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寻根问源 认祖归宗
文章
441
评论
384
加入时间
55年前

留言墙

大唐故青州博昌縣令燕郡平府君夫人京兆韦氏墓誌

留言墙

《平察微墓志》嘉泰会稽志 -> 会稽志卷第十六
《平察微墓志》:「咸通三年八月,窆于陶朱乡赤山之冈,名□,字察微,实汉相平公之远裔也。石在诸暨县。


平察微 诸道石刻有平察微墓志。咸通三年(862年)八月立。在陶朱乡赤山岗。《嘉泰会稽志》谓 :平,字察微,名阙。汉相平当之裔也。碑佚。

留言墙

讀史方輿紀要130卷
(清)顧祖禹撰 清嘉慶十七年刻本
(共1條)
卷十三直隸四
皇十六年置魯城縣屬瀛州唐武备四年屬景州六年 高開道掠幽蓟以南至文安魯城將軍平善政邀 撃破之貞觀初縣屬滄州乾符中生野稻二千餘 頃燕魏飢民就食之因更曰乾符以年

留言墙

至于咸亭平汇陶鼎,《汉书·平当传》云:“父以訾百万,自下邑徙平陵。”河南出土《唐偃师县令蒲州刺史平真客碑》云:“韩哀侯子婼,七世孙汉中太守戬,以良家迁右扶风,戬孙当为丞相。”叙述世系比《汉书》为详,盖出于平氏家牒。关中之有平姓,亦为昭帝时事。陕西省考古所发掘又有田字陶瓮,亦当为西汉初徙关中诸田后代所造无疑。咸亭当为亭名之一,西大文物陈列室,藏有盩亭陶壶。陕西省历史博物馆藏有杜亭大陶瓮,则为盩厔、杜陵两县所造,与咸亭体例正同。又咸亭完里,咸亭沙寿里,咸里屈里,则皆以完、沙、屈三姓居此而得名。在三大类中,陶工有姓氏者(西汉陶工,仅具姓名,不自称为工,与战国时作风不同),约为三十五器,计有安、巨、屈、蒲、高、、沙、周、相、旨、白、商、桓、于、中(读如仲)、牛、平十九姓。而屈姓所造,计有十七器,占总数百分之五十。屈字皆写作,从屈加邑,犹汉代丙字或作邴。但《汉印文字徵》第八、十九页,有屈开、屈伯公、屈如意三印,皆作屈不作。汉人辞赋,有涉及屈原者,亦皆作屈不作。盖时代、地区写法之风气不同。屈姓先居于咸里,后乃在咸亭中自成一里,称为屈里,见于咸亭屈里陶盆,足证屈姓子孙之繁衍。在两汉古籍中,从无屈姓之事迹,楚国同时徙来之昭景二姓,亦复如此,不比田氏姓本姓,及改称之第五姓,有闻于两汉。屈姓既造陶时间很久,然在陕西考古所这次发掘之一大批各种陶器,皆属于上起秦代,下迄西汉初期之物。各陶工姓氏,有极少见的,如姓凡二见,姓一见,均不见于姓书。巨姓与汉印大利巨倩相同(见《汉印文字徵》第十二、十三页。巨鬲余定为人姓名,似不应作造巨大之陶鬲解,因陶鬲在此时行将为淘汰的陶器)。姓《续通志》卷八十六《氏族略》云:“完见《姓苑》,明代完彦文官南丰县丞。”据陶器知西汉时已有此姓,从完加邑,犹屈作耳。屈小颍当为字,与其他各器称名者不同。咸原少婴,当为小罂之假借字,是表示器名,而非人名。各陶器一般所用陶印模,战国至秦时期,铜陶兼用。汉代则纯用陶质。而咸阳咸里诸器,无论在秦汉时,则皆用陶印,形式为橛钮,咸里屈骄陶印,是其明证。其他如秦瓦量一字一打者,传世则有兼字铜印,汉初如真上牢陶瓮等双印并打者,亦用铜印,仍沿秦法,比较极为少见。此外在研究历史方面,解决一个争论的问题,汉沿秦制,县之下有乡,乡下有亭,亭下有里,在《汉书》《汉旧仪》《汉官仪》等书中本很明确。但汉代户籍,只写县名与里名,不写亭名,《汉书》叙高祖为沛丰邑中阳里人,叙路温舒为钜鹿东里人,也是如此,六朝墓志只写县乡里名,不写亭名。如王绍墓志称琅玡都乡南仁里,鞠彦云墓志称黄县都乡石羊里之类。实因叙列太繁,故减写亭名。因此有人创说亭在两汉县制组织中,成为另一个系统,不属于乡。现以咸亭兼称某里各陶器证之,两名联书在一器之中,分明亭与里互相联系,有不可分割之确证。并非在行政上为另一个系统,其说不攻自破矣。 [陈直] 一九六二年一月三十日于西大新村

《霞外捃屑》卷七:口技

娄国忠、裘士雄言此为平步青1860年听口技表演所作,有误。这是平步青记录的东轩主人的文章《口技记》,仅记之

杜甫《平公得砚诗》:平公今诗伯

1、御史台的长官本来是御史大夫,唐中期以后,由于职位尊崇,不再设置,御史中丞成了长官。

2、御史台有三院,侍御史属于台院的长官,唐代规定,侍御史设置四人,主要职责是纠察弹劾和参与审讯重大案件,其中年资最深的一人,还负有处理御史台内部日常事物的职责。

3、秦朝,御史中丞还负责掌管图书典籍。

4、侍御史十五人,主要职掌集中在御史中丞手中 所以,一般侍御史负责弹劾朝官,而外官的监察弹劾一般由监察御史(察院长官),三院的长官(还有殿院,长官殿中侍御史)的职掌在御史中丞手中,如果朝官的高级官员犯法,一般由侍御史报告御史中丞然后上报给皇帝。

5、低级官员(侍御史一般负责朝官)可以直接弹劾,或者会集体弹劾。


留言墙

刘衍文-雕虫诗话⑵又如《笑笑录》、《埋忧集》诸书载纪以《诗韵》赠平某娶妻事,考之清钱泳《履园丛话》卷二十一《笑柄平上去入》条,乃李松云戏赠平宽夫侍郎纳新妾事。其他张冠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