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亲·血脉

——因为我们都姓平

作者:平

早在黄帝率领部众茹毛饮血的时代,居于巍巍神州,赫赫华夏;五千年文明古国,亿万兆炎黄子孙。平氏宗族与诸姓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共同创造了辉煌的华夏文明。据《中华民族姓氏渊源略考》记载;平氏来源有三:其一源于姬姓,出自战国时期韩国君韩哀侯之子“的封地平邑,将少子封于平邑(今山西省临汾市一带),他的子孙就以封地为姓,相传延续姓平。另一支在公元前230年,韩国被秦国所灭,韩哀侯的后代由平邑迁往下邑(今安徽省砀山县),以原邑名平为氏。其二源于战国时齐国相晏平仲的后代,以其父名为姓,相传姓平。平仲的先祖,可追溯到黄帝,平仲的父亲叫晏子,晏子的祖上是晏安,晏安是远古氏族领袖陆仲的后代,而陆终是黄帝的嫡传后代。出自战国时期齐相晏平仲的后代,以先祖名字为氏。其三源于蒙古族,出自元太宗英文皇帝窝阔台长子元定宗简平皇帝贵胄的后人,避祸改姓为氏。根据我族历代相传的宗谱记载,平氏源于姬姓。相传华夏民族的共同始祖黄帝(有熊氏)生二十五子,赐十二姬姓为首,西周文王姬昌为其后裔。文王建西周,昭封武王孙姬武子到晋国协助晋国公管理事务,武子的封地在晋国的韩原称韩侯。至三世韩厥景公,为西周六卿之一。至八世康子与赵、魏瓜分晋国。韩侯建立了韩国,领地扩展,拥有现在的河南、山西、陕西部分土地。至十一世韩景侯为直属西周的诸侯国,为战国七雄之一。后传至韩哀侯时,哀侯封其少子“食采平邑(原山西解州平陆县,今临汾市)。公元前230年,韩国被秦赢政所灭。“公子孙从平邑迁往下邑(今安徽省砀山县)。为了让子孙后代记住自己的封地,遂以原邑名平为姓。二千余年前,强秦灭韩后,秦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大肆迫害贵族后裔,我平氏始祖“公后裔,为避难出现了第一次分迁,后历经二千余年朝代更迭,又因战乱、灾荒平氏后裔为生计出现了无数次分迁,造成辈字紊乱、世系失记,难以查考,各地平氏后裔互不相知,更难相识,只有随时光的流逝而苦苦等候,期盼亲人血脉相连。《尔雅》中说:“父之党为宗族。”《墨子》中说:“内者宗族,外者乡里。”血脉,将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生命捆绑到了一起。随着秦始皇实现他的雄心霸业,中原一统;随着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用血脉进行统治的形式逐渐退居幕后,取而代之的是地域的管理。然而,退居幕后并不是一种消逝,就如同平静如镜的湖面,底下依旧是波涛暗涌、生生不息。
每年,随着春风的吹拂,万物的苏醒,人们总忘不了缅怀先祖列宗,让逝去的生命复苏,让苍凉的血液回暖。一新土,几枝新绿,将生命不止的含义悄然寄寓。一串灯笼,阵阵鞭炮,仿佛在向先祖长辈们汇报后代传承的精神和不忘的情怀。
我们想做的,我们能做的,自然远远不止这些。我们会记住自己至亲的谆谆教诲,我们更想续写祖辈奋斗的历史。于是,我们开始了越来越多向上、向远、向古的追寻。我的爷爷是谁?我的爷爷的爷爷是谁?我的爷爷的爷爷的爷爷又是谁?……在我的生活周围,还有多少流淌着相同血液的兄弟姐妹?在我的家族里,曾经有过多少为家族、为祖国、为世界作出了卓越贡献的祖之辈?而我们,又该如何传承这份辉煌,又该如何再创佳绩以报先祖之恩泽?
血脉,是一条纽带,一条能够跨越时空,冲破一切藩篱和障碍的纽带。姓氏,正是这条纽带最鲜艳、最明亮的符号。现在的我们走遍五湖四海、大江南北。陌生人之间进行交流时,一声“免贵姓平”的回答让我们倍感亲切:因为我们知道,这很可能是我们祖辈繁衍生息,血脉相通的结果;因为我们知道,我和这个陌生人很可能流淌着相同的血——这就是一种亲情的交集,一种血脉的通达,因为我们都是姓平!
一个个感人肺腑的认祖归宗故事告诉我们,为了延续那迷失的血脉,人们矢志不移、历经辛酸,苦苦寻觅却痴心不改,心甘情愿!泊泊的血脉,总是在催人泪下之际,彰显着它易被人忽略的力度、被人遗忘的宽度。其实我们都知道,无论我们身居闹市,还是远在边陲,总有一根无形的的线将我们牵连,总有一种情感在默默流淌——因为我们都姓平。

2013年6月23日

于云南曲靖会泽

点赞(8)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