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德公(字虞臣、庠名治)祖上三代发迹,成为沔阳首富。公幼时勤学,才智过人。二十岁入东庠,习举子业,屡荐不中,援例同知衔,

有一天,虞臣公在书房读书,听见外面门房有呵斥之声,便唤家人询问,说是有一“乞丐”指名道姓要见他,门房见其龌龊而驱逐。虞臣公甚感惊奇,亲自出门观看。见此人虽衣衫褴褛却气度不凡,便马上将其请入客厅延座。言谈之中,始知此人是沔阳城中落魄书生,名叫陆建瀛(字立夫),前来向虞臣公借钱赴京赶考,虞臣公当即赠予百金。

陆公发迹之后不忘虞臣公之恩情,向道光帝举荐公出仕。道光帝诰封公奉政大夫,候缺。虞臣公便在祖籍大兴土木,建造府邸。有乡人不服,向皇帝告密,称公建造的私宅为王府格局,与其所授官衔不配,有欺君罔上之罪。皇帝命钦差到沔阳察访。陆公闻讯,火速差人报信。虞臣公闻听不甚惶恐。报信之人便从怀中掏出一个锦囊,说临行前陆公吩咐,如公神色慌张便将此物交给公自行观看。虞臣公立即打开锦囊,见其中一张条幅,展开细观,赫然“平氏宗祠”四字。虞臣公大喜,连夜请石匠按照条幅字样,雕凿“平氏宗祠”石匾悬挂于前楹。又召集族人制作昭穆祖牌,请入宗祠。不久,朝廷钦差前来调查,见此匾额,如实上奏。道光帝感虞臣公孝心可嘉,晋封其朝议大夫,授河南盐道,辅佐陆公治理两淮防务。

从此,一座巍巍壮观的平氏宗祠耸立在荆楚大地。

咸丰四年,太平天国起义蔓延到沔阳。因陆公任两江总督时曾力剿起义军,此次到沔阳必将毁我宗祠、石匾,祸及虞臣公子孙。于是,虞臣公之子兰圃、莳圃公举家外逃避难。行前将祖宗牌位分请到各家供奉,将石匾暗藏。并将停放了十五年的虞臣公灵柩匆匆下葬。不久,起义军到平台四处搜索石匾,未果,恼羞成怒中将宗祠烧毁殆尽。

咸丰十一年,兰圃、莳圃公将原宗祠右侧的私祠移做公祠,复悬“平氏宗祠”石匾于祠堂之上。

抗日战争时期,王劲哉率128师屯军沔阳抗日,取宗祠部分石料、砖木于百子口(现沔城南施家港附近)修筑战争“工事”,宗祠再次被毁。祖宗牌位、石匾分别转移到各家各户。

“文化大革命”期间,造反派破“四旧”,分散在各户的祖宗牌位被集中销毁。宗祠内残留的一对巨型石鼓用于剅沟闸建筑,石狮、石礅、石凳等大量石材除部分用于集体建设外,其余均被填埋于宗祠南面沟中。“平氏宗祠”石匾被国政、耀祥诸公“冒天下之大不韪”暗藏于夹墙之中,得以保全。

一九九七年,沔阳族众在原宗祠祖籍修建纪念碑,将“平氏宗祠”石匾镶嵌于纪念碑牌坊正面。

“平氏宗祠”石匾历百年风雨,饱经沧桑。她见证了中华民族近代历史的耻辱与磨难,将永远激励后人奋发图强、振兴家邦!

国荣、耀祥、水成诸公口述 功亮收集整理

点赞(8)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