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书-卷八十四 列传儒林第七十二

梁祚,北地泥阳人。父劭,皇始二年归国,拜吏部郎,出为济阳太守。至祚,居赵郡。祚笃志好学,历治诸经,尤善《公羊春秋》、郑氏《易》,常以教授。有儒者风,而无当世之才。与幽州别驾平恒有旧,又姊先适范阳李氏,遂携家人侨居于蓟。积十余年,虽羁贫窘而著述不倦。恒时相请屈,与论经史。辟秘书中散,稍迁秘书令。为李所排,摈退为中书博士。后出为统万镇司马,征为散令。撰并陈寿《三国志》,名曰《国统》。又作《代都赋》,颇行于世。清贫守素,不交势贵。年八十七。太和十二年卒。 

子元吉,有父风。少子重,历碎职,后为相州镇北府参军事。 

平恒,字继叔,燕国蓟人。祖视,父儒,并仕暮容为通宦。恒耽勤读诵,研综经籍,鉤深致远,多所博闻。自周以降,暨于魏世,帝王传代之由,贵臣升降之绪,皆撰录品第,商略是非,号曰《略注》,合百余篇。好事者览之,咸以为善焉。安贫乐道,不以屡空改操。征为中书博士。久之,出为幽州别驾。

廉贞寡欲,不营资产,衣食至常不足,妻子不免饥寒。后拜著作佐郎,迁秘书丞。 时高允为监,河间邢祜、北平阳嘏、河东裴定、广平程骏、金城赵元顺等为著作佐郎,虽才学互有短长,然俱为称职,并号长者。允每称博通经籍无过恒也。 

恒即刘彧将军王玄谟舅子。恒三子,并不率父业,好酒自弃。恒常忿其世衰,植杖巡舍侧岗而哭,不为营事婚宦,任意官娶,故仕聘浊碎,不得及其门流。

恒妇弟邓宗庆及外生孙玄明等每以为言。恒曰:"此辈会是衰顿,何烦劳我。"

乃别构精卢,并置经籍于其中,一奴自给,妻子莫得而往,酒食亦不与同。时有珍美,呼时老东安公刁雍等共饮啖之,家人无得尝焉。

太和十年,以恒为秘书令,而恒固请为郡,未授而卒,时年七十六。赠平东将军、幽州刺史、都昌侯,谥曰康。 

子寿昌,太和初,秘书令史。稍迁荆州征虏府录事参军。

平恒(411-486),字继叔。燕国蓟(今属北京)人。北朝魏学者,文人。少年时耽勤读诵,研综经籍,鉤深致远,多所博闻。作《略注》百余篇,述自周迄魏帝王传代之由,贵臣升降之绪,皆撰录品第,商略是非。安贫乐道,后征为中书博士,出为幽州别驾,拜著作佐郎,迁秘书丞。为官廉洁,不治家产,为高允所称。孝文帝太和十年(486),以恒为秘书令,固请为郡,未授而卒。


平恒:一心一意做学问的著作郎

原文链接:http://www.bysjw.gov.cn/cms/view/9858.html

平恒,字继叔,燕国蓟县(今北京市附近)人,南北朝官员,历任中书博士、著作佐郎、秘书丞等职。

  有一幅五言楹联,字美文妙,精括为文、为人、为事的人生智慧:“行文简浅显,做事诚平恒。”上联“行文”讲写文章,治学所达到的最高境界是“简浅显”。“简”是“简明扼要”,“浅”是“深入浅出”,“显”是深刻的道理要明白、鲜活地表达出来。下联“诚”与实是一回事,是说做事真实。“平”,是平常,真心。“恒”,是恒心、坚持,做事要持之以恒。对联道出了做人做事的至纯境界——“诚平恒”。

  南北朝时期,有一位清官,姓平名恒,他做人做事就像自己的名字一样“平”“恒”,在治学著述方面也颇有建树。

  平恒学习勤奋用功,安贫乐道,时常衣食不足,但是没有因为贫困而改变节操。平恒被征召担任中书博士,过了很长时间,又出任幽州别驾。他为官廉洁正直,清心寡欲,不经营私产,妻儿不免忍饥挨冻。后来平恒被任命为著作佐郎,升迁为秘书丞。

  此后,平恒常年在国家馆阁中管理校书。工作之余,他致力于抄录、整理、收藏书籍,他的私人藏书日益增多,为此专门设置了一个“精庐”,用于存放经史典籍。平恒时常在精庐研读经籍,只留一个仆人在一旁侍奉,妻子和孩子都不能进入,就连平时吃饭也在精庐里。他的藏书楼是中国史料记载的第一个私人藏书楼。

  平恒广藏博览,学问深得世人推崇。当时,与平恒同为著作郎的还有河间邢祜、北平阳嘏、河东裴定等人,他们的学识各有所长,但都很称职,且资历较深,但时任秘书监高允格外看好平恒,认为没有人的学识可以超过他。

  平恒融汇经典,治学精深,博闻广识。自周朝开始,一直到魏,帝王兴废的原因,王公贵臣升降的始末,他都详细记录品评,探讨其中是非,著述名为《略注》,合计有100多篇。史书称:“好事者览之,咸以为善焉。”史书还用了一个成语“钩深致远”,比喻探讨深奥的道理,用来描述平恒治学的广博精深。

  遗憾的是,平恒的三个儿子都没能继承家父学业,皆无所作为。游手好闲的儿子让晚年的平恒十分伤心,他于公元486年去世,享年76岁。朝廷追赠平恒幽州刺史,追封都昌侯爵位,谥号康。

  ◼ “精庐”是中国藏书史上的第一个私人藏书楼,平恒是位一心一意著书做学问的著作郎。





点赞(8)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