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平氏总谱》的撰修工程在中华平氏宗亲联谊总会的领导下已圆满竣工。这是中华平氏宗亲古往今来开中华平氏历史之先河的伟大创举。

毛泽东主席曾精辟地论述“搜集家谱、族谱,加以研究,可以知道人类发展的规律,也可为人文地理提供宝贵的资料。”

国家档案局教育部文化部国档会字(1984)7号关于协助编好《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的通知和文化部办公厅(函件)办社图函【2001】29号关于协助编好《中国家谱总目》的通知为撰修家谱作了明确的指示。因此宗族谱牒,不但是正史的必要补充,也是引导人们步入文明社会的桥梁,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宝贵资源。其记录了族姓的生息繁衍,沧海桑田。饱含着中华民族的乡土气息,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

中华平氏作为组成中华民族之林不可或缺的姓氏之一,起源于姬水,开拓于韩城,食采于平邑,始发于砀山,蔚起于平陵,连绵大江南北,蕃衍中华,肸蚃环球。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历史中,中华平氏精英辈出,人文鼎盛。春秋勋猷,战国帝业,两汉大儒,六朝文著,隋唐盛世,五代风云。其金紫簪缨彪炳史册的风流人物,若繁星丽天点缀中华。其文韬武略,清正廉明,闪烁着睿智的人文灵光。祖先的流风余韵,辉煌业绩时刻激励我们爱国爱家,振兴中华平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我们感悟到虽富有千驷,腰缠万贯,如果没有家谱传承,揄扬其美,只能随波逐流,名随身泯。况且沧海桑田,事移时远的历史变迁,中华平氏分散各地、家谱失修,致使祖源失考昭穆难分,宗支模糊世次不明,只有通过寻根问祖,正本清源,开展中华平氏宗亲的大联谊,联宗合谱,统一世次,撰修《中华平氏总谱》,让那些分居各地及漂泊异国他乡的宗亲,落叶归根,欢聚一堂。让中华平氏有史可依,有源可寻,世次井然,脉络分明。中华平氏宗亲联谊总会第一届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工作报告中指出:坚决履行大联谊宗旨,编纂《中华平氏总谱》,得到与会代表的鼎力支持。因此总会长卫祥公深入安徽、江苏、河南实地考察调研后,在贵州会议审议讨论通过关于申报创修《中华平氏总谱》的目录及关于目录提案的说明,郑州会议总谱纂修专题讨论决定第一期间筹集四十余万,作为总谱启动基金,并成立总谱执行编委会,于二〇一九年四月二十日在湖北洪湖设总谱房并开始编修工作。

总谱“卷首”上自远古中华人文始祖黄帝、历春秋战国,二汉六朝,唐、宋、元、明、清、民国、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贯穿中华平氏上下二千七百余年的历史演变,自中华平氏远祖韩武子传得姓始祖韩哀侯少子婼,一百余代的世系传承,收集撷影历代先祖圣像,帝王昭书,赐封诰令,宗祠陵园,祖碑墓茔,文物古迹,契约文书,总会和各分会、支会及有关地区各类庆典盛会,祭祀场景等扉页彩图六百余幅。

卷二“谱论”登录全国各地平氏家谱、谱册和手抄本中的有关平氏源流序三百八十余篇。这些源流序为我们寻宗问祖,追根溯源,澄清血脉关系提供了宝贵的历史依据,确凿的事实告诉我们:中华平氏是黄帝苗裔,姬周武王之子诵,唐叔虞之后,有曲沃成师之子得封于韩原曰韩武子,战国时韩哀侯(屯蒙)少子婼食采平邑,以邑为平氏,所以婼是中华平氏得姓始祖。婼的十三世孙平当,西汉时明经丞相,奉为中华平氏一世尊祖。因祖居于砀山下邑裔孙分迁汝南郡、河内郡成为望族,所以中华平氏有河内郡,河内堂或明经堂,汝南世泽称谓。我们一定要坚信,我们的历代先祖在不同时代不同地方得到的共同认可。

关于社会上的流传及有些资料记载,齐国相晏平仲(晏子)后代也有一支姓平。中华平氏宗亲联谊总会决心寻找晏平仲平姓的一支,以达到中华平氏的大统一。可是通过近十年来的寻根问祖,查阅各地史料,没有关于该支平氏的文字记载。只有贵州三都等地区平氏为苗族。但原来也是汉族,为随乡入俗得以生存,由汉族变为苗族的。

目前只有韩、平、何三姓为同一祖源。

总谱卷三“源远流长”通过追述中华姓氏的起源,寻找人类先祖的总根,为中华平氏的姓氏形成找到了历史依据,对各地历代先祖以及部分支系。随山西洪涧大移民定居各地追根溯源,并记载了少数族人至今还漂泊他乡,有待我们寻亲。同时重点记载了《中华平氏宗亲联谊总会》近十年来为联宗合族纂修《中华平氏总谱》所做的一切工作。

总谱卷四“平氏文化”,概述中华平氏郡望堂号、世派、中华平氏新时代宗约家规、箴言、格言为中华平氏新时代修身齐家,完美人生的行为准则;墓誌碑铭、祭文,诗词歌赋,人物才子出类拔萃,巍庙古篆,薪火华珉。历代茔域力求完备,后之子孙礼敦礼迪,奕祀不泯。弘扬了博大精深的平氏文化,中华平氏新立派字和中华平氏世次的确定,为我们找到了定位。

总谱卷五“先哲春秋”,收集了历朝历代先祖的丰功伟绩,说明中华平氏为钟鸣鼎食之家,诗礼簪缨之族,为龙根凤种,帝王将相的后裔。这是我们引以为荣的唯一瑰宝,我们不能漠视历史,忘了祖宗。激励后人承前启后,重振平氏雄风。

总谱卷六“时代风云”,分两部分叙述,第一部分历代先贤约(    )位,特指民国以前受皇恩封诰,旂表,仕官文人墨客,孝子贤媳,烈女贞妇,爱国志士。第二部分当代英才约(     )人,是指在民国以后新中国成立以来,各条战线涌现的佼佼者及为家族事业,中华平氏宗亲大联谊特殊奉献者。

总谱卷七的“永世其昌”世系图是以平氏源流为理论依据,把世系图分为人文始祖黄帝世系;(少典至古公亶父)中华平氏远祖世系;(古公亶父至婼)中华平氏得姓始祖婼公世系:(婼至平当)中华平氏一世尊祖平当索引至家庭四个世系阶段依次排列的。没有中华世次的地方,是以本地迁徙始祖为第一世,其中只有河南义马自二世晏公可递传至今七十七世;浙江乐清、蒲岐前世系,可从二十世鉴公开始下传;江西乐安县白竹湾迁徙始祖穆公为三十八世;江西九江迁徙始祖宗道为四十一世;河南汝州迁徙祖顺公为四十八世;江西上饶迁徙祖宣教为五十世;湖北荆楚迁徙祖泽之为五十三世;河南新郑荥邑堂迁徙祖道仁为五十五世,其它各地大部分迁徙始祖都是明朝随山西洪洞大移民迁徙各地的。平当世系图只绘制迁徙始祖之后历代至今的世系,(见当地世系图)一世平当至家庭基本为直属血缘关系。其它三个阶段中间存在“断代”现象。总谱尊重历史,采取相应“互补”以示传承有序,并保留本地世次和中华世次的相对应,通过互相协商得到认可,尊重地方意愿,本地世次不变。

(一)关于中华平氏世次的确立与原理:

以得姓始祖婼为中华平氏一世,中华平氏现在最晚辈不能低于一百世次,因为韩哀侯是公元前374年遇难少子婼食采平邑。以社会公认约25年为一世次,那么中华平氏世次最晚辈不能低于一百世次。

如以平当为中华平氏一世,中华平氏现在最晚辈不能低于八十二世,因为平当逝世于公元前四年四月,二世祖平晏和王莽同一时代,2025÷25≈81至82世目前湖北监利、安徽淮南已出现八十一世。

目前世系图上,活在世上的最长辈高龄老人高于七十二世,最晚辈的婴儿低于八十二世者,其世次有待考查。

本地世次对应中华世次确定规则:

本地世次变改为中华世次时,一定以目前本地在世人员(不论男女)的最长辈和最晚辈一共有多少世次。同时有七至九代在世人员,以本地最晚辈八十至八十一(本地世次九世为中华世次八十一世),依此往上类推,只有六代以上的最长辈为七十四或者七十三世,从下往上类推。本地世次变为中华世次时,是结合迁徙始祖的迁徙时代,在符合生育繁衍规律的情况下,灵活运用。

总谱登录的所有资料内容都是由各联谊分会、支会及有关地区全方位提供的。特别是唐代偃师令平真客碑铭,以及上海图书馆收藏的江苏锡山、浙江绍兴、山阴的《平氏族谱》和江西修水的《平氏宗谱》为我们研究平氏源流,传播平氏文化提供了珍贵的历史依据。是证述家族生息繁衍、兴衰更迭、文化传统,风土习俗,反映历史面貌真实可靠的宝贵文献,通过本次修谱使我们悟出了修身治国齐家平天下的至理,借助谱牒,拓宽视野设计美好的未来。

一部完美的谱志,是一部家族史书。正如刘佑平先生在《中华姓氏通书》总序阐述:“一个中国人,不管他在什么地方,不管他飘泊多远,编于宗谱,列入门墙,祭先祭祖,托庇于列祖列宗的福荫之下,总是他最大的心愿。这种生生不息的寻根意识。使这个民族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同心力以及认同感。数千年来,各家姓氏的繁衍迁徙,悲欢离合记录着中华民族祖祖辈辈感人至深的创业历程。折射着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之光。”

寻根溯源联宗合族是聚广大宗亲的纽带和桥梁。此次修谱始终致力于广大中华平氏不漏一地,不掉一人,力争总谱不留空白的原则,但是鉴于各地家族因社会发展环境不同,谱牒失修,没有一部完整的家谱,即便有幸留传的也是断简残篇。人们宗族观念淡薄,对家族事务认识不足,给本次修谱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虽然总会反复催促完善总谱所有资料,但还是不能逾期达到目的。历史留下的遗憾只能靠后来者完成。

由于我们水平有限,时间仓促,难免有攀捘之非和遗漏之过,恳请各位宗亲批评指正,以便下届修谱更正。

 

《中华平氏总谱》执行编委会

二零二一年(辛丑)孟春月    谷 旦


点赞(1)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