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刚日记》原本。

平刚先生旧照。

平刚先生生前使用的烟盒。

平刚先生印章。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郑文丰 文/图

  获赠装满一纸箱的“贵州文库”版《平刚日记》后,八十一岁的平明亮特意过了一下秤:八十余斤;又细细清点了一番:一百一十四册,分装八函;线装影印稿本,开本比原件大些。平明亮是平刚先生(一八七六年-一九五一年)的孙子,他说:“祖父的日记手稿,当年装在一个红漆木箱中。手稿原件现藏于贵州省博物馆,父亲平必祥于一九六〇年捐献。”

  一九六〇年,平明亮十七岁。“年轻时,不具备阅读先祖日记的能力;有心了解先世情况时,日记已成文物。”他说,幸而《平刚日记》列入《贵州文库》影印出版,翻阅时有如看一部电视连续剧,看见了祖父的喜怒哀乐,以及背后的生活日常、家事国事。

  “平刚先生生前系同盟会会员,为清末、民国贵州政坛重要人物,不平凡的阅历、身份、地位,决定了其日记对全国、对贵州而言,都具有不可忽视的文献价值。”文史专家、《贵州文库》副总纂王尧礼说。在他看来,《贵州文库》的特色之一,即是收录出版了大批日记,《贵州文库》(二期)影印出版的《平刚日记》与《贵州文库》(一期)出版的《笋香室日记》《蟫香馆使黔日记》《乐嘉荃日记》等,都极大丰富了近现代贵州史研究的文献宝库。

  王尧礼为《平刚日记》撰写的三万七千字前言,细数了该日记的价值所在。概而言之,日记起于民国三年(一九一四年)八月十三日(甲寅六月二十二日),迄于一九五一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其前是否有日记,不得而知,其间也颇有阙记、佚失……平刚流亡日本十年,于民国十年回到贵阳,从此直至逝世,再未离开。从民国十年至二十四年间,经历了袁祖铭、唐继虞、刘显潜、彭汉章、周西成、毛光翔、王家烈等军阀的统治,所存日记中,可资历史研究者不少。

  家事:“博闻广识,遗恨未窥马列书”

  “祖父平刚是青岩馀庆堡(今歪脚寨)人,但生于贵阳城中抚牌坊本宅。”平明亮说,青岩馀庆堡是贵州平氏最早的落脚点。明嘉靖五年(一五二六年),平氏入黔始祖国霖公一家,因“调北填南”由安徽省休宁县平家湾迁入贵州省青岩馀庆堡居住。据《平氏宗谱》记载,国霖公是明朝功臣之后嗣,祖先平世臣在明朝建文皇帝时期,任都督大元帅。平世臣有六子,其中有五翰院、一中书。当时有童谚曰:“一门五翰林,中书又一人,不读书万卷,怎得上青云。”可谓名门世家,显赫一时。

  一九二七年,平氏入黔八世祖平刚主持编修“平氏宗谱”,梳理出平氏字派二十字:“履正必明通,传家世德崇,孝友仁之本,国天先文中。”平刚即“正”字辈,本名平正治。其父平履安(字敬斋)、母亲车氏。

  据平明亮介绍,平敬斋先业农,后做贩盐、贩糖生意,但都不能解决家用,后改做帽业,家中的困难才稍许缓解,于是得以在贵阳城内抚牌坊置下房产。抚牌坊即今省府路,清代贵州巡抚衙门位于此街,门前抚牌坊上书“抚驭全黔”四字,石制,为街上的标志性建筑,老百姓便将这条街叫抚牌坊。车氏则世代为贵阳南乡的望族,祖先多以武功显赫当世,“正因为如此,平刚的母亲车夫人身体强健,十六岁时,只身一人挥舞木棍打跑强盗。”在平明亮看来,祖父平刚一生的性格,受其母亲影响较深。

  平刚八岁入私塾,在母亲的督促下潜心向学,十五岁开始学习八股文,光绪二十三年(一八九七年)考取秀才。次年“戊戌变法”,维新思想广泛传播,维新成为一时的主流;平刚却接受了孙中山革命思想,此后不论是留学日本,还是归国从事辛亥革命等重大事件,其理念均一以贯之。

  一九一三年,试图通过议会、政党内阁以制约袁世凯的宋教仁遇刺,宣告一场政治实验的失败,革命党人纷纷南下。同年,孙中山发起“二次革命”失败。当时,平刚之妻陈奋飞有杜姓姨母家在安徽青阳县杜村。一九一四年平刚夫妇前去杜村隐居,现存《平刚日记》即始于此时。在杜村三年,发生了袁世凯复辟帝制、解散国会、篡改《临时约法》之事,梁启超策动滇黔两省武装讨伐,各省先后响应,袁氏绝望而死。章太炎因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而被袁氏幽囚于北京三年,直至黎元洪继任大总统才得以恢复自由。平刚得讯,亲赴北京护送其师章太炎南归上海,自此结束隐居生涯复出。至一九二一年,他因父母年龄皆七十以上,家中无人奉养回到贵阳,自此留在黔地,远离中心。

  “很多人不相信平刚是出于孝心回到家乡的,但事实确实如此。”平明亮说,祖父归黔后,租住在两广会馆。两广会馆建于光绪元年(一八七五年)。据柴晓莲先生撰写、连载于一九三八、一九三九年《贵州文献季刊》上的《贵州名胜考略》所载:“两广会馆,两广寓客所筑,园林为各会馆冠。张灯醵饮,碧纱如烟,倚槛适凉,红蕖照水。清末人士游晏,盛极一时。民国后以赁省立医院。数年他迁,遂常驻军,非夫昔观矣。”包家吉的《滇游日记》及《郘亭遗诗》均有游赏两广会馆亭园的诗文,可资佐证。新中国成立前后,正馆部分为贵阳医学院租用,设附属医院。会馆亭园部分,建立两广中学(贵阳三中前身),虽已看不到花草,池沼也填为平地,但亭、台、楼、阁等古老建筑还有残存。

  平刚在两广会馆的寓所,人称“平公馆”,与贵阳三中一墙之隔。居住至一九五一年去世,平公馆并为“六洞街小学”。平刚的千人追悼会在贵阳三中举行,备极哀荣。其故友周素园送有挽联:“见义勇为,当年曾佐孙黄阵;博闻广识,遗恨未窥马列书。”“送葬时,千人将祖父的棺椁送至大营坡墓地,和曾祖父平敬斋葬于一地。”平明亮说。

  在平明亮的记忆中,祖父平刚会带他出席一些活动。一次是前往位于金沙街的省参议会开会,“议员们开会,祖父抽烟。轮到祖父发言,说话慢条斯理、不急不慢”;一次是赴“赖茅”创始人赖永初宴请,“祖父在前面走,我穿着烂垮垮的衣服跟在后面。门卫不知,见我穿得破烂不让我进,祖父说:这是我家孙子……”当然,他记忆中最多的,还是祖父在家读书的场景,“祖父的卧室,一边是花园,一边是书房,居家时多数时间都消磨在这三处。”

  平刚的藏书造有目录,称之为《嘘云室存书杂目》。一九五二年,平明亮的父亲平必祥将藏书捐赠给贵州省图书馆,“运了十板车”。据省图存档资料:“现有档案中存有手写统计记载,当时写有收据,共收存统计六柜二十八箱,共计五千八百零五册。经图书馆查考《嘘云室存书杂目》记载册数计算,全部图书六百二十八号共约六千九百册(还有《五洲列国志汇》及《十三经注疏》一部注明有缺未记册数无法准确统计,只能参照估算)。”

  省图书馆还留存有平必祥的捐书字据:“我父平刚,生前遗书多系经、史、子、集及佛经。因房屋迁让,无处存放,自觉自愿交让组织保存。惟我家庭处境万分窘迫,欲请酌量照顾。”落款时间为一九五二年九月十二日。平明亮回忆说,民国时期,父亲平必祥先在息烽县做特派员,后经李烈钧介绍调回贵阳从事盐务工作;祖父去世后,全家经济拮据,父亲在南明煤矿场挖煤;一九五三年经周素园介绍调入贵州省文史馆,从事收发、会计及图书管理工作。“当时的省文史馆位于虎门巷,同时也是周素园居所。我时常前去读书,看书时,时常会听到旁边天主教堂的钟声响起。”平明亮说。

  国事:

  “贵州首先接受孙中山先生路线第一人”

  在平刚的诸多形象中,最广为人知的是其一九〇四年的“剪辫”之举,他也因此被誉为“贵州剪辫第一人”。

  平刚“剪辫”之举,早有征兆。一八九四年甲午海战,清廷战败于日本,举国震动;其后至一八九八年戊戌变法间,国人力图改变现状,长江一带形成两条路线:一曰维新,一曰革命。前者是广东人康有为等所提倡,出于稳健目的,旨在保存清室,缓慢改革。后者即为孙中山先生提倡,力主推翻清朝,创立民国。根据平刚晚年的回忆,当时在贵州还是以维新为主流,“一般人皆以保皇维新,不犯危险,颇受康有为路线的影响。”年仅二十二岁的平刚却认为“非革命不足以收真正功效”,成为“贵州首先接受孙中山先生路线第一人”。

  及至一九〇四年,正逢慈禧太后七十寿辰,全国各地筹备庆祝活动。贵阳城的官绅也不例外,在城内主要大街上搭建了“万寿台”数座。平刚目睹清廷不顾国势危机、民不聊生,仍在粉饰太平之举,愤而剪去了清朝入关二百多年以来人人头上的发辫,又作讽刺联语张贴于“万寿台”侧,上联:“东望日本西望意,卅年来人皆进化。”下联:“北惩俄罗南戒党,七旬后我亦维新。”平刚的剪辫和作对联之举,在当时普通民众看来尚且是“大逆不道”,自然也不为官府所容。

  一九〇五年,平刚出走日本留学。回过头来看,此举为贵州辛亥革命的前奏。王尧礼在《平刚日记》前言中提供了一个例证:一九四八年十一月四日“辛亥光复纪念日”,平刚在纪念会上发表“贵州光复史实”演讲,演讲回顾了贵州反清革命的兴起与发展、辛亥革命的前后经过,其中言革命的兴起云:“我出走日本,是因为慈禧太后七十大寿,我作一副对联以讽之,政府下令缉拿,乃不得不走避。当时在贵州信奉总理革命主张者,仅我一人,换言之,贵州的革命就是我一人的革命。”待平刚离黔赴日,黔地方有张忞、蒲劭光、彭明之三人响应;至一九〇七年,贵州始由张百麟发起组织自治学社。

  平刚东渡日本还有一段插曲。由于行动仓促,他出境前并未办有护照等手续。据平刚本人回忆,当时他乘船抵达长崎,日警索取护照,并告之“如无护照,即不允登陆”。平刚立刻急中生智,答复日警:“你们日本伊藤博文从前革命反对德川政府,被迫逃到荷兰,在荷兰船上伪装伙夫,难道也有政府的护照吗?我是反对清政府的革命分子,他们如何肯给我护照呢?”不料日警竟被平刚这番言语所打动,破例让他登陆。

  平刚到日本之后选择了学习法律,并于一九〇五年加入同盟会,为最初的会员之一。在此期间,平刚时常在同盟会刊物《民报》上发表文章,章炳麟(号太炎)为《民报》编政。章氏在报社讲学,平刚也是听讲者之一,成为章门弟子;平刚虽在日本,却与张百麟、乐嘉藻(字采臣、彩澄)、周培艺(字澍园、素园)等有书信往还。在平刚影响下,自治学社的宗旨由改良转向革命。一九〇八年,经平刚介绍,贵州自治学社加入同盟会,孙中山委派平刚为贵州盟长,即贵州同盟分会主持人。为避免清廷注意,仍保留自治学社之名,以便活动。一九一〇年,平刚返回贵州,与张百麟商量整顿贵州革命力量,预备起事。随着一九一一年武昌起义、云南独立,贵州自治学社领导的贵州辛亥革命于当年十一月三日起事,次日大汉贵州军政府成立。

  “军政府由都督、行政厅、枢密院三部分组成,都督管军事,行政厅管行政,枢密院指导民政,又设立法院,负责各种政令、律令的审批。运行中,枢密院实际成了军政府的核心,张百麟任院长,任可澄(字志清)任副院长,平刚、乐嘉藻等人任枢密员,起草《大汉军政府三个月期间之约章》。”王尧礼介绍。三个月后,以任可澄为首的“维新派”贵州宪政预备会联合兴义团练头目刘显世发动政变,引滇军入黔“代定黔乱”,颠覆贵州军政府。革命党人走死流亡。

  此后,平刚不论是出黔还是入黔、隐居或是复出,他都在护法运动、护国运动等重大历史事件中,践行着革命的理念。一九二一年以后,平刚返黔居,“经历了任可澄与卢焘的过渡时期,兴义系、滇系、桐梓系几派军阀与国民政府的统治,其间又爆发了抗日战争、国共内战等重大事件,平刚担任省政府顾问,镇宁、古蔺、赤水三县知事,贵州省高等审判厅厅长,国民党贵州省党部执行委员、党务指导委员会委员,省临时参议会议长,省参议会议长等职,为国民党在贵州的组织建设,为匡正政府过失、举劾贪墨残暴与失职渎职官吏、反映民间疾苦与冤狱等作了不懈努力。”王尧礼说。

  王尧礼说,平刚一生亲历诸多重大事件,与当年省内外的众多风云人物交游,这些在《平刚日记》中多有体现,值得一提的有“建议创建国民党的军官讲习所”及“‘黔南事变’保护贵阳城”。

  “众所周知,黄埔军校是孙中山在一九二四年创办的,但实际上早在六年前,平刚就向孙先生提出创办军校的建议了。”王尧礼援引一九三一年一月三日《平刚日记》:“……即如现今之中央政府得受此成功之赐,究而论之,仍不外予于民纪六年在黄埔时曾向总理建白,非自设军官讲习所练一般党中军官生不可。当时谓若以粤中财赋自练六师,推而至桂,更练四师,共得十师同志军,方可有为也。是时有不以予言为然者,谓予言乃督军思想,不从。至十二年,予重游广州,见总理为一般军人所挟,仍持此议,总理始有悔意。”后来,孙中山创建黄埔军校,五年后国民革命军北伐成功,打倒了北洋军阀,可见创办军校、建立党军的见效之快、作用之大。无怪乎平氏说如果民国六年孙中山能从其议,可以目睹北伐胜利。

  王尧礼说,“平刚最早向孙中山建议创办军校、建立党军,不见于他处记载。”而《平刚日记》首次披露,足见其价值所在。

  一九四四年“黔南事变”时,平刚严厉指责军队高级将领守土无能,坚决反对“焦土抗战”,保住了贵阳城,最为时人与后代称道。王尧礼介绍,当年日军为“打通大陆交通线”,从中原大举南下,连陷长沙、常德、衡阳、桂林诸城,进入广西;十一、十二月之交,日军三四千人由广西北窜贵州南部独山、荔波、丹寨、都匀数县,兵锋所及,守军一触即溃,仓皇焚烧独山、荔波、都匀三城,贵阳危急,陪都震动。“重庆统帅部命汤恩伯入黔御敌,旋又令黔籍中央大员何应钦前来指挥军事,张道藩、谷正伦、谷正纲来负责宣传鼓动、民众组织、难民救济等事。军事当局决定省府迁毕节,官民疏散,焚烧贵阳城,军队退守鸭池河、乌江一线。刚起而抗议,愤怒抨击当局的仓皇失措、高级将领御敌无能。”他说,《平刚日记》记录了平刚的抗议与贵阳城的荒乱状况,是稀有的史料。

  平刚先生的遗物

  平刚先生的遗物中,以藏书和手稿为主,其中《平刚日记》尤为重要。《平刚日记》又叫《绍璜日记》或《少璜日记》,共一百一十四本,分红、蓝格本两式:红格本式八本,每本九十页,每页九行,每行约十七、八个字;蓝格本式一百〇六本,每本九十八页,每页八行,每行约三十一、二个字。其中首本封面左上角纵书标题《得天过天》,书的下端印有《德源长》三个字。书的中上端横书“一九一四年”,右上侧纵书甲寅年六月二十二日起、十一月四日止。右下侧纵书《且过斋居士记》。其余每本均直书农历、横书公历。

  平刚先生生前曾有意焚毁《平刚日记》。一九三五年二月二十二日日记载:“当代伟人为予所执其病而指责者,随处皆有,将来难免不为人憎恶。故予意若临死时,须先将日记等焚去。”该日记手稿有赖其子平必祥保留并捐献,避过劫火幸而存世。

  平刚印章,系汉白玉雕刻成。印面为正方形,边长为1.7厘米,阴刻楷体篆文“平刚之印”四字,印柱为两级梯形,高为1.2厘米。使用时间大约为一九三七年至一九五一年逝世止。此外,平明亮家尚收藏有平刚生前使用的烟盒、豹皮各一,《平刚文录》一册。




《平刚日记》

平刚 著

出版时间:2023年

定价:43000元

责任编辑:杨抒婕


内容介绍

    《平刚日记》,线装影印稿本一百一十四册,分装八函。原件藏于贵州省博物馆,一九六〇年为平刚嗣子平必祥(字应升,乳名小应)捐献。日记起于民国三年(一九一四)八月十三日(甲寅六月二十二日),迄于一九五一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其前是否有日记,不得而知,其间也颇有阙记、佚失。平刚生前系同盟会会员,清末、民国贵州政坛重要人物,其日记自有重要文献价值。平刚流亡日本十年,于民国九年回到贵阳,从此直至逝世,再未离开。从十年至二十四年的十四五年间,经历了袁祖铭、唐继虞、刘显潜、彭汉章、周西成、毛光翔、王家烈等军阀的统治,所存日记中,可资历史研究者不少。《贵州文史丛刊》(季刊)一九八二年第二期至一九八五年第四期连载严平、张宗屏整理之节选本,然颇多移花接木、削足适履,甚至改动原文,虽是不得已而为之,已非文献原貌,于历史研究并无大用。今列入《贵州文库》影印出版,理所应当。


作者介绍

    平刚(一八七八—一九五一),字绍璜,又作少璜,清贵阳府贵筑县青岩馀庆堡(今名歪脚寨)人,光绪四年(一八七八)生于贵阳城中抚牌坊本宅。八岁入塾,二十岁为诸生。与张忞(云浦)、乐嘉藻(采澄)、蒲藏锋(劭光)、彭述文(明之)、周培艺(素园)等贵州先进分子交往,深受他们的影响。慈禧太后七十寿辰,举国奉命庆祝,平刚愤而剪发,又作联以讥刺,遂不见容于官府,乃于次年出走日本。孙中山成立同盟会,平刚为最初的会员之一,担任总会干事,被任命为贵州支部长,并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任事。民国九年(一九二九),平刚返回贵州。居乡二十年,经历了任可澄与卢焘的过渡时期,兴义系、滇系、桐梓系几派军阀与国民政府的统治,又亲历抗日战争、国共内战等重大事件。平刚先后担任省政府顾问,镇宁、古蔺、赤水三县知事,贵州省高等审判厅厅长,国民党贵州省党部执行委员、党务指导委员会委员,省临时参议会议长,省参议会议长等职,为国民党在贵州的组织建设,为匡正政府过失、举劾贪墨残暴与失职渎职官吏、反映民间疾苦与冤狱等作了不懈努力。民国三十八年(一九四九)十一月中旬,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贵阳,省人民政府成立,平刚受命任省政府委员。一九五一年底,平刚逝世,享年七十有四,葬于城北大营坡天主教墓地。平刚著述,日记之外,还有《感遇集》两册、《贵州革命先烈事略》、《六十自述》、《平刚文录》第一册。


《贵州文库》项目简介

    《贵州文库》是收录和整理贵州古近代历史文献(包括少数民族文献)的大型丛书。该项目旨在系统发掘贵州历史文化资源,通过顶层设计和规划,形成贵州历史文献的经典集成,以推进贵州优秀文化的广泛传播,推动多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贵州文库》收录时限自今贵州省境有文献始,至公元一九四九年九月三十日止;所收文献分为汉文文献和少数民族文献两大类,前者包括贵州籍人士的著述与客籍人士关乎贵州的著述,后者包括用少数民族文字记载的文献、用汉文记载的少数民族文献和少数民族口传文献。《贵州文库》的编辑出版,是贵州文化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工程,它将为提升贵州文化自觉自信奠定坚实的文献基础,将为实现贵州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作出贡献。



点赞(1)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