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文生在公园练习舞蹈。(记者 陈旭东 摄)
平文生在指导中老年人跳芭蕾舞。(记者 陈旭东 摄)
“舞之初,在于师;舞之长,在于恒;舞之美,在于心;舞之颠,在于魂。”这是平文生老师最喜欢的一句话,他将这句话书写出来,挂在家里,用于鞭策自己的舞蹈人生。
4月3日早晨,我们见到平文生,他笑脸盈盈,体态优美,脸上架着一副颇具文艺气息的眼镜,丝毫看不出他已经75岁。“我每天的生活就是跳舞,其他什么事情都不管。”平文生笑着对我们说。平文生就是这样活在自己的舞蹈世界,从十四岁跳到现在,可以说他的人生就是一支优美的舞蹈,有起落有高潮,但始终优雅动人。
从小热爱文艺,十四岁进了歌舞团
平文生出生于1944年,陕西人,曾任湘潭市歌舞剧团副团长、湘潭市舞蹈家协会主席,现任市舞协荣誉主席、湖南省舞蹈教育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北京舞蹈学院考级学院高级教师、考试官。
说起坎坷的儿时经历,平老师告诉记者,他的父亲是一名出自黄埔军校四期的国民党高级军官。儿时,父亲因战乱辗转多地,母亲曾独自带着他们四姊妹到香港躲难,后回到长沙生活。母亲靠在小店做会计养活他们四姊妹。因政治身份原因,父亲直到1976年才回来和他们团聚。“近30年未见父亲,我们都不认识他的样子,去火车站接他时逢人就问,‘您是不是姓平?’最后还是被我舅舅认出来的。”平文生说。
“小时候的日子虽苦,但是我们几姊妹都喜欢文艺。”平文生开始谈自己的文艺生涯。1959年1月,长沙市歌舞团成立,在读高一的他因为突出的舞蹈表现力,被挑选到歌舞团,开始走上舞蹈之路。去歌舞团工作意味着马上要放弃学业,去还是不去,他和几个同时被挑选上的同学站在下着大雪的长沙街头犯难了。但在当时,一个政治出身“不好”的人,没有选择,年仅十四五岁的他们走上了舞蹈工作岗位。
爱上雨湖边的柳树,从此与湘潭结缘
在歌舞团工作了两年不到,碰上歌舞团裁员,把当时认为“出身不好”的演员全部清退了。一位老艺人很同情这个被清退的好苗子,他向原湘潭市文化局艺术科科长丁建军推荐了平文生。丁科长将平文生带到了湘潭的雨湖公园。雨湖公园垂柳依依、湖面如镜,十六岁的平文生被这幅美景彻底吸引住了。科长问他:“你愿不愿意留在湘潭工作?”平文生连连点头。
来到湘潭,平文生没有被安排到歌舞团,而是到了花鼓戏团。他不会唱戏,也就只能在戏团里搬搬道具、拉拉幕布,做些杂活。经常看着花鼓戏团的演员们排练节目。后来,大演员们在排练的时候,他就带着一帮小演员们在另一旁排练。这些小演员们也就比他小一两岁。大人们排什么戏,他就效仿着给小演员们也排什么戏。排出来的戏竟然像模像样,还成功地进行了演出。花鼓戏团的领导发觉这孩子天赋不错,便开始让他当演员。
“我的舞蹈生涯正式开始,是排样板戏《白毛女》。”平文生说。当时湖南有个民族芭蕾舞剧《白毛女》非常叫座,湘潭派了一个小组去长沙学习这个剧目,平文生就在其中负责舞蹈部分的学习。他连看了四场,一边看一边写写画画地记录,“跳、转、停止……”一张张白纸上,满是只有他自己才认识的符号和文字。
回到湘潭后,凭着对舞蹈的灵感和记忆,一个人编排喜儿、杨白劳、王大春等所有角色,他将这个有160人参演的大型芭蕾舞剧《白毛女》终于编排出来。所有人都惊叹他对舞蹈动作的超强记忆力。这个舞剧在湘潭演出了90余场,还被省里调去长沙红色剧院演出。“场场都是人气爆满,到高潮部分很多观众都站起来鼓掌。”说起《白毛女》舞剧现场的氛围,平文生很是得意。
再回歌舞团,舞蹈人生放光彩
1969年,平文生碰上了第一批下乡,他下放到了攸县桃水的老君潭公社。到了农村,很多人感到不适应,他反而异常开心,在这片开阔的土地上,他嗅到了一股自由的空气。城市里的压力和沉闷,在这里可以尽情释放。他紧扣时代,编舞蹈,写对口词,排节目,深受好评。在农村一直呆到大家都早已回城,他才意识到要回家了。
可回到湘潭并没有如愿干上文艺工作,而是到了皮件厂工作。这段时期,是他觉得最无聊惨淡的时期,因为与他热爱的文艺工作毫无关系了。晚上上夜班,白天闲来无事,他受邀帮湘钢编排舞蹈《白毛女》。因为出色的舞蹈编排和演出,“平文生”的名字被一位市领导记住,并要求他回歌舞团工作。1972年,他再次回到热爱的工作岗位,虽然深感压力,但他总认为:“只要我想干的事情,就一定能干成。”
到歌舞团后,他编排了《红色娘子军》《纺织女工》等经典舞剧,排出来的节目在雨湖香花园演出,观众总是挤满剧场,后排的总要把脚踮得老高才能看到。一时间,平文生成了炙手可热的文艺人才。
1986年,湖南省第六届运动会在湘潭市体育中心举行,已经调到湘潭市群众艺术馆工作的平文生担任了开幕式上大型团体操《芙蓉映日》的执行导演,八千余人参演,开创了我省首例大型团体舞的编创先河,获各界好评,市政府给予记大功奖励。次年,湖南省首届洞庭之春艺术节,他一口气排了三个节目,《芙蓉情》《月下情》《快乐清扫工》全部入选,并抱回一个一等奖和一个三等奖。这些成绩在竞争激烈的省级艺术节中,来之不易。平文生还担任了1999年举行的湖南省第三届青年运动会开幕式大型文艺表演的总导演。平文生多次被市政府记功奖励,并且在全国、全省的各级赛事中屡屡获奖。
退休后,潜心舞蹈教学
2003年,平文生退休的第二天,他的舞蹈学校开张了。他不懂招生,但报名学生却出乎意料的多,大家都是慕名前来学习舞蹈,第一批学员有500多人。
早在九十年代,平文生被北京舞蹈学院聘为高级教师。2003年成为舞蹈考级的第一批考试官,代表北舞到全国各地培训老师。他的教学不是简单的教会动作,他总是让学生懂得该怎样跳、为什么这样跳,让学生理解舞蹈的气、韵、神。遇到家庭困难的好苗子,他尽力培养,不收一分钱学费,如今在浙江歌舞剧院的刘坤就是其中一名,去年还特地回到湘潭看望恩师。
平文生在教学上得到过中国舞蹈研究所以及北舞几位老师的指导。中国舞蹈研究所所长资华筠曾邀请他到北京参加舞蹈生态学课题的学习和研究。他也写下过多篇舞蹈研究的论文。他说:“舞蹈是一种文化,也是对一个人的素质、心理、体态、外形等全方位塑造的一门艺术。”如今,他的教学对象以中老年人为主,他想将自己保持健康快乐和优美体态的方式教授给他人;对于舞蹈动作的编排,他总认为,只要自己还能跳出来的动作,这些学员也都可以。
记者手记
平文生说他很幸运有那么多机会才能获众多奖项。但我看来,这不是因为幸运。他的人生是坎坷艰苦的,他的童年生活因为父亲身份的缘故,饱受压抑和艰辛,舞蹈让他找到了人生的希望和快乐。他为舞蹈而生,从他对舞蹈艺术数十年的执着坚持以及对舞蹈特有的感悟认知皆可看出。大家都说平文生是湘潭舞蹈界的师祖,培养了难以计数的学生和舞蹈教师。
平文生是个有情怀、忘我的文艺工作者,因为对家庭和工作的责任,他曾放弃回长沙歌舞团的机会,也曾放弃到中央戏剧学院进修的机会。他曾为排练好一个大型团体舞的造型,在建设路口君子莲雕塑处坐上两天思考;也曾坐在病危的母亲床前一边照料,一边研究八千人团体舞的动作排列。他为湘潭的舞蹈艺术事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文化馆、体育馆、公园内……到处都是他的舞台,如今他优美的舞姿和身影依然随处可见。用他自己的话说“一辈子都在跳舞”。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