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事寓情,细微之处见精神

平子奇的四代孙平宗甫,务农兼做裁缝,与我先父过从甚密,我家老少穿的衣服,都是请他帮忙做的,他每来我家做衣服时,总是喋喋不休地讲一些他曾祖父平子奇的趣闻逸事给我们听。现在回忆起来,他讲的除了跟人家写状词,打抱不平以外,还讲了一些治家修身的生活琐事。由于年长月久,许多事情都忘了,不妨尽量想破脑壳搜索,大海拾粟,叙述于此。

持家有方四世同堂家庭和

轮到平子奇当家时,所生五男(长子早夭)二女,逐渐成家,他们又生男育女,四世同堂没分家,每餐吃饭几围桌,可井井有序,有条不紊,尊卑长幼,礼仪分明。平子奇常不在家,人称先生爸(当地喊婆婆为爸爸)的内助,非常能干,贤慧,既善于对内料理,又善于对外应酬。仅治家就有一套严格的规矩。厨房兴值班制,几房媳妇依次轮流烧火,另分一人作副手,兼搞卫生,喂鸡喂猪等,每十天一换,不值班的下地干活,但分工不分家,大分工,小协作,谁忙帮助谁,自觉地抡着干无一人丢作着公事去干私事。对幼儿小女,不准分你我,不管哪个的小孩哭,屙屎屙尿,谁看见了就得去哄去弄,谁个小孩饿了,有奶的就得去喂,如果下地干活回来喂奶,谁哭先喂谁,或者二者兼喂,不能亲此疏彼。谁家孩子有病,一样心疼。据说,有一次,老幺的孩子生了病,老幺人下地了,老二的媳妇把孩子抱去请郎中看病了,老幺二人回来,没有看到孩子,心急如火,结果看到二嫂子把孩子从外面抱了回来,还为孩子买了中药,心中才像石头掉了下去,由衷地感激二嫂子。能吃饭的小孩,每人一个木碗,围着一个长方桌,吃一样的饭,一样的菜,不准上大桌,这样伢们已成习惯,吃饭时,都自觉地坐到了小桌上,等值班娘娘给他们添菜添饭,从不争吵。家里来了长辈和客人,吃饭由长辈陪,来了晚辈客人由晚辈陪,不管那家的客人,大家都是热情接待,不分彼此,是老人的客人,更是如此,谁都不能冷淡。在经济上基本由婆婆掌握,对儿媳一碗水端平,以节省为原则,进行开支,如做衣服,给伢们买东西,零用等,都是一样,无多少之分,如谁家有特殊情况(例如害病,生小孩,娘家感情读书等),特殊处理,据实开支。据说每次过端午节,全家人都去观龙舟比赛,每人一串铜钱零用,有一次,小媳妇坐月子不能去,也照样给一串铜钱,另给一串照护屋的辛劳费,大家都拍手赞成。每到种作完后或者登场了,以及春节期间,儿媳们都放几天假,或休息或探亲,或会友,或烧香,听其自便,但都同等给钱。子奇二老在屋里看家,儿媳们无论从哪里回来,总得给老人带点吃的,或给伢们带点吃的或玩的,都是手不空回。


有时种作忙不过来,请请短工或零工,平子奇规定家人不得虐待,要称师傅,不准喊伙计,吃饭如有师傅未到,谁都不准先动筷子,工价从优,干重活或抡火色,还备以烟酒鱼肉款待。子奇在乡里,人们都称他秀才爹子奇爹,但他没有丝毫架子,陪同佣工一起吃饭,跟他们酌酒。据说有一次,请有几个年轻人帮忙栽秧,其中有个年轻人读过几年书,歪才蛮多,正在扯秧时,他说:“秀才爹”,我出个对子你对,对得到,吃饭时我敬你三杯,对不到,那就归您敬我三杯,子奇说:“好呀,你题吧。”那年轻人不知是别出新裁,还是从书上看到的,于是指着秧把子题道:“稻草捆秧父绑子”,子奇一听,感到很惊讶,未能及时答对,大家都开玩笑说:“看我们这泥巴腿子会把秀才爹难住了,”恰好一个老婆婆手提竹篮,篮中装的笋子走过身,子奇见后,灵机一动说:“有了,我来对”。大家听他这么一说,都静了下来,子奇对道:“竹篮提笋母抱儿。”大家听了,个个称道对得好,晚上吃饭,要那年轻人恭恭敬敬地敬了三杯酒。

就是这么一个家庭,现在用历史的观点看,虽属于典型的封建礼教之家,但由于平子奇的思想影响,还是一种开明式的,至今不无借鉴之处,如家庭和睦,尊老爱幼,勤俭持家,作为一家之长如何对待佣人和晚辈等,都是很好的范例。


云游四海途中处处留诗句

《坦夫先生诗文草》的“序言”中写道:“先生……虽去功名,捐井里,奔走齐鲁燕赵吴越,以其所见,发而为诗。”平子奇在云游半壁河山,饱览胜地所留下的诗句,约有百余首,联对若干副。同治皇帝老师、任过刑部主事的王子寿(柏心)先生对他这一些诗逐一进行了评阅,赞道:“抗怀尚友,非俗土胸中所有”,“近体远神,似大力高手”,“一纵一横,气势爽拔”,“如图如画,映合自然”。

平子奇云游时间之长,地域之阔,要算道光十一年这一次,他从监利出发,首站巴陵(即岳阳),登上岳阳楼,展眼瞭望,浩淼洞庭,尽收眼底,不禁激越而吟:“澧兰沅芷艳芳馨,独上危楼俯洞庭,湘水常潆千古绿,君山不碍一湖青,九重天外长沙路,七百年来小范亭,笑问朗吟仙子后,几人沉醉几人醒。”

乘舟直下武昌,登上黄鹤楼,纵目眺望,感慨万千,兴致之余,写下《登黄鹤楼》多首(副) 诗联,这里先录一诗云(步崔颢原韵):“此地空余黄鹤楼,身犹仙子坐楼头,龟山落叶参差舞,蛇岱惊风次第收,玉笛纵无梅子曲,水花却漾洞庭秋,长江形胜真天堑,自是群雄据上游。”选录一联云:“黄鹤千秋,沧桑易使乾坤老,白云万变,风月难消今古愁。”

在汉口逗留几日,直下黄州赤壁。平子奇十分同情东坡的遭遇,对他的诗才仰慕不已,览黄州后,写下诗联各一,诗日:“岸花烟雨送行舟,记得晴川是上游,别路东风怀赤壁,计程旬日到黄州,不须挝鼓论才子,正喜停桡问竹楼,偶向江湖来作客,飘然舟似海天鸥。”联曰:“才子重文章,凭他二赋八诗,争相传眉州客两游赤壁;书生仰胜地,待我三年五载,再告知监利人小住黄州。”

从黄州顺江而下,在江西境内,平子奇看到一座山峰(即小姑山)峙立于江心,站在船头,望山兴吟:“身在风波里,心随云水间,鱼龙吞不尽,江上小姑山。”船过安徽乌江项羽自刎地方,他又惋惜地随口占曰:“江东日暮事难成,不葬咸阳死亦轻,墓草至今无霸气,离离何处听风声。”

风送行舟来到金陵(南京)。平子奇领略“龙踞虎盘”胜概之后,激起了怀古之幽情,他写下了《金陵怀古》、《过金陵城》等佳篇,如《金陵怀古》写道:“江城隐约护云封,水抱钟山定几重,苑外春风城里树,故宫禾黍石头松,危巢江浅空飞燕,叠嶂云从久出龙,王气端然埋不住,苍茫徒忆六朝容。”他还游玩莫愁湖写下了“韵文相传,为葬夫身甘卖体;莫名永在,不堪翁辱愿沉湖”的佳联。

人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他却无心欣赏苏杭风光,一心向往州八怪”,直驱州。他在州逗留期间,写下了《扬州绝句》、《登平山堂》、《访州文楼》写道:“百代英材一代收,储精毓秀几千秋,台空琼蕊香供佛,堂起平山迹慕欧,风月有情还作主,烟花无地不生愁,请看今日骚坛手,犹抱文章付选楼。

他不辞步履维艰和风尘之苦,来到了齐鲁之域,游览了孔子故乡曲阜、孟子故里邹县,颜子故居兖州,写下了《奠至圣》、《谒孟庙》、《颜子陋巷》等诗章,他在谒孟庙时感慨兴吟:“大患纵横起,何人任此艰,天生名世士,予以道之闲,列国宾师宠,群儒异说删,岩岩千古象,俎豆比东山。”他在谒孔庙时虔诚赋联:“至泽先师,普施教游诸国;卑微弟子,景仰英灵奠圣堂。” 

正值秋日,金色灿烂。平子奇风尘仆仆来到了首都,一路之上,正如他所描写的那样:“漫天沙漠起,转地大风闻,人面团黄土,车轮碾白云,洪濛身忽到,混沌气初分,待看清尘后,山河赤日曛。”他一到京都,就有一种“皇天神圣地,龙气虎威严”的感觉,即便以“入都门”为题,赋诗曰:“梧桐叶落报初秋,瞻就从容入帝都,八扇关门严虎卫,九天阊阖共凫趋,花随风辇香千里,柳向龙池绿万株,跃马长安凭眺望,英雄谁肯老江湖。”他在同窗好友,供职于翰林院的蒋丹林、黄仙桥的盛情接待下,观赏了故宫、圆明园、颐和园等胜景,由于闻得家乡江堤溃口,随即辞别好友返回故里。他动身时,向“投匦谏院”(即士民上书处),呈诗二首,其中之一写道:“圣主开言路,舆情达日边,台高留谏草,院冷近寒天,人告刍荛意,承流左右宣,堂空门不闭,公开仰无偏。”他特别对圆明园留言道:“御柳青青夹道斜,龙池新雨走征车,野人身带熏风气,吹入芙蓉禁苑花。”孤独一人,千里跋涉,水陆兼程,揽胜探幽,历经数月,回到了水魔为害的家乡,则又投身于“弹指堤弊”之中。

从小到老一片孝心报春晖

平子奇的母亲罗氏,名门之女,其父学及举人,官至知府,由于家教所及,贤淑持重,德操过人,深受亲邻推崇。平子奇的骨鲠性格以及读书勤奋、乐善好施的情操,是在其母的熏陶下养成的。平子奇也就特别敬爱母亲,从小就讲孝道、尊敬老人。


他无论何时从何地回来,人未进门就首先喊姆妈爸爸,如果无人应声,那就前后找寻,直到找着了,把老人手挽紧,浑身上下打量一番,看没有什么变化才罢休。

不管从哪里回来,总得带点吃的东西,尽管自己有小儿小女也不给。他五岁时,到亲戚家吃红蛋,大人四个,小孩两个,他一个也未吃,把两个蛋全带回来,给姆妈爸爸各一个。还有一次,上舅舅家去玩,适逢枣子成熟时期,别人边摘边吃,他边摘边把鲜红的择出来统到荷包里,带回给父母吃。据说,他年过四十上京都,路途遥远,交通不便,什么东西也不好带,他却在京都买了一个铜火炉子和一杆铜烟铛带回给父母,父母乐得如获至宝。 

父母有病时,他总是守在病榻前,奉汤奉水,亲自煎药喂药。有一次,他母亲病了想吃白莲藕,亲自跑到一个有藕塘的亲戚家,自己下到塘里去抠藕(因此时藕还未上市),那亲戚认为他是读书人,怎么也不让他下去,要自己下去代他抠,他说:“你们抠的再好,也不能代替我,我抠的才是我的诚心。”别人听他这么一说,也就让他自己抠,他的腿子刮得血直流,抠了一串拿回去给母亲吃,母亲问他来处,他说是向别人买的。

父母的生日,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总得弄点好吃的敬奉父母,年景好的时候,还要邀集亲朋拢来吃餐庆贺饭,不收任何情礼。据说有一次,正值母亲生辰,相距几里路的鸡鸣铺唱大戏,他叫家人弄了一只船,自己搀扶着母亲,把她装到那里去看戏,一直陪着母亲看邀了台,把老人装了回来已是半夜,给老人煮了几个蛋吃,让老人去睡。

平子奇每逢自己的生日总得给二位老人加加餐,敬奉早茶(蛋),他说:“为儿要知娘心苦,儿的生日,就是娘的痛苦。”

一年四季的衣食起居,冷暖干稀,都做到了无微不至,如吃饭时,一定要老人坐到上面,老人未到,任何人不得动筷。种作忙时,老人单独开餐,依老人的喜好做饭菜。热天凉席,寒天温褥。据说,平子奇升入荆南学院读书时,他外祖父给他一件华葛料子,他不穿,给父亲做了一件长袍,父亲怎么也不肯穿,死时才给他装验死穿上。

父母亲死后,他在坟前搭着草棚,在坟地睡了很久,吃饭也在坟前与父母“同餐”,他母死正是寒天,他也坚持在坟前吃和睡。除夕之夜,除了点灯于坟上,还烧一盆火,与父母同烤守岁。有一天夜晚,突然狂风大作,雷掣电闪,他跪着说:“妈呀,莫怕,子奇在你身边,护着你。”传说由于子奇的孝心感动了上帝,四处尘土飞扬,惟坟墓的四周,平安无事。


爱好对奕棋艺高超无对手

平子奇喜欢下象棋,如遇到了高手,下个没完没了,多次下棋竟忘记了吃饭。他把下棋看作是一种斗智怡神的游艺活动,兴趣极浓,试看他写的一首《对棋》七律,就可知道他下棋的功底:

“漫指山河动战争,闲来无事斗聪明。胸中一着先人下,座上同看落子惊。揖让征诛无定局,将军士卒本虚名。英雄深入谁能解,费尽心机在满枰。”

他认为下棋,是无事人斗聪明比才智。他说,一个优秀棋手,未等对方出子,自己胸中就应该算好如何走子,等对方把棋子一走,自己的棋子恰巧落到好处,使座上的观阵者无不为之震惊。下棋的双方自然有退有让,有攻有杀,没有固定的格局,那些将帅士卒,看来只是虚名而已,可是一当雄狮进入敌营,所向披靡,无人可以理解及其招架的时候,决不要得意忘形,藐视他们,要把心机放在全局上,以防顾此失彼而贻误最后取得胜利。

他的这首诗,要说是对“对棋”的描绘,倒不如说是他自己的经验之谈。这就好比一个出色的军事指挥员,在总结克敌制胜的实战经验一样,涉身处地,引人人胜。平子奇由于对棋艺颇有研究,往往出手不凡,胜算在握。据说,当时本地一方,没有一人是他的对手。有时看来已成败局,经过他出其不意,虚晃一枪,把对方逼得无路可走,以改转败为胜。有一次,与一个外来高手对奕,一盘棋下了半天难分胜负,最后他终于依靠一个小卒,制死了对方马炮保驾的将军,座上观阵者,无不夸他是神棋手。

可惜在那封建王朝时期,不重视人民的游艺活动,未曾开展像今天一样的棋艺比赛,要是有的话,他定会稳操胜券,成为金牌的得主。

白家湾桥为首主修不留名

说起白家桥,这内面还有一个故事。此桥是太马长河中的第一道桥,南北农夫和行人都是由此桥经过,很早以前这里设有驿站,有一些路店。后来,随着风云变幻,水灾频临,浪打风摧,以致桥被打坏,时有人修修补补,也无济于事,于是出现了义渡,有人自己出船摆渡,不取分文,但总是没有桥方便。平子奇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几度邀集当地仁人志士,计议修复此桥,可因种种原因,未能如要求完成。后在子奇主持族政期间,愿在一个丰收之年,以平子奇为首,主要动员本族人等,捐资捐物捐劳力,他把自己准备做屋.的两根大杉木也捐了出来,这样,终于修起了一道木质结构很坚固的过路桥。桥竣后,人们无不感激平子奇为乡民做了一件大好事,没让平子奇晓得,在桥头为他立了一块大碑,署名平家桥。一下被平子奇看见了,立即叫人把那块碑掀掉了,把平家桥改名为“长河一桥”,只署年月日,不署主修人。待平子奇死后,人们都说平子奇是白虎星下凡,把平家湾改成了白家湾,而把这道桥,也喊成了白家桥。

治族有方承先启后严家训

平子奇德高望重,深孚众望,年介四十八岁,即道光二十年,被族众推举为族长。他主持族政五年有余,严格族规,崇尚礼教,把当时仅有千余族丁的弱小家族,治理成仁爱礼义之族。 

他在接任族长后的第一届宗祭祀活动中,对原有族规作了大量修订与完善。如原有感皇恩、仰神灵、遵祖训、守本分、乐粗蔬、淡名利等,改为家训十条,贴于宗词中堂,编入家谱。这十条家训是:

1、“敦孝悌”。“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须念鞠育之恩,笃友悌之情;”

2、“守国法”。“国家兴盛,民利系焉”,“朝纲政纪,民之行律,务必滇守”;

3、“急赋税”。“民有耕读之权利,亦有应尽之义务”,“爱国急公,无愧于炎黄子孙”;

4、“敬师长”。“师也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效古人尊师重教之美德,立雪程门,悉心忠敬”;

5、“重农桑”。“农者食之本,桑者衣之源,农桑是富强之基矣”,“务必重农桑,强实业,耕一余三”;

6、“励读书”。“书以明大道(出人才),强家邦之要津”,“鼓励设帐让子弟学道习业,敏而好学而有成者,则于襄助,“发奖金”;

7、“尚和睦”。窨“古人云:和为贵。家庭和而事业兴”,“不可武断乡里,依势欺人,更不可恃强斗狠,豆萁相煎”;

8、“端品行”。“人品端,行为正,乃为人之本,切忌贪利求荣,媚世丧节”,“若任意游懒,行之不轨,言之不羁,衣之不当,丧风败俗,即加斥之。或严行处治”;

9、“戒赌博”。“赌博为盗窃之源,破产倾家,贻害胜言”,“宜时加训戒,严加禁止,犯者严惩不贷”;

10、“讼”。“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切忌抱一时之忿,酿无穷之衅。捏控诬告,罪实难容”,“须戒雀鼠之争,即有口角也先报户副理断,有擅自兴讼者,即以欺户藐族论”。

平子奇在草拟的就任誓词上还有这样的内容:“这家训十条,是以我族贤达共同议订的,一经议订,全族人等,务必认真遵守。我作为户首,一定带头执行,谁要违犯此律条,轻者训斥,重者严惩,勿谓言之不预也。人家都说我平子奇不讲情面,我看在一切邪恶的面前是无情面可讲的,以一国而论,若姑容一坏人以贻亿万人之祸,何如执法除一坏人以造亿万人之福;以一族而言,如容忍一族丁之诡行,而败坏全族之声誉,倒不如除掉一族丁,而张全族之正气。”平子奇在任期内,严格按誓言办事,留下了不少传闻和逸事。

请罪

每年两次聚族众或户副于祠堂举行祭祖活动(春季清明和秋收后),按先例是举行祭礼或上坟扫墓,而子奇则一改常规,除清明扫墓外,每年秋祀,即把全族违犯家训的人集中于祠堂,依次跪到祖先灵牌前面(凡祖先每人有一木制的灵牌),自觉向祖先请罪悔过,户首不开口,不准起来。据说,有一次,有20几人罚跪,跪了大半天,没有吃饭,平子奇不理,有人去请示:“户长爹,让这些人起来去吃口饭吧!”平子奇说:“我还不没有吃,我饿得,他们饿不得?餐把饭不吃死不了,不让他们饿得喊天,记不住,改不了。”过了一会,平子奇跑来问道:“你们想通了没有?还犯不犯?”齐声答:“想通了,再要犯,让您怎么处罚都行。”其中有一个叫宏仁的青年,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两年没完国课,在父母面前,横眉竖眼,妻子说他,他把妻子打得皮破血流,乡人无不恨他。把他唤到祠堂进行教育,这次已是第三次了,平子奇叫那些认错态度比较好的,作下保证,起来参加祭礼,有的错误虽然比较严重,但是初犯,按族规,由执法户副打了几下屁股也就放过了,惟把宏仁狠狠地打了二十板,把它他送人官牢坐了一年,此后,他改邪归正了。

奖励

每年秋季祭祀,除了处治不肖者外,还把那些尊老爱幼,遵纪守法,勤俭持家,和睦乡里,乐善好施、人丁兴旺等各方面的先进人物,请到祠堂坐上席,发奖金,最卓著的如孝子、淑女、友弟、义士以及创就大业学业有成者,还制作红匾,户首带人,吹吹打打送上门。据说,当时白家桥原有的古木桥被水冲毁了,就是平姓一个俩老,捐出一生从牙缝里积攒的血汗钱,买了一支渡船,无日无夜顶酷热,冒严寒,为来往人摆渡,不取分文,自己靠两个儿子提点赡米过日子,后来在子奇的倡议下,重修了二道木桥,然而俩老又把渡船卖了,捐作修桥费用,子奇于是把他们二老请到祠堂在上面坐着,亲自为他们敬酒,并给他们送了一块大红匾。

改过

每到祭祠堂,好人高兴,恶人胆怯。有一个叫祖新的青年,横蛮不讲理,恃强好胜,哪个的话他也不听,常常和别人打架斗殴,结果用砖头把别人扳伤了,别人向县衙告状。

平子奇知道了,非常恼火,当即派人给受伤者送去药费,说了些好话,算是平息了一场官司。这年祭祠堂,自然要把那青年叫到祠堂进行惩治,谁知那青年害怕重惩,在祭祠的前两天就躲起来了,子奇点名非要把他弄来不可,于是该房房头派人四处寻找,终于把他找了回来,他以为这次要过“户长关”,不死也得退层皮,一进祠堂,就双膝跪到户长面前,浑身只打颤。不料出于他的意料之外,户长狠狠批评了他几句,叫他起来,要他把家训十条反复背诵,然后当着全体参祭者对家训悔过,订保证,并写一张悔过书贴到祖先的牌位下面,从此,这个叫祖新的青年,灵魂被触动,一改以往的劣性,规规矩矩做人,老老实实种田,成了左邻右舍夸耀的好青年。第二年祭祠,平子奇把他叫去,当着那些接受处治的人,进行现身说法,使他们受到了深刻教育。

惩罚

据说,在平子奇任内处理的一桩重大事件,就是有这么一个屡教不改的孽子,整天赌场进,牌场出,外带吃毒,几年就把堪称殷实的祖业败光了。这年,输了钱,要拆屋卖,他父母不同意,用锹把父亲砍倒在地,险些呜呼,并有好几次把个母亲逼得寻死,还把年青妻子作赌注压在赌场里抵押,妻子知道了和他拼命,把娘屋的人弄来扯皮,经过调解,对其进行教育,不但不悔改,而且还变本加厉,去偷人家的牛卖,被人家捉住,狠狠把他揍了一顿,要将他送官府惩处,幸好这被盗的家族中有个明白人出来拦阻,说:“人家平姓是有名望的家族,平子奇谁个不知,是个大狠人呀,你们把人家搞过了份,打狗欺了主,人家就要出来讲话的呀!”大家听他这么一说,也就都殃了,他又.说:“你们打他也打了,气也出了,我看把他送到平先生去处理好了。”于是把这孽子捆着送到了平氏宗祠,交给了平子奇。

平子奇对这孽子的行为,早已恨透了,当夜就把各房房头和户副找了来,在祖先灵牌前商量如何处治,有的说,把他的手指砍断;有的说,把他屁股打穿……平子奇说,“这些办法,都只能治那些可以救药的,我看这孽种是无可救药的,本族出了这种孽种,是全族的耻辱,倒不如罗列其罪行,主动捆送官府治罪,大家一致表示赞同,如是平子奇列举了他十大罪状,并提供人证、物证,派人押送县衙,经知县大人升堂提审,查证核实,判了他十年监禁。


息事

有一次胡姓的牛吃了平姓的一块青稞,为此事争吵起来,平姓要胡姓根据损失予以赔偿,胡姓坚持不肯,说是牲畜失了绳索,不是人有意为的,平姓田主要去凭县衙说理,但一想,家训有规定,不准恣意诉讼,“即有口角,也得先报户副理断”。于是他去向户首平子奇禀报,请平子奇发落。

平子奇即派人把胡姓找来,进行调解,提出损坏他人东西要赔,这是千古至理,可胡姓仍要狡赖,说牲畜失了绳索,不是人为的。平子奇则质问他:“难道牛马失绳索,与主人没有关系吗?”胡姓一想,在平子奇面前耍赖,也是耍不过去的呀!于是缓和口气探讨性地说:“就算我们没有把牛管好,要负责任,可是谁家又没有失手的时候呢?这又论得上犯了多大的罪?”平子奇笑着“嗯”了一声,说:“不论罪则已,要论罪那就可不轻呀!”胡姓顶着问:“有多重呢?”平子奇接着说:“你,纵牛吃青稞,减产误国赋,罪还小吗?”胡姓一听,我的天呀,说是误了国赋,那还了得,连忙答应“赔,赔,赔!”平子奇看他低了头,又改口说:“近邻当亲房,只要说清楚,承认该赔就行了,不一定要那么过硬,赔点人工种子吧,平姓田主接着说:“听户长爹的,人在什么时候,就讲一个理字,只要把理说称就行了,赔几七几八,我也发不了财。”后来胡姓代为重耕补种了事。一场一触即发的纠纷官司,就在平子奇的调解下,得以和平解决。


济 困

乐善好施,为人济困,是平子奇一生奉行,始终不谕的信条,他在社会上是如此,在族内更是如此。要:他接任族长时,写有这样一副自勉联:“在生不乐意作几件好事,死后哪有脸见一派先人。”

平子奇视族众的疾苦,胜过自己的疾苦。每逢春节期间,平子奇过了初三,总要到各房走走,一则跟长者拜年问好,再则了解族众过年的生活情况及春耕生产的准备,把生活生产有特殊困难的(如因病、受灾等)都记了下来,随后或从公田收益中拿出部分资金予以扶持,或发动族众予以捐济和借助,使族内不荒一分地,不外逃一个人。据说,这在当时一般的家族中是没有的,在平姓也是别开先河。有一户八口之家,不到两月,妻子和长子相继死亡,天火把家产烧得精光,膝下还有四个小儿一个不顶事的儿媳,嗷嗷待哺,别人过年他过劫,别人种田他喊天。平子奇知道后,发动族人捐物捐款,帮他建起了住房,买了耕牛种子,又从公课中拿出几石

谷子帮他解决了口粮,够入学的儿童送入学校。似此这样的困难户,年有发生,有则救之。而于面临春耕紧迫;耕牛种子全无,正处于束手无策之家,总是平子奇带领,送去耕牛和种子,正好比雪中送炭,一个个感恩不已,热泪横流。在平子奇卸任之际(按规定每届五年》,族众都自发地跟他送匾联或匾额,其中有一副匾联道:“善言善行,受荫先祖教有道;大恩大德,造福子孙功无量。”有一块匾额写道:“德振家声”。


兴教

漫天命题难考生,何其偏也,随意问话淘优士,孰可忍焉。

这是平子奇给京师“投匦谏院”(接受士民上书处)上书写的一副对联。他为什么上书呢?话得从头说起,从他担任族长以后,就十分重视教育,培养人才,他说:“人不学,不如物。要提高族众的素质,光耀门庭,有利社会,就得从教育抓起。”那时乡间只有塾学,没有官学:他敦促各房延师设馆,大兴学校,不让一个适龄儿童失学。在那重男轻女的时代提倡女孩和男孩一样受教育。当时全族约有二百名适龄儿童,有百分之八十的人了学(指青年),几乎每村都有一堂塾学或蒙馆。在此基础上,他又在祠堂设立了一所篡学,即由各房送来的“大年学生”(读完了四书五经,开笔做文的),聘请学深资重的有名望的塾师任教,子奇兼任董事(不叫校长),常为学生讲课,批改作文。由于学校办得好,据说有不少外族学生带粮入学,(本族学生一般吃自己的,学费由公款支出),学生由一二十人发展到五六十人,祠堂装不下,还借用民房住读。平子奇十分重视奖励勤学者,有一次,他听说一个学生在牛背上读书和一个孩子就着雪光在读书,当即把两个孩子的家长找来,在祠堂里进行奖励,一时孩子的自觉学习,家长们督促孩子学习,形成了风气。

时经三年,培养出一大批学业成绩显著的学生,连续二年本族有十几名优秀者参加县试或府试,虽然入庠者仅有二人,但竞相参试者却逐年增多,这说明好学上进、望子成龙的风气何等兴盛。当时有一个叫宏学的学生,其学识与才智,深受子奇先生的器重,他通过了县试即荆州参加府试时,考官问他走沙市来,沙市江坎子有多少坎,该生没有回答上来,又问他荆州城有几道城门,是何时所修,他亦未曾答对时,于是取消了他入学院学习的资格。考生宏学回来说与子奇听,子奇听了认为考官是在故意为难考生,与国家选拔人才的宗旨相悖,于是代落考的学生向京师写了一份上书,开头的那副对联,就是上书的前奏曲。后来听说那位考官消声匿迹了。


路遇

一天,平子奇在路上碰到了族内两父子,看他们穿着两样,其父穿件打补钉的棉褂子,拖着双没有后跟的布鞋,其子戴着用白绸子做的太阳帽,用丝绒扎着长辨子,穿件夏葛长衫,脚里蹬着双绣花的凉鞋。父子成正反比,一个像穷长工,一个像阔公子。平子奇把他们叫住,问道:“你们父子到哪里去?”答:“到亲戚家吃酒去。”平故意戏侃那年轻人:“你是去坐上席,他是讨饭去的吧?”年轻人一听,知道话中有话,两脸绯红,连忙解释说:“是我临时把他郎从田里喊来的,没有来得及换上……”没等他说完,平子奇抢着说:“那好吧,把你这件衫子脱下跟你父亲换换,让他到亲戚家去抖抖。”那年轻人被平子奇逼得无地自容,低着头手不自主地脱下葛布长衫,其父又哪肯换穿呢,连忙向平子奇解释:“户长爹,原谅伢们这一次吧,也是我自己不讲究。”平子奇把自己的长衫脱下,“那你就穿我的吧,回来放到我家里就行了。”他转换口气说:“父子这样走出去,有丧我族的人风呀!”不久,此事传遍了全族,使许多年轻人受到了教益。

打叔

一个年轻族众,气喘喘地跑来找族长平子奇,子奇问他有什么事,他诉苦似的说:“我父亲死后,叔父一口咬定说我不是我父亲的亲生子,混乱了血统,要把我赶出去,好让他的儿子继嗣得产业。平子奇听后想了想,说:“你就是二房宏新的独子吧?”“是,是,正是,我叫祖武。”“那我了解,好,有我户长跟你撑腰,不要怕,你回去先把你叔叔打一顿,打伤可以,但不要打死,这样,他就再不会起坏心思了。”青年族众犹豫地说:“这,这……旁人不说我的呀!”平子奇说:“你怕什么?他不怕你怕?”

青年族众跑回家后,喝了一些酒,壮了壮胆子,正碰上叔父在门口胡言乱语,他一气之下跑拢去就把叔父的皮胸抓住,左一拳,右一拳,几下就把叔父打倒在地,打得他骂天咒地,在地下乱打滚,满肚子怨气无法出,猛地爬起来就往族长家跑,平子奇正在堂屋里坐着,他一进门就双膝跪到平子奇面前叫屈:“这还了得呀,还有不有族规呀!”平子奇早就晓得他会来这么一着的,故意问他:“你有么事不得了?慢慢说吧,怎么没有族规?谁犯了族规就按族规处理,决不姑息。”他哭着说:“我那侄儿子,自他父亲死后,就老和我这个叔叔过不去,今天还公然把我惩到地下拳打脚踢,凭你户长说,亲侄儿以少欺老,把叔父这样欧打,还有天良吗?”平子奇故意追问:“是你亲侄儿打的吗?”“是呀,还有全村的人看见,我决不会诬害他。”不料,他的侄儿尾随着他站在外面,平子奇招手叫他进来,他一大步跨了进来,平子奇指着他说:“你说的就是他吧?”其叔父偏过头来一看,惊奇地“嗯”了一下不做声。平子奇接着说:“他既然是你的侄儿,你为什么说是混乱了血统,要赶他出去?”其叔父想狡辩又无言可说,只好“这个,这个……”在鼻子里嗡着,平子奇又说:“他打你本来不对,要是不打,你恐怕老要瞒着我这个户长,想侵占胞兄财产,不认他是你的侄儿,闹得连祖宗都不安,真是可恶极了!俗话说,‘有理打得爷,有法治得邪’你侄儿打你几下,是代我执行族规,打得好!”

从此,其叔父再也不无理否认自己的亲侄子了。

辨子

有个两兄弟,均已婚配,住在一个屋内,兄嫂、弟媳同时怀孕,产期到了,兄嫂不知怎么的,孩子生下来是个死的,弟媳则顺利生下一男孩,白胖胖的十分可爱,兄嫂怕别人说她不会生伢儿,生个死伢,娘家准备了那么多东西来送祝米的也来不成,于是想了个歪心思,挖肉补疮,偷偷地从接生婆手中把孩子接过来抱到自己的房里,佯装是自己的,给那接生婆把了几两银子,叫她走了。弟媳其实清清楚楚知道自己的孩子被兄嫂抱走,叫丈夫去抱,不给,自己下床去抱,也不给,两妯娌争吵起来,闹得鸡犬不宁,弟弟被亲邻一劝解,觉得反正是一家人,又没有乱血统,谁养都行。可弟媳却不这样想,随便怎么劝说都不行,一个字的要自己的亲骨肉,扯来扯去,一下扯到了平子奇那里,平子奇一想,虽说没有乱血统,可也是一个不仁不义的事,强占人子,居心不良,于族规难容,他即叫把孩子抱来,要她们妯娌二人站到外面,喊声进来抱,谁先跑到了就是谁的孩子,结果兄嫂猛地跨进屋,一把将孩子抢到了手,弟媳随后跨进来,到兄嫂手里夺,你夺过去,她夺过来,把个小生命夺得扯起喉咙哭,简直哭得快要断气了,弟媳看到这样,有如刀割自己的肉一样,怕再夺下去,孩子搁不住,只好松手不夺了,好不伤心的在一旁痛哭,眼睛直盯着孩子。这一幕情景被平子奇看在眼里,断定真正心痛孩子的是弟媳,这孩子是弟媳的无疑了,于是叫兄嫂将孩子还给弟媳,而兄嫂哪里肯呢,死死抱着孩子,口吐胡言狡辩:平子奇说:“好,你们妯娌都来,把孩子的屁股咬一口,谁咬出了印子,孩子就是她的,咬不出印子,孩子就不是她的。”弟媳犹犹豫豫跑拢去用口吻了一下,兄嫂却跑上去狠狠一口,把个孩子咬得乱哭乱潮,咬了深深一口印子,弟媳看在眼里,痛在心里,难过得泪刷刷流。平子奇当着众人,宣布孩子归弟媳,说明孩子不是兄嫂养的,根本没有天生的母子感情,常言道:虎毒不咬亲生子,可是她能下毒口咬孩子,而弟媳不仅自己不咬,反而看到别人咬,心里如刀绞一般,这充分说明了天下父母心,因此,孩子无疑归弟媳,他又,狠狠地把兄嫂训了一顿,说她太无道德。兄嫂这才自觉非理,低头无语地走了,弟媳抱到孩子到处亲吻,别提有多高兴啊!

树模 

按照族规规定,每届族长任期五年,平子奇在卸任的最后一次祭祖集会上,特别邀请了五位族众,坐到他的两旁,跟他们敬酒、敬菜,拉家常,必恭必敬。在向祭祖族众的述职中,着重介绍了这五位为本族争光的代表人物。他说:“我主持族务,就是依十条家训办事,由于全族人等的拥护与支持,看来五年多来,全族在祖先的庇荫下,基本做到了‘善言善行善德,勤学勤俭勤劳’,‘爱家爱族爱国,尊上尊长尊人’(这是挂在祠堂中的两副对联)。在这里,我要特别介绍五位族人。”他即依次一个个指着介绍:“这位就是世成公,父亲死了在灵前睡了三年,母亲久病,亲自喂汤喂药,用口跟她咪脓疮,热天跟她打扇,冷天跟她温床褥,对父母可谓孝顺之至;这位德浩兄,两老一生和和睦睦,勤扒苦做,有七子五女,都已成家立业,由于教养有方,均尚道德,讲孝悌,睦邻里,四世同堂,人丁兴旺,屋产兴隆;这位叫宏道,家虽贫,学不辍,由于父亲负担重,自觉地学古人在牛背上、借雪光、锥刺骨,发愤读书,现在既是耕作内行,又是儒林名士,去年考入县庠,是我族年轻的秀才;这位叫宏举,家有八口人过日子,由于灾荒频连,生活实在维艰,可他从来没有拖欠国课,总是拣好谷打头阵纳国赋,其爱国精神受到县衙表彰;这位叫昌祥,后起之秀,他乐善好施,见义勇为,一次在路上遇到一盗匪,正在行窃,他不顾个人安危,跑上前去,猛斗盗匪,将其捕捉,使被窃者脱险。举凡济困慈善事件,他总是乐于捐助,不惜私囊相济。这几位族人,为本族敦仁道,张正气,树良风,耀先祖,起到了典范作用。他们不仅受到了本族人们的尊敬,而且受到了四乡大众的颂扬,今天特别把他们请到宗祠,当着祖宗神灵,对他们予以旌表,希望全族子孙,以他们为楷模,遵循家训十条,积德为善,勤耕苦读,光前裕后。”子奇讲后,立即鞭炮动地,鼓乐喧天,将定制的五块红匾,分别赠给五位典范人物,济济满堂的参祀者,都向他们道贺,全堂展现一片激情、融洽、和睦、欢乐的热闹气氛。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