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寻根问源 认祖归宗
文章
441
评论
471
加入时间
55年前

西宁兵备道副使平康裕

请行巡按御史查勘,有无隐匿别项失事重情矣。夫地方失事,臣有军旅之寄,臣之罪也,其何敢逭?然实以路远难周,非敢隐匿怠缓也。臣又查得二年十一月内,据西宁兵备道副使平康裕揭称:宾兔等不听抚赏,只要买卖,不与买卖,就要厮杀,声言不和国了。见今刁抢村庄头畜,剥夺衣服,十分放肆。除本道整搠人马,如各虏果然渝盟伤人,定要与他动手。厮杀缘由到臣,即通行巡该道参将等官,查照臣节行防御事宜,选差通事前去,传谕宾兔,务要约束部落,遵守贡议。如果听从,即照常抚处。如有变动消息,二面相机战守,一面飞报军门,以凭具题,行顺义王禁治。

该道迄今未报有抢去头畜衣服数目。至本年十二月内,又据副使平康裕报称,宾兔不听抚赏,本道差官遣兵,示以战斗之意。伊见去者意气不平,乃疑惧不前。差人问云:你们是那里来的做甚么?去者答云:俺是领兵官,说你们在地方生事,要厮杀着,我们来与你厮杀,试试手段。伊却改言:我们如今过不得日子,来讨些粮食吃,谁说要厮杀来?你们快回去与兵备说,顺义王那里都有买卖,只是我宾兔在海上难过,替我讨个小买卖,许我换些粮食过日子,不敢讨大买卖。我如今回去,留下四个达子,同四个番子、四个汉人,守把边墙暗门,但有过门生事的,达子送与达子,番子送与番子,都割了头号令,替我讨四分口粮,与四个达子吃。续据走回汉人达子二名说称,那边委实难过,不是众穷达子缠得慌,宾兔也不出来,甚是埋怨克臭,哄他空来走一遭。等因在卷。又据凉庄游击吴钺塘报,内开:达虏头目克臭下小丁达子,领达子十骑,将西宁乡民王节等拽柴牛七只抢去,随差通丁宛得才等追获给主讫。其各所报,大略如此,或其中别有隐情,未可知。臣见今行查,臣会同抚臣,督行将领等官,屡次宣谕朝廷恩威,及移游击兵马在彼弹压。节据镇、巡参、游等官报称,各虏酋近日遵守贡议,管束部落,又称西海宾兔差夷使巡边,并无骚扰地方。

此西海虏情之来历也。臣节制四镇,地方旷远,固原去西宁一千四百里,果有失事,镇巡官自当具题及具报。

翻译

请命令巡按御史调查核实,是否有隐瞒其他方面的重大失事情况。地方发生失事,臣肩负军事重任,这是臣的罪过,怎敢逃避?但实在是因为路途遥远难以周全处置,并非敢隐瞒拖延。臣又查得二年十一月间,据西宁兵备道副使平康裕呈文称:宾兔等人不接受安抚赏赐,只要求通商买卖;若不允许买卖,就扬言要动武厮杀,还说要断绝和好关系。如今他们竟敢劫掠村庄的牲畜,抢夺百姓衣物,行为极为放肆。除了本道已整顿兵马,若各部落果然违背盟约伤害百姓,必定会对他们采取军事行动。(宾兔等人)扬言厮杀的情况传到臣这里后,臣立即传令巡该道参将等官员,依照臣此前下达的防御部署,挑选通事(翻译官)即刻前往,传告晓谕宾兔,务必约束其部落部众,遵守朝贡盟约。若宾兔等人听从命令,就按常规进行安抚处置;若有变故消息,一方面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对,做好作战与防守准备,另一方面要火速上报军门,以便据此拟定奏章,行文顺义王(蒙古部落首领,受明朝册封)管束制止。

该道至今尚未上报被抢牲畜、衣物的具体数目。到本年十二月间,又据副使平康裕报告,宾兔仍不接受安抚赏赐,本道已派遣官员与军队,向其展示作战的决心。宾兔等人见前来的官兵态度强硬,于是心生疑虑畏惧,不敢上前。被派遣的人询问他们:“你们是哪里来的?要做什么?” 前去的官兵回答:“我们是领兵官,听说你们在地方上生事作乱,想要厮杀,我们就来跟你们较量较量。” 宾兔等人随即改口说:“我们如今实在过不下去了,是来讨些粮食吃的,谁说要厮杀了?你们赶紧回去跟兵备道说,顺义王那里都有买卖做,只是我宾兔在西海一带难以维持生计,求替我申请一个小买卖的许可,让我能换些粮食过日子,不敢求大买卖。我现在就回去,留下四个达子(对蒙古等少数民族的称呼)、四个番子和四个汉人,把守边墙的暗门;只要有经过暗门生事的人,达子就交给达子处置,番子就交给番子处置,都斩首示众。另外请替我申请四份口粮,给这四个达子吃。” 随后又据逃回的两名汉人、达子称,那边的日子确实艰难,如果不是众多穷苦的达子逼迫,宾兔也不会出来作乱,(宾兔)还十分埋怨克臭,骗他白跑了一趟。以上情况均有案卷记录。又据凉庄游击吴钺的塘报(紧急军报)中记载:达虏头目克臭手下的小丁达子,率领十名达子骑兵,将西宁乡民王节等人用于拽柴的七头牛抢走,随后(官府)派遣通丁宛得才等人追击,将牛追回并交还给主人。各方上报的情况大致如此,或许其中还有其他隐情,目前尚不可知。臣现在正下令调查,同时会同巡抚大臣,督促将领等官员,屡次宣示朝廷的恩德与威严,并调遣游击所辖兵马在当地驻守弹压。近来据总兵、巡按、参将、游击等官员报告,各部落首领近日都能遵守朝贡盟约,管束各自部落;又报告说西海的宾兔已派遣夷使巡查边境,没有再骚扰地方。

以上就是西海地区虏情的由来。臣统管四镇,管辖地域辽阔,固原到西宁有一千四百里路程,若真有失事情况,总兵、巡按官员自然应当拟定奏章并上报。


平康裕--明朝-京师-保定府-新城

平康裕,字德远,是明朝时期京师保定府新城县(今属河北)人 。

平康裕是嘉靖三十八年的进士 。嘉靖四十四年,他曾以刑部员外郎的身份前往山东进行恤刑相关事务 。万历年间,平康裕担任济南知府,其任职期间颇有风采,能够将各项事务都治理得较为得当 。在他到任之前,地方上值宿安排都是沿门编派,并且选场考试等一切开支也都取自民间,民众对此深感困苦,平康裕则将其改为门摊的形式,按照房屋数量来收钱,用作官府相应开支,不再给百姓造成过多的侵扰 。

同时,平康裕也十分重视济南的文化教育,他在大佛山顶修建了文笔塔,目的是希望借此来增添济南府的文明之气,该塔也被称作文笔峰,另外他还在府学的泮池之上立了太湖石 。平康裕的这些举措受到了当地士人和百姓的认可,人们对他追思不忘,后来还将他列入名宦进行祭祀 。

隆庆六年,平康裕从山东济南府知府升任为陕西副使,负责抚治西宁 。有文献记载,1575 年,平康裕作为兵备副使防卫西宁时,实施了西宁卫城的 “砖包城” 工程,如今在西宁仍然能够看到那段城墙的残迹 。


平氏字辈、字派汇总

我名字是平修玉。堂号是世德堂,家是江苏连云港赣榆县青口镇大朱旭村,字辈:琪,锡,復,修,吉,庆。

资治通鉴-汉纪二十八:中郎将平宪

平宪:安抚边疆的中郎将
汉章帝时期,平宪任中郎将,负责管理北方匈奴事务。当时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南匈奴归附汉朝,北匈奴仍时常侵扰边疆。平宪建议朝廷 “以恩惠招抚北匈奴部众”,避免大规模战争,汉章帝采纳其建议后,北匈奴部分部落陆续内附,边疆暂时安定。

平步青

平步青(1832-1895)年谱

1832年 生于绍兴安昌,字景荪,号栋山

1850年 拜师李慈铭,结为挚友

1862年 登同治壬戌科二甲第八名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

1863年 入值上书房,为绍兴籍入上书房第一人

1866年 任江南乡试副考官,返乡与莫沁成婚

1867年 外放江西督粮道,携妻赴任

1872年 升江西布政使,主管三府事务

1873年 痛失幼子,辞官归隐绍兴

1879年 丧妻莫沁,潜心校勘乡邦文献

1888年 晚年得子平宜生

1895年 病逝于绍兴,终年63岁


平海澜(1885~1960) 松江叶榭镇人。著名英语教育家

在“大同”英语教学上同样大有建树的还有农家子弟出身的平海澜。平毕业于日本东京英语专科学校,在日期间曾面见孙中山,并受后者思想影响和激励。平海澜学成回国后任“大同”教务长,并执教英语,兼教其他。他常说:“办学育人,是辛苦的,但为民族革命培养人才,是我毕生的意愿。”可以说,平海澜为“大同”可谓贡献了毕生精力,他也因此被誉为“中国英语教学的先师”。

留言墙

沭阳县李恒镇竹湖村平刚:整个沭阳县就我们村有姓平的,也不知道从哪搬来的,以前叫六湖村,现在叫竹湖村,一百多口差不多。我爷爷说是从河北省那边搬来的,查不到什么信息。文,志,我们是两个字,下面都乱了。爷爷辈都不在世了,所以没人记得什么了。有信息在和你联系。

致婆婆平自秀:清明寄思,往事如昨

婆婆平自秀故于2023年6月15日,享年91岁。

婆婆于1932年在当时比较富裕的小地主家庭出生。爸爸短时间当过国民党保长。

家里有点薄田,一家人靠租地给佃农种过日子。婆婆是家里的老大,她的妈妈后续生了2个女孩和1个儿子。日子过得很殷实。

不幸的是在婆婆6岁的时候妈妈去世了。爸爸娶了后妈。后妈对待她肯定不如亲妈,但日子也能过下去。后妈和她爸爸又生了3个孩子。于是家里的人口就更多了。

因为经济开始拮据,婆婆初中只读了半年,就被要求辍学了。从此婆婆再也没有回到学校。

到了婆婆16岁(1948年),爸爸又去世了。未成年的婆婆成了孤儿。她的后妈一个人无力抚养6个孩子,于是带着孩子改嫁他人。后妈和他老公又生了3个孩子,家里就有了9个小孩。

两年后,新中国成立了。小地主的婆婆家成了土改对象,土地被没收充公。这个人口众多的家庭更加无以为继。

婆婆这个孤儿无人照料,一身脏兮兮的,经常吃不上饭,身高也没有再长了,曾经的大家闺秀几乎变成乞丐。

后妈终究是个善良人,思忖着这样下去不行。于是给婆婆张罗着嫁人。在婆婆20岁(1952年)时给她说了门亲事,嫁给了一个在云门镇做酱油的穷小子,就是我的爷爷。

爷爷是个技术工人,小时候给人家当小工,后来拜师学了门做酱油的手艺。解放前在镇上和人合伙开了个酱油铺。日子过得还可以。

解放后私营企业要被公家兼并。于是酱油铺变成了供销社的一个小作坊。爷爷从小老板变成了供销社工人,仍然做酱油。

他们婚后,婆婆也成了供销社的工人。她总算是有了着落。

爷爷没有读过书,是个文盲。他有三个哥哥,他排第四。老大老二被国民党抓壮丁去打日本鬼子,加入了川军。后来了无音讯。可能是死在了战场了。那时候兵荒马乱,两个大头兵的生死无人问津。

三哥结婚后生了9个孩子。爷爷可能也觉得生多了很好。于是结婚后每年都让婆婆怀孕生子。连续生了10个孩子。

但是最小的两个夭折了。于是婆婆最后有了8个孩子。

从她20岁到30岁这最美好的十年,她全部时间都在生孩子,养孩子,同时还要工作。非常辛苦。

等最小的孩子成年,婆婆已经是48岁了。

抚养孩子很艰苦,承担了家庭重担28年的婆婆已经不想再带小孩了。但是老大的小孩,也就是我,在她49岁的1981年出生了。

开始婆婆坚决不再带小孩了。我的妈妈和爸爸工作很忙,没有办法,把我寄养在乡下一个亲戚家代养。

只寄养了两三个月,当妈妈和婆婆去亲戚家看到我浑身脏兮兮地躺在放在地上的襁褓里的时候,婆婆心软了,她不得不辞去供销社的工作,又开始回到带孩子的生活中。

我在云门和婆婆爷爷一起生活了很长时间。可能有3-4年吧。中间很多的记忆很模糊。

只记得长长的昏暗的通向婆婆家的过道。小小的窗户。一个小布帘隔开的摆着一个尿桶的“厕所”。院子里的水井和水井后面大片的农田。

等我4岁离开婆婆家回到爸爸妈妈家,婆婆已经53岁了。已经是一个老人了。

这时老三的女儿出生了,老三家住成都,和云门相隔很远。婆婆仍然离开家乡去成都带小孙女。

但是因为带孩子和三儿媳妇产生了矛盾,婆婆愤愤地离开了老三的家。

儿媳妇们都说婆婆脾气不好,很急躁。但是后来还是能理解一个带了8个孩子的母亲,她的情绪不可能很平和。

等到老四老五老六的孩子相继出生,婆婆快60了。她实在有心无力带孩子了。

即使如此,婆婆对她所有的孙子孙女都尽力关爱。虽然没有带大他们,但是所有的孙辈都感受到了婆婆对他们的感情。这是一件非常不容易也了不起的事情。

在老七的孩子出生以后,她再次踏上离开家乡去帮助带娃的路途。这时她已经65岁。这次仍然和儿媳产生了矛盾,不欢而散。

每次带着关怀去帮助家人,却经常无法得到理解和尊重。这些仍然没有影响她淳朴的感情世界。她始终对家人关照备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