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 戬:西汉关中太守,自下邑迁平陵。(来源于唐偃师令碑)

当 公 :平当字子思,祖父以訾百万,自下邑徙平陵。当少为大行治礼丞,功次补大鸿胪文学,察廉为顺阳长、栒邑令,以明经为博士,公卿荐当论议通明,给事中。每有灾异,当辄傅经术,言得失。文雅虽不能及萧望之、匡衡,然指意略同。

自元帝时,韦玄成为丞相,奏罢太上皇寝庙园,当上书言:“臣闻孔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三十年之间,道德和洽,制礼兴乐,灾害不生,祸乱不作。今圣汉受命而王,继体承业二百余年,孜孜不怠,政令清矣。然风俗未和,阴阳未调,灾害数见,意者大本有不立与?何德化休征不应之久也!祸福不虚,必有因而至者焉。宜深迹其道而务修其本。昔者帝尧南面而治,先‘克明俊德,以亲九族’,而化及万国《孝经》曰‘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则周公其人也。’夫孝子善述人之志,周公既成文、武之业而制作礼乐,修严父配天之事,知文王不欲以子临父,故推而序之,上极于后稷而以配天。此圣人之德,亡以加于孝也。高皇帝圣德受命,有天下,尊太上皇,犹周文、武之追王太王、王季也。此汉之始祖,后嗣所宜尊奉以广盛德,孝之至也。《书》云:‘正稽古建功立事,可以永年,传于亡穷。’”上纳其言,下诏复太上皇寝庙园。

顷之,使行流民幽州。举奏刺史二千石劳徠有意者,言勃海盐池可且勿禁,以救民急。所过见称,奉使者十一人,为最,迁丞相司直。坐法,左迁逆方刺史,复征入为太中大夫给事中,累迁长信少府、大鸿胪、光禄勋。

先是,太后姊子卫尉淳于长白言昌陵不可成,下有司议。当以为作治连年,可遂就。上既罢昌陵,以长首建忠策,复下公卿议封长。当又以为长虽有善言,不应封爵之科。坐前议不正,左迁钜鹿太守。后上遂封上。当以经明《禹贡》,使行河,为骑都尉,领河堤。

哀帝即位,征当为光禄大夫、诸吏、散骑,复为光禄勋、御史大夫,至丞相。以冬月,赐爵关内侯。明年春,上使使者召,欲封当。当病笃,不应召。室家或谓当:“不可强起受侯印为子孙耶?”当曰:“吾居大位,已负素餐之责矣,起受侯印,还卧而死,死有余罪。今不起者,所以为子孙也。”遂上书乞骸骨。上报曰:“朕选于众,以君为相,视事日寡,辅政未久,阴阳不调,冬无大雪,旱气为灾,朕之不德,何必君罪?君何疑而上书乞骸骨,归关内侯爵邑?使尚书令谭赐君养牛一,上尊酒十石。君其勉致医药以自持。”后月余,卒。子晏以明经历位大司徒,封防乡侯。汉兴,唯韦、平父子至宰相。

鼓宣字子佩,淮阳阳夏人也。治《易》,事张禹,举为博士,迁东平太傅。禹以帝师见尊信,荐宣经明有威重,可任政事,繇是入为右扶风,迁廷尉,以王国人出为太原太守。数年,复入为大司农、光禄勋、右将军。哀帝即位,徙为左将军。岁余,上欲令丁、傅处爪牙官,乃策宣曰:“有司数奏言诸侯国人不得宿卫,将军不宜典兵马,处大位。朕唯将军任汉将之重,而子又前取淮阳王女,婚姻不绝,非国之制。使光禄大夫曼赐将军黄金五十斤、安车驷马,其上左将军印绶,以关内侯归家。”

宣罢数岁,谏大夫鲍宣数荐宣。会元寿元年正月朔日蚀,鲍宣复言,上乃召宣为光禄大夫,迁御史大夫,转为大司空,封长平侯。

会哀帝崩,新都侯王莽为大司马,秉政专权。宣上书言:“三公鼎足承君,一足不任,则覆乱美实。臣资性浅薄,年齿老眊,数伏疾病,昏乱遗忘,愿上大司空、长平侯印绶,乞骸骨归乡里,俟置沟壑。”莽白太后,策宣曰:“惟君视事日寡,功德未效,迫于老眊昏乱,非所以辅国家、绥海内也。使光禄勋丰册诏君,其上大司空印绶,便就国。”莽恨宣求退,故不赐黄金、安车驷马。宣居国数年,薨,谥曰顷侯。传子至孙,王莽败,乃绝。

赞曰:隽不疑学以从政,临事不惑,遂立名迹,终始可述。疏广行止足之计,免辱殆之累,亦其次也。于安国父子哀鳏哲狱,为任职臣。薛广德保县车之荣,平当逡遁有耻,彭宣见险而止,异乎“苟患失之”者矣。

《中华平氏总谱》执行编委会

二零二一年五月十日


摘自《汉书》卷七十一 隽疏于薛平彭传第四十一

译文:

平当字子思,祖父以百万资产从下邑迁到平陵。

平当少时做过大行治礼丞,按功绩次第补为大鸿胪文学,因为廉洁又做了顺阳长、橡木旬邑县令,又因通晓经术做了博士,公卿推荐平当论议通明,又做了给事中。

每有灾异平当就附会经术,谈得失。

文雅虽不及萧望之、匡衡,但旨意略同。

元帝时,韦玄成为丞相,上书请求停建太上皇陵寝庙园。

平当上书说“:臣听孔子说过,若有王者兴起,也一定需要三十年才能使仁政大行。

三十年之间,道德和洽,制礼兴乐,灾害不兴,祸乱不作。

当今汉室受命而为王,续体承业二百余年,孜孜不怠,政令洁明,但风俗未和,阴阳未调,灾害屡现,或许恩泽还未施于民吧?为什么王德与自然吉利的征兆不相应这样久呢?祸(福)降临是有原因的。

应当深求其踪迹,努力修其根本。

从前帝尧南面而治天下,首先能举用族中德才兼备的人,使族人都亲密地团结起来,然后教化遍及万邦。

孝经说:‘天地间之性灵,人最尊贵,人的德行没有什么比孝顺长辈还大的,孝顺长辈没有什么比尊敬父亲还大的,尊敬父亲没有什么比祭天时以祖先配享还大的,周公或许才是那样的人。’孝子善于表述人的志向,周公已经成就了文武的事业,而制作礼乐,整治尊敬父亲祭祀天地之事。

周公知道文王不愿让儿子临驾于父亲之上,所以类推而按次第排列,上自太王、王季到后稷与祭天时配享,这是圣人的德行,没有什么比孝道还高的。

高皇帝圣德受命于天而有天下,尊太上皇,犹周文王追尊太王、王季一样,这是汉的始祖,后代继承人应尊奉他用来扩大他的大德,这是孝道中最高的。

尚书说‘能正考古道来建功立业,则可长年享国,传于后世无穷’。”皇上采纳了他的进言,下诏令恢复太上皇陵寝庙园。

不久,朝廷派平当到幽州视察流民,检举弹劾刺史二千石一级官员,劝勉有意为民办好事的。

平当上奏朝廷说勃海盐池可以不禁止,让百姓煮盐救急。

 

平少傅忠贞扶汉  避王莽遗恨香山

——平氏二世祖晏公

平氏二世祖平晏,字子婴,原系陕西平陵人。其父平当,汉成帝时因有治水功比禹之才,荣称光禄勋。哀帝时拜为丞相,封爵关内侯。平当为忠汉操劳一生,受王莽迫害后,染疾而终。

平晏一生,深受其父影响,少即秉承家风,襟藏大志,敦敏好学,折节读书。至汉武帝,弃黄老之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始苦研《诗》、《书》、《礼》、《易》、《春秋》,哀帝时成为一代名儒。父平当有“明经博士”之称,子平晏膺“五经才子”之荣,父子赢得后人“鼎鼎调和父子继美,经书博治儒仕相推”之美誉。

平晏为政清廉,仁慈忠厚,近民事,远迷信。汉哀帝元寿年间,黄河两岸蝗虫成灾、遮天蔽日,所到之处,苗禾罄尽,草木不存。蝗灾造成赤地千里,饿殍遍野,以致人心惶恐,时局动荡。平晏忧心如焚,力主郡县组织全力扑杀,以绝蝗患。但在朝同僚孔光、王舜等却以为蝗乃天谴,万不可扑,否则惹天怒、伤和气,恐招更大灾祸。部分地方官员也有说词:“蝗乃天灾,人力不可扑灭,只要行德政,灾害自然消止……”平晏对此说深感痛心,立即驳斥道:“依你们所言,当今朝廷没能施行德政,地方官员也德行不端,才导致蝗虫泛滥吗?灾区人民流离失所,横尸遍野,对蝗虫不扑不杀,任其肆虐,你们于心何忍?”义正词严的质问,使得抗扑官众个个日瞪口呆,哑口无言。为了尽快扑灭蝗灾,平晏还主持制定了多项奖励政策:“扑蝗一斗,奖粮一斗,扑蝗一石,奖粮一石”。就这样,蝗虫不久被扑灭,灾情很快被控制,避免国家更大灾难的发生。

平晏一生不但治国有道,且清白刚正。一次平晏等奉旨赴边关办理有关匈奴“和亲”事宣,回程路过陇西郡时,下榻郡驿站。当晚故友王万谒见,至下榻处,万避去他人,献上黄金六斤,请晏予其子王军谋一官位。晏正色道:“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万笑而答日:“无知者暮夜。”晏斥责道:“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为不知者乎!”万抱金悻悻而退。后万与王莽逆党沆瀣一气,为虎作伥。这件事也为后来平晏受人陷害埋下了祸根。此为后话。

王莽篡汉。王莽生于公元前四十六年,聪颖过人,勤读书,饱学问,喜人才,工心计,善奉迎,但心狠手辣,阴险奸诈。

莽父王曼。莽有一个伯父,五个叔叔和一个姑姑。姑姑王政君乃汉元帝妃子,汉成帝母亲,成帝时尊为皇太后。因为这层关系,汉成帝拜大舅父王凤为大司马、大将军,并请其主持朝政,其余五个舅舅也在和平二年(前27年)先后被封为列侯。唯王曼死得早,未及封赏。王莽的哥哥新婚不久病故,五口之家转瞬败落为孤儿寡母。遭此变故,王莽用亲情打动伯父、叔公,博得他们的同情,为以后的发迹作好铺垫。阳朔三年(前22年)大司马、大将军王凤身染重病,莽煎药奉汤,躬亲服侍月余,凤颇受感动,临终前托莽于皇太后和汉成帝,获职郎官。永始三年(前16年)擢升光禄大夫,封新都侯。永始十一年(前8年),成帝又拜莽大司马职,主朝政。

王莽掌控朝政大权后,极力培植亲信,排除异己。他首先废除了汉成帝的赵皇后和汉元帝的傅皇后,逼迫她们自杀。后来剥夺了汉哀帝的宠臣大司马董贤和前大将军何武等大臣的职务。其叔红阳侯王立,因和他合不来,也被赶出了京城。对于丞相平晏,他权衡再三,因其才华出众,处事公正,治国有道,政声显赫,虽与己政见不一,但并非对立,是力争的对象。汉平帝二年,王莽授意朋党,向皇太后上书,要求加封他为“安汉公”,皇太后恩准,王莽再弄权术,装病辞朝,逼迫太皇太后加封奸党孔光太师,王舜太保,甄丰少傅(1)。元始四年,太皇太后受莽及同党诱迫,立莽女为皇后,加封莽为宰衡,位诸卿相之上,儿子王安、王临亦被封为褒新侯和赏都侯。另有以贵族刘庆为首的官僚上书妖言惑众:武功人掘井,得一白石,上刻“告安汉公为皇帝”云云,又迫使太皇太后封莽为“摄皇帝”。至此,王莽谋逆篡朝野心昭然若揭,其倒行逆施招致朝野共愤。刘氏王室后裔和忠臣良将,纷纷起兵反抗,终因力量悬殊,难成气候,先后被王莽镇压。时机成熟,王莽凶相毕露,是年腊月毒酒害死汉平帝。公元九年,王莽自立为帝,国号“新”,史称“新朝”,年号为“始建国”。公元十四年改元“天凤”,公元二十年又改元“地皇”。存续二百一十年的西汉政权就这样被王莽篡夺了。

平晏受迫,负病出逃。公元九年,王莽新朝建立,宣告了西汉王朝的结束。不过那时的经济和社会状况江河日下,不再是汉武帝时期经济繁荣,国力雄厚之局面。奸臣当道,权力争夺,土地兼并,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日益突出,  王莽新朝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开始的。为了挽救日益严重的经济和社会危机,王莽开始了他巩固政权的第一要务:拔臣员,定班子,固核心。在王莽的心目中,除同党亲信外,还有二人难以割舍。一个是旧臣平晏,虽多年来和自己交往平平,志向不同,但此人才华出众,忠贞刚正,办事干练,颇得人心。另一个是太尉杨震之父杨宝,杨宝研读“欧阳上书”,通达博览,隐居教授,为关西名儒。此二人当今贤达,力为我用。为达目的,王莽亲自导演了一场“金匮藏书”的闹剧。

一日,莽对临朝百官日:“孤昨夜寐,一仙童飘飘而至,称我乃上天使者,道与尔听,尔乃上天一苍龙,该有人间一帝之喜,现示金匮一具,放于殿堂之上,望尔能善待臣民,以报天恩。言罢隐去。醒,始知梦。众卿何议?”众人妄敢议。遂命人殿内四处觅,果梁上得匮,开看,有一书,记十一人之名,分上中下三等,位列上公者四名:太傅安阳侯王舜为太师,安新公大司徒就德侯平晏为太傅,就新公京兆尹红休侯刘歆为国师,嘉新公哀章为美新公。至于杨宝,王莽数次派员拜谒,因宝耻与为伍,隐不见,终无果。王莽完成了第一要事后,第二件大事接着出台。这就是历史上称谓的“王莽改制”也称“托古改制”。亦即对全国土地恢复古时的“井田制”,名日“王田”;奴婢改为“私属”,一律不准买卖。并规定:煮盐、冶铁、酿酒、铸钱和市场价格全由官府控制。为了快速增加国库收人,王舜、刘歆一伙力劝王莽下令:民众一切活动,如到河川砍柴、打鱼,甚至采集野果、野菜都要向官府缴纳十分之一的赋税。这种残酷剥夺政策,引起平晏的极度不满,在制定各项政策措施中,平晏均提出了不同见解。认为新政刚刚建立,首先要安定民心,让百姓休养生息,减租减税,发展生产。但王莽一伙以为:国库空虚,民心涣散,如不抓紧充实国库,巩固政权,不加强统治,国将不国。平晏秉性刚正不阿,对立已成自然。正所谓“道不同,而谋异也”。平晏的孤直,使王舜、刘歆之流更加嫉恨,屡屡在王莽面前造谣诋毁,欲彻底打倒平晏,铲除政敌。

如此,王莽之改制,不但没能缓和激烈的社会矛盾,反而给百姓带来了巨大灾难,引起了一场空前的社会大动乱。王莽又想借发动对外战争缓和国内矛盾,结果不但发生了边境的骚乱,在国内更加重了百姓的负担,又加上遇到了连年的天灾,衣食无着的农民首先起来反抗,声势浩大的要数绿林军和赤眉军两支起义队伍。王舜、刘歆一伙为治晏于死地,背后指使王万之子王军诬陷平晏与乱贼有染,王莽听信谗言,再也无法容忍平晏。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为保名节和家人性命,平晏只好带病携家出逃。

逃难路上,家人忍饥受饿,受尽了磨难。经常的风餐露宿,使平晏病情日发严重。晏嘱家人:“我一生清白,忧国忧民,今为贼人所害,病体日沉,朝不保夕。我病故之处,即我安身之地。勿归冢次,勿设祭祀,杂木为棺,步被单裁足盖形……”至古新安城东艺麻露头沟,饮恨病故。家人遵晏嘱,葬晏于沟东堰(2)。这次蒙冤岀逃,一路颠沛,家人深知官场险恶、世态炎凉,遂落户河南艺麻村(今义马村)。远离喧嚣浮世,安享田园之乐。为追念晏之凄苦晚年,后人遍栽黄楝于坟墓四周,名“黄楝冢”。后因战乱、灾荒、居官等原因,平晏后裔迁徙他乡者颇多。

为不忘平晏忍辱负重之精神,千百年来,平氏后裔一直沿袭“坟栽黄楝、村植槐”的族规,以示怀念。

公元二〇〇六年,黄楝冢被规划为义马市环保电厂厂址。二〇〇八年八月二十八日,义马平氏族人举行隆重仪式,将平晏坟迁于青龙山脊祖茔,并立碑纪念。

 

注:
(1)平少傅:即平晏的官诰。

(2)香山:平氏二世祖晏公墓地(今河南义马香山迁于青龙山脊祖茔)

《中华平氏总谱》执行编委会

二零二一年五月十日


平 宪:汉朝乌鲁木齐都统。(来源于江西修水家谱)

平 性:平当十一世裔孙,任弋阳太守(弋阳县今河南潢川县)。性徙居蓟为燕人(今北京,城在宣武区)。(来源于唐偃师令碑)

平 柱:平性 曾孙燕大鸿胪西阳侯(在今光山县西)。(来源于唐偃师令碑)

平 视:平柱之子,七兵尚书都昌王(今江西省九江市下辖县)。(来源于唐偃师令碑)

平 儒:平视之子,秘书监都昌贞公(今江西省九江市下辖县)。(来源于唐偃师令碑)

平 济:平儒之子,魏武威太守(今甘肃省中部武威市)新昌襄侯(绍兴市新昌县)。(来源于唐偃师令碑)

 

 

 

中书博士钩深致远

著作佐郎安贫乐道

——恒公传


平恒(412~486),字继叔,燕国蓟人(今属河北)。祖视,父儒,并仕暮容为通宦。恒耽勤读诵,研综经籍,钩深致远,多所博闻。

自周以降,暨于魏世,帝王传代之由,贵臣升降之绪,皆撰录品第,商略是非,号曰《略注》,合百余篇。好事者览之,咸以为善焉。安贫乐道,不以屡空改操。征为中书博士。久之,出为幽州别驾。廉贞寡欲,不营资产,衣食至常不足,妻子不免饥寒。后拜著作佐郎,迁秘书丞。

常年在国家馆阁中担任管理校书之职,对图书藏庋、抄录不遗余力。私人藏书日益增多,专门构“精庐”,置经籍于其中。公事之余,坐拥书城,研读经籍,“妻子莫得而往,酒食亦不与同”。他的藏书楼是目前中国藏书史料记载的第一个私人藏书楼。因其广藏博览,学问深得世人推崇,时任秘书监高允称其“博通经籍无过恒也”。他根据自己的藏书作有《略注》百卷,记上自周朝、下至北魏数百年的帝王传代之由。官宦升降之秘,均有陈述,在当时颇受推崇。时高允为监,河间邢祜、北平阳嘏、河东裴定、广平程骏、金城赵元顺等为著作佐郎,虽才学互有短长,然俱为称职,并号长者。允每称博通经籍无过恒也。恒即刘彧将军王玄谟舅子。恒三子,并不率父业,好酒自弃。恒常忿其世衰,植杖巡舍侧岗而哭,不为营事婚宦,任意官娶,故仕聘浊碎,不得及其门流。恒妇弟邓宗庆及外生孙玄明等每以为言。恒曰:“此辈会是衰顿,何烦劳我。”乃别构精庐,并置经籍于其中,一奴自给,妻子莫得而往,酒食亦不与同。时有珍美,呼时老、东安公、刁雍等共饮啖之,家人无得尝焉。太和十年,以恒为秘书令,而恒固请为郡,未授而卒,时年七十六。赠平东将军、幽州刺史、都昌侯,谥曰康。

按:《继叔列传》,魏书八十四卷《儒林列传》第七十二回;梁邵之子名祚,笃志好学,与幽州别驾平恒有旧。亦见《儒林传》。

时维

清宣统二年庚戌季秋月谷旦

 

 

平寿昌:恒公子,太和初(328年),秘书令史。稍迁荆州征虏府录参军。

平 雅:州秀才,与沙门法秀谋反,伏诛。(来源于平季传)

平 延:后魏安平太守(今安平县,河北省衡水市下辖县)秦州刺史(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新昌侯(今绍兴市新昌县)(来源于唐偃师令碑)。

平 季 :字稚穆,燕国蓟人。祖济,武威太守。父雅,州秀才,与沙门法秀谋反,伏诛。季坐腐刑,入事宫掖。久之,除小黄门,以忤旨出为潞县令,不拜。仍除奉朝请。灵太后反政,授宁朔将军、长水校尉,领黄门令。转前军将军、中给事中。时四方多事,太后每令季出使于外。

    后慰劳西军,还至潼关,华州羌人舜明等据险作逆,都督姜道明不能进讨。会舜明遣十余人诈降入道明军。阙遂散。

    出为新兴太守(今新兴县是广东省云浮市下辖的一个县)。肃宗崩,与尔朱荣等议立庄帝。庄帝即位,起拜平北将军、肆州刺史。寻除抚军将军、中侍中。以参谋之勋,封元城县开国侯(今河北大名城区),食邑七百户。仍加金紫光禄大夫、幽州大中正,寻摄燕、安、平、营中正。前废帝以为车骑将军、右光禄大夫,中侍中如故。永熙中,加骠骑将军。季遇疾,诏遣使存问。三年九月卒。天平初,赠使持节、都督幽燕安平四州诸军事、仪同三司、幽州刺史,中侍中、将军、侯如故。初季以兄叔良为。袭季爵。卒。子世胄,袭。齐受禅,例降。(来源于平季传)

    平  胜:安州刺史侍中襄城贞侯。(来源于唐偃师令碑)。

 

 

保黎民祷井涌泉  破魏师鉴公逞威

——尚书令平鉴列传

平鉴:字明达,燕郡蓟人。(今北京市大兴区)。父胜,安州刺史。鉴少聪敏,颇有志力。受学于徐遵明,不为章句,虽崇儒业,而有豪侠气。孝昌末,盗贼蜂起,见天下将乱,乃之洛阳,与慕容俨骑马为友。鉴性巧,夜则胡画,以供衣食。谓其宗亲曰:“运有污隆,乱极则治。并州戎马之地,尔朱王命世之雄,仗义建旗,奉辞问罪,劳忠竭力,今也其时。”遂相率奔尔朱荣于晋阳,因陈静乱安民之策。荣大奇之,即署参军前锋,从平巩、密,每阵先登。除抚军、襄州刺史。

高祖起义信都,鉴自归。高祖谓鉴曰:“日者皇纲中弛,公已早竭忠诚。今尔朱披猖,又能去逆从善。摇落之时,方识松筠。”即启授征西。怀州刺史。

鉴奏请于州西故轵道筑城以防遏西寇,朝廷从之。寻而西魏来攻。

是时新筑之城,粮仗未集,旧来乏水,众情大惧。南门内有一井,随汲即竭。鉴乃具衣冠俯井而祝,至旦有井泉涌溢,合城取之。魏师败还,以功进位开府仪同三司。

时和士开以佞幸势倾朝列,令人求鉴爱妾刘氏,鉴即送之。仍谓人曰:“老公失阿刘,与死何异。要自为身作计,不得不然。”由是除齐州刺史。鉴历牧八州,再临怀州,所在为吏所思,立碑颂德。入为都官尚书令。

按:此传载北齐书第二十六卷列传第二十八与薛俶敬显儁同传 

时维   清宣统二年庚戌季秋月谷旦

 

鑑公湧泉关内侯序

大凡为人臣者,其才品固不一致,或文德足以安民,而武功不足以御寇;或武功足以御寇,而忠义不足以报君,皆不足以称烈士,而颂纯臣也。遐稽我祖鑑公,字明达者,为怀州刺史,省刑薄斂,而无告穷民皆得其义,民之感仁恩而歌父母者,非一日以適。西魏举数万之众,来攻怀州,公百计守御,谈笑自如,虽古之名将不能过也。但城中只有一井,不足以供军民之饮,虽粮草有余,甲坚兵利,亦将无如之何矣。乃焚香帛,具衣冠,跪拜祷井。泉涌如川。军民全活欢呼,踊跃守御益坚。西魏旷日持久,粮饷不继,士卒仓皇。公乃乘其疲怠,开城奋击,无不一以当百。西魏数万之师,走死殆尽。露布捷报东魏,主大喜,加封湧泉关内侯。赏赐甚优,公固辞不受,其谦逊之风又如此。夫其始之仼怀州也,惠泽覃敷,群黎爱戴,则文德优以观其保,守之机宜方略,破敌全城,则武功茂矣。见其拜井湧泉,精诚动天,则忠义至矣。甯不可以称烈士而颂纯臣也哉!乃若辞侯爵而不居,又何其谦尊而光也。厥后卜居河南洛阳。优游岁月,高朗令终,而子孙蕃衍于临川、休甯、无锡,不亦宜乎。是为之序。

清雍正三年岁在乙巳仲冬月谷旦

摘自淮南《平氏族谱》

 

平子敬:平鉴子,北齐秘书郎中,西平公、周司右上士,隋开皇中,为晋州行参军、随 ( 今作“隋” ) 左虞侯长史、摄汉中府长史,为并州总管秦王所杀。(来源于唐偃师令碑)

平真客:字聃襄,生于开皇六年 (586 年 )。平子敬子,四岁而孤,贞观十五年 (641 年 ) 除齐州祝阿县令,永徽元年 (650 年 ) 去官,永徽二年 (651 年 ) 授雍 州司兵参军,在治理河道方面做出了比较显著的政绩,永徽六年 (655 年 ) 担任偃师县令,为政勤勉,下车布政不俣终日仰偱良之风修卓君之化可以齐家 事以躬亲。永徽六年(655 年 ) 八月十七日卒于官舍,终年六十九岁。长寿二年(693 年 )十月十七日改窆 于卫县菀桥西北原(今鹤 壁市大赉店村)。平真客有四子,分别是鄄城县主簿贞吉、朝散郎贞敏、司门郎中贞昚 ,又称“平元昚”,可能是其某一个时期用过的名字、丹徒县丞贞范。其中季子贞昚,又称“平元昚” (来源于唐偃师令碑)

平贞吉:平真客长子,鄄城县主簿(今山东省菏泽市鄄城镇)。(来源于唐偃师令碑)

平贞敏:平真客次子,朝散郎。(来源于唐偃师令碑)

平贞范:平真客幼子丹徒县丞(江苏省西南部,环绕镇江市区)。(来源于唐偃师令碑)

平贞昚:字密,一字间从,燕国蓟人,偃师令直容(平真客)之叔子(平真客幼子)。始以司成馆进士补卢州慎县尉,转冀州大都督府曲沃县尉,换晋州洪洞县主簿。北平阳道昕,徙雍州新丰县尉(今陕西西安临潼区),检点判官,差卒选校,小大推允。休议登闻,擢监察御史里行,奉使黔中监选。平贞昚与大理正王守一,於河、兰、鄯四州,推获僦籴王希古、卢种、王诞,其徒二千馀人,正处其罪,爰得我直。授监察御史,内难去职,居丧过毁,死孝贻忧。

光宅初,肇建两台,分典百郡,服阙,授右台监察御史,巡察河南,澄清郡邑,贤弊罪,能执其中。类功最,加两阶,拜右肃政殿中侍御史。郎官法天,古难其选,具美斯在,再拜司勋员外郎。永昌中,遭凶党纲罗,为周兴所奏,贬温州固安令。州特举清白,改鸿州栎阳令(今陕西省西安市阎良区武屯镇关庄与御宝村之间)。邑多猾人,屡宰败驾,平贞昚威简有素,诚结无欺,率是而行,人用不扰,狱犴自静,狼戾反悫。诏书嘉誉,加朝散大夫。又罗密徒贝锦,为河内所鞠,降括州(今浙江丽水东南七里古城村)员外司仓,寻而事白,进吉州(江西吉安市)司马,神龙中兴,官反旧政。穷鳞沛而纵壑,堕羽翼而顺风,拜司门郎中兼卫王司马。无何,正除卫王司马,拜太子左庶子。以节愍之祸,出为涪州刺史(今重庆市涪陵区中心),未往,又转卢州司马(今湖南泸溪)。致仕久之,景龙中复起左谕德兼荣文馆学士。诏曰:「平贞昚缙绅书彦,操履清淳,令誉播於始终,嘉绩宣於中外。储闱谕论,雅望尤高,宜申朝典,俾加徽服。可银青光禄大夫。」又摄詹事东都留守,拜常州刺史,居岁馀,优诏致仕。享年八十,先天元年仲冬,薨於河南之正平里第(今洛阳老城)。遗令近地便葬,敛以终服。开元二年,冬卜葬於伊阙(今洛阳龙门)之西,夫人河东县君柳氏(故治在今山西永济县驻地西北二十八里蒲州老城)。

平贞昚出入四朝,历官二十。其进也。皆择能录勤,惟德是与;其退也,必含垢受屈,在涅不淄:子文之量,从可知矣。凡撰《淳孝》、《友悌》传各一篇,以匡储后;撰《先君亲友传》十卷,以笃故旧;撰《家谱》、《家志》各十卷,以明系本;撰《河南巡察记》十卷,以辨风俗:非通理博物,立诚锡类,其孰能见志以著书,因事以设诫,若斯之盛也!有文集十卷行於代。初公侍祠清庙,有髦士之宜,而先考偃师赠蒲州长史。自祖考三叶,茔无碑记,平贞昚谘诸通儒,而追建铭碣,幽赵之士,以为美谈。夫为子则颂德以尊祖,饰终以荣亲,孝之大也;为臣则不枉毫发以顾私,不避豺狼以挠法,忠之至也;洁志则利不涉口,欲不萌心,清之源也;履道则不俯眉以悦势,不屈色以苟容,正之方也。少子授,八分之妙,独善当时,平贞昚平日惠爱,故存之刊刻。

词曰:峨峨淑德,克生休命。履孝蹈忠,含清体正。如玉之洁,如金之镜。高明洵美,学以涧之。官方正事,静以镇之。严严宪庥,公三峻之。赫赫储宫,公三训之。道有行废,时有泰否。三入三出,无愠无喜。鼓缶而歌,悬车致仕。全归葬俭,允也君子。西山幽幽,东川悠悠。云过坟阙,风薄松楸。人亡道存,荣往哀留。贻世作则,行归於周。(来源于常州刺史平公神道碑)

平 授:唐燕国蓟(今河北蓟县)人。贞眘少子。八分之妙,独善当时。(来源于常州刺史平碑)

平 昌:唐朝代宗时为湖南观察使,衡州人。

平 定:明朝济宁指挥  滁人。

平 显:字仲微,钱塘人(今浙江杭州)。著名明朝才子。博学多闻,诗文皆有典则,尝知滕县,谪云南。黔国公沐英重其才,辟为教读卒。著有诗集《松雨轩集》八卷。


战白沟朱棣丧胆  拒燕旅平安逞强

平安(?-1409)滁(今安徽淮南)人,小字保儿。父定,从太祖起兵,官济宁卫指挥佥事。从常遇春下元都,战殁。安初为太祖养子,骁勇善战,力举数百斤。袭父职,迁密云指挥使,进右军都督佥事。

建文元年,伐燕,安以列将从征。及李景隆代将,用安为先锋。燕王将渡白沟河,安伏万骑河侧退之燕王曰:“平安,竖子耳。往岁从出塞,识我用兵,今当先破之。”及战,不能挫安。时南军六十万,列阵河上。王帅将士驰入阵,战至暝,互有杀伤。及夜深,乃各敛军。

燕王失道,从者仅三骑。下马伏地视河流,辨东西,始知营垒所在明日再战,安击败燕将房宽、陈亨。

燕王见事急,亲冒矢石力战。马创矢竭,剑折不可击。走登堤,佯举鞭招后骑以疑敌。会高煦救至,乃得免。当是时,诸将中安战最力,王几为安槊所及。已而败。语详《成祖纪》。

燕兵围济南。安营单家桥,谋出御河夺燕饷舟。又选善水卒五千人渡河,将攻德州。围乃解。安与吴杰进屯定州。

明年,燕败盛庸于夹河,回军与安战单家桥。安奋击大破之,擒其将薛禄。无何,逸去。再战滹沱河,又破之。

安于阵中缚木为楼,高数丈,战酣,辄登楼望,发强弩射燕军,死者甚众。

忽大风起,发屋拔树,声如雷。都指挥邓戬、陈鹏等陷敌中,安遂败走真定。

摘自《明朝那些事儿》

 

 

战白沟朱棣丧胆  拒燕旅平安逞强

——释文

平安(?-1409年),小字保儿,南直隶凤阳府滁州(今安徽省淮南市)人,明朝初年将领、靖难之役人物。

平安父亲名平定,早年跟随明太祖朱元璋起兵,官至济宁卫指挥佥事,后在跟从常遇春攻打北元都城时候战死。平安为明太祖养子,后袭父职,升任密云指挥使,再进升右军都督佥事①。

建文元年(1399年),平安担任李景隆部先锋,在白沟河设伏袭击燕王朱棣,双方战至黄昏,互有伤亡。夜深时,双方各自收兵。朱棣迷失道路,仅有三个随从,下马分辨东西后才找到本营。次日再战,平安击败房宽、陈亨部。朱棣见事态紧急,亲自冒矢石力战,后马伤,箭用尽、剑折不可进攻。在登堤上,假装举鞭招后骑以迷惑南方中央军。此时,恰逢朱高煦救援,朱棣方才脱险,被迫北返②。

随后,朱棣再次南下,围困济南城,平安在单家桥安营,并出谋袭击燕军饷舟,并围困德州,最终解济南之围,后与吴杰在定州屯兵。次年,燕兵击败盛庸,回兵进攻单家桥。平安率部出击,活捉燕将薛禄。之后在滹沱河,再次大败燕军。平安在阵中缚木为楼,发强弩射燕军,燕军死伤惨重。后因都指挥邓戬、陈鹏等陷燕军中,平安被迫撤退③。燕王朱棣与中央军大战,每次亲身陷战,所向披靡,而唯独在盛庸与平安部队面前大败。滹沱之战中,朱棣王旗上的箭矢多如刺猬毛④。朱棣派人送其到北京,叮嘱世子保藏,以示后世⑤。

次月,燕师再次南下出击大名。平安、盛庸、吴杰等分兵扰其餉道。朱棣为此担忧,派遣指挥武胜上书朝廷,请求撤免平安等部队,以作为缓兵之计。建文帝不许,朱棣于是决意南下。并派遣李远等潜走沛县,进行破坏。平安在真定屯兵,猜度北平空虚,于是率领万人直接进攻北平。燕王恐惧,遂派刘江等驰援,平安战不利,遂撤兵。当时大同守将房昭引兵入紫荆关,并占领易州西水寨威胁北平,平安亦在真定进行补给。建文四年,燕兵再次南下,攻下萧县。平安派兵攻击其后部,直至淝河。燕军白义、王真、刘江迎战,平安斩杀王真。后朱棣亲自迎战,平安部将火耳灰挺槊直刺朱棣,却因马蹶被逮⑥。平安于是率部撤退,后退至小河,放左右翼攻击燕军,斩杀燕将陈文⑦。之后,再次移军齐眉山,与诸将列阵大战,燕军大败。此时何福率部赶到与平安部会和,燕兵大惧⑧。

当时,何福欲用持久战耗损燕军,于是移营灵璧并深堑高垒以自固;然而其粮运却并燕军所断,不得使计。平安于是分兵进攻,燕王派精锐骑兵使其部队一分为二。何福不得不开壁来援,却被朱高煦所败。诸将计谋移军淮河以解决粮草问题,密命部队晚上听三声炮声即走。次日,燕军偷袭并发三炮。中央军以为是己方号令,于是争先撤退,遂大乱。燕军趁乱进攻,何福单骑撤退;而平安与陈晖、马溥、徐真、孙成等三十七位将领都被捕⑨⑩。燕兵听到后,纷纷欢呼动地,争先请杀平安。朱棣因惜其才勇,选锐卒卫送北平,命世子与郭资等人善待⑪。

朱棣即位后,任平安为北平都指挥使,后升为行后府都督佥事。永乐七年(1409年),明成祖巡视北京,将抵达时,看奏章中有平安的名字,问左右:“平保儿尚在耶?”平安听到后随即自杀。朱棣后命以指挥使禄给其子(12)。

注:1.《明史》(卷144):“平安,滁人,小字保儿。父定,从太祖起兵,官济宁卫指挥佥事。从常遇春下元都,战殁。安初为太祖养子,骁勇善战,力举数百斤。袭父职,迁密云指挥使,进右军都督佥。”

2.《明史》(卷144):“建文元年,伐燕,安以列将从征。及李景隆代将,用安为先锋。燕王将渡白沟河,安伏万骑河侧退之。燕王曰:“平安,竖子耳。往岁从出塞,识我用兵,今当先破之。”及战,不能挫安。时南军六十万,列阵河上。王帅将士驰入阵,战至暝,互有杀伤。及夜深,乃各敛军。燕王失道,从者仅三骑。下马伏地视河流,辨东西,始知营垒所在。明日再战,安去败燕蒋房宽、陈亨。燕王见事急,亲冒矢石力战。马创矢竭,剑折不可击。走登堤,佯举鞭招后骑以疑敌。会高煦救至,乃得免。当是时,诸将中安战最力,王几为安槊所及。已而败。语详《成祖纪》。”

3.《明史》(卷144):“燕兵围济南。安营单家桥,谋出御河夺燕饷舟。又选善水卒五千人渡河,将攻德州。围乃解。安与吴杰进屯定州。明年,燕败盛庸于夹河,回军与安战单家桥。安奋击大破之,擒其将薛禄。无何,逸去。再战滹沱河,又破之。安于阵中缚木为楼,高数丈,战酣,辄登楼望,发强弩射燕军,死者甚众。忽大风起,发屋拔树,声如雷。都指挥邓戬、陈鹏等陷敌中,安遂败走真定。”

4.《革除逸史》(卷2):“己亥,杰列营城西南,靖难兵分步卒击其三面。杰发火器、大弩射文皇不中,矢集燕旗如猬毛。平安结楼阵,间高数丈。文皇舍诸军直趋楼下。安见文皇驰至,急下楼而走,杰军亦败。都指挥邓戬、陈鹏皆被执,杰等还真定。

5.《明史》(卷144:)“燕王与南军数大战,每亲身陷阵,所向皆靡,惟安与庸二军屡挫之。滹沱之战,矢集王旗如猬毛。王使人选旗北平,谕世子谨藏,以示后世。顾成已先被执在燕,见而泣曰:“臣自少从军,今老矣,多历战阵,未尝见若此也。”

6.《革除逸史》(卷2):“三月甲申,靖难兵由徐州遂趋宿州,辛卯次蒙城,壬辰次涡河。甲午,平安等逆战,败绩。获铁骑指挥火耳灰及哈三帖木儿,平安变服遁走。”

7.《革除逸史》(卷2):“夏四月甲寅,安徙淝河;乙卯,与燕将王真、陈文等复战。真后队不继,安麾兵围数匝。真度不免,乃自刭文亦被杀。是役也,文皇督战急,几为安?所及,马蹶,文皇乃脱。裨将丁良、宋彬被执,燕军大惧。丙辰,安营于小河南;靖难兵营于小河北。”

8.《明史》(卷144):“逾月,燕师出大名。安与庸及吴杰等分兵扰其饷道。燕王患之,遣指挥武胜上书于朝,请撤安等息兵,为缓师计。帝不许。燕王亦决计南下。遣李远等潜走沛县,焚粮舟,掠彰德,破尾尖寨,谕降林县。时安在真定,度北平空虚,帅万骑直走北平。至平村,去城五十里而军。燕王惧,遣刘江等驰还救。安战不利,引还。时大同守将房昭引兵入紫荆关,据易州西水寨以窥北平,安自真定饷之。八月,燕兵北归。安与燕将李彬战于杨村,败之。四年,燕兵复南下,破萧县。安引军蹑其后,至淝河。燕将白义、王真、刘江迎敌。安转战,,斩真。真,骁将。燕王尝曰:“诸将奋勇如王真,何事不成!”至是为安所杀。燕王乃身自迎战,安部将火耳灰挺槊大呼,直前刺王。马忽蹶,被擒。安稍引却。已,复进至小河,张左右翼击燕军,斩其将陈文。已,复移军齐眉山,与诸将列阵大战。自午至酉,又败之。燕诸将谋北还,图后举。王不听。寻阻何福军亦至,与安合。燕军益大惧,王昼夜擐甲者数日。”

9.《明史》(卷14):“福欲持久劳燕师,移营灵璧,深堑高垒自固。而粮运为燕兵所阻,不得达。安分兵往迎,燕王以精骑遮安军,分为二。福开壁来援,为高煦所败。诸将谋移军淮河就粮,夜令军中闻三炮即走。翌日,燕军猝薄垒,发三炮。军中误以为己号,争趋门、遂大乱。燕兵乘之,人马坠壕堑俱满。福单骑走,安及陈晖、马溥、徐真、孙成等三十七人皆被执。文臣宦官在军被执者又百五十余人,时四月辛巳也。”

10.《革除逸史》(卷2):“丁丑,安军次灵璧,靖难兵遮其饷道,福等来援。己卯,战败,指挥宋瑄死之。于是安及参将马溥、徐真,都指挥孙成、礼部侍郎陈性善、大理寺丞彭与民、钦天监副刘伯完、指挥王贵皆被执。”

11.《明史》(卷144):“安久驻真定,屡败燕兵,斩骁将数人,燕将莫敢婴其锋。至是被擒,军中欢呼动地,曰:“吾属自此获安矣!”争请杀安。燕王惜其材勇,选锐卒卫送北平,命世子及郭资等善视之。”

12.《明史》(卷144):“王即帝位,以安为北平都指挥使。寻进,行后府都督佥事。永乐七年三月,帝巡北京。将至,览章奏见安名,谓左右曰:“平保儿尚在耶?”安闻之,遂自杀。命以指挥使禄给其子。

 

平安真定破燕军

燕王与南军数大战,每亲身陷阵,所向皆靡,惟安与庸二军屡挫之。滹沱之战,矢集王旗如之猬毛。王使人送旗北平,谕世子谨藏,以示后世。顾成已先被执在燕,见而泣曰:“臣自少从军,今老矣,多历战阵,未尝见若此也。”

逾月,燕师出大名。安与庸及吴杰等分兵扰其饷道。燕王患之,遣指挥武胜上书于朝,请撤安等息兵,为缓师计,帝不许。燕王亦决计南下。遣李远等潜走沛县,焚粮舟,掠彰德,破尾尖寨,谕降林县时安在真定,度北平空虚,帅万骑直走北平。至平村,去城五十里而军。燕王惧,遣刘江等驰还救。安战不利,引还。时大同守将房昭引兵入紫荆关,据易州西水寨以窥北平,安自真定饷之。八月,燕兵北归。安与燕将李彬战于杨村,败之。四年,燕兵复南下,破萧县。安引军蹑其后,至淝河。燕将白义、王真、刘江迎敌。安转战,斩真。真,骁将。燕王尝曰:“诸将奋勇如王真,何事不成!”至是为安所杀。燕王乃身自迎战,安部将火耳灰挺槊大呼,直前刺王。马忽蹶,被擒。安稍引却。已,复进至小河,张左右翼击燕军,斩其将陈文。已,复移军齐眉山,与诸将列阵大战。自午至酉,又败之。燕诸将谋北还,图后举。王不听。寻阻何福军亦至,与安合。燕军益大惧,王昼夜擐甲者数日。

福欲持久劳燕师,移营灵壁,深堑高垒自固。而粮运为燕兵所阻,不得达。安分兵往迎,燕王以精骑遮安军,分为二。福开壁来援,为高煦所败。诸将谋移军淮河就粮,夜令军中闻三炮即走。翌日,燕军猝薄垒,发三炮。军中误以为己号,争趋门,遂大乱。燕兵乘之,人马坠壕堑俱满。福单骑走,安及陈晖、马溥、徐真、孙成等三十七人皆被执。文臣宦官在军被执者又百五十余人,时四月辛巳也。

安久驻真定,屡败燕兵,斩骁将数人,燕将莫敢缨其锋。至是被擒,军中欢呼动地,曰:“吾属自此获安矣!”争请杀安。燕王惜其才勇,选锐卒卫送北平,命世子及郭资等善视之。

王即帝位,以安为北平都指挥使。寻进,行后府都督佥事。永乐七年三月,帝巡北京。将至,览章奏见安名,谓左右曰:“平保儿尚在耶?”安闻之,遂自杀。命以指挥使禄给其子。

《中华平氏总谱》执行编委会

二零二一年五月十日

 

平曾 穆宗时人。唐以府元被绌者九人,曾其一也。长庆初,同贾岛辈贬,谓之举场十恶。曾后谒李固言于蜀,幕中皆名士,曾轻忽无所畏,遂献《雪山赋》。李览,命推出。不旬日,再献《鯸鱼赋》曰:"此鱼触物而怒,翻身上波,为乌鸢所获,奈鲂鲤笑何。"李览之,遂不至深罪。卒以恃才傲物,没于县曹。留有诗三首!

平思忠 字尔中,江苏吴江人,明代永乐年间,为礼部主客司主事,陕西左参政。

平朝奉 安徽新安人,明天顺年间进士。

平源 (?-1852),清官吏。字沛霖。顺天大兴(今北京)籍。浙江山阴(今绍兴)人,初为吏员,升典史。咸丰二年,署安徽怀宁县典史,被太平军杀死。平步青(1832-1896),字景荪,浙江山阴(今绍兴)人,同治元年(1862)进士,清藏书家。曾主江苏宿迁书院讲席,历官江西粮道,并署布政使后辞职。藏书至二万卷,多予校订斠补。考证古义订补经籍以撰《四部考》,凡百余种。著有《霞外攟屑》十卷,是清代著名笔记之一。

平恕 字宽夫,又号余山,浙江山阴人,乾隆壬辰进士,官至户部侍郎,有《留春书屋诗集》。清进士武会试副总裁,詹事府詹事,提督江苏学政,后复任江苏学政。

平畴 字种瑶,浙江山阴人。清代江西后补县丞,著有《耕烟草堂诗钞》。

平翰 浙江山阴人,清书法家。

平元魁 字于衡,清崴贡,年五十二岁例授崴进士,河南汝州夏店人。

平瑞 满州正黄旗人。初官本旗参领,咸丰年间累擢乌鲁木齐都统。回民叛乱,乌城被围,公力守危城,坚持血战三月。食尽城陷,巷战,自刭死。谥忠壮。

 

《中华平氏总谱》执行编委会

二零二一年五月十日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4 条评论

admin 9月前 回复TA

平瑞 满州正黄旗人。初官本旗参领,咸丰年间累擢乌鲁木齐都统。回民叛乱,乌城被围,公力守危城,坚持血战三月。食尽城陷,巷战,自刭死。谥忠壮。
------
这个人是满族人,算不算平氏,还得慎重!

admin 9月前 回复TA

平真客:字聃襄
----
按平真客碑原文,应是字聃,襄侯五代孙也!应是断句有误!

admin 9月前 回复TA

平宪:汉朝乌鲁木齐都统。(来源于江西修水家谱)
---
这段肯定有问题,都统一职,晋朝始有。汉代有中郎将平宪,不知是否同一人?!

admin 9月前 回复TA

平晏一生不但治国有道,且清白刚正。一次平晏等奉旨赴边关办理有关匈奴“和亲”事宣,回程路过陇西郡时,下榻郡驿站。当晚故友王万谒见,至下榻处,万避去他人,献上黄金六斤,请晏予其子王军谋一官位。晏正色道:“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万笑而答日:“无知者暮夜。”晏斥责道:“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为不知者乎!”万抱金悻悻而退。后万与王莽逆党沆瀣一气,为虎作伥。这件事也为后来平晏受人陷害埋下了祸根。此为后话。
------
这段话术跟东汉杨震拒金的典故很是接近啊?有信息来源么?感觉有张冠李戴之嫌!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