覲堂刊本十八兩穀二萬石養廉二千二百兩知縣加一級平翰順天大興人六年八月補復設教諭黄子岡寕國.....

94兩浙輶軒續錄 / [清]潘衍桐撰 / 69卷 / 六府典籍書 -- 集部 -- 總集類 -- 清代清清光緒十七年浙江書局刻本字種瑤山陰人江西候補縣丞著耕煙草堂詩鈔平翰序畧弟齔年喜吟詠隨侍入楚師吳江顧劍峯先.....

100兩江總督怡良奏稾 / [清]怡良撰  / 112卷 / 四庫未收全書 -- 史部 -- 詔令奏議類清清鈔本才帶同在蘇年久熟𢘻情形之署蘇州府知府平翰於二十四日自蘇啓程亦於二十五日到彼次日.....

101國朝書人輯略 / [清]震鈞輯 / 14卷 / 六府典籍書 -- 子部 -- 藝術類清清光緒三十四年刻本程迮名相持是也廷濟按云美八分書應讓董燿平翰陳銑卷九程恩澤李在靑陳延恩張琦徐元禮梁.....

103重浚江南水利全書/總圖 / [清]陳鑾等纂 / 26卷 / 中國地方誌 -- 第三輯 -- 全國(不分地區)清清道光二十一年刻本陳爲遵批轉飭事奉蘇撫部院林批高郵州知州平翰稟白茆尾段董事王炳章議陳善後事宜閘壩一.....

105壬寅銷夏錄 / [清]端方撰 / 4卷 / 六府典籍書 -- 子部 -- 藝術類清稿本香可作齋中賛辭也壬辰五月重午後三日山陰平翰卒白文越朱文輔峯厚於道味者必薄於世味厚.....

106同治徐州府誌 / [清]吳世熊修[清]劉庠纂 / 47卷 / 中國地方誌 -- 第一輯 -- 江蘇省 -- 徐州市清清同治十三年刻本江督𤦺善核減錢九百八十二千零八年知縣平翰詳撥湖草地四十三頃八十七畝零歲以湖息一.....

107同治蘇州府誌 / [清]李銘皖修[清]馮桂芬纂 / 220卷 / 中國地方誌 -- 第一輯 -- 江蘇省 -- 蘇州市清清光緒九年刊本間徐子雲悳源母陸氏守節撫孤處咸豐初郡守平翰題扁後毁石渠有故址碑記蘇州府志卷第四十.....

116營平二州地名記 / [清]顧炎武撰 / 2卷 / 四庫全書 -- 史部 -- 地理類 -- 古蹟之屬清四庫全書本書馮𢎞傳黜世子崇鎮肥如海陽通鑑海陽令平翰令支晉書慕容廆載記段末波初統其國而不修.....

117陶文毅公全集 / [清]陶澍撰 / 133卷 / 六府典籍書 -- 集部 -- 別集類 -- 清代清清道光二十年兩淮淮北士民刻本估計續又添委蘇州府知府沈兆澐元和縣知縣平翰前上元縣知縣黃冕會同署太倉州知州周岱齡.....

122兩淮鹽法誌 / [清]王定安 / 163卷 / 六府典籍書 -- 史部 -- 政書類清清光緒三十一年刻本萬金復遇事婪索前後所得私款不可計數伊姪平翰以佐雜候補不數年洊升知縣伊子亦援例報捐.....

123兩江總督怡良奏稾 / [清]怡良撰 / 112卷 / 六府典籍書 -- 史部 -- 詔令奏議類清清鈔本才帶同在蘇年久熟𢘻情形之署蘇州府知府平翰於二十四日自蘇啓程亦於二十五日到彼次日.....

124咸豐安順府誌 / [清]鄒漢勛纂 / 75卷 / 中國地方誌 -- 第一輯 -- 貴州省 -- 安順市清清咸豐元年刻本人進士陶金詒見府經歷徐鋐江蘇宜興人監生平翰浙江山陰人監生存𤇍漢軍筆帖式嚴錫珍四.....

133光緒通州直隸州誌 / [清]梁悅馨修[清]季念詒纂 / 24卷 / 中國地方誌 -- 第二輯 -- 江蘇省 -- 南通市清清光緒二年刻本頴達堵塞州西涵洞七十二所道光十五年知州平翰開鹽倉耳牐唐家牐以洩水又濬通江姚港等二.....

134光緒常昭合誌稿 / [清]鄭鍾祥修[清]龐鴻文纂 / 51卷 / 中國地方誌 -- 第二輯 -- 江蘇省 -- 蘇州市清清光緒三十年刊本集遂以三月興工委員海防同知淸平元和知縣平翰率董事分叚挑濬迄四月而畢而附近白茆之徐.....


admin 5月前 回复TA

1.遵義府志

文献类型: 普通古籍

著者: 平翰

出版年份: 1841

来源数据库: 馆藏中文资源

摘要 目次 馆藏信息  

查看其他版本或分册


2.平樾峰太守詩

文献类型: 普通古籍

著者: 平翰

出版年份: 1912

来源数据库: 馆藏中文资源

摘要 目次 馆藏信息  


3.遵义府志

文献类型: 特藏古籍

著者: 平翰

出版年份: 1986 出版社 整理者

来源数据库: 馆藏中文资源

摘要 目次 馆藏信息  

查看其他版本或分册


4.吾宗有一老,人臣在南山

文献类型: 图像

著者: 平翰

来源数据库: 方正艺术图片库

摘要 目次 馆藏信息   在线阅读


5.雅望储调鼎,闲情爱读书

文献类型: 图像

著者: 平翰

来源数据库: 方正艺术图片库

摘要 目次 馆藏信息   在线阅读


6.宦黔吟草

文献类型: 普通古籍

著者: 平翰

出版年份: 1644

来源数据库: 馆藏中文资源


admin 5月前 回复TA

论秀水派钱载的馆阁翰苑诗风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责任者: 平志军

admin 5月前 回复TA

在道光九年的1829年,他担任了上海知县,直至升任贵州遵义知府。他对书法有着深厚的造诣,尤其在行书领域,他以褚遂良的风格为根基,同时汲取颜真卿和米芾的精髓,作品展现出秀美刚劲的韵味。他的草书作品《十七帖》充满了别样的逸致,令人赏心悦目。其中,《求青阁》帖更是广为流传。他的书法杰作之一是为白太傅祠题写的楹帖,其精湛技艺无人能及,堪称绝世之作。他的艺术成就也体现在他的著作《黔輶吟》上,这部作品记录了他的艺术见解和生活体验,是书法艺术领域的重要文献。(摘自《寄心盦诗话》和《瓯钵罗室书画过目考》)

admin 6月前 回复TA

平翰(1785年—1860年),字岳生,号樾峰(海上墨林作越峰),别号退翁,浙江山阴人(今浙江绍兴)。国子监生。曾官通州知州等。工书,行书学褚遂良,兼采颜、米,有秀劲姿。草书法十七帖,颇有逸趣。所刻有《求青阁》帖行世。所书白太傅祠楹帖,精妙无匹。著《黔輶吟》。(《寄心盦诗话》《瓯钵罗室书画过目考》

xiaoping 9月前 回复TA

  本文梳理搜集到的晚清时期有关寒山寺的资料,讲述发生在各个阶段的轶闻趣事,从而揭示寒山寺在清代最后70年里的兴废历史及其人文底蕴,以补史缺。


  晚清时期,寒山寺先后经历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等五个阶段,历时70年,遇到了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起义、甲午战争、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一系列事件。那么,这座千年古刹在走过这段古稀岁月的命运如何呢?笔者将多年来搜集到的有关资料进行了梳理,特撰成此篇,简略介绍这一时期寒山寺的兴废历史及其发生在各个阶段的轶闻趣事。


  一、道光年间,集体食物中毒,寒山寺遭灭院之祸


  寒山寺自创建后,千百年里历数朝而屡兴屡废,自清代“乾隆三十九年(1774)甲午八月,住持比丘宣能续建大殿、前轩”[1] 以后的半个世纪里,未见寺院建筑物修缮或重建的记载。


  据清末叶昌炽[2]《寒山寺志》卷一“志寺”载,道光年间(1821-1850),“惟住持果圆募修,见于内阁中书赵文麟《捐地碑》,岁月亦不详”。而据韦光黻[3]《寒山寺汉铜佛像题咏汇编》记载,在鸦片战争爆发(1840)后,寒山寺“住持一澄有重建古佛阁之意”。道光二十二年(1842)之秋,“居士韦光黻与张廷翰发心摹刻汉铜佛像”[4]。事成后,韦氏为文以纪之,并赋诗十律,同里诸君唱和甚多,韦氏遂将其汇编付梓成《寒山寺汉铜佛像题咏汇编》一书。


  由此可知,寒山寺在道光年间,寺院建筑物最少有过两回修缮或重建。


  道光时,寒山寺香火甚兴,后因发生一起集体食物中毒事件而遭灭院之祸,可谓绝大惨剧!近代散文家﹑外交家薛福成[5]在他的《庸庵笔记》里如是记述:


  某年月日,“值方丈和尚生日,特设素面,以供诸僧”,灶下养(养,炊烹的人)“见后园中有蕈二枚,紫色鲜艳,其大径尺,因撷以调羹浇汤”。谁知,诸僧、过客食面后竟然“忽一日尽死”,唯仅嗅香味而未食的“灶下养死而复苏”。经勘查,“罪魁祸首”乃毒蕈也,是它毒死了“寺僧之老者、弱者、住持者、过客者共一百四十余人”,“吴下一大禅院……由此亦废”。之后,叶昌炽将薛福成这段记述收于《寒山寺志》卷二“志事”里,让后人了解了这段悲惨辛酸的往事。


  集体食物中毒,空前绝后的劫难,寺院的僧人没了,但令人宽慰的是,寺院尚在!事后,有僧人来此,寒山寺重复生机,又成为了闹中取静、令人流连的古刹。咸丰二年(1852)八月二十四日,张纬馀“自秣陵还吴门,道经枫桥,访顾君河之……午后,与河之游寒山寺”,留下了“(寒山)寺近市,甚嚣尘,至则如入山林中。由大殿至后楼,徘徊良久……”的记述[6]。


  咸丰四年(1854),内阁中书赵文麟、前广东盐运使司运同周曾毓等,捐置寺旁隙地,起造楼房二进计28间,招租收息,作为寒山寺香火,并立寒山寺香产界址。是年闰七月二十日立《署理苏州府知府平翰禁占寺产碑》云:


  为此示,仰该寺住持僧众及军民、地保人等知悉:自今以后,务将前项房屋妥为经理,永远遵守,毋许盗卖废弛。如有地棍匪徒觊觎、恃强谋占者,许即指名禀候拿究。地保徇隐,察出并提,重处不贷。其各凛遵毋违,特示。[7]


  二、咸丰十年,太平军二破“江南大营”,寒山寺遭灭顶之灾


  咸丰十年(1860),太平军第二次大破“江南大营”,在攻克苏州时,寒山寺蒙难,遭到灭顶之灾,一夕之间被一场大火化为灰烬。那时到底是谁放的火?至今有几种说法。


  一说是驻防清军所为。叶昌炽《寒山寺志》持这一说法,《重修寒山寺志》沿用之。


  太平军在攻克苏州时,“阊门适当寇(指太平军)冲”。城未陷,驻防清军为阻遏太平天国农民军进攻而纵火“清野”,“阊、胥二门外民房焚掠殆尽,火三日不绝”(清佚名《东南纪略》),“层楼杰阁,荡为烟埃,而此(寒山)寺亦遂无寸椽矣”[8]!然后是“阊门中市,自西及东,直巷则专诸巷、吴趋坊,横巷则天库前至周五郎巷,延及刘家滨房屋之后半,尽为煨烬”[9]。


  《枫桥镇志》“大事记·清”一栏中亦如是认为:“咸丰十年(1860)太平军攻占苏州城,清军在枫桥集镇放火,以阻止和破坏太平军的进攻。是年,中峰寺被太平军焚毁。”


  一说是太平军所为。同治八年(1869),王步青撰《见闻录·苏州记事》[10],详细记叙了太平军攻占苏州的过程:


  咸丰庚申春四月,粤贼(太平军)由金陵东窜,初三日陷丹阳。提督张国梁阵亡。初五日两江总督何桂清弃常州,避寇上海,贼长驱直逼苏州,至枫桥。苏抚徐、布政使蔡、按察司朱与府县共守省城。时抚标兵羸弱,不满千人,徐抚调九邑兵,助守城之六门,初九日徐抚登城巡视,见阊门南濠,居民屋舍,皆附城依倚,虑贼缘之以上也。命焚之,于是一昼夜火光未息,居民大惊忧,有误贼至者,长洲邑尊李涕泣曰,此做乱之道也。贼于枫桥望见,疑有诈,不敢进,阅两日贼逼渐进,城外已有贼骑往来,店铺被劫,皆闭。十二日城内时获贼谍,店亦闭歇,晚有提督坐绿呢大轿,带亲兵十余人,入城见徐抚,观者有谓此张总统所遣助守苏城者,马姓,兵皆屯阊门外,有谓此别省提督率兵过苏,为徐抚截留者,年可四十余,面黑须浓,一臂以绳络而挂于胫,云受霰子伤,须臾张灯出城去,究不知何事。是夕,城门悉闭,贼已阴至城下,而城内未觉,守阊门候补道李绍熙,本广东人,上海逆匪小景子党,降于前苏抚吉,后积军功,以道员补用,徐抚授以标兵二百,使率常熟兵二百守门,李开门纳贼。十三日昧爽,贼大股入城,戒勿声,分股,一袭官署,一上城巡陴,环走六门,胁降官军,徐抚方与朱按察议事署厅,烛未灭,闻变,朱曰,大人请自为计,踉跄奔出,而贼已围署,不得出,反奔,投井死。徐抚预衣朝服自跃于池,奴仆拯之,乃取短柄火枪反击胸膛,洞穿而死。蔡布政面不及盥,匹马短衣,出葑门遁,苏府吴匿民舍,后逃之上海。长、元、和三邑尊,皆潜身走,官军之守六门者,每夜赌博,欢呼畅饮,聚吸西洋鸦片烟,达旦始睡,贼悄入其营,但闻鼾声如雷,贼大呼曰,好妖,天大明身犹不起!盖贼称官为妖也。兵众有惊起者,有睡方浓而未觉者,贼或揪发辫,或击以刀背,或从衾中拖出,而睡眠蒙蒙,尚言毋戏虐,以为同人戏己也。间有奔逸者,贼呼曰:不必逃,新兄弟即旧兄弟。一时号衣火枪悉为贼有。延至已刻,贼始纵火,先毁官署,后焚民房,大肆劫夺,奸淫妇女,戕害老幼,城中乃鼎沸。是日,阳光赤如血,散满不聚,人行光中,回顾不见影,或曰,此杀气蔽日所致,贼虽恣意杀掠,而心惧官兵,以为如此省城,岂无一旅之师,疑有伏者,故昼则各巷穷搜,夜则潜出,不敢居城内,民有匿而乘间逃者,皆由葑门出,其时六门大开,夜无一贼看守,城内街道为贼之余火所延,无人扑灭,贼也不顾,如临顿路、养育巷等处,街窄不逾半丈,市屋相对,比连数里,悉燃于火,日夜不息,日则爆炸之声盈耳,横塞浓烟,夜则照耀火光,远望如火街一道,静无人声,如是匝月,贼始踞城,贼目之大者,广造第宅,穷极土木,其小者,择民间巨室而扩充之,皆巍然自命王府,出入鼓吹,因而毁圣庙。苏城圣庙有三,悉为瓦砾之区,一切神佛庙宇,或毁或焚,无有存者,又加造城垣,高数尺,改城皆右旋,城门皆左向,取民舍木材,环架长屋于城陂,以蔽风雨,六门周围,一色黑瓦,城影如蟠龙,又于城心玄妙观后殿之弥罗阁,去其神像,建一台于屋顶,阁本三层,已见高峻,再立一台,愈见矗直,登台四望,目穷城外十余里,每有战事,贼必登而望之,号曰望妖台,又于城内报恩寺塔,插五色旗于上,城外战时,旗即向战处指,日有人司了望事,又坏虎丘山塔,恶其可瞰城内也。选各乡土匪头目授以伪职,曰乡官,使管理一方民事,各乡官共建大石碑取美女七百余置诸舟,送金陵,备为天王妃嫔用,曰贡女,每岁一贡,总计凡四贡。雅慕求贤名,开科取士,秀才博士,举人曰约士,遣正副伪主考二人,于春取博士,夏取约士,秋则更使贼护送金陵会试,而伪天王下伪诏,以江浙两省文才渊数,一试不足尽其才,宜颁伪恩科,广收遗才,然其所取皆布衣市井无赖,乡官之所劝驾而来,有真才者不至也。斯其贼势张盛,连陷昆山、青浦、松江、南汇、金山、奉贤、川沙等州县,直犯上海矣。


  《见闻录·苏州记事》的作者,按过去的说法,是“地主阶级代言人”,他的记载是对农民起义军的诬蔑。但现在我们不再那么教条了,对王步青的话也应给予比较客观的分析。这位1860年苏州战事的目击者说得很清楚,阊门外南浩街是清军放火烧掉的。那末,地处枫桥畔的寒山寺呢,又是谁放的火?枫桥其时屯的是太平军,清军大概没有哪个有胆量潜至该处放火。农民起义军的破坏性是极大的,这一点如今可以说了。太平军的纪律也并不太好,烧杀虏掠的行径也是经常会做的,我们没有必要避讳。


  日本学者竹添进一郎[11]也如此认为。他在光绪三年(1877)三月二十八日临苏州后游寒山寺,赋《栈云峡雨日记并诗草枫桥雨夜诗》诗一首:“渔火欲沉江草外,客愁来聚酒杯前。荒烟冷雨寒山寺,人在枫桥半夜船。”题下注云:“寒山寺为发贼(太平军)所毁,仅存基址。”[12]


  还有一说是清军也放火,太平军也放火,“各打五十大板”。当时宅居阊门内刘家浜的潘钟瑞[13],事后写过一封家书给在外省做官的族兄潘小雅[14],提到了阊门一带被焚的经过:


  初三(5月23日)有自称大名镇总兵马德昭,统兵到苏,若将保卫。初四夜,阊门外民房四处放火,虽有广东匪悍,六合溃勇,附会其间,而马镇之所为,殊不可解。


  写信人和收信人虽然都是清廷食禄者,但这封信倒是有一说一,有二说二,信中毫不含糊地直指清总兵马德昭,指他为阊门一带化为焦土的罪魁祸首,同时又提及“广东匪悍”、“六合溃勇”,让人知道纵火者不止马德昭所部清军。


  诗人朱红也持这个态度。在他的《话本苏州简史》[15]里,谈到咸丰十年的苏州火魔,他引用有关史料,说道:


  (6月)2日天还没亮,李秀成率领的太平军就攻进来了。巡抚徐有壬、按察使朱钧自杀。是夜阊门外火光烛天,谁放的火?原来日前马德昭提兵来守城,他认为沿城而筑的民房利于敌军登城,下令统统烧光,结果士兵却拣南濠、上塘、山塘等“市廛殷实处”放火(潘钟瑞《苏台麋鹿记》),以便乘火抢劫。结果“阊胥二门外民房焚掠殆尽,火三日不绝。”(佚名《东南纪略》)


  太平军进城后也放火,因为溃散的清军躲入民家,就用火把他们逼出来。结果“阊门中市自西及东,直巷则专诸巷、吴趋坊,横巷则天库前到周五廊巷,延及刘家浜房屋之后半,尽为煨烬”,“始是无夜不火,城内学士街、道前街,延及养育巷,直至太平桥,葑门则十全街,东则平江路,中间临顿路、护龙街(今人民路),凡十字路口市廛最密处,无不投以炎火。”(《苏台麋鹿记》)直到6月6日方始熄灭。


  上述材料虽然讲的都是苏州城的情况,却也可以藉此推断,寒山寺的火灾,是战斗双方共同的“杰作”。咸丰十年这场大火,烧掉的远远不止是苏州四郊的经济,还烧掉了一批宝贵的吴地文化遗产。


  三、同治、光绪年间,寒山寺荒草萋萋烟冷寺圮


  劫难后的寒山寺,景象如何?无锡张选在《寒山寺小志·序》[16]中介绍:“顾寺屡建屡圮,遭粤匪(太平军)之乱,荡然摧灭无遗,惟唐解元、文待诏二残碑矗然植立于荒榛瓦砾之间,虽有一二枯僧诛茅牵屋,与江枫渔火点缀,而荒江寥寂,无登临眺揽之观,徒令访古者致谭名胜之荒芜而已。”据说,荒草萋萋、烟冷寺圮这一状态,直到40余年后的清末光绪年间才有了复兴的转机。


  诚然,在光绪三十二年(1906)陈夔龙发心修建寒山寺之前,该寺院曾得到过再创。据叶昌炽《寒山寺志》卷一“志寺”载:“寇平既久,始有披荆棘而立梵宇者,既庳且隘,仅蔽风雨,亦未详何时何人所草创。”


  战后乱平,苏州城外桥梁十圮五六,于是同治六年(1867)有重修枫桥驿道之举,但未述及到重修寒山寺的事。尔后,叶昌炽在《寒山寺志》自序中,回忆他在同治十年(1871)扁舟游访后的印象道:“所谓‘寒山寺’者,断甃颓垣,鞠为茂草,无论宋碑不可得,即文、唐两碣,亦沦于灌莽之中……。”时隔六年,即光绪三年(1877),“荒烟冷雨寒山寺”(日本竹添进一郎语)之景象依旧,但名气尚存,寺僧还有,故仍有不少中外文化人慕名而至。


  光绪六年(1880)夏,近代词人郑文焯[17] 应江苏巡抚吴元炳之邀,携家眷南来吴中,先卜居苏州乔司空巷潘氏西园。他“性好山水,吴中名胜,游迹殆遍”,还广交诗友,其中“有释界的高僧,如安山岷高上人、瑞莲庵鉴中长老、虎丘云间禅师、寓苏日本本愿寺僧小泉蒙长老等”[18]。在南来吴中的那年农历九月十六日,他在游览枫桥一带时,用指头戏作一幅《寒山子像》,并题词云:“登岳采五芝,涉涧将六草。散发荡元缁,终年不华皓。(注:此为晋郭璞《游仙诗》十九首之一)光绪庚辰九月既望,枫桥舟中写。大鹤居士郑文焯指头戏墨。”后来,郑文焯搬入庙堂巷汪氏壶园内,此画藏此有年。


  光绪十年(1884)四月,有位叫雨香的(身份不明,待考),为寒山寺立了一块银杏木横匾,高约0.5米、宽约2米,上书“五峰古方丈,光绪十年,德清俞樾书”。是年,日本汉学家冈千仞[19]访华,慈溪王仁乾(字惕斋)陪同游览苏杭等地时,慕名至寒山寺。冈千仞也许没在意这块木匾,也许是眼力不行,游毕,居然叹言:“寒山寺在城西,乱后荒凉,无足观。”[20]其实,这是一块珍贵的历史文物,也是佛门一宝,何无足观?!


  光绪十一年(1885),擅长书法的日本田口米舫[21]游访中国时亦曾来此寺,遂萌发在日本也建寒山寺的想法。时为主持的祖信禅师闻说后,赠其一尊高15厘米的木雕金身释迦牟尼像和一只磬。此后,田口一直虔诚地供奉着这尊佛像。四十年后,他终于在东京青梅市郊外找到濑岩头,并得到青梅电气铁道会社长小泽太平的协助,化了三年时间,在日本昭和五年(1929)时建成寒山寺。


  明治三十年,即光绪二十三年(1897)秋,日本书画僧人山田寒山[22]在拜访日下部鸣鹤[23]时,听得吴昌硕谈起,只有到中国才能学到真正的书法;又听画家中林梧竹西渡到中国游学,因而也西渡到中国,在当时很荒废的苏州寒山寺学习了4个月,并得知寒山寺的古钟“为日人取去”,于是演绎出了一个为再建寒山寺夜半钟回国寻钟、铸钟、送钟的感人故事。


  明治三十八年,即光绪三十一年(1905)春,山田寒山在日本北陆某寺发现类似该钟铸溃的形迹。伊藤博文、山田寒山发愿重铸新梵钟。宣统二年(1910)夏,新梵钟铸成,为青铜乳头仿唐钟,高约82厘米,口径约62厘米,口缘平直,上有钮,形如乳头。钟上铸有阳文汉字“姑苏寒山寺钟铭”。十月间颁布了同样的钟模,铸甲乙丙三口钟。


  由于新梵钟上的铭文书于日本明治三十八年(1905),长期以来人们误认此钟为那年铸且送达苏州。新获《山田寒山年谱》对史误作了纠正,乃日本大正三年,即民国三年(1914),新梵钟从神户港送到苏州寒山寺。


  寒山寺的古钟遭倭寇劫掠,这是事实。但所劫去的究竟是何时所铸之钟?康有为持“唐人钟为日人取去”[24]的观点。也就是说,遭劫的是张继当年所听到的那口“唐钟”。但也有专家认为,遭劫的是口“明钟”。据史载,明嘉靖初年(1522-1524年间),寒山寺住持本寂禅师重铸一钟,俗称“明钟”。此钟乃铜质,铸成后悬于新钟楼内,本寂禅师遂请苏州才子唐寅(1470-1524.12.2)为之作《姑苏寒山寺化钟疏》。“嘉靖三十三年(1554)六月,倭寇进犯苏州,自阊门至枫桥,‘焚掠殆遍’”[25],本寂禅师所铸的“钟遇倭变,销为炮”[26],寒山寺持续千年的“夜半钟声”从此沉寂。关于“明钟”的消失,在坊间流传着两种说法,一说是当时为了抗击倭寇,把钟熔化用来铸造大炮了;一说是此钟并未“销为炮”,而是被倭寇劫掠回国。


  倭寇劫掠回国的究竟是“唐钟”还是“明钟”?不得而知。光绪三十一年(1905),江苏巡抚陈夔龙第一个向日方交涉,提出交还古钟。日本方面一口答应,但迟迟不兑现(时隔9年,“送还”的竟是一口新铸的仿唐式青铜乳头钟)。当时,为狡辩隐匿的寒山寺古钟,狂热的日本军国主义者极力搪塞,甚至还编造“新说”,日本汉学家股野琢[27]就是其中一个。他说,“团匪(义和团)之乱(1900年左右),古钟为恶汉(地痞流氓)所掠夺,落上海骨董商手,后转归我富山县某寺。寺僧当铸造大钟,投之炉中以充其用云。”[28]对此,现有专家认为此说可补“钟史”之缺,窃以为这是在篡改历史。


  光绪二十五年(1899),也就是山田寒山回国两年后,寒山寺衰败的气象再现。是年十月二十七日,时任日本《大阪朝日新闻》记者的内藤湖南[29]来苏。他“在(枫桥)镇子的尽头停船,步行前往寒山寺。到了寺前,破旧的寺门关着。扣门叫人,里边有看起来饿着肚子的寒僧愉快地答应,把我领了进去。寺堂全无,佛像安置在一座龌龊的庵里,当时有一个僧人默然枯坐,散乱的屋瓦石基中,我看到刻有明崇祯年号和‘寒拾遗迹’四字的石额横在地上。文衡山用草书写的张继‘枫桥夜泊’的诗碑嵌在半塌的墙壁上,一半已经剥落,几乎要埋没在尘埃臭秽中”[30]。


  四、古寺复兴,陈、程二巡抚发心相继重修功德无量


  日历翻到光绪三十二年(1906)正月,陈夔龙巡抚江苏,“爰于三月下旬莅止三吴”。一日,“偶因校阅营伍,税驾郊垌,问其地,曰:‘枫桥也。’问:‘寒山寺焉在?’曰:‘近在咫尺。’乃与众往观。入其大门,门庳且隘;登其大殿,榱桷粗存。达观于其左右,则荒葛崩榛,中惟燕葵、兔麦而已。文待诏所书唐张继诗,旧刻石寺中,可辨者仅数字。唐六如《寒山寺记》,亦漫漶过半。中丞叹曰:‘名胜之地,荒芜至此,官斯上者,与有责焉!吾曩者,远在大梁,缅怀兹胜,形之歌咏;今临其地,其能恝然乎?’”于是发心修建,并与僚属共谋,“自方伯以下,不谋而同辞……各捐俸廉,赞成其事”。从当年九月开始动工,“展拓其门闾,使临大路;由门而进,折而南行,构堂三楹;由堂而进,东西之屋各三”[31]。东屋为宾朋燕息之所;西屋列植寺中旧碑。另外,还重塑了释迦佛坐像一尊,迦叶、阿难尊者像各一尊;用铜铁合铸了一口钟,还在堂西(注:实为堂东)隙地建了一座钟楼。整个工程历时两月即告落成。


  与此同时,又因文徵明所书张继诗已残缺漫漶,陈夔龙遂请寓苏著名学者、经学家俞樾补书之,并撰写《新修寒山寺记》。俞樾在补书中,对张诗中的“江枫渔火”四字作了考证,陈夔龙也写了一段题记。事后,俞樾的《新修寒山寺记》,请苏州石刻名师唐仁斋[32]勒石,但补书的这件墨宝却没一并刻之,而是过了近20年才被镌刻于碑石上。


  寒山寺修葺一新,迎来了劫难40余年后的第一次复兴。时有日本白须领事,将日本樱花手植于寺。翌年(1907)仲春,樱花盛开,陈夔龙燕饮花下。九月,陈夔龙升任四川总督。他在苏时间虽不长,却为佛寺的复兴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光绪三十四年(1908)10月2日,日本汉学家股野琢来苏,“午后又佣轿子,经二里抵寒山寺”,在看过已经整理的文徵明书碑和新铸的寺钟后,似乎觉得当年陈夔龙的修葺工程效果不太理想,故叹言“他无足观者”[33]。


  宣统二年(1910),程德全“继前贤之绪业,感东邻之遗风,而尤惊心动魄于‘各各努力’之言”(程德全《重修寒山寺碑记》),保存古迹,守土之责,大兴土木,重修灵刹,寒山寺又迎来了一次复兴的转机。是年,“程德全巡抚江苏,偕同布政使陆锺琦等,又拓而新之,重建大殿,前为御碑亭。后有楼三楹,可眺远,长廊精舍,‘几为吴下精蓝之冠’(见邹福保《重修寒山寺记》)”[34]。除此之外,重建山门,新塑弥勒佛、韦驮像,又书刻了《雍正寒山诗序》、乾隆《霜钟晓月》诗碑(即御碑)、罗聘绘寒山拾得像、郑文焯指绘寒山子像,以及程德全《重修寒山寺碑记》、陆锺琦《重修寒山寺记》、邹福保《重修寒山寺记》,及“寒山寺”(石刻)、“妙利宗风”(石刻)、“古寒山寺”(门匾)等。同时还刊刻《寒山子诗》一卷,内收寒山诗三十六首、韦应物以次诗十数首;并延请叶昌炽纂修《寒山寺志》三卷,延请名士郑文焯厘定。


  古刹起衰复古,二抚厥功伟哉。寒山寺经陈夔龙、程德全的苦心经营,使金绳宝地,焕然一新。宣统三年(1910)夏,全寺落成,陆润庠、陆锺琦、邹福保、刘传福、叶昌炽等名流纷纷撰联相庆,程德全也自撰联语。陈夔龙闻之,即赋诗四绝,其夫人亦有和章四首,一并邮寄来苏,时辛亥革命已经爆发。


  在程德全“佛寺复兴工程”实施过程中,曾出现过一些轶闻趣事。


  一、吴中人士共襄盛举


  庚戌(1910)孟夏,程德全移抚三吴时,有重建枫桥寒山寺之议。吴中人士闻之甚喜,纷纷鼎力相助,共襄盛举。据程德全《寒山子诗集跋》载,当时,前长洲县令赵梦泰送来了罗聘(雨峰)绘的寒山、拾得象,郑文焯“以旧绘寒山象为贶”,太史俞阶青将所藏的《寒山子诗集》献了出来。程德全一一“取以钩  入石”,吴中石刻名师唐仁斋、周梅谷等为此勒石,作出了不少奉献。另外,还有84位施主慷慨解囊,捐了不少钱款。


  二、吴姓两孀捐田


  据陆锺琦《寒山寺吴姓捐田始末记》载,长洲县吴姓两孀张氏、黄氏因义田涉讼,历时近年。后经开导息讼,双方于宣统三年(1911)闰六月“自行酌捐田亩,各愿以二十五亩充寺产”[35],由此使寒山寺僧徒多了份寺产。


  三、重建寒山寺实因外人觊觎


  程德全之所以要重建寒山寺,除了他对寒山寺情有独钟之外,“实因外人觊觎”。宣统二年(1910)农历六月初十日,程德全在给盛宣怀、张之洞、张謇等人的劝募信中写道:“潘昌煦自东国来书,诏有日僧假募捐重修之名,意在越俎而谋,所据册铭疏书章程钟图等几若为彼僧所应尽义务……以复旧观,杜异族之觊觎。”宣统三年(1911)闰六月十八日,他在给赵尧生的信中说:“……又重建寒山寺,实因外人觊觎,一意兴修,今幸落成,俾知吾国中尚有地主也。”


  四、俄领事恳请留名方志


  辛亥(1911)之夏,工既毕,程德全特以专车迎接各国驻沪领事,冠裳高会,极一时之盛。事后,俄国领事格罗思还特意致函,恳请在方志中记事留名。函云:


  日昨获预盛筵,醉酒饱德,馀芬在齿,感篆难忘。本总领事驻扎沪滨,未能与贵抚暨各位司道时相把晤,畅领教言。乃承雅意殷拳,专车远迓。五洲冠盖,聚于一堂。既旨且多,欢联尊俎。异日纂修苏府志者,必将濡笔而纪斯盛会,且于寒山寺名迹中,多留一重鸿雪,庶不仅作寻常游晏观也。闰六月十五日。[36]


  五、三青年再游寒山寺


  宣统三年(1911)初秋,辛亥革命爆发之前的一天上午,在顾颉刚(1893-1980)提议下,叶圣陶(1894-1988)约得王伯祥(1890-1975)一行三人再游寒山寺。叶圣陶的日记(始于1911年8月)里如是记述了此行的见闻:


  既至寒山寺,则与去年见者大不相同,盖已全体落成,殿宇一新。大殿中供寒山、拾得像石刻,笔致活泼,不知为谁氏手笔。墙上联语皆属敷衍之作,无取焉。殿后有厅有轩,皆窗明几净,极多静致。有廊四达,以至于二楼。其一只以眺望,略置几椅,惟粉壁新敷,早已铺满留题。读其句殊堪发噱,别字欠通,不一而足,公德心全无,可叹也。其一则为钟楼,盖以存“夜半钟声”之遗韵耳。


  六、程德全延请大休上人任住持


  宣统年间,寒山寺无住持。寺院修葺后,程德全在诸山长老,尤其是好友周庆云的力荐下,延聘时为杭州云居圣山寺住持大休上人来寒山寺任住持。但此事没见史载。去冬今春,笔者在参与修复“大休息处”时,从周庆云撰写的《苏州寒山寺前住持大休大师塔志铭》上获悉:“光绪季年,贵阳陈中丞修建钟楼、碑廊古迹,至此,云阳程中丞又拓而新之,宏规大启,延(大休)大师鬯,□□风居,无何国变,复回云居,养晦山中。”故记于此,以补史缺。


  注释:


  [1] 叶昌炽《寒山寺志》卷一“志寺”。《寒山寺志》,叶昌炽撰,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1月版。


  [2] 叶昌炽(1847-917),字兰裳,又字鞠常、鞠裳,自署“歇后翁”,号缘督庐主人,晚署寂鑑遗民,原籍浙江绍兴,后入籍江苏长洲(今苏州市)。光绪二年举人,十五年成进士。清末民初著名藏书家、金石学家、校勘学家、目录版本学家,是第一位确认出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宝藏价值的人。


  [3] 韦光黻,字君绣,号涟怀,又号洞虚子,清长洲(今苏州市)人。工书,有诗名。


  [4] 清韦光黻纂辑《寒山寺汉铜佛像题咏汇编》四卷,《中国佛寺志丛刊》,扬州广陵刻印社(今广陵书社)1992年8月影印出版。


  [5] 薛福成(1838.4.12-1894.7.21),字叔耘,号庸庵。江苏无锡宾雁里人。


  [6] 清张纬馀《游枫溪记》。


  [7] 叶昌炽《寒山寺志》卷二“志产”。《寒山寺志》,叶昌炽撰,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1月版。


  [8] 叶昌炽《寒山寺志》卷一“志寺”。《寒山寺志》,叶昌炽撰,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1月版。


  [9] 清潘钟瑞《苏台麋鹿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10] 清王步青《见闻录》,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苏州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合编,1962年7月铅印本。


  [11] 竹添进一郎(1842-1917),字渐卿,号井井,晚年亦号独抱楼,日本肥后(今熊本县)人。


  [12] 竹添进一郎《栈云峡雨日记》,张明杰译,《近代日本人中国游记》,中华书局2007年5月版,第123页。


  [13] 潘钟瑞,字麟生,别字瘦羊、别号瘦羊居士、近僧,又号香禅、香禅居士、瘦叟。吴县人,室名香禅精舍、百不如人室等。清诸生,后为太常寺博士。著述甚富,亦擅书,法魏隋,精雅罕匹。又长于金石考证,兼擅篆刻。


  [14] 潘小雅,吴县人。道光举人,任刑部员外郎,在湘帮办团练。


  [15] 朱红编《话本苏州简史》,古吴轩出版社2006年1月版。


  [16] 民国张选编《寒山寺小志》2卷稿本,《中国佛寺志丛刊》,扬州广陵刻印社(今广陵书社)1992年8月影印出版。


  [17] 郑文焯(1856.7.28-1918.2.26),字俊臣,号小坡,又号叔问、叔文、冷红词客、樵风遗老,晚年自署大鹤山人。汉军正白旗人。寓苏数年,逝世后葬于吴县光福邓尉。


  [18] 高琪《近代寓苏词人郑文焯》,《苏州近现代人物》,古吴轩出版社2008年12月版,第139页。


  [19] 冈千仞(1833-1914),字天爵,又字振衣,号鹿门,日本宫城县仙台市人。出身武士家庭,卒业于当时的最高学府昌平黉,精通汉学与西学,明治维新后,曾任修史馆编修官,东京府书籍馆干事等职,后因对藩阀专制不满而辞官办塾,以教导学生及著述,前后有“弟子三千”,著述达三百余卷。当时驻日公使何如璋、黎庶昌以及其他使馆成员,曾游历日本的文人王韬等均与其有密切交往。1884年来华,以上海为中心漫游南北各地近一年,著有《观光纪游》、《观光续纪》、《观光游草》等。


  [20] 冈千仞《观光纪游》,王稼句编纂《苏州文献丛钞初编》,古吴轩出版社2005年版,第1007页。


  [21] 田口米舫,日本东京寒山寺创建者,著有《书画骨董丛书》(合作),编辑的有《支那南画集成》、《吴昌硕书画谱》等。


  [22] 山田寒山(1856-1918),原名山田润子,书画号菊香,僧号寒山。12岁在热田圆通寺达关法师处得剃度,为禅宗永平寺派僧侣。


  [23] 日下部鸣鹤(1838-1922),本名东作,字子旸,别号鸣鹤、野鹤。日本滋贺彦根人。与松田雪柯(1819-1881)、岩谷一六(1834-1905)并称为近现代日本书坛“三驾马车”。与杨守敬关系最密切,先后与吴大澂、杨岘、俞樾交往,是吴昌硕的第一位日本诗友。西泠印社最早的外籍社员之一。


  [24] 康有为七绝诗·跋文,见寒山寺碑廊《康有为诗碑》。


  [25] 《苏州市志》“大事记”,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苏州市志》,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1月版,第17页。


  [26] 清徐崧、张大纯纂辑《百城烟水》,薛正兴校点,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1月版。


  [27] 股野琢(1838-1921),日本兵库县播磨地区龙野市人,明治维新后,先后任内阁记录局长、宫内省书记官、帝室博物馆总长、内大臣府秘书官长、宫中顾问等。


  [28] 股野琢《苇杭游记》,张明杰译,《近代日本人中国游记》,中华书局2007年5月版,第160页。


  [29] 内藤湖南(1866-1934),本名虎次郎,字炳卿,日本秋田县鹿角市人。著有《燕山楚水》、《明清书画谱》等。


  [30] 内藤湖南《燕山楚水》,吴卫峰译,《近代日本人中国游记》,中华书局2007年5月版,第104~105页。


  [31] 俞樾《新修寒山寺记》,《寒山寺志》,叶昌炽撰,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1月版。


  [32] 唐仁斋,自号汉贞阁主人,苏州人,著名碑刻家。清末民初,在景德路开设碑帖店,专营碑帖,商号“汉贞阁”。


  [33] 股野琢《苇杭游记》,张明杰译,《近代日本人中国游记》,中华书局2007年5月版,第160页。


  [34] 性空、秋爽主编《重修寒山寺志》,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9月版,第15页。


  [35] 叶昌炽《寒山寺志》卷二“志产”,《寒山寺志》,叶昌炽撰,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1月版。


  [36] 叶昌炽《寒山寺志》卷二“志事”,《寒山寺志》,叶昌炽撰,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1月版。


xiaoping 9月前 回复TA

道光十一年五月,第十三段塘圮,同知郑其忐勘修。十五年,江苏巡抚林则徐勘修宝山海塘。原奏略曰:“宝山县三面环海,境内土塘一万五千余丈,石塘一千三百丈。石塘之内,仍加土。其沿塘迎险处所,外钉排桩,填砌块石。自靠塘一层至二三四五层不等。历年久远,潮汐激荡,桩石损缺之处,风浪遂及塘身。嘉庆四年十年,两次遭被风潮。叠经奏准动帑兴修,迄今又阅三十余年。每遇伏秋大汛,土石各工被潮泼损。责令择险随时抢修,权为保护。本年六月十四日,陡遇异常风潮,水势飞腾,高起数丈,沿海塘堤,率多冲塌。经臣陶澍先将大概情形,奏奉硃批查明据实核办。臣林则徐接据沿海各属禀报,当查风潮冲塌塘工,以宝山为最甚。复委查勘该县江西各段土塘,穿缺一千七十余丈,残损二千一百八十余丈。江东各段土塘,穿缺一千一百余丈,残损四十余丈。石塘冲裂六丈。其余亦多残损。急须大加修筑。而国家经费有常,又值大修海塘之际,不敢复以江苏塘工请动帑项。因思该县士民,素尚好义急公,海塘为地方保障,尤期众力同擎。臣等即率同司道州县廉捐为倡,并劝谕城乡绅庶陆续书捐,至七月初间,已得十万有零之数。复据禀报七月初二日未刻,又有飓风突起,雨骤潮喧,彻夜震撼。至初三日未刻始息,宝山江西各段塘面所筑土戗,均被风潮漫溢,全行穿缺。江东各段新筑小圩,冲缺五百余丈。旧堤亦处处增坍。饬据太仓州知州李正鼎、督同宝山县知县毛正坦、暨委员候补知县龚润森、镇洋县知县孔昭显、坐补崇明县知县徐家槐等履勘,据禀复旧塘本嫌估直,收分过少,不足以柔潮势。今加筑新塘,拟用外面三收里面二收,底宽八丈,顶宽二丈,高至一丈二尺,将旧土一律铲平,以凸补凹,铺作塘底。拨水行砥,再以新土层层加筑,套硪饱锥,以期坚固。塘外签钉排桩,填砌石块,层数不等。其小沙背谈家滨一带,形势尤为顶冲。外面多加桩石,俾资保护外,并于里面加筑新塘,为重门保障。又该处旧有挑水坝二道,久经残废,今一并修复。仍于坝外双桩加石,以资挑溜。石塘冲裂残损各段,普律添购新石,砌筑完整。石塘尾段与土塘交接之处,加土裹护,并加石坝三层。统计银数须得二十万两有零。臣等复经采访众论,公同商榷。事关生民保障,不独宝山一县商绅耆庶,自卫身家,捐输已形踊跃。即贴近之嘉定上海二邑,亦皆唇齿相依,尚可互劝集捐,以期众擎易举。因令先将已捐之项,采购物料,赶运赴工。并于宝山绅耆中公举总董数人,散董数十人,分司其事。现在将近立冬,水势消落,应即择吉开工。”十六年,林则徐奏验明捐修宝山县海塘已完土石各项。原奏略曰:“臣于五月十九日由苏州前赴宝山,周历查验。所有江西、江东各土塘,量明高宽丈尺,较原估格外敷余,逐段锥试,均属十分饱满,硪筑实为认真。补砌石塘,面面方整,并用铁锔铁锭,逐层勾贯。新旧相合,灰浆坚结。盘头石坝三层,排桩紧密,填砌块石高与土石塘相平。塘外单双各石坝择险钉砌之处,桩密石厚,足资护塘挑坝。其随塘河道,挑深九尺至一丈不等。正届插秧之际,塘内数万农田,咸资灌溉。施港口右闸,业经砌至十三层。工已及半,砌法与石坝塘相同,甚为坚整。臣连日查看工段,绅士耆民扶老携幼,香花载道,无不欢忻鼓舞,感颂皇仁。就中有年近百岁及九十岁王七大、陆孔彰、杨世奇等,佥称曾经四见大修海塘,未有如此次之层土层硪、高宽坚固者。验工之时,适见伏汛潮汐正属盛旺,塘工大局告竣,已觉捍御堪资,再得通工桩石完全定足,以垂久远。又通州捐挑河道片,再江宁藩司所属之通州地方,濒江控海,负郭即为高阜,近沙皆属低区,因潮汐往来,沙港渐成淤垫,圩岸闸坝,亦多年久倾颓,旱涝每虞无备。饬据前任通州升任贵州遵义府知府平翰督率委员绅董劝谕捐修,当经奏明责令该员一手经理,旋据禀报。将通江引潮之姚港等二十七港,照业食佃力之例,开挑深通共出土五十六万二千四百余方。又白蒲镇六十里河道,半属浅塞,未能纳潮。内近田之三十里,亦照业食佃力挑办。其最浅之处,计长三十里,系平翰首先捐廉,劝谕绅董捐挑,一律挑深三尺。即以挑出之土,加培圩岸。又修复唐家闸盐仓坝正闸耳闸,以为蓄泄关键。并以工余之项修理该州试院,统共用银一万八十八两零,均由官绅筹捐兴办,次第完工。并将捐数用数榜示晓谕。又各乡董事或开挑柴南沙界河,加筑圩岸,或修筑余中头桥至四甲坝十余里河岸;或开挑六堆港民灶沙双鼻子港及紫琅书院公田旁各河道;或改建西三十里镇之翔凤桥,亦俱一律告成,不在捐数之内。经委常镇道前往逐一验收,工程悉皆如式,实于地方有裨。除升任知州平翰自行禀明,不敢仰邀议叙外,其余捐输出力官绅饬司查明照例请奖。俟到再行汇办。合并附片具奏。”

xiaoping 9月前 回复TA

窃照苏松太仓等属。为钱漕最多之区。水利农田。攸关重大。该境有吴淞黄浦刘河。即古所谓三江。其北又有白茆河。自为一大支。与三江相为表里。此道光四年闲。奉 旨饬办三江水利。因高堰方举大工。集夫不易。仅将黄浦一路。先为挑浚。道光六年 谕旨饬挑吴淞江。其余刘河白茆各工。并经奏明分年办理。惟因工费较巨。查道光四年奉 旨饬办案内。曾估需银四十万余两。频年筹措维艰。祗有粜变米价余剩银五万余两。奏奉 恩准留作刘河工用。仍须另筹款项。方可凑办。年来河道愈形淤塞。农田连遭积歉。更宜亟修地利。以期补助天时。而地方绅民先后恳请兴挑。呈词盈帙。察看舆情。甚为急切。节经臣等饬司委员核实勘估撙节筹办去后。兹据苏州藩司陈銮署臬司李彦章苏松太道吴其泰会详称。刘河为古娄江。源出太湖。东北至新阳县界。与吴淞江分流而东。绕太仓州城。历镇洋嘉定二县境。绵长七八十里。白茆河坐落常熟昭文二县境内。上承长洲元和无锡金匮江阴诸水。绵长五六十里。均因淤塞多年。几成平陆。旱涝俱无从灌泄。田畴即渐就荒芜。钱漕亦愈难征比。该两河急需开浚。实为目前必不可缓之工。但尾闾皆有堈身。外高于内。若必开通海口。恐潮汐倒漾。转易停淤。且口门皆有拦沙。挑浚倍为费力。即开通之后。涨沙恐复相连。今为农田起见。期于利灌溉而便疏消。则莫若挑作清水长河。不必求通海舶。既节目前之工费。且免日后之受淤。其为利益农田。似有把握。先经该藩司檄委署苏州府知府陈经太仓州知州李正鼎青浦县知县蔡维新公同履勘估计。续又添委苏州府知府沈兆澐元和县知县平翰前上元县知县黄冕会同署太仓州知州周岱龄镇洋县知县曾承显署常熟县知县蓝蔚雯昭文县知县张绶组逐段丈量。分别造册呈送。并以上年秋禾被歉。现值青黄不接之时。小民力食维艰。正宜以工代赈。禀请实时兴办。复经该藩司亲往覆勘。刘河自吴家坟港口起。至白家厂。又盐铁老坝墓起。至吴家坟港。又老虎湾至红桥湾及陶家嘴钱家嘴等处。通共约计工长一万五百一十六丈。估挑面宽十丈余尺至八丈余尺不等。底宽三丈。平水面浚深九尺。又南北两岸切滩。并挑土山土埂。以及修筑通工坝闸。挖废民田给价等项。共约估银一十六万五千三百二十余两。白茆河自支塘东胜桥起至海口止。工长七千八百四十丈。估挑面宽六丈。底宽四丈。深一丈。所需挑浚土方。建新闸及滚水坝一座。共约估银一十一万两零。惟两处工程并计。需款较多。自应分别筹办。请将刘河借项兴挑。分年摊征归款。白茆河归于官民捐办等情。详请具奏前来。


臣等伏查刘河白茆河两处。均系早经勘估。奏明必应办理之工。惟从前估计。系欲挑通入海。而议者谓其海口高于内地。潮来旋即浅河。又谓口门现有拦沙。即极力挖通。不久恐仍堵合。且凿沙通海。需费太繁。款项难筹。是以未能兴办。近因旱涝无备。田亩频至歉收。若再因循。此后愈难为力。且民闲望沾水利。与目前望赈。同一急切之情。尤须乘此兴工。乃为一举两得。窃思挑通海口。工费既大。而能否经久。转不可知。不若挑作清水河。工省利长。于农田实有裨益。缘三江之中。黄浦吴淞两处海口。水势皆已畅出。惟因刘河白茆两处淤塞。东北一带之水。溢于平畴。今将此两处河道开通。共长一百数十里。可资容纳。正不必自辟海口。而与吴淞黄浦交汇通流。适足以助其建瓴之势。查刘河老镇。本有闸座。可以随时启闭。今拟于闸外白家厂之地。再建滚水石坝一道。以堵浑潮。白茆河亦于海口缩入数段。建闸筑坝。使潮汐泥沙。平时不能壅入。如遇内河水大。仍可由坝上泻出归海。则河水有清无浑。即永远有利无害。其刘河估需土方坝工等银十六万五千三百余两。系属节省无浮。除遵照奏准之案。动拨缓漕米价五万三千余两外。其余银两。查有司库现存水利经费专款银五万两。本系从前议浚三江案内。奏明为苏省水利之用。应请尽数动拨。尚不敷银六万二千三百二十余两。请于封贮款内借支。所借之银。在于同沾水利之苏松太三属长洲元和吴县吴江震泽昆山新阳华亭娄县上海青浦太仓镇洋嘉定宝山崇明十六州县。按照银数均派。分作八年按亩摊征。将来解还司库。除先归米价外。余皆收作水利经费专款。以备苏省将来续修各处水利之需。仍照旧案。俟收有捐监银两。首先归补封贮原额。其应挑工段。亦请循旧归于太仓镇洋嘉定宝山昆山新阳六州县。计亩雇夫分股承挑。至白茆河估银一十一万两零。亦属节省办理。惟经费有常。未敢概请借帑。臣等现在率同司道府县倡捐廉银。并谆劝常昭两县绅商富户。以此河既系万不可缓之工。而民情又处迫不可支之景。各宜勉力捐资。以工代赈。该绅民等闻而感奋。均各踊跃急公。现已议定章程。自可捐收如数。臣等仍督率司道。遴委廉明勤干之员。协同地方官。选董集夫。随捐随办。并责令该管道府州。于两河工程。各须认真查察。一俟工竣。由臣林则徐亲往验收。不许稍有草率偷减。并不令假手胥役地保。稍滋弊窦。以期工归实在。利济农田。仰副  圣主为民兴利之至意。


  苏省水利工程择要举办疏


林则徐


xiaoping 9月前 回复TA

丙寅。以江苏官绅团练募勇、并截拏上海余匪出力。赏在籍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程庭桂、二品顶带。下部议叙。副将庆文、知府世焜、薛焕、同知平翰等、花翎。知县阵庆长等、蓝翎。余加衔升叙有差。

xiaoping 9月前 回复TA

国朝书画家笔录目录·国朝书画家笔录卷二 平翰

xiaoping 9月前 回复TA

兩浙輶軒續錄

xiaoping 9月前 回复TA

珠湖书院见前志在州治西南隅之忠三铺道光十四年署知州平翰捐修

xiaoping 9月前 回复TA

大清宣宗成皇帝实录 卷之三百十六 ---- 卷之三百二十
  

又谕、伊里布等奏、查明逆匪滋事案内应行参办之文武员弁。请旨分别治罪降革一摺。贵州仁怀县逆匪谢法真等聚众滋事。已革知县王鼎彝、形同聋瞆。毫无觉察。着发往新疆效力赎罪。仁怀营分防猿猴汛把总张顺、协防外委詹清、于该汛居民纠众谋逆。不能察出。实属昏懦。着一并革职。发往新疆充当苦差。遵义府知府平翰、既失察于前。迨该匪等起事后。与遵义协副将福谦带兵驰往。其时匪党无多。不能迅速设法扑灭。殊属无能。着降为知县。留于该省补用。福谦又与署抚标中军参将事提标中军参将李凤和领兵会剿。失去火器铅药。福谦着并案降为守备。李凤和着注销豫保。降为都司。均归部铨选。准升平越直隶州知州石煦、系与李凤和带兵同往之员。亦难辞咎。惟究系文员。着留于该省以知县降补。提标前营千总邹必达、调赴军营差遣。不能得力。着降为外委。现署仁怀营都司安顺营守备刘振彪、到任未久。在营出力。功过尚足相抵。着免其议处。伊里布、贺长龄、及藩司庆禄、前署臬司粮储道任树森、本有失察之咎。惟此次办理迅速。逆匪不致漏网。着加恩免其议处。该部知道。

xiaoping 9月前 回复TA

垒遇光十四年四月一工一一日札苏州府熟支县委昌平翰

12  高邮州知州平翰谨禀窃项据白茆尾段董事增生王炳章禀称以瑰在蛾望童凿事宜公局中已经禀县请详惟闷灞旆翼凿忧为必建在东西两护圹河之内章意窃谓不然盖此次筹浚白茆河工钧饬皆以蓄清拒浑为主设闲霸建在东西两护塘河之内则护塘河仍通湖水而自茆两岸支河俱与护塘河流尸即阐内之白茆河亦难保无湖水怀又是清仍不能蓄浑仍不能拒也即谓渐水由护塘河历两岸支河贯入白茆者有限无碍全河大局而阐内两岸支河与护塘河势必不久旋办矧遇大涕之年启闲放水必得纂御邑出不使分散钵后可以藉清别沙今议建闲于两护塘河之内设欲放水泄渴其势先己分散即沙亦何由别乎为万全计者清水浑水之分须以土塘为界闾必建于束西两护塘河之外如是则间内之白茆河固无虞潮水壤入即两岸支河与护塘河亦按违劳再浚设遇启间放水并可藉清别沙庶与蓄清拒浑之旨不悖章非敢与同局异议以聂之举动系百年之利害不得不直陈等因卑职查阅该生所禀情形与觐在该县绅士所论两岐合萧据情上束听候院司札饬常昭两县妄筹喜丁耆禀请窍示

18  江苏布政使司陈为遵批转饰事奉苏抚部院林批高邮州知州平翰禀白茆尾段董事王炳章议陈善后事宜间霸以睡情由奉批据禀白茆河尾段董事王炳章禀称阑灞应建于东西谨塘河之外则河身无虞潮水贯入支河及护塘河亦可听劳再浚设遇启间枚水并可藉清刷沙等情察窍该董所言正台蓄清拒浑之法似觉理长此次挑办白茆费繁工钜集力维艰必得熟筹经久之方俾可里里逸方为尽善仰苏州布政司即连转饰该一杯谕令董事再行悉心讲求公同集议刻日禀覆察卖尧晋办母违徼等因到司奉此查此案先据该牧并禀到司当查据禀王炳章所议情形须建间于东西两谨塘河之外其议似较周安已于常昭一红详内批示矣即经妙禀批府即速移行遵照县详批示会督各委员及域乡各童事悉心讨论熟台警飞连议详察夺在安奉批前因合亟转饬札到该府等立即遵照会督各委员及城乡各绅董再行悉心讲求公同集议该疏等务小博交众言热筹尽善飞逮议详蔡夺母迟

20  抚院批高邮州知州平翰禀自茆尾段童事王炳童筹陈善后事宜阐灞一节情由奉批据禀白茆河尾段董事王炳重禀称间攘删建于东西护塘河之外则河身无虞潮水贡入支河及护城河亦可无劳再浚设遇启阐放水并可藉清刷沙等情察窍该董所言正合蓄清拒浑之法似觉理长此次桃办白疏费繁工钜集力维艰心得熟筹经久之方俾可叫劳永逸方为尽善仰苏州布政司即速转饬该二县谕令董事再行悉心讲求公同集议刻日禀覆察办母违绿等因到司转行到绣奉此遵即饬令该董等悉心筹议去后兹据董事言朝标严丕式屈廷鉴徐藻徐怠锺钱玑王济郑光祖王炳章董启文庞联台浦春甲瞿绍基仓福谦屈见复庞大整钱廷锦吴廷绶殷赖聊璜邵思涩禀称窃奉

41  院秦准官民捐办白茆河因两邑连遇岁款本年适当青黄不接之时米粮昂责贫民师曰维难除少壮丁男赴工就食其馀老弱残宝之人未免向隅当据各董筹议在原佑夫工银口十卜禹两内节省馀银将徐六泾接续开挑馀锺寿享四百馀千就上年被款之区按户查明散给藉资接济不致六大失所业将次第办理情形挑工完袭缘由先筐禀奉验收窍计此次捐挑白茆徐六泾一河夫工并接济老易贫民银两内除官捐银两其馀均系卑二县绅商富户踊跃捐资各董事办理实心俾得钜工早琼加以间霸兼设永作清水长河从此敝塞无虞管为旱襟有佣请将在工出力之委员斗州知州平翰等捐银出力各董事举贡监职严丕式等造船详请题咨樊励声明此外尚有捐银三百两以下各捐户男行造脂请浆等情到司据此本司伏查历屈挑办自茆工繁费钜向拈银二十馀万每以经费无出未能血朴挑此次于被款后官绅集捐以工代赈民夫得资口食踊跃赴工兼奉

58  前高邮州知州平翰


xiaoping 9月前 回复TA

奏奉
11  殊批认真训练不可稍口翻芝靡静匕井文武各员缉捕出力恳请浆励指秦为文武各员辑捕出力恭恳书错录微劳以昭激劝事窃照黔省苗民近因生计艰难每多沧麒之案而详拱推宙山径丛杂瘠苦异常尤为盗贼渊薮该匪等性晴校诈往往亦偷本境而恣劫于邻封平时佣遣度日无异良民得闲即乘机纠拾携针泗窜飘忽无常又复恃险逞兄动辄拒捕值访缉孥颇形棘手年来各属获破之案大半皆台拱苗匪虽叠经惩创而根株未禅逸犯尚多实为地方之害臣以川待其四出而捕二重一三一之则势散而难稽乘其归巢而缉之则力专而易获当以此意函商镂远镇臣荣玉材所见亦与涸同节经谓饬署台拱同知平翰署台拱参将倭什浑实力访孽又以铜仁协副将春福曾任台拱参将素得民苗之心情形亦极熟悉委令会同查办该员等将近年各处犯案有名之苗匪逃回台拱屡缉耒获者密开清单带往苗寨藉编查门脾为名接户窍对并谕各寨头人将素不安分之苗征蓬羁出不得宇隐其良善者散合秉腰牌以示区别犒赏劝诱感以诚心各寨苗人争先鬻捕仍一面悬赏购绿设法严搜遂于数句之中叠获清江八寨各厅犯事逃官蛟白等四十二名因辇拒捕格毙抱赭等四名并将寓贼房屋概行折毁实足以彰

12  国法而快人心其情节较轻者暂淮自首免罪仍籍记其名再犯必加倍重处该苗人等目睹各犯骈首就逮而伊幸得自新有路亦颇知悔知惧大有转机虽盗风未能遽绝而巢穴既除羣匪顿失所据势亦解散而不能复聚矣查铜仁协副将春福人本体面办事勇往虽台拱现非所辕而越境宣劳兵民无不用命又能不辞劳痈躬自率先入筹穷搜不令漏网实属劳续卓著惟系二品大员应否

13  加恩之处出自

14  圣裁非臣所敢擅请普定县知县署台拱同知平翰臣标右营游击署台拱参将倭什浑所获各犯籍隶怜境罪应斩决者本有三名其馀虽系本境苗人而失事俱在别属即使犯无弋获井无承辑处分今该员等不惜劳费不分轸域获犯至数十馀名除外遣等犯外其罪应斩决者统计共有十六名较之肇获怜境斩决盗犯三名以上例应送部引见者实属尤为出力合无仰凡天恩俯允将署台拱同知平翰以同知直隶州雠先升用先换顶戴署台拱参将倭什浑以参将雠先陆用俾通省文武观仙奋兴实于捕务大有裨益臣一为激励人材起见除将出力弁兵由臣与镇远镇臣荣玉材酌量加赏存记外据藩司李象归枲司吴振械具详前来理合会同督臣桂良恭搢具奏是否有当伏祈

15  皇上圣鉴训示谨

16  奏奉

17  殊批男有旨钦此又奉

18  上论贺长龄奏文武各员辑捕出力恳请奖劝什盖贝州铜仁协副将春福著送部引见再降谕旨普定县知县署台拱同知平翰著以同知直隶州升用先换顶戴署台拱参将倭什浑著以参将升用该部知道

《钦此又奉》

1   宣盟宝长龄奏署台拱同知普定县知县平翰缉捕出力请以同知直隶州升用先换顶载当经降旨允淮兹据更部奏称该员所获案犯或系分应缉肇或蓝覆移犯其孥获邻境罪应斩沃盗犯三名例止纪录曰次平翰著给子纪录三次其前以同知直隶州升用先换顶戴之处著即撒销钦此


xiaoping 9月前 回复TA

结合《郭嵩焘日记》的记载可知,周太仆寝室左壁石碑《陶公验收图》(顾春福所绘《纪绩图》),,是“上海令沈炳垣所刊,并为之记, 而前令平翰书石”(拓本未见此记载)。沈炳垣字鱼门,号晓沧,浙江桐乡人, 清道光十年(1830年) 任上海知县。沈氏是颇有建树的名臣,也是藏书家,在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中进士前,他有很长时间在江南苏松一带任职,做过娄具、上海县、南汇县、崇明县、太仓州等地的知县、知州, 在兴修水利、救济民生方面均有可观政绩,在民间的口碑也很好。[1]平翰字岳生,号樾峰,山阴人,道光九年(1829年) 任上海知县。[2]平氏的主要政绩可能是他在道光十六年(1836年)出任遵义知府后。例如他设立志局,延请郑珍和莫友芝撰修《遵义府志》,该书被梁启超誉为“清代府志第一”。平氏也是书法家, 书学禇遂良, 兼有王羲之、颜真卿、米芾笔意,贵州博物馆收藏了多件他的作品,主要是对联和横幅。此碑刻立年代应当在沈炳垣任上海知县期间,即道光十年(1830年)后。

既然《纪绩图》曾经摹拓,那么平翰所“书石”的沈炳垣记文也当有拓本留传,惜尚未发现,今人编纂《上海碑刻资料选辑》自然未有收录,不啻为憾事。

今分别从馆藏拓片和《江苏水利全书图说》中录出三家诗,为此次重要水利工程作资料之集合。


xiaoping 9月前 回复TA

江苏籍桐城派作家及其撰述丛考第一章 桐城派三祖之苏籍弟...
2023年11月17日 1787—1841,字蓉垞,号东海,江苏无锡人。诸生。性坚僻,不谐于俗。博学,工诗古文辞,覃精经术。嘉庆...此谱有辛卯郭麐《跋》、壬辰平翰《跋》。 柳树芳编撰家谱...

xiaoping 9月前 回复TA

椒生随笔-清·王之春


谢给谏疏语

  仪征谢梦渔给谏(增)《请诛已革两江总督何桂清》一疏有云:“何桂清莅任以后,惟以张宴演剧为事。常州知府平翰等竞进玩戏,男歌女舞,日集于庭,遂置军事于不问。及和春、丹阳败衄,退往常州,何桂清即ㄈ装思遁,绅民闻信,遮道攀留,愿效死守,何竟令亲兵开放枪炮,伤死士民吴九喜等二十余人,突门而出。逃至常熟之十里亭,纵令兵丁放火劫掠,居民铺户实受其害。迨经奉旨逮问两年之久,屡奉严催,始行到部。”又云“迹其所为,既属形同寇盗;延不就逮,尤为藐视王章”云云。闻和春军溃时,有营员奔告之何,何适举茶欲饮,杯落于地,神色无措。夫无胆识者,必无志节,讵解泰山、鸿毛之义哉?


xiaoping 9月前 回复TA

08大清宣宗成皇帝实录(476卷)(道光朝)
大清宣宗效天符运立中体正至文圣武智勇仁慈俭勤孝敏成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三十一。

谕军机大臣等、有人参奏、江苏着名劣幕平二愚即平衡。前于嘉庆年间。在两江督署。婪贿招摇。被参驱逐。嗣又在两淮盐政幕中。营私舞弊。经前督臣孙玉庭押逐回籍。近年复在参商黄潆泰家办理商务交通当事。前盐政曾燠为其所惑。致鹾务毫无整顿。上年张青选到任后。又加信任。所有引销事宜。及一切奏摺。俱系该劣幕在黄潆泰家主办。总商等听其指挥。每年帮送万金。复遇事婪索。前后所得款私。不可计数。伊侄平翰、以佐杂候补。不数年洊升知县。伊子亦援例报捐等语。各直省衙门。延致幕友。帮办文案。原不许擅自出入。致滋弊窦。该劣幕平二愚即平衡。若系盐政幕宾。衙署例有关防。不应在外居住。仍代商人办事。若系商夥。又何得与盐政往来。干预章奏事件。两淮盐务。日形敝坏。或竟由若辈欺朦把持所致。不可不严行查禁。着蒋攸铦等将所参情节。严密访查。如实有在外干预盐政事务。欺朦婪索情弊。即一面将家产严密查抄。不准任其寄顿隐匿。一面从重定拟具奏。将此谕知蒋攸铦、并传谕福珠隆阿知之。

xiaoping 9月前 回复TA

重浚江南水利全书 -> 二十八:修筑宝山海塘全案目录

江苏巡抚臣林则徐跪

65 奏再苏松等属自本年入夏以来雨少风多节经檄饬治海各州县加培奸岸保护塘工以防风归咽悴发兹据苏松太道阳金城禀报六月十四日夜陆起东北大风该道因筹查海防事宜正在吴湘海口突见潮势乘风腾起数丈该处海塘漫溢土石各工多被冲坏天明风息查看附近民房及堤上营房珊榻甚多海口停泊船只大者击损小者飘没苏松镇臣田松林在洋督巡其坐船亦被风打下二十馀里捕浅在岸等情臣即批行司渭等将被潮冲损营房海塘分量岸

66 饬修整指堵啬饬查汾海各属被渐有无成灾据实禀报去后旋据宝山县毛正坦禀称十四日正位大泛潮势泗荡致迎险顶冲之胡巷口南岸及北岸马头朱家桥等处土塘均被穿缺民房兵房多已珊场束北门外石塘亦适搏激残缺江西石炮台墙身并江东炮台围护土奸均经珊坏土塘穿缺处所渐水漫进田畴被淹幸天气晴和尚易消退又据太仓州李正鼎镇洋县孔昭显禀报同日束风大作海渐从束北漫人烂墩港内泛溢田陌横冲石灞卸入刘蔓三

67 河致将石弥内墙冲倒珊坏民房四十馀间淹毙女孩石南岸海塘第一熏亦被潮水别倒顼在拾修其民房无力修盖者相给修费冲去棺柩饬属认明埋葬幸刘河挑浚深通是以风潮虽大均里醇肥濡入河樽于农田不致大拟又据嘉定县张之杲禀报是夜虽遇狂风幸未夹雨且袂苗甫播木扫尚未扬花均属无碍又据崇明县姚实果报是晚同被风渐该县四面环海潮水灌注堕良人不无伤损现将冲破捍岸设法修补又据昭文县张绶种果称十四日子时风渐陆起平地漫溢禾补被淹幸白茆河徐六泾新挑潮即消落禾禘杂粮超紧补种又据华亭县张庆暖禀报该处浴海外塘多被冲损内塘鸟字等号石塘圹脚护土间被油别又据南匪县朱清墨果称十四五日束北大风潮水自四团直达钦塘房屋间有冲损禾槁淹浸高阜易退之处尚川妨碍低区秋成恐有减色又据通州知州平翰禀报十五日风渐过犬渐头漫过捍圃当即起似墙筑并疏消田间积水各等情臣查此次风潮异常猛烈幸节令甫父小暑禾扫尚未扬花而吴湘刘河曰疏等处河道皆已挑浚深通湖水有所容纳不致泛溢即上时被淹之处过后亦即起紧补种尚不致于成灾其珊房修费等项经地方官指实办理母须动款抚䘏惟营房炮台战船军械亟须超修坚固俾资巡防戍守以重海疆已饬司分别确查严明详办其海塘土石各工多被冲损而宝山之塘为辜除饬先行择要枪护外查该处海塘前于嘉庆四年十年两遭风潮冲损均经前督赫吕援案奏唯动帑兴修瑰据该县援案禀请臣思国家经费苞常值此停办工程之时不敢遽请动项而海塘关系重大又不可稍有因循查宝山县地方绅庶素尚好义急公上年赈案劝捐已各勉力轮助今慢言翼喜瘳见

68 海塘为地方保障尤期众力八击臣瑰饬藩司束凿亲赴宝山督同州县体访舆情妾为劝谕并咨商督臣题札饬如能捐有成数即当缨睹奏闻分别修辨此外洽海之川沙金山海门等厅县有洲被渐已饬确查俟覆到藏办至苏州藉亶负初十起连得雨泽二于至重寸杯蓝田秩已偏插惟高田瞑乾已久入土尚未深透节候已晚恐不免改种杂粮其馀各属得雨情形之有多寡大约高区业已受旱未能台挥祷臣仍率属虔诚祈祷以斯甘霖渥沛高下均沾理合附片具陈伏祈圣鉴谨一驭奏道光十五年六月二三九日且一奏七月初窥曰皇霸州

69 昧批所办妄一得透雨即见打奏报钦此两江总督臣陶树江苏巡抚臣林则徐跪奏为宝山县海塘工程等议捐修规模已具应即乘时兴工随捐随办谨将勘信情形恭搢秦祈圣鉴事窃照太仓州属之宝山县一面环海境内土塘一万五千馀丈石塘辜一百丈石塘之内仍加土织其浴塘迎险处所外钉排椿填砌块石自韦塘聂顷至一一四五层不等历年盖露接激荡椿石损缺之处风浪遂及塘身嘉庆四年十年两次遭被风渐叠经奏唯动

70 帑兴修迄今又阅一十馀年每遇伏秋太况土石各工署狎羌一被潮泼损责令该县随时择险沧修权为保护太年六月十四日院遇异常风潮水势飞腾高起数丈轮海圹是率多冲拓经臣陶澍先将犬概情形秦奉株批查明据实窍办钦此匠床恻徐接据汾海各属禀报当查风潮冲坏塘工以宝山为最甚除饬先行择要枪护外复委藩司陈凿亲赴宝山会司苏松太道阳金城涿如查勘该县江西各段土塘穿缺左十七十馀丈残损二干一目八十馀丈江束各段土塘穿缺一丁一目馀丈残损四百四十馀丈石塘冲壅斐共馀亦多残损虽经该道阳金城督杯捐廉选微比饮暂为拥护而急需大加修筑方足以资抵御臣等往返札商以此项土程年里人保障攸关断不可迁延贻误而

71 国家经费有尚勇金阻浙省大修海塘之际不敢复以江苏塘工请动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