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氏古代名人新考

平 戬:西汉关中太守,自下邑迁右扶风即平陵。(来源于唐偃师令碑)

平 当:《汉书卷十一•哀帝纪第十一》:“三月己酉,丞相当薨。”(三月己酉(二十八日),丞相平当去世。)

《汉书卷七十一•隽疏于薛平彭传第四十一》:“平当字子思,祖父以訾(赀)百万,自下邑徙平陵。当少为大行治礼丞,功次补大鸿胪文学,察廉为顺阳长,栒邑令,以明经为博士,公卿荐当论议通明,给事中。每有灾异,当辄傅(附)经术,言得失。文雅虽不能及萧望之、匡衡,然指(旨)意略同。

自元帝时,韦玄成为丞相,奏罢太上皇寝庙园,当上书言:“臣闻孔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三十年之间,道德和洽,制礼兴乐,灾害不生,祸乱不作。今圣汉受命而王,继体承业二百余年,孜孜不怠,政令清矣。然风俗未和,阴阳未调,灾害数见,意者大本有不立与(欤)?何德化休微不应之久也!祸福不虚,必有因而至者焉。宜深迹其道而务修其本。昔者帝尧南面而治,先‘克明俊德,以亲九族,而化及万国。《孝经》曰:‘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则周公其人也。’夫孝子善述人之志,周公既成文武之业而制作礼乐,修严父配天之事,知文王不欲以子临父,故推而序之,上极于后稷而以配天。此圣人之德,亡(无)以加于孝也。高皇帝圣德受命,有天下,尊太上皇,犹周文武之追王太王、王季也。此汉之始祖,后嗣所宜尊奉以广盛德,孝之至也。《书》云:‘正稽古建功立事,可以永年,传于亡(无)穷。’”上纳其言,下诏复太上皇寝庙园。

顷之,使行流民幽州,举奏刺史二千石劳来有意者,言勃海盐池可且勿禁,以救民急。所过见称,奉使者十一人为最,迁丞相司直。坐法,左迁朔方刺史,复征入为太中大夫给事中,累迁长信少府、大鸿胪、光禄勋。

先是太后姊子卫尉淳于长白言昌陵不可成,下有司议。当以为作治连年,可遂就。上既罢昌陵,以长首建忠策,复下公卿议封长。当又以为长虽有善言,不应封爵之科。坐前议不正,左迁巨鹿太守。后上遂封长。当以经明《禹贡》,使行河,为骑都尉,领河堤。

哀帝即位,征当为光禄大夫诸吏散骑,复为光禄勋,御史大夫,至丞相。以冬月,赐爵关内候。明年春,上使使者召,欲封当。

当病笃,不应召。室家或谓当:“不可强起受侯印为子孙邪?”当曰:“吾居大位,已负素餐之责矣,起受侯印,还卧而死,死有余罪。今不起者,所以为子孙也。”遂上书乞骸骨。上报曰:“朕选于众,以君为相,视事日寡,辅政未久,阴阳不调,冬无大雪,旱气为灾,朕之下德,何必君罪?君何疑而上书乞骸骨,归关内侯爵邑,使尚书令谭赐君养牛一,上尊酒十石。君其勉致医药以自持。”后月余,卒。子晏以明经历位大司徒,封防乡侯。汉兴,唯韦、平父子至宰相。”

(平当,字子思,其祖父(指西汉汉中太守平戬(陈直说))因有资财百万从下邑县(县名。今安徽省宿州市砀山县,师古曰:下邑,梁国之县也)迁至平陵县(县名。在今陕西咸阳市西)。平当年轻时曾任大行治礼丞(官名。省称大行丞。大鸿胪属官,为大行令副贰。员一人,秩三百石,助大行令主诸郎),因功(汉代以功劳累迁者曰“功次”)补为大鸿胪文学,察举廉洁被先后选任顺阳长(县名。在今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西南)、栒邑令(县名。在今陕西省咸阳市旬邑县东北),因通晓经术被征召为博士(秦官,掌通古今。秦及汉初,博士所掌为古今史事待问及书籍典守。汉武帝时,设五经博士,自后博士专掌经学传授,与以前的博士职掌有异。秩六百石),公卿大臣们因平当精通经术,议论通透明白,而举荐他为给事中(加官名。在朝中顾问应对)。每逢国家有灾异之事发生,平当就以经术为据,谈论得失。其言语文辞之雅洁虽然比不上萧望之和匡衡,然而意旨却大体相同。

汉元帝时,韦玄成任丞相,奏请废除太上皇陵寝和庙园(事在元帝永光五年(公元前38年)十二月乙酉十六),平当上书说:“臣下听说孔夫子曾云:‘若有王者兴起治理天下,三十年后仁道必成(见《论语·子路篇》。言王者治天下,三十年后乃成仁政)。’三十年之间,道德和谐融洽,礼乐制度完备,灾害不生,祸乱不起。如今我神圣的汉王朝受天命而治天下,继承前代留下的基业已有二百多年,勤奋而不敢懈怠,政令清明。但是,风俗尚未和顺,阴阳还未调和,灾害屡屡发生,我想是否因为还有什么重要的根本性的东西尚未修备呢?要不然为何很长时间没有出现道德教化的祥征吉兆了!祸与福的出现不是毫无缘由的,一定是由于某种原因才会产生的。应当深入探求其原因和规律,并据此以修养根本。从前帝尧为王治理天下,首先‘任用同族贤良之人,使他们身居显位,以此亲睦九族,而后推及天下周邦(见《尚书·尧典》,师古曰:虞书尧典序尧之德曰:“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故云然也)’。《孝经》上说:‘天地间的生命以人为贵,人的行为中没有比实行孝道更重要的事了,实行孝道最重要的在于尊敬父亲,要尊敬父亲,莫过于祭天时以父祖先辈配享,周公就是能够这样做的人。’孝子善于遵循先辈的志向,周公完成了文王、武王开创的事业而制定礼乐制度,修治尊父配享之事,他了解文王不愿以人子而君临于父祖之上,所以往上溯祖排列,推及始祖后稷,以后稷配天(师古曰:言文王始受命,宜为周之始祖。乃追王太王、王季,以及后稷,是不以卑临尊)。这就是圣人的德性,是最大最重要的孝道。我汉朝高皇帝因圣德而受命于天,拥有天下,尊奉太上皇,如同周朝文王、武王之追尊太王、王季一样。太上皇是汉王朝的始祖,后代应当尊奉他,以此推广盛大的恩德,这是孝道中最重要的事了。《尚书》云:‘能够正确地考察以往的历史用以立功立事,便可以永享天年,国家传于子孙万代以至于无穷(此乃西汉所行伪《泰誓》之辞(齐召南说),师古曰:今文泰誓之辞。言能正考古道以立功立事,则可长年享国。)。’”皇上采纳了他的意见,下诏恢复太上皇的陵寝庙园。

不久,出使幽州(地当今辽宁、河北中北部、内蒙古一部分等地区)考察流民情况,上奏举荐那些能够尽心尽力安抚招徕百姓的刺史、二千石官吏,并建议暂且开放渤海盐池由国家垄断的禁令,让流民们煮盐求生(意渭任民煮盐,官不专卖),以解百姓的燃眉之急。他所到之处,民众无不称赞,是十一位出使官员中最有政绩的人,升任丞相司直(官名。掌佐丞相举不法。是丞相重要的属官)。后因犯法降职为朔方刺史(监察朔方郡之刺史,不在十三刺史之列),不久又征召入朝,任太中大夫(官名。皇帝亲近侍从官员,备顾问应对,奉诏出使。秩比千石)给事中,累官长信少府(官名。为太后官属。长信:太后所居宫名)、大鸿胪(官名。原掌接待少数族等事。后渐变为赞襄礼仪之务。汉九卿之一)、光禄勋(其职掌一方面宿卫门户,另一方面侍从左右,为皇帝顾问参议,又任宫内总管,其地位十分重要)。

在此之前,太后姐姐的儿子卫尉淳于长进言说昌陵(汉成旁初建之陵)不能再修建,皇帝将他的意见下达给有关部门讨论。平当认为昌陵已修建了好几年,与其半途而废,不如继续修建完成。后来皇帝决定停止昌陵的修建(事在成帝永始元年(公元前16年)七月),又因为是淳于长首先提出的这一建议,因此下诏让公卿大臣们商议给淳于长封爵之事。平当又提出淳于长虽然提出了好的建议,但却不符合封爵的条件。因此,皇上以平当在讨论是否停建昌陵一事时,提出了不正确的意见为由,将平当降为钜鹿太守(郡名。治巨鹿(在今河北省邢台市平乡县西南)),后来皇上就封了淳于长(事在成帝永始二年(公元前15年)十一月)。平当因精通经书《禹贡》篇(《尚书》的篇名,《禹贡》以地理为径,分当时天下为九州,这是撰著者理想中的政治区划。此外兼载山脉、河流、土壤、田地、物产、道路,以及各地的部落,无不详加论列),被派出使巡视黄河(师古曰:尚书禹贡载禹治水次第,山川高下,当明此经,故使行河也),任骑都尉(官名。掌皇帝的卫队),兼理黄河堤务。

汉哀帝即位后(成帝绥和二年(公元前7年)四月丙午初八),征召平当为光禄大夫诸吏散骑,又先后任光禄勋,御史大夫,官至丞相(通鉴记其事在哀帝建平二年(公元前5年)“十月甲寅(初一)”)。因为正值冬月,不是封侯的时候,所以哀帝先赐平当关内侯的爵位(汉代有封丞相为侯之俗。因冬月非封侯之时,故先赐爵关内侯。如淳曰:汉仪注,御史大夫为丞相,更春乃封,故先赐爵关內侯也。李奇曰:以冬月非封侯时,故且先赐爵关內侯也。师古曰:李说是也)。

第二年春天,哀帝派使者召平当入朝,准备封他为侯。平当病重,不能应召。家里有人对他说:“为子孙着想您难道不能强撑病体起来接受封侯吗(谓受侯印而死,得以封爵遗子孙也)?”平当回答说:“我现在身居高位,已受到无功食禄的指责了,如今强撑起来接受封侯,回来躺下就死了,也是死有余罪。我如今不去接受封侯,正是为子孙着想啊!”于是上书请求告老还乡。哀帝批示说:“我把您从群臣中选拔出来,任为丞相,您辅佐我治理国事的时间不长,现在天下阴阳不调和,冬天未降大雪,天旱成灾,这都是因为我没有德行造成的,怎能怪罪于您呢?您又为何心存疑虑而上书要求告老返乡,并送还关内侯的爵位和封邑呢?我让尚书令(官名。掌章奏文书)谭给您送去一头牛,十石好酒。您要积极求医问药,多多保重啊。”又过了一个多月(哀帝建平哀帝建平三年三月己酉(二十八日)),平当去世。其子平晏因精通经义而官至大司徒,被封为防乡侯。自汉朝建立以来,只有韦贤和平当两家父子皆官至宰相之位。)

平当 (公元前?—公元前4年),字子思。西汉丞相关内侯。原籍下邑(今安徽砀山)人,随祖父下邑迁平陵(今咸阳市)平当自幼天资聪慧,熟读经书、精通儒术,补称为西汉末大儒。年轻时即为大行治礼丞,因功递补为大鸿胪文学察廉。元帝时任命为顺阳长(今河南省淅川县南)、栒邑县(今旬邑县东北)令。因精通经学而为博士给事中。每当发生灾异、平当公便依附经学,分析政治得失。尽管文雅比不上萧望之、匡衡,但主张大略相同,虽出身豪富但不欺贫贱,谦敬待人。平当少年时与陈翁生,师从林尊得到真传,此后就靠着自己的学问当了高官,位至丞相,陈翁生官至信都太傅,二人并把学问向下传递,史称陈平之学。

元帝时,因废除太上皇的陵园和寝庙,平当上书表示异议,他引经据典,援古证今,使皇帝采取了他的意见。平当常奉旨出任“巡使”所到之处都能为国家百姓着想,深得百姓的拥戴和颂扬,他在十一个奉旨“巡使”者中,功绩最大,后升任丞相司直。并历任太中大夫,给事中,长信宫少府,大鸿胪,光禄勋等职。

成帝即位后,征招当公为光禄大夫,诸事散骑,光禄勋,御史大夫, 一直做到丞相,并赐爵关内侯。后因在讨论罢废昌陵,给淳于长(太后姐姐的儿子)封爵时,与汉成帝旨意不合被贬为钜鹿郡(今河北省平乡县西南)太守。因平当精通《禹贡》,熟悉地理,当时黄河连年大水,便派他巡视黄河,担任骑都尉,管理黄河河堤。

哀帝即位后,因当公治理河堤有功,征为光禄大夫,诸史散骑。复为光禄勋御史大夫至丞相,并赐爵关内侯。后欲再封,当病笃。曰:我居大位已附素餐之责,起受侯印,还卧而死,死有余罪。今不起者,所以为子孙也。逐上书乞骸骨。哀帝知情曰:朕以选贤与众,义以君为相,视事日寡,辅政未久,阴阳不调,冬无大雪,旱象为灾,朕之不德,何必君罪,君何疑而上书乞骸骨归?。建平三年三月己酉(二十八)(前4年4月23日)平当在家病故,葬于平陵。(来源于平当传)

平晏:(公元前?—公元20年)平当长子,字元祐,少即秉承家风,襟藏大志,敦敏好学,至汉武帝,弃黄老之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始苦研《诗》、《书》、《礼》、《易》、《春秋》,西汉哀帝时成为一代名儒,享有“五经才子”之荣。

平晏为政清廉,刚正不阿,仁慈忠厚,体察民情。汉哀帝元寿年间,黄河两岸蝗虫成灾,遮天蔽日,所到之处,苗禾罄尽,草木不存。蝗灾造成赤地千里,饥殍遍野,致人心惶恐,世局动荡。平晏忧心如焚,力主郡县组织全力扑杀以绝蝗患。但在朝同僚孔光、王舜等却以为蝗乃天谴,万不可扑,否则惹天怒、伤和气、恐招更大灾祸。部分地方官员也有说词:“蝗乃天灾,人力不可扑杀,只要行德政,灾害自然消止·····”平晏对此说深感痛心,立即驳斥道:“依你们所言,当今朝廷没能施行德政,地方官员也德行不端,才导致蝗虫泛滥吗?灾区人民流流离失所,横尸遍野,对蝗虫不扑杀,任其肆虐,你们于心何忍?”义正词严的质问,使得抗扑官员个个目瞪口呆,哑口无言。为了尽快扑灭蝗灾,平晏还主持制定多项奖励政策:“扑蝗一斗,奖粮一斗。扑蝗一石,奖粮一石”。就这样蝗虫不久被扑灭,灾情很快被控制,避免国家更大灾难的发生。

西汉末年,涿鹿生变,王莽篡权。为兴新政、莽密谋“簪缨之胄、金匮受封。”封晏大司徒、太傅丞相之显位。然晏谨遵“尸位素餐,不以空爵沾露”之父训,不与逆党同流合污。莽察觉,屡加迫害。为保晚节及家人性命,晏抱病携家东逃,行至弘农郡彭池艺麻露头沟病故。(来源于平当传及义马汝州家谱)

平宪:汉朝乌鲁木齐都统。(来源于江西修水家谱)

平性平戬十二世裔孙,平当十世裔孙,任弋阳太守(弋阳县今河南潢川县)。性徙居蓟为燕人(今北京,城在宣武区)。(来源于唐偃师令碑)

平柱平性 曾孙燕大鸿胪西阳侯(在今光山县西)。(来源于唐偃师令碑)

平视平柱之子,七兵尚书都昌王(今山东昌乐)。(来源于唐偃师令碑)

平儒平视之子,秘书监都昌贞公(今山东昌乐)。(来源于唐偃师令碑)

平济平儒之子,魏武威太守(今甘肃省中部武威市)新昌襄侯(今河北卢龙)。(来源于唐偃师令碑)

平恒:字继叔,生于公元410年,卒于公元486年燕国蓟人。祖视,父儒,并仕暮容为通宦。恒耽勤读诵,研综经籍,多所博闻。自周以降,暨于魏世,帝王传代之由,贵臣升降之绪,皆撰录品第,商略是非,号曰《略注》,合百余篇。好事者览之,咸以为善焉。安贫乐道,不以屡空改操。征为中书博士。久之,出为幽州别驾。廉贞寡欲,不营资产,衣食至常不足,妻子不免饥寒。后拜著作佐郎,迁秘书丞。时高允为监,河间邢祜、北平阳嘏、河东裴定、广平程骏、金城赵元顺等为著作佐郎,虽才学互有短长,然俱为称职,并号长者。允每称博通经籍无过恒也。恒即刘彧将军王玄谟舅子。恒三子,并不率父业,好酒自弃。恒常忿其世衰,植杖巡舍侧岗而哭,不为营事婚宦,任意官娶,故仕聘浊碎,不得及其门流。恒妇弟邓宗庆及外生孙玄明等每以为言。恒曰:“此辈会是衰顿,何烦劳我。”乃别构精卢,并置经籍于其中,一奴自给,妻子莫得而往,酒食亦不与同。时有珍美,呼时老东安公刁雍等共饮啖之,家人无得尝焉。太和十年(486),以恒为秘书令,而恒固请为郡,未授而卒,时年七十六。赠平东将军、幽州刺史、都昌侯(今山东昌乐),谥曰康。 (来源于平恒传)

平寿昌:平恒子,太和初(328年),秘书令史。稍迁荆州征虏府录事参军。

平雅:州秀才,与沙门法秀谋反,伏诛。(来源于平季传)

平延:后魏安平太守(今安平县,河北省衡水市下辖县)秦州刺史(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新昌侯(今河北卢龙)(来源于唐偃师令碑)。

平季 :字稚穆,燕国蓟人。祖济,武威太守。父雅,州秀才,与沙门法秀谋反,伏诛。季坐腐刑,入事宫掖。久之,除小黄门,以忤旨出为潞县令,不拜。仍除奉朝请。灵太后反政,授宁朔将军、长水校尉,领黄门令。转前军将军、中给事中。时四方多事,太后每令季出使于外。
后慰劳西军,还至潼关,华州羌人舜明等据险作逆,都督姜道明不能进讨。会舜明遣十余人诈降入道明军。阙遂散。
出为新兴太守(今新兴县是广东省云浮市下辖的一个县)。肃宗崩,与尔朱荣等议立庄帝。庄帝即位,起拜平北将军、肆州刺史。寻除抚军将军、中侍中。以参谋之勋,封元城县开国侯(今河北大名城区),食邑七百户。仍加金紫光禄大夫、幽州大中正,寻摄燕、安、平、营中正。前废帝以为车骑将军、右光禄大夫,中侍中如故。永熙中,加骠骑将军。季遇疾,诏遣使存问。三年九月卒。天平初,赠使持节、都督幽燕安平四州诸军事、仪同三司、幽州刺史,中侍中、将军、侯如故。初季以兄叔良为。袭季爵。卒。子世胄,袭。齐受禅,例降。(来源于平季传)
平  胜:安州刺史侍中襄城贞侯。(来源于唐偃师令碑及平鉴传)。

平鉴:字明达,燕郡蓟人(今北京市大兴区)。父胜,安州刺史。鉴少聪敏,颇有志力。受学于徐遵明,不为章句,虽崇儒业,而有豪侠气。孝昌末,盗贼蜂起,见天下将乱,乃之洛阳,与慕容俨骑马为友。鉴性巧,夜则胡画,以供衣食。谓其宗亲曰:“运有污隆,乱极则治。并州戎马之地,尔朱王命世之雄,杖义建旗,奉辞问罪,劳忠竭力,今也其时。”遂相率奔尔朱荣于晋阳,因陈静乱安民之策。荣大奇之,即署参军前锋,从平、巩、密,每阵先登。除抚军、襄州刺史。

高祖起义信都,鉴自归。高祖谓鉴曰:“日者皇纲中弛,公已早竭忠诚。今尔朱披猖,又能去逆从善。摇落之时,方识松筠。”即启授征西。怀州刺史。

鉴奏请于州西故轵道筑城以防遏西寇,朝廷从之。寻而西魏来攻。是时新筑之城,粮仗未集,旧来乏水,众情大惧。南门内有一井,随汲即竭。鉴乃具衣冠俯井而祝,至旦有井泉涌溢,合城取之。魏师败还,以功进位开府仪同三司。

时和士开以佞幸势倾朝列,令人求鉴爱妾刘氏,鉴即送之。仍谓人曰:“老公失阿刘,与死何异。要自为身作计,不得不然。”由是除齐州刺史。鉴历牧八州,再临怀州,所在为吏所思,立碑颂德。入为都官尚书令。(来源于平鉴传)

平子敬:平鉴子,北齐秘书郎中,西平公、周司右上士,隋开皇中,为晋州行参军、随 ( 今作“隋” ) 左虞侯长史、摄汉中府长史,为并州总管秦王所杀。(来源于唐偃师令碑)

平真客:字聃襄,生于开皇六年 (586 年 )。平子敬子,四岁而孤,贞观十五年 (641 年 ) 除齐州祝阿县令,永徽元年 (650 年 ) 去官,永徽二年 (651 年 ) 授雍 州司兵参军,在治理河道方面做出了比较显著的政绩,永徽六年 (655 年 ) 担任偃师县令,为政勤勉,下车布政不俣终日仰偱良之风修卓君之化可以齐家 事以躬亲。永徽六年(655 年 ) 八月十七日卒于官舍,终年 69 岁。长寿二年(693 年 )十月十七日改窆 于卫县菀桥西北原(今鹤 壁市大赉店村)。平真客有四子,分别是鄄城县主簿贞吉、朝散郎贞敏、司门郎中贞昚 ,可能是其某一个时期用过的名字、丹徒县丞贞范。其中季子贞昚,又称“平元昚” (来源于唐偃师令碑)

平贞吉:平真客长子,鄄城县主簿(今山东省菏泽市鄄城镇)。(来源于唐偃师令碑)

平贞敏:平真客次子,朝散郎。(来源于唐偃师令碑)

平贞范:平真客幼子丹徒县丞(江苏省西南部,环绕镇江市区)。(来源于唐偃师令碑)

平贞昚:字密,一字间从,燕国蓟人,偃师令直容(平真客)之叔子(平真客三子)。始以司成馆进士补卢州慎县尉,转冀州大都督府曲沃县尉,换晋州洪洞县主簿。北平阳道昕,徙雍州新丰县尉(今陕西西安临潼区),检点判官,差卒选校,小大推允。休议登闻,擢监察御史里行,奉使黔中监选。平贞昚与大理正王守一,於、河、兰、鄯四州,推获僦籴王希古、卢种、王诞,其徒二千馀人,正处其罪,爰得我直。授监察御史,内难去职,居丧过毁,死孝贻忧。

光宅初,肇建两台,分典百郡,服阙,授右台监察御史,巡察河南,澄清郡邑,贤弊罪,能执其中。类功最,加两阶,拜右肃政殿中侍御史。郎官法天,古难其选,具美斯在,再拜司勋员外郎。永昌中,遭凶党纲罗,为周兴所奏,贬温州固安令。州特举清白,改鸿州栎阳令(今陕西省西安市阎良区武屯镇关庄与御宝村之间)。邑多猾人,屡宰败驾,平贞昚威简有素,诚结无欺,率是而行,人用不扰,狱犴自静,狼戾反悫。诏书嘉誉,加朝散大夫。又罗密徒贝锦,为河内所鞠,降括州员外司仓,寻而事白,进吉州司马,神龙中兴,官反旧政。穷鳞沛而纵壑,堕羽翼而顺风,拜司门郎中兼卫王司马。无何,正除卫王司马,拜太子左庶子。以节愍之祸,出为涪州刺史(今重庆市涪陵区中心),未往,又转卢州司马(今湖南泸溪)。致仕久之,景龙中复起左谕德兼荣文馆学士。诏曰:「平贞昚缙绅书彦,操履清淳,令誉播於始终,嘉绩宣於中外。储闱谕论,雅望尤高,宜申朝典,俾加徽服。可银青光禄大夫。」又摄詹事东都留守,拜常州刺史,居岁馀,优诏致仕。享年八十,先天元年仲冬,薨於河南之正平里第(今洛阳)。遗令近地便葬,敛以终服。开元二年,冬卜葬於伊阙之西,夫人河东县君柳氏(故治在今山西永济县驻地西北二十八里蒲州老城)。

平贞昚出入四朝,历官二十。其进也。皆择能录勤,惟德是与;其退也,必含垢受屈,在涅不淄:子文之量,从可知矣。凡撰《淳孝》、《友悌》传各一篇,以匡储后;撰《先君亲友传》十卷,以笃故旧;撰《家谱》、《家志》各十卷,以明系本;撰《河南巡察记》十卷,以辨风俗:非通理博物,立诚锡类,其孰能见志以著书,因事以设诫,若斯之盛也!有文集十卷行於代。初公侍祠清庙,有髦士之宜,而先考偃师赠蒲州长史。自祖考三叶,茔无碑记,平贞昚谘诸通儒,而追建铭碣,幽赵之士,以为美谈。夫为子则颂德以尊祖,饰终以荣亲,孝之大也;为臣则不枉毫发以顾私,不避豺狼以挠法,忠之至也;洁志则利不涉口,欲不萌心,清之源也;履道则不俯眉以悦势,不屈色以苟容,正之方也。少子授,八分之妙,独善当时,平贞昚平日惠爱,故存之刊刻。

词曰:峨峨淑德,克生休命。履孝蹈忠,含清体正。如玉之洁,如金之镜。高明洵美,学以涧之。官方正事,静以镇之。严严宪庥,公三峻之。赫赫储宫,公三训之。道有行废,时有泰否。三入三出,无愠无喜。鼓缶而歌,悬车致仕。全归葬俭,允也君子。西山幽幽,东川悠悠。云过坟阙,风薄松楸。人亡道存,荣往哀留。贻世作则,行归於周。(来源于常州刺史平公神道碑)

平授:唐燕国蓟(今河北蓟县)人。贞眘少子。八分之妙,独善当时。(来源于常州刺史平碑)

平昌:唐朝代宗时为湖南观察使,衡州人。

平定:明朝济宁指挥  滁人。(来源于无锡平氏谱)

平显:字仲微,钱塘人(今浙江杭州)。著名明朝才子。博学多闻,诗文皆有典则,尝知滕县,谪云南。黔国公沐英重其才,辟为教读卒。著有诗集《松雨轩集》八卷。

平安:明朝著名将领,勇敢而善于领兵打仗,立有军功,但后来又打了败仗,被俘,敌方没杀他,后来平安还是自杀了。(来源于无锡平氏谱)

平思忠,字尔中,江苏吴江人,明代永乐年间,为礼部主客司主事,陕西左参政,

平步青(1832-1896),字景荪,浙江山阴(今绍兴)人,同治元年(1862)进士,清藏书家。曾主江苏宿迁书院讲席,历官江西粮道,并署布政使后辞职。藏书至二万卷,多予校订斠补。考证古义订补经籍以撰《四部考》,凡百余种。著有《霞外攟屑》十卷,是清代著名笔记之一。

平源(?-1852),清官吏。字沛霖。顺天大兴(今北京)籍。浙江山阴(今绍兴)人,初为吏员,升典史。咸丰二年,署安徽怀宁县典史,被太平军杀死.

平翰:浙江山阴人,清书法家。

平元:字于衡,河南汝州夏店人,清崴贡,年五十二岁例授崴进士。春秋时属晋,为晋国封邑,始称泫氏城。《竹书纪年》曰:周威烈王七年,赵浣城泫氏(赵浣修筑泫氏城),即在于此。

平士英,赠怀远将军(壶关县志)

平世清,平士英子,赠怀远将军(壶关县志)

平谐,平世清子。广西阳江所千总、迁江南大衛守备(壶关县志)

战国时泫氏改为长平邑,周安王二十六年(前376年),韩、赵、魏三家分晋,长平邑隶属于韩。周赧王三十五年(前280年),秦白起伐赵,取代光狼城《括地志》云:光狼城在泽州高平县西(今山西高平市城西)。五十三年(前262年),秦将白起伐赵,冯亭为联赵抗秦,即献上党17城于赵,长平地为赵所有。五十五年,秦、赵于长平邑(今高平市西北)爆发长平之战,后为秦所据。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