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四川平氏谱序

(一)四川筠连平氏谱序

平氏族谱原序

且族谱之治也,古人之意何欤?盖为后裔有仕而入籍齐楚燕者,又或因兵戈忧经营而散处趙魏韩者,及世远人湮,遂有江浙东鲁西鲁秦境中州之分,吴蜀滇黔东粤西粤之别,无他良由,未事诗书而不能为族谱。或为被乱而失典籍,此故视天下同姓者有彼此之说也。如吾平姓一族,绍自中州,汉朝左丞平当之后,落籍三楚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於明初时万鍾祖父宦遊四川叙州府,因䘵资稍厚难以归故,遂置产庆符县销筭垻。其田地上至龙硐场天生桥,下至马蹏沟涼水井。载糧一十五硕八斗十七丁,衣衿宦郎颇称繁盛。因流贼乱川吾族尽遭毒手,容有脱逃者各流离他邦。宗图沦亡至今莫考。虽吾父幸获脱灾,然係童穉亦不能全述。仅纪其略耳。无私淑予亦不敢载,何者为宦?何者为衿?一脉之分派者几何?及至昇平仅存,族伯吾父归思昔满目栋宇雕梁,今竟成荒郊,茂草蕃衍,伯叔兄弟竟作遍野枯骸。痛父母伯侄之塗炭,皆因近城道傍之害,遂弃父母之邦,寄籍高土。男登黌序,女適名门。吾父亦颇成家业也。恨予不肖,才疏学浅,不能继汉儒而光前业,是有愧於先人矣。然幸身列膠庠,寿逾六十。子有其五,孙有十三。戯彩養志者有人,继述箕裘者有人,克纯祖武者有人矣。予虽衡门自处,然亦可无愧於生也。今花前月下,有酒盈鐏,率我子孙壶觞共乐,覩目前之子渐多,異日瓜瓞绵绵,孙又不知几许矣。或有各置产业而居都会暨郡县者,历代久远,竟忘一本之亲。故援笔书谱以垂后世,俾万代異省異郡之子孙可稽一脉之渊源也。凡我后之肖子贤孙有能笔墨者,当效於纂绪相传,万世不衰,是予之深願也。是予之属望矣。勉之勉之,撰此以为序,

 

皇清康熙五十六(一七一七)年岁序丁酉仲春月高邑庠生平應高尔登撰

 

平氏族谱续序

尝读吾祖尔登公手泽,见族谱遗序曰:“凡我后之肖子贤孙,有能笔书者,当效纂绪相传,万世不衰。嗟乎!是吾祖之属望於子孙心亦切矣。”璋虽不肖,敢不仰體其意乎?查原谱载吾族自流贼乱川宗族沦亡,无从稽考,所可畧举者第由曾祖仁夫公自庆邑遷居之高邑沐爱场,置买田园,入籍兹土,历可考据,然吾祖去世,业六十年於兹矣。若续不继续一谱,又何以克诚仰體其意乎?兹特将入高之籍贯详列於左,俾后世子孙知木本水源庶不负吾祖之属望,云是为序。

 

皇清乾隆四十八(一七八三)年岁序癸卯仲春月廿九日邑庠生平  璋字

礼南顿首恭叙

平氏族谱序

盖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也。国无史,则治乱不知,家无谱,则源流莫考。且千百年以上之祖不得而见於谱,见之亿万条不紊之派不得而明於谱,明之是谱也。诚家族之最要者也。遐稽我平姓一族系出河内郡姬姓,武王子封族於韩,至哀侯少子食采於平邑后人即以平为氏。考汉有左丞平当父子以明经相继为司徒。五代有恒鉴二公,恒以文名显,鉴以武功著。明有都督安公白沟之战,功最伟此见於史也。煦光幼时,每以不见本支族谱,莫寻源流为恨。乃遍访同宗,得七世祖礼南公手书旧谱一帙。内载五世祖尔登公叙一篇,始知我先祖於明初时由楚麻而宦蜀籍庆符县永宁乡之销筭垻,生齿日繁,家业颇富,后因流贼乱川,吾族书遭蹂躏间。有脱逃者,俱流离失散。房廊产业变作坵墟。长幼尊卑,化归泉壤。呜呼!宗族沦亡於斯极矣。四世祖仁夫公以灰烬之余,於顺治六年迁居高邑定边乡柔九甲之马草坡,再遷安静乡上一甲之沐爱场。置买产业,入籍兹土。然係童穉宗谱不能全述,仅记其大畧如此,此即吾先祖入高之邑情形也。查旧谱载起自万鍾公至八世永字派,以下又无稽考。不禁惶然曰:“是谱也。焉可不急为之续修哉!”盖永字至光字又四世矣,继继绳绳;祖上正多有祖,绵绵翼翼,孙下又属生孙。源之浚者流乃长,枝虽分而幹则一,倘非继备於谱,将来子孙未有不昧厥所由也。然使一已知之,何如使人人知之而伸孝敬之诚?笃亲爱之谊,共乐天潢一派之體乎?自於是询及同宗各呈支派,仍照前谱,分别长幼先后,一一载明,是祀典定於斯,尊卑列於斯,俾后之览谱者,溯洄於木本水源之地,防髴於渊源家学之传,知祖德之盛,源流之长,勉为孝子慈孙,克振家声媲美前代,此又煦光之所伫望也。誌此以为序。

皇清宣统御极三(一九一一)年岁序辛亥季春月清明后三日一十二世孙邑优附生

賞加六品御儘先補用直隶分州平煦光暄普顿首薰沐誌

 

蜀南平氏宗谱第四次续谱序

盖国之有史,编年纪事,垂鉴戒于无穹;邑之有志,风土人物,乡曲公论,取而载之;家之有谱,纪先祖实录,联族党亲疏,其意至伟哉。

古人云:“求木之茂者,必因其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然本不探,焉

知得姓命氏之颠末,若源不浚,罔识大宗小支。

维我平氏,根出少典,源于姬姓;西周胄裔,肇迹韩邦;哀侯少子,食采于平,以邑为氏,亘古至今。窃叹我祖,青史垂名。鼎调汉室、父子继美;经书博洽、儒士争推。

我蜀南支系先祖,历著簪缨。汝厚公于清顺治六年自庆符邑首迁高邑定边乡,顺治十四年再徙安静乡,历清递民国,厥后共和,三百六十余年,藤萝蔓布,拱于蜀南,人才辈出,代不乏贤。

然我族故册,于明末清初之际,毁于兵燹,万钟公以上源流,无从稽考,代远年湮,寻坠绪茫茫,孰宗孰支,孰昭孰穆,无徵而求信。再创谱牒,如于康熙丁酉岁,厥后乾隆癸卯年,嗣后宣统辛亥,然三次编纂,皆属墨谱,未付梨枣,墨谱甚寡,或藏储疏虞,故传世犹艰。

光阴荏苒,余忽忽年逾六秩矣,暇稽史志,每以源流未浚为恨。一屈指焉,暄普公续谱至今已足百载矣,每阅尔登公之遗序,余汗颜也。视昔贤修谱例不逾三十载之限,愆期甚多矣,若今再舍而不续,不惟有不孝之罪,亦有愧于子孙也。过此以往 ,时异世殊,遗忘舛错,欲续犹艰也。林有心整饬族事,续修家乘,讵可以考据纂编为艰,遂置之而任其荒灭耶,然纂编家乘之举,任重而责大也。

踏访同宗,搜寻遗纸,终得宣统辛亥所续墨谱之存世孤本,谨慎翻阅,页页渐就腐朽,深惧其化蝶而飞也。稽其所编,此谱谍编纂时,距乾隆癸卯第二次续谱已一百二十七载矣,故有派而无名者有之,上代莫考,不知其由来者有之,此皆修谱愆期之害也。

寻根溯源,乃此次续谱之重务,于浩瀚典籍中,终查证自少典而黄帝,西周文王至唐叔虞,韩武子至韩厥,韩哀侯少子婼公得姓之始末。然阅史查典,网络搜寻,而万钟以上至一世祖世系源流乃未溯浚,深引为憾。

甚幸,荆楚平氏,邀余赴鄂,沔阳之行,所获甚丰,联谊期间,三楚宗亲,中州宗亲,与余执手畅言,各呈史料,各述源流,乃直系同源。三楚平氏族首,赠余荆楚宗谱,从一世祖嘉公至六十一世我蜀南支系始祖万钟公之世系,由流溯源,虽有断代,也可曰昭穆秩然。三楚之行,余窃喜也。

寒来暑往,三度春秋;查典阅史,字斟句酌;搜寻史料,反复推敲;起草定稿,谨小慎微;弗敢不求甚解,人云亦云;电脑编辑校对,逐行逐字,唯恐舛漏。依赖族人,搜罗各房繁衍草藉,从元字辈起,分支编辑,缺者补之,略者祥之,讹者正之,阙者考之。

余希祈是谱之修,固可上溯源流于千载,下笃支序昭穆于奕世,而尤足以扬先祖勋绩,启后裔壮怀。嗣时阙后,将见人敦孝悌,户习诗书,绍明经之统绪,

振博士之家声。世著簪缨,代启贤能,则林之厚望也,是为序。

 

公元二零一二年岁序壬辰仲夏

七十三世孙平林字集仁薰沐敬撰

 

第四次续谱寄语

寻根溯源,敬宗收族,固修谱牒之要务,亦孝子贤孙之首责。值政通岁稔之际,兴修家乘之举,乃全族之善事,亦全族之夙愿。

余谬承族议,忝为纂修主编之职,自愧德弗以服众,才岂能胜人,唯期可弘扬先祖勋绩,启迪后裔壮志,而竭尽绵薄,但求俯仰无愧耳。

谱牒文化者,乃为弘扬姓氏文化,使宗族之优秀文化及传统得以传承而发扬光大也。

寻根问祖,为修谱之重,“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人之有祖,亦犹是焉”。是谓寻根,“草木祖根,山祖昆仑,江海祖源”。是谓问祖。寻根问祖不在于祈福祖先,而在于明白自身与祖先之血脉传承。

溯流穷源,慎终追远。苟不溯其流而穷其源,代远年湮,茫然无归,混然莫辨,欲稽无籍,欲考无策,徒作梦幻。宗族不解,何以爱民族?一家不识,胡由爱国家。

纂编谱牒之举,事属非常,任重而责大,余才疏学浅,不敢妄加疑词。由是查典阅史,字斟句酌,反复推敲,力求史料翔实,条细缕晰,其可考者录之,其不可考者阙之。督阖族各房各呈元字辈以下繁衍草籍,疑处遂四踩各处,考证其所呈草籍,求其翔实无误。

数载寒暑,可谓日昃忘餐,宵分废寝,殚智竭力也。唯期是典问世后,由流溯源,世系不紊;分支别派,昭穆秩然;祖德宗功、可传可习。亦盼螽斯衍庆,瓜瓞绵延,余亦无憾于此生也。

纂修家乘之举,历时三载有余,始得脱稿,依赖族众共襄斯举,谱牒终得以梓行,不胜欣慰之至也。然此次纂编谱牒,主编一职,乃庸者忝为其事,致使舛漏难免、其究难辞,敬请族人谅解,以待后继者勘正。

 

公元二零一二年岁序壬辰仲夏

七十三世孙平林字集仁谨撰

 

续定谱派叙

夫谱者,载姓氏之源,记历代之讳,录先祖之绩。派者,列长幼之序,别尊卑之分。谱有派始能世系不紊,昭穆秩然。代远年湮,居者徙者,庶不致宗淆系紊,混然莫辨。

余谬承纂编之责,兹将原应高公创谱遗传之派序二十字,宣统辛亥续谱暄普公编撰之二十字(经族众酌议略改衍定)列于后。

蜀南始祖成钟公之万字辈,自一世祖嘉公世系传承延续,经考证为六十一世。从今而后,世系恒定,矩矱长昭,是为叙。

万代合汝应  世玉永怀昌  元光赓锡美  济盛乃如心

敬业承先志  宏文启后昆  贤良恒自立  德泽振家声

 

公元二零一二年壬辰岁仲夏

七十三世孙平林字集仁撰

 

蜀南沐爱平氏宗族续谱寄语

恭维

蜀南沐爱平氏列位尊长族台:

尚闻:道德尊于汉水,文章发于西山,诚谓起衰拯溺,宗族之干城也。从来钟鸣鼎食之家,其金紫灿彰赫奕乎当时,而不能裕清远,未可以称世族。

维我平氏之门,根生少典,枝出唐虞。森森韩国之瑞,肃肃明经之条。卓矣,有典有则上品;美哉,作忠作孝大寮。皎然翘然,天下知有平氏。历朝历代裂而复合,合而复涣。子孙宦游不一,徙他乡者,皆出汝南河内而布在方策,不可纪矣。况乎年湮代远,兵燹水火。族之故册蠹蚀,几乎无存。昭穆无序,尊卑不别。言谓同宗而不知亲疏,更有如路人秦越者。谱牒失修之由耳。谱者,犹国之史也,史之所以记一国之兴衰得失,品人物贤良奸邪。如左氏之传,班马之史,不能以一事而穿凿附会。史鱼秉直,董狐宣书此之谓也。谱乃族之宝典。上溯姓源之始,下逮继世之宗。明昭穆以尚祖也,系所生以尚嫡也,序长幼以尚齿也,列像赞以尚思也……昔汉史班马而继孔子春秋之后,续修者,虽聪颖特达之士尤不能。矧迷忘悖谬之众,鲁鱼虎帝之论多矣。又况于凡夫俗子?余族尊贤,铭之慎之。

四川,蜀国之都,天府之国,物盖华宝,人杰地灵,余氏千百年来居此而发亦耳,奚讵忘其源委而失迭焉?

幸荆楚洪湖卫祥公,余族之冠冕者,挺身出任中华平氏联谊总会长之职,振臂一呼,阖族响应。珠璧联合,如星之拱北,水之东流。同心竭力,共勷其举。余也,忝为中华平氏寻亲问祖之使命,先于二○一一年季秋月偕监邑平植照老者,游历迨遍十省二十地域,欲暂为竣工计。窃以蜀南平氏乃荆楚一脉,明以悖乎先祖之灵而折肱断弦之理。岂不憾哉!由是执意卫公,请予贵地联谊之事。公等感慨万千,卫委桂公当亲往之,而复与余孟冬月寻亲如斯。会晤平(赓)林、泽清、庚海、庚均、美书、等众贤者。促膝谈心,睦宗之情溢于言表。稽古漫道,始知祖万钟公为鄂黄州府麻城孝感乡人士,明初宦游至此。复于顺治十四年(丁酉)1657年入籍筠连沐爱,兹后簪缨迭士,螽斯蛰蛰,瓜瓞绵绵,咸称望族矣。实乃余族之幸,而不啻寒支之幸也。

时当圣化当朝,年丰岁稔,家给盈余。赖(赓)林、一惠父女、泽清等诸位族贤,荷承天露,续修家乘,殚精劬劳,鸾飘凤泊,欬唾成珠。更有一惠小姐,才及文君,学若冰心。诸位仿左昭右穆之义,尽慎终追远之情。上溯源流于千载,下笃本枝于奕叶。将祖万钟公继六十世彥贵公后,以为延续世系传承。而今而后,章程永定,矩矱常昭。此所为名世也,斯谱所作也。

承蒙平(赓)林众宗亲不以余等才疏学浅,尺素相告,请余述一言为序。余固辞,矧余为总会副秘书长之职,不为,将詈余不堪也。

不才惭愧,古稀忘年,闇而不敏。即欲匍匐,以效犬马,然山高而水长。心在咫尺,路隔千里之遥。何以照月?弗为族事尽力耳。可奈寄怀群贤,以尽弼皆之美。厚望者,族中诸君勉乎哉!余嘉乃勋,应乃懿德,谓督不忘。恭祷福地:鸾翔凤集,事业兴旺,门庭阀阅,奕世永昌!

  

蜀南沐爱平氏诸位理事福禧

中华平氏宗亲联谊总会顾问

平桂祥(荆楚洪湖)拜上

中华平氏宗亲联谊总会副秘书长

平顺祥(荆楚洪湖)撰文拜上

○一二年壬辰季春月 谷旦

 

蜀南平氏宗族文明传承考

朗朗乾坤,泱泱中华,浩瀚青史,亘古流芳。吾平氏一族,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历代诸多先贤,在各领域皆有显著贡献。

 

吾蜀南沐爱平氏一族,据《平姓渊源》、荆楚《平氏宗谱》、我支系《平氏族谱》老谱以及诸多典籍、史料记载,根乃少典;系出华夏民族之共同始祖黄帝。(黄帝姓公孙,号有熊氏,生于轩辕之寿土丘,因名轩辕,长居姬水,改姓姬。)黄帝有子二十五,得姓者十四,为十二姓,姬姓及其分支所出之平姓,皆可上溯至黄帝,故奉黄帝为得姓远祖。

黄帝后裔,中国商代末年西方诸侯之长姬昌,古公亶父之孙,季历之子,亦称西伯昌,相传西伯在位五十年,已为翦商大业作好充分准备,但未及出师便先期亡故,周人谥西伯为文王。其子姬发继位,是为周武王,他继承父亲遗志,于公元前十一世纪灭殷商王朝,建立了西周王朝,乃西周第一位帝王。武王灭商建周后,封其第五子韩叔于旧韩城,古城在今山西汾河下游永济县南之韩阳,此为姬姓韩国也。周武王传位于周成王,成王封其弟姬叔虞于唐,因此亦称唐叔虞,他建立了唐国,后迁晋地,成为后来之晋国。春秋时期,晋昭侯姬伯分封叔父姬成师于曲沃,故造成了晋国的分裂局面,后为曲沃武公统一。曲沃武公夺得晋国君位以后,灭掉了周成王之地所建立的韩国,封其叔父姬万于韩地,称为韩武子(亦称毕万、韩万)。韩武子之曾孙韩阙,以封邑为氏,称韩氏,韩氏于晋国一至位列公卿。至战国初期,韩厥之七世孙韩虔同赵氏、魏氏一起瓜分晋国,建立了韩、赵、魏三国。

韩国建立后,建都于阳翟(今河南禹县)。公元前三百七十五年,韩哀侯灭郑,迁都新郑(今河南郑州)。韩哀侯将少子魏婼封于平邑(今山西临汾)其后裔子孙以其先祖封地为姓,世代相传为平氏,尊婼公为得姓始祖,史称正宗。公元前二百三十年,韩国被泰国所灭,韩哀侯的后代中,又有一支族人由平邑迁往下邑(今安徽砀山),乃以原邑名为氏,称平氏,亦称平氏正宗。韩哀侯的后裔平氏,至今大约有二千二百余年历史。

穿越世纪风云,薪火代代相传,几多荣辱,几度兴衰,三百余年沧桑岁月,代远年湮。

至西汉成帝时,有婼公裔孙嘉公为成帝时首相,封关内侯,我氏族人后来在编辑谱牒时,尊嘉公为一世祖,此乃我族之世系源头。(因史书上对嘉公之子当公、及孙晏公记载甚多,更有【七相联班】之美誉,故部分地域尊当公为一世祖。)二世祖当公,西汉衣帝时拜丞相,赐爵关内侯。三世祖晏公,西汉平帝时拜大司徒、封防乡侯。是以明经继美之名,今犹称焉。四世祖峰公,始迁中州,东汉光武帝时拜太尉禄尚书事。

 

 

吾氏自婼公食采于平邑后,据诸多典籍、史料考证及家谱记载,历经多次重大分迁,第一次分迁时一支由平邑分迁燕郡(北京、河北),一支由平邑分迁下邑(安徽砀山)。第二次是当公祖父自下邑徙平陵(陕西平陵)。第三次迁徙是西汉末年,晏公不愿与王莽为伍,受其迫害,携家东逃,行至弘农郡彭池艺麻露头沟(今河南省义马市义马村北)饮恨辞世,遂葬于露头沟东,家人亦落籍于中州。此后不断辗转迁徙,在河南、汝南、沁阳、河内(今河南武涉)一带聚居,发展成为望族,故历史上有【汝南世泽、河内望族】之美誉。南北朝至隋、唐、宋期间,平氏繁盛于河南、河北、陕西、山西、山东等省,并快速向其他区域发展。

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金兵陷汴京(今河南开封),宋高宗赵构逃往建康(今南京)称帝。高宗南渡时,徵五十一世千一公为京班快手,随王护驾。高宗定都临安,敕千一公在浙江嘉兴府崇德县东北隅街卜居。五十二世翠岩公,官居翰林,赠礼部,筑室于崇德县语儿乡四都八字桥之北,自署【翠岩书舍】。五十三世泽之公,南宋光宗时授浙江儒学提举,世居崇德县语儿乡,后迁邑东五都尊贤里。

泽之公长子道清公,娶施氏生子三名:安理、安道、安仁。明朝洪武四年(1371年),安理公应召为沔阳府马骨畈湖官,奉父道清公,携弟安道公、安仁公同赴沔阳任所,(此乃入籍三楚始祖之一,现荆楚族人,尊道清公为迁沔始祖。)不久安仁公携其长子回崇德五都尊贤里守墓护产。安仁公次子忠公留沔阳,后迁居竟陵烧烟团(天门伏岭)。现天门伏岭、仙挑三伏潭之平氏族人,皆为忠公之裔。安理公故后,其长子旭公,在沔阳城北江北上门(现沔阳江北)建宅定居。其四子昌公,在沔阳城西五里漕河建宅。安道公在江北下门宣德中建宅。此后,各房人丁兴旺,家业殷实,成为沔阳地区之豪门望族。今沔阳、洪湖、南漳、三角垸、潜江、天门之平氏、皆道清公之后裔。

泽之公次子道源公,少时即【聪颖异人,博洽经史,有诗文若干卷】。曾中进士,任江西豫章(南昌)太守,卒于官籍江西之豫章(南昌府)南昌县磁器街。娶王氏,封宜人,生三子,长孟达,字安邦;次孟芳,字安国;三孟杨,字安朝;昆仲皆以武宦显。孟达公娶宋、孟二孺人,生子二名,长良材,字秀一,元朝太学生;次良恢,字秀二,元顺帝(后)至元三年(1337年)进士。至正二年(1342年)授荆州渚宫中兴路事,其兄秀一公同赴荆州。(此乃入籍三楚之最早始祖,现荆楚族人,尊道源公为隶籍监利始祖。)元朝末年,兵戈四起。秀一公所作之词浪淘沙,其中之句【寇贼扰湘、逼近当阳、江陵扰攘更仓皇,避难潜逃归是邑,泪酒南昌。】足可见当年兵荒马乱,世局动荡。秀一公、秀二公兄弟二人,离荆州,越江陵,至潜江偕隐丫角。至明洪武四年(1371年)始迁监利东关外(容城镇老东门)石竹湾(红城乡夏王村)窝居岭(毛市镇平田村)。其后秀二公居杨林垸,秀一公迁花麻岭、乾港河等处。现监利、石首、华容等地平氏,皆秀一、秀二之裔也。

至六十世彥贵公,字显卿,赠迪功郎,曾任湖南柳州桂阳县,诰赠文林郎。娶艾氏、舒氏、王氏三孺人,生八子:名邦爵、邦禄、邦远、邦传、邦用、邦辅、邦弼、邦钺。其行二邦禄公字万钟,即我蜀南支系始祖万钟公。

六十一世,邦禄公,字万钟,行二,约于明朝隆庆末年,万历初年间,宦游四川叙州府,虽俸禄稍厚,但难以归故里,遂置产庆符邑永宁乡销筭坝。明末清初(明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1644)张献忠陷涪州(涪陵)、泸州、重庆、成都。我族因近城傍道,族人尽遭涂炭,至升平,谨存族人数名各流离他邦,汝茂公逃往嘉定府峨眉乾坝,应时公逃往成都府崇庆州,其后裔至今莫考。

万钟公尚未入川前,于原郡娶季氏,生一子循公;循公娶黄氏,生一子敷桂;敷桂娶邓氏,生一子揆公;揆公娶王氏,生一子其理;其理娶黄氏,生三子:上捷、上谏、上琏。其上琏公失传,现上捷、上谏二公后裔,至二○○八年荆楚族人修编宗谱时,已传至七十七世。

六十四世,汝厚公、汝先公在经历了明末清初之兵燹之害后,遂弃父母之邦,于清顺治六年(1649己忍)迁高邑定边乡落木柔马草坡,其间,汝先公贸易云南后未回,其后裔至今待考。顺治十四年汝厚公再徙沐爱安静乡上一甲,置买田地,入籍兹土。

我蜀南支系,自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丁酉)落籍兹土后,历经三百伍拾余年,现已繁衍十五代至乃字辈,即七十八世。现藤萝蔓布蜀南,现有人口达二仟余众,其支系迁徙分布诸多省、市、县。

 

 

我族自中州迁徙以前之宗祠已无据考证。现河南汝州夏店村之平氏宗祠,乃近代所重建。迁居三楚后虽数次建祠,但皆为我蜀南始祖万钟公离三楚入川后所建,现沔阳(仙挑市)郭河镇平家台宗祠,乃荆楚人于二○○七年,在虞臣公于清道光时所建宗祠之祖籍上重建。该祠内正位供俸平氏历代先祖牌位,左昭供奉迁沔始祖道清公及施氏孺人牌位,右穆供俸隶籍监利始祖道源公及王氏孺人牌位。

我蜀南支系宗祠,始建于清同治年间,由定昌公领族务,以怀模公遗下之二十石租产及房产为宗祠公用,建立宗祠,该祠地处沐爱东北,老地名海子,现为沐爱镇石林一组所辖。该祠为瓦木结构之三合头建筑,坐南向北,占地一亩有余。宗祠建立后,拟定祠规十八则,族要六条,报请叙州府高县批示。清光绪二年润五月二十四日,由叙州府高县正堂批示备案。光绪末年,煦光公领族务,将宗祠从老宗祠宅基整体向前下移一个宅基,修建新宗祠。新宗祠占地乃为一亩多地,横向五间,正堂三间带转角厢房三间,外设有槽门,仍坐南向北。

惜我蜀南宗祠毁于一九六一年建立生产队之时,被新民一队将宗祠木料拆下,作为修建生产队公房。现该祠谨遗留下一块主神主牌,上刻入川始祖,万钟公至永字辈名讳。

 

 

宗谱,乃是记载一个姓氏之源流、血缘世系繁衍、先祖勋绩的特殊书籍。为世系传承,弘扬姓氏文化,敬宗睦族,起到重要作用。

我平氏自得姓以来,已无法考证多少次编纂宗谱,但无论宗族怎样辗转迁徙,宗谱或失修,或毁于兵燹。但我族昭穆世系及其宗族聚散,尚能记述基本情况。这说明,我族于历史长河中,都留有一定的文字记载。

我族自浙江入籍三楚以来,沔阳、监利二祖后裔曾分别多次修谱。沔阳首次编谱由景初公、对一世至五十世直系祖先的名讳及基本情况进行了记录和整理。自五十一世千一公以下,每五代衍为一图,取五服宗亲之意。监利支下因修谱频繁,谱牒保存完好,秀一公、秀二公定居监利窝居岭、太马垸后,其子孙便编修家谱,详细记载了平氏渊源及历代先祖名讳,监利最先于明朝天启四年(1624年)即草创家录。

我蜀南支系自万钟公于明朝约隆庆未年至万历初年间,自三楚宦游四川叙州府入籍庆符邑后,因明末清初之际,遭流贼之乱,宗谱毁于兵燹。再创谱牒乃应高公于清康熙五十六年丁酉岁(1717年)。将其父汝厚公所述,万钟公由三楚而宦蜀后之大略情况及其世系繁衍,编辑于谱。因明末清初遭流贼乱川之际,汝厚公尚年青,宗族传承,不能全述,故万钟公以上之源流,从此茫茫,孰宗孰支,无徵而求信。再续宗谱为璋公于清乾隆四十八年癸卯(1783年),将入籍沐爱后之繁衍,祥列于谱。三修宗谱于清宣统三年辛亥(1911年)由煦光公主编,世系繁衍止于元字一辈,光字少数,赓字更少之。三修宗谱,我支系万钟公以上之源流皆无法查找,乃当时诸多条件所限也。

四修宗谱,值政通人和,岁稔年丰。此次编纂宗谱,寻根溯源,乃重中之重。查典阅史,网络搜寻,从少典而轩辕,周文王而唐叔虞,韩武子而韩厥,至韩哀侯少子婼公食采于平邑,后人以邑为氏之得姓始末,终得稽清。赴三楚溯源,欣获荆楚《平氏宗谱》,从一世祖嘉公至我蜀南始祖万钟公之世系源流得以溯浚,昭穆从此有序不紊。赖族众共襄斯举,我蜀南支系第四次编纂宗谱终得以圆满告竣付以梓行。从今而后,源浚根固,世系有序,堪称世族也。

 

 

族之有派,方能世系不紊,昭穆秩然,历来先贤皆重视对后裔派序的衍定。我族明朝前之派序已无法考证,自中州迁浙江再徙三楚。而沔阳、监利后裔各自修谱,派序并不统一。我蜀南支系,在应高公第一次创编宗谱时,以入川始祖万钟公开始、传下【万代合汝应、世玉永怀昌、元光赓锡美、济盛乃如心】二十字派序。煦光公第三次续谱时,编撰二十字,现经族众酌议略改衍定。此二十字为:【敬业承先志、宏文启后昆、贤良恒自立、德泽振家声】。毋用置疑,历代派序的撰写,都倾注了先辈对后裔繁荣昌盛的无限期望,每一个字意皆蕴涵深远。

公元二○一二年岁序壬辰孟夏

七十三世孙平林字集仁谨撰

《中华平氏总谱》首编寄语

     盖国之有史,纪事编年,前有所稽,后垂无穹之鉴戒;邑之有志,明衍变,达道义,载风土;家之有谱,固本浚源,溯得姓命氏之颠末,纪先祖实录,考世系,识宗支,凝族党,其意至伟。

   维我中华平氏,炎黄冑裔也。窃叹我祖,青史垂名。鼎鼐调和,父子继美,燮理阴阳扶汉室;经书博洽,儒士争推,钩深致远著百篇。奋勇先登,战白沟而拒燕旅;竭诚下拜,湧清泉而破魏师。世有琼林赐宴,代有雁塔提名。

    穿越世纪风云,薪火百代相传,然因其代远年湮,朝换代变,历经荣辱沉浮,凝涣聚散,故有支脉,谱牒故册或失修,或藏储疏虞而失典,致其昭穆失序,源流茫然。生齿日繁,支脉愈盛,虽一本之亲,竟视之秦越。宗族涣散,九族不亲。堪叹!

《礼记、大传》云:“人道亲亲也。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庙严,宗庙严故重社稷……。”

盛世修史,国富明志,家兴续谱。值河清海晏,尧日舜天之际,兴编纂《中华平氏总谱》之举,固中华平氏之首责,亦孝子贤孙之夙愿,乃造福子孙之圣事也。

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实现中华平氏之繁荣昌盛。中华平氏宗亲联谊总会,高瞻远瞩,率各分会,支会,经慎重论证,精心布置,委以贤达,成立《中华平氏总谱》编纂委员会。己亥春,总会领首,分会同心,各呈草籍,献金筹银,共襄盛举,付诸实行。

寻根问祖,合族並宗,乃编辑之重。清、张澍《姓氏寻源》云:“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人之有祖,亦犹是焉。”是谓寻根。“草木祖根,山祖昆仑,江海祖源。”是谓问祖。寻根问祖不在于祈福祖先,而在于明瞭得姓命氏之颠末,血脉之传承,先祖曾经的辉煌与艰辛。

溯流穷源,慎终追远,荀不溯其流而穷其源,代远年湮,混然莫辨,欲稽无籍,欲考无策,徒作梦幻。宗族不解,何以爱民族?一家不识,胡由爱国家?

中华平氏,根出少典,炎黄冑裔也。所以勿论古籍今书所载是炎帝后裔源于姜姓之晏()平仲,或黄帝后裔源于子姓之復姓简化之平陵老,或为黄帝后裔源于周文王而韩哀侯少子之婼公,或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之平氏,或是少数民族汉化后氏平姓之基因,皆为炎黄后裔也。

遐稽古籍,史传谱牒,韩哀侯少子婼公之裔为最盛。网络搜寻,考证各地宗亲所呈史料,特别是联谊总会经十年来的联谊,走访及收集各地宗谱,有记载者皆韩哀侯少子婼公之裔也。

中华平氏,历史悠久,堪称望族,虽枝分派别,诚一脉之亲也。编纂《中华平氏总谱》尊奉婼公之裔孙,西汉哀帝时(公元前6年至公元前1年)丞相、赐爵关内侯平当为一世祖,至此,本清源合,集中华平氏血脉一统,绵延奕世之世系,昭穆不紊,矩矱恒定。

期中华平氏血脉一统,盼神州吾族繁荣共同。继汉儒而光前业,绳祖武再振家风。传吾氏文化,扬我族精神。

编纂《中华平氏总谱》依赖总会、各分会、支会、总谱编委会诸贤达,共襄盛举,慷慨奉献,殚精竭虑,旰食宵衣,日以继日,方编纂尽善,终付梨枣。

希冀是典之编,固可上溯源流于数千载,下笃世系于奕叶,而尤足以扬祖德宗功,启后裔壮志,绍明经之统绪,振博士之家风。来日将见,阖族昌盛,人文蔚启,螽斯蛰蛰,瓜瓞绵延。扬敬宗之道,怀睦族之思,笃亲亲之谊,敦孝悌之心。

值《中华平氏总谱》即将付梓之际,应执行编委会征文启示精神,余,欣然允诺执行主编顺祥先生尺素之邀,不揣谫陋迂拙之嫌,寄语于编简。

 

四川筠连七十三世平林字集仁敬撰

二零二零年庚子仲夏


点赞(1)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