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湖北平氏宗谱序
原叙·其一
尝闻姓氏颁诸天家,其本茂者其叶盛;宗支衍于世族,其源远者其流长。然本不探,焉知赐姓而命氏;源不溯,罔识大宗与小支。则继序其皇端在始祖之苗裔。维我平氏,系出韩哀侯少子婼食采于平,后以邑为氏。而河内汝南历着簪缨焉。然迹虽垂于往古来今,究未谙其孰昭孰穆、孰宗孰支者,谓非谱牒散失,老成凋谢,与夫代远年湮,固难无征而求信,时异世殊,匪易殚述而无遗,倘不及时修纂,愈远愈忘,愈亡愈失,势必先人兆茔不识,谁氏邱垄先人昆耳,或目为异姓子孙,身属苗裔,而竟听其前无所振,后无所昭,则亦何益之有乎?每见人于远方,宗人尚必跋涉山川,认族合谱,矧我族众,聚处团栾,近者对宇望衡,远者不越十余里,商而榷之易易也,讵可视为缓图哉。于是阖族耋老髦士,踊跃同心,推广见闻,无嫌质俚,上自肇锡韩封、第开两汉及两魏两宋,至大元有明,始祖迁居来历,并历代高曾讳字、科名行诣暨合族始祖公坟、各房明清高曾祖祢墓所及当今各房世居,并新迁地所与始祖遗传民田垸亩,民粮里分,合族荆卫屯田粮亩,五届黄师役堤丈尺,随役邦户役、湖役、河名目处所,后具载详明。览世系之蝉联,则知某与某自某祖而分派;观家乘之条贯,又知某与某由某派而分支。尊祖敬宗,自克象贤而绳武;和宗睦族,宛若吹壎而吹篪。春秋修其祀享,熏蒿凄怆伏腊,尚其往来,情意款洽。虽分五服之等杀,实同一派之流传,安有视同宗如陌路、致先灵于馁而乎?凡我族众,不因毫末而起争端,不以语言而生嫌隙,亲亲长长,比户可风,庶乎孝友家规仁让族知矣。
裔孙讳言字纶音号信庵扪舌氏撰
原叙·其二
族之有谱,犹国之有史有志也。盖以示后世子孙,知其所自出而无忘耳。我平氏系出韩哀侯少子婼食采于平,以邑为姓。汉魏以来之祖远而不可谱矣。元末,我祖秀一公、叔祖秀二公始迁监邑,至今五百余年,其间变故不一,盛衰靡常,或留故土,或徙他邑,阅世久远,生齿日繁,生庐死墓,不列于记载,后之人将忘其里居,几不知为何祖之所自出者,前失传授,后无宗谱,其不与二蔡二彭混同一本者几希,余每为之痛恨焉。兹蒙族尊长暨诸公创修事成,窃幸吾族之有传人矣。余欲从而赘叙其渊源,则族之贤望已详言之,曷敢再为雷同琐琐以贻羞于后。
裔孙世霞字赤城映川氏 敬撰
原叙·其三
尝闻人道莫大于亲亲,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则有尊祖敬宗之心者,孰肯不睦其族哉!然五世六世而亲竭,上杀下杀而戚单,因以服制有限,遂于族中冠婚丧祭,不相往来。谓非本源未溯,亲疏不明,而谱牒散失之故与?甚至少凌长、卑犯尊、背祖灭宗,始悔修谱之未早矣。每见世家俊秀,询姓氏之何自,访族属之何从,茫无一识,未必不恨父兄之教不先而訾族政之少所建立也。余忝族副勉,随族众襄斯盛举,庸能默尔以息乎。惟我平氏,始韩封继关内,明经声赫,乐道风清。攻敌扬拜泉之涌,护驾着御侮之材,皇皇大宋,阀阅名家,而金陵浙东,顿为千一祖桑梓地矣。由是翠岩公以翰林而赠礼部,道源公以进士而尹豫章,遂居南昌焉。夫道源者,予之祖也。其兄道清,翠岩公长子,予伯祖也。道清公生孟文,字安理,进士不第,官任沔阳,籍沔。我祖道源公,生孟达,字安邦;次孟芳,字安国;次孟扬,字安朝,俱以武宦显。西顾沔地,东望南昌,一叔一侄,天各一方,则故国之嘉兴崇德,不且为两祖逆旅乎。嗣是安邦公生我祖秀一公,讳良才,元太学;次叔祖秀二公,讳良恢,元(后)至元丁丑(1337年)进士,至正二年(1342年)授荆州渚宫路事,挈兄赴任。讵知元纲不振,驾返上都,因而流寇肆毒,集荆昆弟莫支,潜隐丫角。迨大明定鼎,始迁监邑东关外石竹湾窝居岭而处。厥后我祖秀一公复迁花麻岭、干溪等处,而平家庄、平家台、杨林、护身等垸,俱有叔祖之苗裔。故后墓兆同厝窝居岭。前二世、三世祖同附葬于墓后,此又两祖分支之来历也。尤堪忆者,两祖垂暮时,忧不自禁,各赋《浪淘沙》一章以志慨。我祖之辞曰:“厥弟渚宫扬,影恋身傍,思成美锦补元裳。蓦出戎关奔北去,没个匡襄。寇贼扰三湘,逼近当阳,江陵扰攘更仓皇,避难潜逃归是邑,泪洒南昌。 ”叔祖之辞曰:“自昔祖封侯,世赞皇猷,一行作吏宰荆州。倏尔江山成席卷,抱愧名流。魔舞绝天庥,海内咸仇,明兵骤至上都游,逸迹销声无个事,正首狐邱。”吁嗟兮,两祖忠孝,寄诸浩歌,数百年后,犹令人读之而泣下。若不详于纪载,世远年湮,不特我祖播越情景磨灭不彰,即源流顿失,保毋类杞宋之无征、秦书之灰烬乎?爰不揣固陋而为之叙。
裔孙世扬字廷举 敬撰
原叙·其四
族之有谱,犹邑之有志,国之有史也。史具春秋之义,而一代之邪正臧否,千百年了如指掌;志则乡曲之公论,而人物风土,悉取而载之。至若族谱,则详其世系,纪其行事与其坟墓基址及其支分派别、迁徙等事,盖慎以周也。吾家系韩哀侯少子婼食采于平,以邑为氏。在汉则丞相关内侯之裔,递传至恒公,(西)魏文帝征为中书博士,绵绵延延。迨及千一祖,仕宋高宗,征为京班快手,后值宋主南渡,随驾至浙,家于会稽山阴;生子翠岩,大宋学士;其孙泽之,浙江儒学提举;生子道清、道源。清公嗣三:长孟文,仕沔阳;其孙景初,即处士旭公,与吾祖秀一、秀二公皆伯叔昆弟也。我祖道源公为豫章南郡太守,卒于官,遂籍南昌磁器街。源公三子:长孟达、次孟芳、次孟扬,昆弟以武宦显。达公字安邦,娶宋、孟二孺人,生子二:长秀一,讳良才,元太学生;次秀二,讳良恢,元(后)至元丁丑(1337年)进士,至正二年壬午(1342年)授荆州渚宫中兴路事。及元末革命,兄弟比肩而来荆郡者,亦比肩而出荆郡,乃由丫角徙监邑。虽监沔各别,而同宗之爱,异地皆然。若不考其渊源,后之人不知孟文公由浙而迁沔阳,亦不知道源公由浙而迁南昌,又何能知孟达公之子秀一、秀二祖由南昌迁荆州之玉沙(监利)焉。爰是仿眉山庐陵遗制,详其世系,纪其行事与其坟墓、基址及其支分派别、迁徙等事。其在华容之状元街者,则圩头间名册所载淳厚、道范、南生之裔也;其在四川大陵县者,则彦章、邦臣公之嗣也;其在石门龙山者,则八世记堂公之孙也。凡属迁出者,或异日昌盛,或旋归原籍,按谱求之,可考而知。特念我平氏自食采受封以来,千百年于兹矣。庐烟不下数百户,军民田粮不下百余石。苟不溯其源而穷其流,百世下不几混然莫辨,茫然无归乎。后之览者,必将有感于斯文。
裔孙太学生世缙字绅望 撰
原叙·其五
书曰:克明峻德,以亲九族。礼曰: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族何以收?散者使之聚;族何以亲?远者使之近。后之人欲使千百年祖宗之创垂了如指掌,亿万众子孙之次序朗如列星,则亲族收族之义,不可不讲也。而欲尽亲族收族之义,非有谱叙之不为功。平氏系出韩哀侯少子婼食采于平,以邑为姓,今河南信阳州即其地也。汉魏以来,家世关内,伊落至宋而会稽山阴,称极盛焉。高宗时,千一公护驾南渡,因籍于浙。千一之子翠岩,为宋学士。其孙泽之,任浙江儒学提举。泽之之子二:道清、道源。清子三:长孟文,仕沔阳。道源赐进士,任豫章太守,卒于官籍江西,今南昌府南昌县磁器街是也。源公三子:长孟达、次孟芳、次孟扬,昆弟俱以武宦显。达公字安邦,子二:长良才公即我迁监邑之始祖、元太学秀一也;次子良恢,元(后)至元丁丑(1337年)进土,至正二年(1342年)授荆州渚宫中兴路事。元末革命,兄弟偕隐丫角。今土人犹称:有驸马平意公旧冢与七星古圯云。大明定鼎,始迁监邑东关外石竹湾窝居岭。叔祖秀二公居杨林垸,我祖秀一居太马垸之花麻南岭。自一世以至五世,而彦贵、彦文、彦俊、彦章,派分四支,族渐繁昌,析居古干溪,即国朝挽筑之平家新垸也。自是户口愈增,平氏之苗裔散处北河、六合、金顶、樊泗、大兴、戈家等处,迁徒无定。自明季清初,经兵燹之余,即有谱牒,亦多散佚甚矣。修谱之难也,彼官于官而力能为者,于事有所不暇;修于家而厚于族者,或有其心而无其才,又不足以成其事。士生斯世,享国家之承平近二百年矣。赖祖宗之庇荫,得以聚族而处,耕读各安其业。而昭穆或失其伦,则亦有家者之责也。元谬承家事有年矣,任睦亲之责,思收族之义,欲与族党共订谱系,奈水潦荐至,岁比不登,故有志而未逮。今幸转否为泰矣,不从而谱之,恐老成凋谢,遗文散佚,先祖邱垄失其处所,先祖云礽失其统绪,徒惆怅于人往风微,至使后世子孙数典而忘其祖,伊谁之咎?爰合族中耆彦草创成帙,不过藉以杜假宗冒氏之渐耳,至若尽心本源穷究精深,付之剞劂,以垂久远,则必俟诸后之贤者。是为序。
梅轩联元谨识
原叙·其六
昔欧阳子曰:人而不知姓氏之所自出,则涣若凫雁,信哉。吾家肇源河洛,发迹于晋豫幽并者,近代则推山阴会稽为极盛焉。而监、沔两支,皆吴、越之同谱。然竟谱之委,盍若穷谱之源。谨按千一公仕宋高宗,南渡护驾至浙,始居会稽,继隶嘉兴崇德县之东北街。其子翠岩公有宋学士,筑室于四都八字桥之北,自署“翠岩书舍”;其孙泽之,南宋光宗时授儒学提举。泽之公长子道清公,道源公豫章太守之胞兄。今沔阳一支,即道清公长子安理公之苗裔也。道源公三子:长孟达,次孟芳,次孟扬,以武宦显。达公字安邦,娶宋、孟二孺人,生子二:我始祖秀一公,讳良才;次秀二公,讳良恢。此江西南昌府南昌县磁器街之源也。考我祖播越之艰,元明争鼎,兵燹蹂躏,兄弟偕隐,越江(陵)潜(江)而戾止,隐丫角以图存,即今过观音桥,访七星古圯,有驸马平意公旧冢在焉。及至大明统一,昆仲始徙监邑,迁地为良:南望花麻岭,乘荆卫屯田若干亩,屯粮若干石;北顾干港河,乘两岸民田若干亩,民粮若干石,并上下渔河若干里,仍反旧庐而同居,故后同葬窝居岭,与允富公并妣冯、兴礼公并妣祝、兴仁公并妣赵附葬于墓后。他于葬风筝潭则俊公并陆,葬太马垸则靖公并马、源公并刘是也。迨后宗支四分,人丁蕃衍,迁徙无定居,分派不一致,基址墓所,详注世系,按谱求之,不啻一室散而纪之,固条分而缕晰,沿而溯之,实一脉以相延。仆生也晚,其见识虽不与庐陵欧氏、眉山苏氏相契合,以视世俗之渔猎残膏腾焰,不足信者,相去奚啻天壤也。
嘉庆十六年辛未(一八一一年)岁小阳月
裔孙德溥济庵氏撰
原叙·其七
古无所谓谱也。汉司马迁作史记,自述其先人,独详宋欧庐陵、苏眉山。推其遗意,以收族而敬宗谱之法,始详备近世宗之。我平氏系出韩哀侯少子婼食采于平,以邑为氏,家世关内。汉魏以来之祖,旧谱炳着。元末时,秀二祖官荆州渚宫中兴路事,我祖秀一同赴任。明兵四出,兄弟莫支,偕隐丫角地,后迁监利东关外石竹湾,其居杨林护身等院者,秀二公之后也。我祖秀一公则望花麻岭而垦屯田,顾干溪而任民亩。十数传而人丁繁衍,星散不一,生娶卒葬,非有谱以记之不为功。嘉庆辛未岁(嘉庆十六年,一八一一年),德泰公与叔曾祖绅望公共订族谱。惜乎!力有不逮,未付剞劂。语云:莫为之前,虽美弗彰。吾族幸有为之前者矣。又曰:莫为之后,虽盛弗传。今幸桂林公与象贤公纠合族众,倡此盛举,客岁冬设局家庙,粤稽旧谱,残缺居多,查考世系,颠倒尤甚。譬则朽丝一团,错绪百出。赖二公殚精竭虑,苦志劳心,不数月而事谐。予时馆于斯,始叹甚难,而继喜其易;非修谱之易,得其人以为之,始不难耳。予学谫陋,不能备述详记,爰约略而为之序。
裔孙祖成炯章氏撰
原 赠 序(一)
古者官有世功,则有官族;邑有世禄,则有邑族。谱也者,所以纪祖宗之实录,联族党之亲疏,而昭子孙之法守者也。修谱者必存仁人孝子之心,使前之祖宗、后之子孙,皆与吾身有一脉流通之故,又兼有才学识三者之长,为之立纲陈纪,足以为一家法,乃可以信今而传后。吾乡磻溪先生,每以修家乘为难。余曰:“平氏,邑之望族也。其簪缨之萃于前代与迩日之析居远方者,余虽未能深悉,然以门第辉煌、人文昌炽、说礼乐而敦诗书者,翁之族称甚盛焉。但或各出其所学以珥笔家声,夫复何难?”翁曰:“不然。处千百年后而欲录祖宗之实迹,以传之后世,固非第以一己之见闻可据事直书、任意笔削者也。夫代远年湮,则世系难清;派别支分,则亲疏易混。倘不详其实录、慎其图纪,保毋遗失其祖,类庭坚不祀之伤;乱越其祖,等鲁僖逆祀之讥乎?夫箕裘有世绪崇韬,何必拜汾阳之墓;豪杰有挺生狄青,可以却梁公之图。推此类也,以往扳援显宦、附会名贤,使先人之实行不着于世;而他人之宦迹,侈谈于后,均非尊祖敬宗之道也。吾所谓修谱之难,难于此耳。”余闻翁言,因叹翁真仁人孝子之用心也。余虽未得全谱而读之,而即磻溪先生之所以慎重而相与言者,知其可以信今而传后也无疑。
邑庠生 孙维丰芑堂氏拜撰
原 赠 序(二)
王道莫要于亲亲,亲亲端视乎睦族。礼曰: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夫祖宗亲也,尊之敬之亲亲也。其姓别于下戚单于上而族以名焉。人能以祖宗之心为心,未有不收族可谓之亲亲者。然收,非谓合远近亲疏而萃之一处也。惟其由流溯源,而世系不紊;分支别派,而昭穆秩然。按谱稽之,虽隔千里,不啻同堂,延及百世,可溯本源。此族谱之修,所以为亲亲之要道欤。平公磻溪所以订族谱示余属余为之序,余披卷读之,则见夫系出韩侯,而别子为祖之道着;爵赐关内,而继别为宗之义明。自两汉以迄于宋,而人文蔚起,彪炳史策,以引以翼,浸炽浸昌,盖不独为家乘之光,抑亦为册府之荣也。然余又有说焉:夫服先畴者识祖宗之勤劳食,旧德者守祖宗之矩矱。今观谱中所序,如千一、翠岩公,以政迹显于宋而后嗣迭兴,吾知族中必有闻风景慕卓然能自树立者矣;秀一、秀二公以文学显于元,而科名日盛,吾知族中必有继序其皇奋然克自振拔者矣!至若由浙东而江右、由江右而荆郡、由荆郡而监利、而潜沔,其发迹之区、迁徙之地与官籍之所在,思祖宗之勤劳播越,益晓然于创业之艰、而守成之不易矣!是族谱之修,固以奠世系、辨昭穆、联疏远,而尤足以使后世子孙念祖功宗德而油然兴起,将见人敦孝悌、户习诗书,其为尊祖敬宗大矣,即其为亲亲也至矣!周礼曰:宗以族得民。孟子曰: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此物此志也夫。是为序。
邑廪生 吴先达亨衢氏赠
荆楚平氏源流叙
盖闻:国有史,家有谱,所以纲维百代;俾后世子孙明昭穆之序也。考余宗绪系出于周文王之昭也。武王裔孙姬武子事晋,封于韩原,曰韩武子,至三世有韩厥景公时为六卿之一,号为献子,功烈昭然。献子生宣子,宣子生简子,号卿才。时晋国之政卒,归于韩、赵、魏矣。至八世康子与赵襄、魏桓共分晋智伯之地;十一世至韩虔称景侯,与赵籍、魏斯同为列侯;后至哀侯少子名婼,食采平邑,今山西解州平陆县,遂即以邑为氏。至汉成帝时,有嘉公以明经拜首相,赐爵关内侯,余族尊之为一世祖。二世当公,亦克继父爵,三世晏公,复以明经拜相,封防乡侯;是以明经继美之名,今犹称焉。四世峰公始迁河南府新安县,为东汉武帝时太御,其后裔迁徙中州,不可胜数。越至五十一世千一公,事宋高宗护驾南渡,卜居于浙江嘉兴府崇德县之东北隅街;其子翠岩宋拜学士,孙泽之元授儒学提举,世居崇德语儿乡,后迁邑东五都尊贤里。五十四世道清公之子、五十五世安理公洪武四年援沔阳马骨畈湖官,与弟安仁、安道同赴任于沔,卜居江北上下门。惟安仁公复回崇德。五十六世旭公,性刚明果毅,有族弟秩公,洪武甲子孝廉,初授江南无锡县教谕,后解补沔阳学政,解组;无嗣,诸生留之住沔。公以次子琏公为嗣,受其裁成焉。公昆季五人:旭、昱、晟、昌、旦;昱公字景明,号团洲逸叟;安理公之次子,乡饮大宾著有《事实篇》藏于家,居望远楼西北,曰平政桥,乃余支祖也。五十七世瑛公,乃昱公之三子,字大器;五十八世满公,字伯丰;五十九世栗公,字作敬;六十世炘公、燧公。炘公生子四:丘、圭、墀、奎,其后迁居洪善庙之东南,曰平家桥。燧公生子三:圻、发、启,为余支祖。至六十二世文景公,尚有谱牒可考。至六十三世启泰公,因遭明季流寇之乱,兵毁其室,将谱残失,公乃清搜其明际残稿以记之。而由平政桥迁居邑东泗江里三角垸平家台,生子九:梅、极、椿、柽、梧、桐、柏、桂、桢,枣阳县城西关讳建章公者,昆仲竹林均列胶庠,乃余房梧公之后。南漳县泉观北八里平家湾,亦余支祖柽公迁彼而兴焉。自谱残之后,平之失序者有年矣。迨逢圣朝德隆化洽,生齿日繁,合族议立廿字以为命名焉。派曰:“之、日、永、家、正,仁、贤、兆、国、祥,成、功、先、志、遂,建、业、显、名、扬。”又欲起修家庙以妥先灵,因岁歉而止。有族房治公,身列胶庠,赋性慷慨,置义田、设垫鼎、建宗祠,诚平氏之盛举也;又欲纂修谱牒,奈人心不齐未果。至咸丰四年红巾扰境,毁其家庙;越同治十年,兰圃公秉性孝友,与弟莳圃公奋继先考治公之志,集合族商议督修宗祠;又与少棠公将各房昭穆迁移处所,存殁年月日时,茔所山向,汇成宗牒,以便剞,劂俾后世子孙观瞻,无忘祖德云尔。
燧公裔孙宗山三阳氏记
纂修家乘小引
从来家有谱,犹国有史也。史者,编年纪事,垂鉴戒于无穹;谱者,别派分宗,俾缵承于罔替,其关系岂不伟哉!考古韩哀侯少子婼食采于平,因以为姓。溯其本源,我族盖亦周文王之昭也。迨秦汉而还下逮,唐宋代生贤哲,迁徙靡常,此固无庸详述耳。惟我迁沔始祖道清公,由浙江嘉兴府祟德县语儿乡四都八字桥而来也。明洪武四年辛亥(1371年),道清公长子安理应招授沔邑马骨畈湖官,因以沔为家焉,其本末备载前序,无须多赘。迄乎明季,迭遭兵燹水火,谱牒残缺失次。每念及此,心焉伤之。若不及时续修,异日考核鲜据。数典忘祖,是谁之过与?夫人道之重,亲亲为大。惟有谱以明之,然后支派一线有谱以联之;然后情谊尤笃,更赖有续谱者以振之;然后统绪之延绵不坠也。爰愚谬承族议,忝参督修。今幸有各处年颇顺成,深恐日后天灾流行,不早纂修,终必废事。由是公同酌商,始得同意。副首兆相,门房贤义、贤瑜、贤珊、兆元、兆春、兆保、国佐、国泰、国政、国山暨诸君等,均皆欣然从事,付诸剞劂,并期腊底告竣。虽分支不一房,迁徙不一地,务各踊跃赞襄捐资,恐后非徒门闾之光。后世子孙览此谱者,居然一家信史哉。愚不揣固陋,援笔草创,是为引。
光绪癸已年(光绪十九年、一八九三年)仲冬月谷旦
裔孙督修宗谱国子监雨亭氏贤让
沔阳平氏纂修谱序
考之,《书》首唐虞,以亲九族;《诗》美屏藩,亦笃大宗。于以见圣帝哲王,未始不以亲亲为大也。盖沔邑我平氏之一支,自道清公由浙而来者,始居沔北漕河,备载前序,无多赘。后因明季遭流寇之乱,零星散处,实繁有徙。若沔南洪善庙之支祖坵公、发公、尧公,与平家台指路碑之埴公、麻港雁土尚 之垣公、平家台、郑家口、杜家垚、杨树峰之垸公、三角院之坼公、平家台、张家沟之载公类,皆迁沔道清公之裔孙也。溯厥谱帙,自沂公五世衍为一图,以后残缺失次,无人继续者久之。迨至光绪十三年丁亥,愚与兄兆芹谬承族议,禀举督修宗谱。但事属非常,任大责重。愚等才短学疏,不敢妄加疑词,自诬其祖。由是四踩各处,各房搜罗底稿,其可考者录之,其不可考者阙之。求之数年,始能脱稿。至光绪十九年癸巳冬,开局纂造,原期南北一体,告竣工归划一,不料将洪善庙处坵、发、尧三公经雨亭公手纂修有年,而我处之谱,接连岁歉,所以迟迟至今。壬寅冬,幸叨岁稔,诸君子亦踊跃从事,有愿捐费资以勷成功。今复订埴、垣、垸、坼、载五公支祖,一并剞劂,以与洪善庙坵、发、尧三公接壤,一律合为全卷。庶几本本源源,有条不紊,上可慰列祖之衷、下不失宗亲之谊哉?九族大宗之旨,于兹弗坠也云尔,是为记。
光绪二十九年岁次癸卯孟夏月下浣谷旦
沔北住郭家河七十一代裔孙 兆忠心斋氏谨撰
玉沙平氏谱弁
我平氏椒衍玉沙,实繇同胞两祖始前,此渊源原序已详。惟溯本域隶籍,而历明递清,两祖云礽,其事之可异匪。惟各建祠宇,各举权户,而家乘一节,且复各自纪录。盖缘时尚浑噩,锢守之绕风未融也。葵阳(监利)本大祖(秀一)裔胄,曾权家政六载,每遇岁时伏腊,即潜心研究本源之地。窃念我玉沙平氏,既系同父之亲,自宜敦孔怀之雅,彼夫草木犹知同其臭味,葛藟犹能庇其本根,人无兄弟胡不佽焉?此昔人所以致感者也。矧虢郭分宗,且思强合;徐李赐姓,竟尔相联。岂我平氏,本由元明革命之际,二祖秀二公以大元荆州渚宫中兴路官,与大祖元太学生秀一公晜弟,避难偕隐至此。明明一本同源,犹得等诸张说亲重九龄崇韬,腼附汾阳之例乎?读我两祖《浪淘沙》之歌咏,固知昔之人已如此其相亲也。乃今之人,偏于谱牒一事,犹不同登枣梨。使我两祖后嗣之勋名事业、生娶卒葬、与夫居徙之何地,一一并叙,以隐慰我两祖殁后之心。质之仁人孝子,未必不大相眦睨耶?此统修家乘之谋,所以决不可少也。但以感发,夫!人心犹易美备,夫!简策则难,非敛费赁匠之见沮足虑也。第就两祖奕祀所已纂之系初而言之,在大祖支下,则自定籍此土,而后历若干年,而德泰公、联元公虽递嬗缮写墨谱,然亦不过略肇家乘,权舆而已。又历若干年,坦夫公固厘正叙稿,而究未逮纂修。传及同治年间,桂林公继之乃搜寻遗纸,采访旧闻并通族生息卒葬巅末,始剞劂成帙。当是时,先伯父象贤公曾总镇其成。葵阳亦与任誊录。有日见夫南北系初仅存两三部残缺墨本,名讳次序彼此互有不类处,于先人只泐葬所,而生卒不详知。自德泰、联元诸公以上,文献固不足故也。且其间或有派无名,或以字而忘讳,或不知生息之果系何人,种种色色,不可胜慨。先伯父虔诚默祝臆而举之,使葵阳谬为注志。回想之下,如在目前也。且夫藏储之疏虞,纵或有所难免;叙事之详略,理应不必相同。乃何以葵阳当仔肩抚户之先年,适馆二祖支下教授,余暇即取其藏牒而披览之,则其事迹亦难创始于大明天启之时,而序中所云,亦只为清理先人坟墓起见,而未署以谱名也。嗣时厥后而有清乾隆时之所纂,乃始名之为谱,由是而嘉庆、而咸丰,两次所造,并属墨缮。稽其所编,惟见自两始祖以至前四五世,尚有葬所,其余竟只注考名妣姓,以外绝无半字。如此类者,不一而足。此何故哉?皆由调查少清、编纂失法之为害也。又其甚者,当明清之际,两祖昆曾亦并人文蔚起,大祖支下五世而迪功郎公彦贵,曾任湖南郴州之桂阳;七世而文林郎公衡,曾篆陕西之蓝田、略阳两邑。二祖支下十一世而孝廉公时秀,曾掌教长沙之善化两地,族势亦可云盛矣!吾闻当此之时,伯仲两支,往来亦蜜,而派字两地竟至不合,殊为可异,至其中疑案尤黟,谓非无清晰谱例之人为之提创,亦奚至此。葵阳每阅两地家乘,歔欷者不止一次。是以值清之光绪乙巳十月初,经祀典即向两祖苗裔约议赓续,规定来岁行梓,本冬暂不开局。俟大祖世系录清进诣,二祖支下会同一体,剞劂谋甫戒成,遂偕大祖支下各副抚等,轮分踏访,亲驻各房,挨户调查,纂成草籍若干卷,直抵腊终,虽雪天冰夜不稍息,若南院之宏登、培仁、培烈,北院之宏煜、宗玺、祖兴、祖杰,暨前届副抚培盛,皆与有勤劳也。惜乎,次年六月十一,暴风骤作,宗祠殿楹竟倾欹一两尺许,正脊撑脊尽就毁折,右山墙尖连圮数丈,遂移赓续谱牒之谋,为整修宗庙之计,而是年,北垸又遭襄灾,所入稞租,仅足供给牮葺敷用,加之两经奇荒,瓜期频及,而梓谱事遂就寝。敢曰有志未逮乎?实葵阳之无能为力也。吾于是益知凡事之竟成,虽视乎志,其亦系乎有才有力之相须不鲜也于戏。光阴荏苒,岁月迁流,予年忽忽已六秩矣。功名不能显于世,事业不获成于家,其抱憾不已多乎。今幸年岁丰稔,得便兴作,值抚户舜阶,又以精明强干之资,毅然以梓谱自任,乘人心开通之会,纠集两祖后嗣,定谋会刊,并拟补辑近今事实,编成完帙。葵阳遂将所缮纂遗编,倾箧相授,继又指示众文人誊录,二祖世系见其旧本,乃苏式大转,不便翻阅,遂为之易为欧式小转,转底重新,旧而可疑者仍之,新而可据者详之,远徙者悉凭调查采辑,与舜阶迭相校雠,使我两祖族谱联为一律,俾两地族众,览斯谱者,得如见我两祖怡怡一堂之音容焉。吁!葵阳之于家乘,经营至此,而心可慰矣。然而所愿则犹未已,遥忆我平氏自膺封受姓以来,韩原关内,遗泽孔长;江右浙东,余晖未艾。蕴积既深,则发荣应远,必有无难灿呈庆瑞荟萃菁华者矣。自今以始,但期哲士伟人代生,吾族应文明之感召,矢进取之襟怀,经文纬武,宏恢调鼎,殊勋佑国,翼民丕振,涌泉盛绩。由是以辉煌宗族者,焜耀家乘。则我两祖九泉之下,自当含笑无穷。而平氏之彩炫玉沙,遂堪与苏氏之称眉山,欧氏之言庐陵等例同表芳声矣。此固葵阳所赍香膜拜而祝之者也。贤肖崛起,尚其体含吾心,早自奋兴哉。至若谱牒,必继此联刊家权宜一体,推举尤盛,前焘后之重光,睦族和宗之至意。凡例具在,皆不可视吾言如弁髦也。倾觞缕述族人士其共览于兹乎。
民国三年甲寅阴历瓜月谷旦 叙于家庙紫荆庭院之窗棂小檠
创修抚户 葵阳介扶氏薰沐 敬撰
续 修 谱 叙
曩者走汉皋,游沪宁,过彭蠡之口,望豫章之郡,南浦云缭,西山雨潇,一时涵澹澎湃,霹雳匉訇,令予悄然而悲、肃然而恐,懔乎其不可留,顾诸左右,亦无可与语。不禁遐想我祖,久篆是域,得毋遗迹丕着可慰栖栖旅人之所周旋欤。于是浮鄱阳、溯赣江、旅邸南昌,寻访故址。讵数百年来,物换星移,彼都人鲜能道其故事,予亦不觉涕之何猛落也。窃叹我祖,羹调汉室,经洽魏朝。奋勇先登,战白沟而拒劲敌;竭诚下拜,涌清泉而奏奇勋。谓非国史之光荣、家乘之焜耀者耶?然视历代名臣贤相之勋铭钟鼎,像绘麟阁者,则多未逮。宋理宗时,道源公为豫章太守十载,德洽苍黎,遮留寄籍。然三世后子孙即因宦而他迁,其徙闸我玉沙之支代,固不乏文人墨士,要皆未弹冠盛朝,赞勷治化,虽秉铎不失我孔孟之遗风,然岂若士大夫得志于当时之烜赫。若予更不长于文章经济,日惟奔走风尘,蜉蝣天地;而斯时之所谓名儒硕彦,又未与之相晋接,是家声不能远播,过访难得其真实也,夫奚疑。嗟乎!使我族多赫赫之勋烈,震烁神州;衍蛰蛰之子孙,散偏亚陆,则今日萍水相逢,岂尽他乡不识予之客耶?此先人所以讲家族主义,必期于寖炽寖昌者,诚恐后昆之势力或孤且危也。我祖秀一、秀二公创造诒谋,非不费伟大之心血,而天不使之阐发精华昌大,平氏于天下者,岂刻以待我之后耶?实以励我后大有为之日也。我后辈莫为之后。乌呼!可况世潮激荡,种族竞争,其或失之疏忽淘汰,在所不免。我后更不容不及时奋发者也。特是奋发有为之途不一,而必根诸浩浩之图谱者何哉?予尝考宋之欧苏、明之张李,殚精竭虑,研究图谱,意盖在清昭穆、别支派,俾后之览者,睹先祖之忠孝勋劳,则生仿效心;睹族势之椒聊蕃衍,则生爱敬心;更睹居处之或聚、或散、或兴、或亡,则又生团结与警惕心。触类而起,不一而足,此即英雄成夫激励,功名由于黾勉者也。然则我族桂林公于辛未岁修谱以至今,一屈指焉,四十余载矣。视昔贤所限修谱例不越三十年,不禁大有愆期之感者。若舍今不续,不惟有开不孝之罪,而过此以往,寻坠绪之茫茫,求不至于遗忘舛错犹难,奚足以为兴起观感之资,有心整饬族事者,讵得以为缓图哉?是谱之续修宜急正,不仅予一人引领望之。甲寅春,予自容城农校归而祀祖,兄舜阶氏即以续修家乘视为抚户应尽之责,毅然自任,公而忘私。是时老大、二、两房族士,均表同情。夏五开局剞劂,适予暑假期内,滥竽校对,阅三月蒇事,传序绝无粉饰,纪录差信核实。上足以发前人之幽光,下足以启后嗣之壮志。异日华毂朱轮,冠盖相望,则予得复有所游。其声光当为何如,拭目俟之矣。
民国三年甲寅秋七月谷旦
金南箭东氏薰沐敬撰
会 谱 弁 言
玉沙之有平氏,原肇基于我同胞之两祖,矩二祖支派之苗裔也。其生也晚,其年于诸公,又最少,惟赖阿祖父传述,得于族间情绪略知一二,闻诸阿祖父云,我平氏来居此地,由我二祖、大元荆州渚宫中兴路官秀二公,与其兄、我大祖元太学生秀一公,逃元明革命之难,昆仲偕隐所至。当是时,二祖专垦民亩,大祖兼任军差,嗣后两祖苗裔遂以军民各别而各举户族、各叙谱牒矣。大祖支派之谱牒未闻昉自何年,二祖分内则草创坟墓,录于大明天启之际。至有清乾隆时,乃始编为谱式,并通族考名妣姓,以纂辑成卷。但人丁寡弱,所叙者只属缮写墨本,未经梓行,故其谱遂无多部耳。咸丰六年(丙辰,一八五六年),振光公莅任族政,旧例谱牒原归户长收储,是年振光公家适遭祝融之变,一切实录尽付灰烬。旧谱向列四卷,其幸存者只第二第三两卷而已。迨至八年(一八五八年),振光公乃就证大祖支下谱牒,得补源流图考,并再加调查,与拔霖先生重为编辑,凑成总谱一轴,房谱八轴,不特传、叙、志、赞、概归乌有,即累世名讳、生卒葬所,亦多不详矣。言念于斯,可胜慨哉!阿祖父亦经理族政,收检谱牒二十余载,自辛巳岁乘事至丙午岁,始谢此责。当阿祖父谢事之先,年岁维乙巳。吾师介翁先生以大祖新任户尊来馆矩家,毅然有敬宗收族之念,与阿祖戒谋会修,乃先生方纂辑大祖各房实录,未获涉及我分,竟两经奇荒,而事遂中停。今幸天假之缘,大祖房中新户、尊舜阶先生亦吾师也,亦毅然有敬宗收族之念。今春三月,纠集两祖苗裔,戒谋祖堂规议两地谱牒,一体同修,以我分户长物故随代派人远近调查。五月六日,复约两祖苗裔,开议衍说列陈例言,并留我分副长祖祥、祖松、祖珖、宗高暨矩与弟宗煌等住局誊录,特请老户介翁先生指示、督促,盖我分旧谱向系苏式大转,翻揭维艰。我两师乃详加厘正,改为欧式小转,与大祖房中谱式一律同款,订为平氏会谱全集,其劳我两师之精神者,固不鲜也。矩也窃自忖度,人非秉心仁孝,必不能尽此敬宗收族之诚;非仁孝之至,亦不能波及我分如此其笃也。敬读我两师所拟例言,其轸念两祖同胞之情,与两祖苗裔同源之谊,往往缠绵尽致,其议决日后如何办理族事之条章,又复曲尽族情无穷,且其列台副抚户与列台老户尊暨列台先生,又莫不体恤我分丁寡财弱,而并一视同仁,绝无膈膜之见。此实矩所述之不尽者也。至若我各副抚户等,同谋赞成,鼎力敛费付梓。珖高二副长暨琳副长、义房长等更不惮劬劳,远调湘阴,调弦等区世系,皆公尔忘家之选也。兹届谱工将竣,矩因不揣谫陋,略陈巅末,附诸简端,讵敢自以为叙言乎,特不过略表列台名公之厚谊云尔。
民国三年甲寅阴历秋七月中浣谷旦
宗矩则庵氏薰沐敬撰
重 修 谱 叙
清宣统庚戌之岁,谬承族举,职司抚户,前任介扶公移交各项,有纂修谱牒一大宗。余以才力绵薄,难负重任,加之时值奇荒,无米之炊,巧妇所难,事遂寝。辛亥冬,武昌起义,民国肇兴,赴鄂投效,承充共和会文牍员,继随刘知事紫垣君为本邑课员,叠经赵知事淦丞、黄知事襄虞二君,于兹有年,驹光虚度,瓜期将临,而敬宗收族之职并未一尽,感与惭俱,用是坚辞国政,毅然以家族主义径负专责。今兹春节届大祀,族众咸集,余提倡梓谱,率皆鼓掌欢迎,同声回应,议决施行,录世系,敛丁亩,族之人争奔走焉。复幸天假之缘,南北远近,均庆丰稔,含哺鼓腹,共乐熙皞,踊跃输费者,络绎不绝。不数月而告成,诚盛事也,余窃有感焉。忆我祖肇迹韩封,迁居玉沙,椒聊蕃衍,棋布星罗,其丰功伟烈,佑启我后者,麟麟炳炳,不胜水源木本之思。吾族贤望缕细详叙者,不一而足。无待效颦之东施,再事琐琐也。惟冀祖德离明,宗功萃聚,子孙骏发,甲第蝉联。奉先人之矩矱,守典不忘;考世系之详明,报本倍切。绍明经之统绪,振博士之家声,后先济美,谱牒流辉,是则余之所厚望也夫。
民国三年甲寅秋
主修户首 舜垓荫森氏谨撰
赠平氏续修谱序
吾地滨河而居,素称名胜。云蒸霞蔚,秀毓灵钟。由长堤而西望,舆梁雄峻,耸然特立,迁客骚人,往来辘辏者,同兴桥也;顺流而东,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南接潇湘,北通汉沔者,鸡鸣渡也。其间名宦理学,代不乏人,邑乘志之详矣。迄今民国奠定,而种族文明,惟平氏推最盛焉。粤稽厥初系出韩哀侯少子婼,食采于平,以邑为姓。汉魏以来,印累绶若光耀简册。如翠岩、泽之公以文名显于宋;秀一、秀二公以政绩显于元。逮乎明,则有彦贵公任贵阳、衡公任略阳。清则长沙公举广文、坦夫公诰义士,尤昭人耳目间也!夫莫为之前,虽美弗彰;莫为之后,虽盛弗传。吾友平君舜阶者,邑名宿也。其为文根柢,六经出入子吏,甫弱冠,身列郡庠,厥后振铎遐迩,从游者济济焉。辛亥秋,武昌反正,副总统黎建共和促进会,需才孔亟,而吾友适运筹其中裕如也。前令刘君鸿枢来莅吾邑,即折柬相邀,委以内务重任,历赵黄两知事,均厚礼优待,推诚置腹。举凡阖县公益,吾友知无不言,言无不行,都人士咸称颂焉。今年春辞职返里,慨然以族谱自任,阅数月,世系录成,将付剞劂。志以久违过访,因得而披览之见。其溯源穷流,蝉联秩序,纂修尽善,校对无讹。始知家之修谱,犹国之修史,非有雄才伟略之人,殚精竭虑,曷克臻此。是平氏为吾邑望族,而吾友又为平氏之仁人孝子也。志自忘其谫陋,援笔成叙,以弁其简端云。
民国三年甲寅秋
愚弟 罗立志云阶氏敬撰
大全合谱总叙
古书云:“三才者,天地人”。天开于子,天有日月星辰耀精华;地辟于丑,地有河海山川映环宇;人生于寅,人有祖孙父子以垂亿万斯年之统绪。是所谓敬宗收族,慎终追远,培本浚源,五伦攸叙,固人类之首任,皆孝子贤孙之所为也。
念我祖肇迹韩邦,系韩哀侯之少子婼,赠封于山西解州平陆县,即以平为氏。自两汉两魏,忠臣将士,英勇贤能,其炳朗而布在方策,历历可考,代代相传。当大宋时,五十一世祖千一公徵为京班快手,护驾高宗南渡,受封籍浙江嘉兴府崇德县四都八字桥之语儿乡。其子翠岩公,翰林,赠礼部;其孙泽之公授浙江儒学提举;其曾孙二:长道清,次道源。道清公生子三:长孟文,字安理;次孟武,字安道;又次孟明,字安仁。安理公与明洪武四年授沔阳马骨畈湖官,安道公、安仁公同赴任。遂官籍沔阳,卜居沔城江北里上下门。现明星满播,散居沔、洪、汉、天、潜、枣阳、南漳等县,其沔、洪等一支,乃大祖道清公之裔胄也。道源公于元时迁豫章太守,遂官籍江西南昌府南昌县磁器街。生子三:长孟达,字安邦;次孟芳,字安国;又次孟扬,字安朝,均以武宦显。孟达公生子二:长良才,字秀一;次良恹,字秀二。秀二公于元至正二年授荆郡渚宫中兴路事,秀一公同赴任。因元明争鼎,干戈扰攘,昆仲二人越江至潜,偕隐丫角;自大明定鼎,而迁监邑东关外实竹湾窝珠岭夏王桥而落籍焉。现在藤萝满纤于石(首)华(容)等县,皆有其源;其监、石、华等县一支,乃二祖道源公之裔胄也。当时昆仲二祖之后嗣,各创基业,各居一地。因地势之偏向,人事之参差,所以五百余年来未有合谱也。
今年春,我监昆仲二祖支下之孝子贤孙,毅然奋起,创议重修家史。乃集会于监祖老二房窝居岭,商讨续谱,各得其从。当场公举监祖三房七十三代裔孙宗富公为主修理事长,以致编纂编写及各房监修协修;交际首士等,均皆一心一意,不推不委,而乐从其事,由是于新中国公元一九八七年丁卯岁古正月廿八日续会于观音乡北部之潭子湾进行开办,又于二月二十续会于观音新桥之花麻岭继续促办。宗富公率同事人等牵线于五百余年来未有合谱之沔洪大祖支下。乃至于七十三代裔孙耀祥之处商讨联合族谊、和衷共计、以叙五伦而大全合谱。当时耀、贵二公等嘉言孔臧,为说是从,当定于古五月廿日集聚于沔洪天汉石华等县之族众,至观音新桥花麻岭祠堂湾联合会议,并注有联宗协议书;盖五百余年来未竟之事而今竟之,且合并一致,众志成城,合宗派、合世系、合派行,皆鼓掌欢同依议决成。由是负责之孝子贤孙走访远调,日夜不停,沐雨栉风,俾昼作夜,不畏艰苦,不辞劳瘁而编写者,各房流通追根索源,纪录世系,而远祖近宗行列无遗。现大全家史业经告成,上继祖宗百世明祀,下开子孙千秋统传。是所谓一介嫡女执箕帚以偕行于王宫,一介嫡男奉盘迤以随诸隅;其尽善尽美之成果皆归于孝子贤孙也矣。彦云:一事以成功,百事又抽芽。希望早日建祠宇,逐日建主牌,俾列祖列宗入龛归座;若昭若穆,式依式凭,承先启后,孝义大展,螽斯衍庆,瓜瓞绵延。惟祈天长地永,日月重光,后嗣毓秀,跄跄跻跻。兹当昆仲二祖合谱告竣之日,特书之而为之叙。
监邑二祖支下四十四代裔孙培荣华球氏谨撰
(一九八七年)重修家谱寄语
夫家之有族,犹水之有源。焉有无族之家,胡存无源之水。家无族则脉乱,水无源则流息。然而族之于国,犹鱼之于水。族不可无国,鱼不可无水。族无国则家灭,鱼无水则身亡。在此政通人和之际,兴理家乘之举,诚为全族之善事、子孙之心愿也。但务必治家无忘治国,以治国高于治家。举止无悖于国家利益,有益于“四化”大计。盖吾氏渊源流长,世代济芳。以齐家爱国为荣,以辱门玷邦为耻;以勤耕苦读为本,以荒业罔法为戒;以敬老爱幼为美,以疏亲远戚为恶;以正直无邪为尚,以纵欲贪婪为惩。凡此爱国发家,品端行轨,是为吾族之宗旨。仰我全族子孙,莫忘列祖列宗。承先启后,竭诚尽忠尽孝,绪缵吾门优美家风,摒弃世袭不良族规;坚持共产党的领导,誓走社会主义道路;遵纪守法,勤劳致富;敬重长幼,和睦乡里;讲文明礼貌,爱科学文化;树时代新风,做新型公民。无愧先祖,垂鉴后世。
寄此赘言,全族共勉。笃诚所期,吾氏昌盛!
主修人 宗富 耀祥 桂祥共同敬志
丁卯年(一九八七年)
追 根 溯 源
追远慎终,根基永恒,溯宗缅祖,源流天际
一、炎黄子孙 文王后商
则吾族之历史,源远流长。考余宗绪,溯其本源,系出于周文王之昭也。
二、肇迹韩邦 氏自封邑
武王嫡孙姬武子事晋,封于韩原,曰韩武子:至三世有韩厥景公,时为六卿之一,号为献子,功烈昭然:献子生宣子,宣子生简子,号卿才。时晋国之政卒,归于韩赵魏矣。至八世康子与赵襄、魏桓共分晋智伯之地。十一世至韩虔,称景侯,与赵籍魏斯同为列侯。后至哀侯少子婼,食采于平邑,即山西省解州平陆县,遂以平为氏。
三、两朝相业 五代儒宗
吾祖在中国历史上有“两朝相业,五代儒宗”的美誉。
“两朝相业”系指当公、晏公。
“五代儒宗”系指嘉公、当公、晏公、嵩公、恒公。
西汉成帝时,嘉公以明经拜首相,赐爵关内侯,余族尊之为一世祖。
嘉公之子当公,字子思,西汉哀帝时明经丞相,赐上尊酒及灵寿杖。
当公长子晏公,字子婴,西汉平帝明经大司徒,封防乡侯。历史上对当公和晏公父子还有“七相连班”的美誉。中国历史长河中父子连班唯有当公父子和韦贤父子。
晏公长子嵩公,国子司业:次子峰公,东汉光武帝时拜太尉录尚书事。
第二十五世瑞公之子恒公,字继叔,北朝西魏文帝时中书舍人。
四、清源二公 荆楚始祖
史有规律,事有巧合:祖有荫德,族有缘份。
最值得庆幸的是,吾氏五十四祖道清公、五十五世祖安理公、安道公、安仁公于明代洪武四年(辛亥,1371年)同到沔阳:就在同一年,道清公胞弟道源公之裔孙、安邦公(孟达)之子、五十六世祖秀一公、秀二公同到监利。我族与荆楚有缘,平氏在沔监落籍,后裔在江汉繁衍。
从此至今,637年,奕叶丛茂,紫荆挺秀,源远流长,瓜瓞绵延。
道清公、字正卿,迁沔始祖。“博学力行,隐德未耀”。元朝至大二年(已酉、1309年)八月初四申时生于原贯东北隅街。明朝洪武二十年(丁卯、1387年)九月十八亥时在沔阳住所逝世,享寿七十九岁。葬于沔阳,明末遭流寇之乱,失其葬所。妣施氏,讳静妙,元朝至大四年(辛亥,1311年)十二月二十丑时生于浙江原贯千乘乡十二都蒋相公桥土地,卒于至正庚子(1360年),享寿四十九岁,女儿乡四都八字桥。生子三:安理、安道、安仁。
道清公长子安理公(孟文),明洪武四年(辛亥、1371年)被封为沔阳马骨畈湖官。安理公赴任时,父道清公、二弟安道公(孟武),三弟安仁公(孟明)一同由浙江来到沔阳。“今沔阳一支,即清公长子安理公之苗裔也。”
道清公次子安道公,讳孟武,字宗儒,号愚斋。生于元朝至正一年(辛已、1341年),卒于明朝永乐三年(乙酉、1405年),寿六十四岁。(卒于直隶应天府,火葬)妣孙氏,生子三:昇、暹、晨。
道清公之三子安仁公,讳孟明。同兄安理公赴沔后回崇德县,居五都尊贤里。生子二:长子同安仁公回浙江,次子忠公迁天门县伏岭(详见竟陵支谱)。
道清公胞弟道源公,少年时“聪颖异人,博洽经史有诗文若干卷本。”曾中进士,任江西豫章太守。“卒于官籍江西,今南昌府南昌县磁器街是也。”享年六十二岁(生卒年月不详)。“娶五氏,封宜人,先卒,葬南昌。”源公子三:长子孟达公,字安邦。妣宋、孟二孺人,生子二:秀一、秀二。次子孟芳,字安国:三子孟扬,字安朝。“昆仲三人均以武宦显”,“俱膺简镇边”。孟达公(安邦)之长子秀一公,讳良材,元朝太学生:次子秀二公,讳良恢,元顺帝(后)至元三年(丁丑、1337年)进士。五年之后,至正二年(壬午、1342年)授荆州渚宫中兴路事,与兄秀一公同赴荆州。此时正处元朝末年,时局不稳,兵荒马乱。弟兄二人,“越江(陵)至潜(江),偕隐丫角(庙)”。至明洪武四年(辛亥、1371年)始迁监利东关外(容城镇老东门)石竹湾(红城乡夏王村)、窝居岭(毛市镇平田村)。
由是可知,清源二公共为荆楚吾氏始祖。昆仲祖之后嗣子孙,遍布江汉,现已二十余传矣。
五、望远楼高 竹溪节亮
安理公长子旭公,字景初,号竹溪
旭公乃处士,“弱冠丧其考,侃然以严毅自持而厚于宗族。”
旭公“性刚明果毅,不妄言笑,治家严肃。”家中人,包括弟弟、儿子、侄儿在内,无论大事小事“必禀命而后行”。由于他的威信很高,治家有方,一家人和睦相处,从未听见争吵的声音,“孩提皆服其教”。
旭公高风亮节,乐善好施,坚持正义,兴利除弊。他捐资在家乡建了一所“义社”,“置百器以给同乡冠婚丧祭之用”。在亲友中,有“甥男甥女及内侄幼弱无依者”他都抚养成人,并安置他们婚配。他做了许多好事,给人排忧解纷,从不施恩图报。有人“感其德”,赠以薄礼表达心意,都被他严肃拒绝,“众皆叹息”。乡间里人,无论长幼,皆服其教。有个叫王谅的村民,酗酒滋事,且又好色,听到他的名字,立刻收敛其无理行为:许多人遇有不平之事,都爱到他家求教求助,满意而归。
他不信鬼神,反对迷信,凡是巫医巫婆和符咒之类,一律不许入门。
旭公十分重视族谱的收集、整理和编纂。元末明初,“世谱毁于兵”,“公集先世谱牒以垂后,其尊祖之意可见矣。”他说:“千一公下,每五代衍为一图,取五服宗亲之意。”并在编纂族谱时将先祖“基址坟茔,各绘一图,详注地形方向。”族谱修成后,又命子弟及族人珍藏之。
旭公“性喜恬静,屋后遍植花木,竹石成林。”他经常以文会友,“作诗成集,讨论经史,客至必谈道学,终日不倦,工于草书,得赵松雪笔意,好古书画,倾囊购之不吝。”
旭公所建望远楼,气势恢宏。“乘兴临湖光水色之潋滟、顾云山烟树之苍茫。天宇一碧,日月出没,鸟飞于上,鱼跃于下,棹歌菱唱,悠扬断续,忽远忽近,则夫望远楼也,固足以游目骋怀,以吟以游”。
旭公丰资俊雅,襟宇洒落。觞咏讨论,不舍昼夜。注重修养,淡泊名利。
旭公妣岳氏,名妙善。广西桂林府临桂县人。前沔阳府孟池河泊所官岳德辉之四女,“柔惠慈祥,勤俭戒谨,事孀姑以孝称,严课子,得母道。”
旭公生于元朝至正二十二年(壬寅,1362年)四月初二日,卒于洪武辛未(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正月二十五日,二十九岁英年早逝。逝世前三天突患重病,自知不起时,二弟景明(昱公)奉王事在外,亲书嘱其告归,三弟景昭(晟公)、四弟景德(昌公)亦在外饬回,命其治理后事,并嘱他们“终养事母,温凊无缺。”又将瑚、琏、璇公等三个儿子“呼前示以移孝作忠之道”。一切安排好后,淋浴更衣冠,命具酒肴与亲友作别。“令诸子侄行酒各勉其为人。”一一嘱之,端坐而逝。葬于沔北青石垸妈儿塘。
旭公长子瑚公,字汝器。瑚公长子洪公,字伯广,妣史氏,生子二:枋公概公。瑚公次子淮,生子二:启公,椿公。
旭公次子琏公,过立于族弟秩公为嗣。
秩公字典三,旭公族弟,会稽人明洪武甲子科(洪武十七年,1384年)浙江孝廉,初授江南无锡县教谕,未期丁忧(注:丁忧即为父母守孝三年),葬父母于无锡县。留子炳公居无锡守墓。服终,改补两阳学政,生次子卒。谢任时诸失留住沔,遂立族兄旭公次子琏公为嗣。
琏公,字宗器,明代永乐丁酉(永乐十五年,1417年)举人,初任四川潼川县训导,升浙江杭州府余杭县教谕,后任云南旌德县知县。沔阳江北上门昔有“步蟾”石坊,以旌其人。妣王氏,继曹氏。生子六浚、浙、深、沂、沔、治。
琏公长子浚公,字伯川生子二:模、楷:次子淅公,生子二:株、懋:三子深公,字百支:四子沂公(传略见后)妣欧氏,名惟寅,沔阳庠生欧允中之女,生子二:檀、楫:五子沔公,字伯盈:六子治公,字伯泰。
旭公三子璇公,字清器,生于河江北上门,卒于四川潼川州中江县,葬于沔青石垸甘王庄土地,复迁葬安理公墓左,与兄瑚合冢。
六、宗器孝仁 子思德行
在《景初公三代志略》中,重点叙述了五十七世祖琏公及其四子、五十八世祖沂公的感人事迹。
琏公二十岁丧母,由祖母钟孺人抚育成人。公孝敬备至。在浙江省杭州府余杭县任教谕时,“闻祖母丧,解组归持承重服”听别人说到祖母生前之事,痛哭流泪。守孝期满后,任安徽省旌德县令。琏公尤其乐善好施。有位叫雷铎的人,在四川为官,“途中为盗所掠”,琏公慷慨解囊,给予资助。有个人从淮南回家,船行江中,偶遇狂风,舟覆后父子三人赤身上岸,琏公资助他们路费,让他们顺利登程。还有一次,萧太等二十多个匠人,采石归途中夜晚覆舟,幸而未被淹死,上岸后宿于江边,被当地查夜的巡司发现,误认他们是一伙盗贼,把他们关押三天不给饭吃。琏公知道后,给钱他们吃饭,又为他们辩明冤情,使他们“俱脱其罪”。琏公的同僚孙珙、学吏陈英、潘汝高等人在异乡淮上死亡,琏公都为其料理丧事,让他们魂归故里。琏公及其随从有天拂晓行走在竟陵道上,突遇猛虎蹲踞道中,随从大惊失色,但琏公却“神色自若,以鞭击蹬叱之,虎靡然而逝。琏公从四川回家时,“舟抵瞿塘,水起漩涡辗转无定,几倾摧舻舵,舟人怆惶”,叩拜水神,琏公却“端坐自若而安行如故。”最后顺利到达目的地。还有一次琏公自旌德县携带家眷乘小舟回乡,忽然狂风大作,波涛汹涌,前面已有三只小舟沉没,琏公所乘之舟也是樯折危急。这时,偶见一艘满载柴草的大船停于江畔,于是将小舟停靠在大船旁边,在大船的掩护下,琏公所乘小舟安然无恙,第二天顺利启航。人们感叹道这是神人相助,真是善有善报。琏公在旌德为官时,“多善政”,口碑甚好。沔阳江北上门昔有“步蟾”石坊,以旌其人。
琏公之四子沂公,字伯鲁,又字子思,号艾源,又号濯缨。明朝永乐十三年(乙未,1415年)七月初二日亥时生于沔阳江北上门。景泰庚午(景泰元年,1450年)科增广生以春秋楚围中试,时年三十五岁。次年辛未会试,中副榜授河南开封府延津县训导。历升北直新城县令,以病告归。为人孝悌廉洁,“奉父一语,终身诵之不忘”。沂公“教人有法,首重德行”:“善楷书,纤毫不苟”。沂公“尝述祖志,纂辑家乘,每人立一传,直笔无虚词。生平、里居、葬地、山向皆详志,且绘图若干卷,以示后人”。尤令后人感叹的是,沂公因病过早归隐,没有充分展示其才能。沔阳江北上门“昔有一‘继芳’石坊,以旌其人。”
吾氏先祖,德配天地,名冠古今:吾氏后裔,瓜瓞绵延,世代传承。
七十六世裔 厚木 敬撰
续 订 谱 派 序
盖国有史,家有谱。谱,宗族之史记也。中国之历史漫长,历经数千载,兴衰盛亡,朝代更替,唯宗族之系派沿袭不紊也。吾族之历史,源远漫长。宗绪系出於周文王之昭武王裔。至西汉时,有当公以明经拜相,赐爵关内侯,余族尊之为一世祖。余系於洪武四年(1371年)五十五世安理公由浙江嘉兴府崇德县迁沔,授沔阳马骨畈湖官。自光绪十三年(1887年)复订谱派后,再无人修订。清、民国年间,兵荒马乱,洪水浪击,宗谱得存寥几。迩来有实属同宗同族,因代远年湮而派序失秩,庶不致族混宗淆,支分系紊。派序之道,其关系岂不重且大哉。唯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卅九年,政通人和,社会昌盛,科学发达,五谷丰登,国泰民安。今国有史,县有志,余族修谱牒,集尽数县之宗族,集各方力量,用一年时间复订谱派,网纲百代,俾后代子孙,明昭穆以求宗族之本也。亦启发吾族,举爱国旗帜,激发爱国热情,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而努力做出贡献。
沔邑郭河大祖支下裔孙 桂舫撰
丁卯年(一九八七年)
重建族谱感慨序
吾族当此重建家谱,是为承先启后也,亦由社会形势而发展之所至也。然此皆是人类之重要事实。古语云:水有源,木有本。又云:物本乎天,人本乎祖。况我族众,零星满播,分散而居。旧时社会,水灾兵燹,旧谱残缺失秩,寥寥无几。若不拾遗重修,则失谛无传而派混系淆也。现监邑二祖支下之孝子贤孙,倡议大全合谱,重建家乘。尤其是我大祖燧公支下,偏处三角垸,零星分散,闻其高风,靡不鼓舞欢同。盖木有本,水有源,夫木本水源,宜动追远之念,所以物本乎天,人本乎祖,蝉联簪缨,历久不坠。益思羔羊有跪乳之恩,乌鸦有反哺之义,人岂不如物乎。凡此皆为承先启后之远谟,亦为继往开来之盛举也。希祈奕叶丛茂,紫荆挺秀,源远长流而跄跄跻跻,世业流畅而瓜瓞绵绵。兹当大全合谱告竣之日,特感慨之而为之序。
洪邑三角垸大祖支下裔孙 万祥谨序
丁卯年(一九八七年)
序 言
魏征云:求木之茂者必固其本,欲流之远者必其源。念我祖道清、道源二公子孙自元末明迁沔监,后嗣繁衍,明星棋布,拱于荆楚。六百余年来,二祖后裔每逢经济宽裕,即思建祠修谱,以“承先人之志,而启后人之修”。然能人心归一,合修宗谱的,唯有一九八七年而己。去年春,合族公议:在沔阳平台祖籍重建宗祠,又续修族谱。竟历代先祖未竟之事业,奠万世子孙团结之根基;诚为我族旷代之盛举也。
沔、监合修族谱,并非首倡于一九八七年,早在明清时期就互相往来,素有睦族之意。《望远楼家谱记》等大祖支下谱文一直在二祖支下历代谱牒中传承;二祖事迹亦在大祖后裔中世代颂扬,足以反映骨肉同胞之情代代相传。
在本次建祠修谱活动中,监利宗亲高风亮节,主动提出在沔阳建祠,为本次盛事之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天门、洪湖、潜江与沔阳历来统一,此次更是积极响应,以国兴、卫祥诸公为首,踊跃捐助;为建祠修谱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沔阳宗亲责无旁贷,取费不分老幼,帮工不辞远近,为宗祠落成立下了汗马功劳。正是厚大、功坤、功亮为首的诸理事的精诚团结,全族宗亲同心同德,慷慨激昂,才迎来这令人瞩目的家族盛事。
盛事来自睦族;睦族来自团结;团结来自礼让。以往的教训不能忘记,现在的盛况来之不易,后继的子孙仍须发扬。我平氏宗亲只有精诚团结,互谅互让,才能共同发展,重振河内雄风!
余受族众重托,忝为族事二十余年,亲历睦族并宗之盛事,无憾此生。今宗祖昭穆请入宗祠,新修族谱广为发行,缅古思今,感慨万千。当此宗谱告竣之际,特将此眷眷之心、殷殷之情书于笔端,以明我志。是为序。
七十三世裔 贵祥
续 谱 寄 语
新年伊始,友族贤达遥寄“祝福”贺卡:“恭贺平氏宗族兴建祠宇、续修宗谱两大盛事圆满成功!”歆羡之情溢于言表。作为续修宗谱的“直接责任人”,深感责任重大,愧觉力难胜任。
氏族是国家的组成部分。追溯世界历史,国家无一不是由各个氏族的发展、联合所组成。国家犹似巨人各个氏族则是构成并维系“巨人”生命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器官”;而这些“器官”又源于众多的家庭“细胞”。因而,家庭—宗族—国家,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现代社会是信息时代,大到国家,小到家庭,都需要建立信息库资料馆、档案卷。因而,循例续修宗谱以传承文明,沟通信息,加强联络,增进团结,扩大交流,促进发展,不仅为历代先哲所重视,而且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员流通日趋频繁,建立健全并不断完善、充实家族的“库、馆、卷”,显得更为重要而迫切。这既是怀宗缅祖、传承美德的感情使然,亦是继往开来、谋求发展的实际需要。近年来,在中央文化部门的倡导下,炎黄子孙敬宗尊祖、建祠续谱蔚然成风。我族顺乎时代潮流,适应社会需要,在1987年续修宗谱之后,今年又一次续修《平氏宗谱》,其意可嘉,其行可励,其绩可颂,其效可贵!
遥想我族先祖于一三七一年(明洪武四年)迁居监沔以来,因代远年湮,烽火连年,水火瘟疫之患,以至骨肉分离,本源未溯,宗疏不明,有志不逮,剞劂未付。幸星移斗转,国泰民安,一九八七年,终遂荆楚平氏敬宗合族夙愿。今时值改革开放,人文炳耀之际,荆楚平氏宗族大兴土木文牍,建祠续谱。上托国策,顺应众心所望;下绍祖德,兴办两大盛事。此壮举流芳百世,彪炳千秋!
本着“继承先祖遗志,弘扬民族精神,传承姓氏文化,敬宗认族溯源,爱国爱族爱家,构建和谐社会”的宗旨,全体编辑人员,夙兴夜寐,殚精竭虑,查典阅史,详明世系,缕述统绪,所录古今诗文,文笔秀美,可鉴可赏;资料信息,丰富翔实,可信可用:人物传略,先哲后贤,唯望可传可学:世系图谱,争取全面准确,可溯可续。正如七十四世祖、太学生世缙公在《原叙·其四》中所言:“凡属迁出者,或异日昌盛,或旋归原籍,按谱求之,可考而知。”他殷切期望后世子孙代代相传,“苟不溯其源而穷其流百世下不几,混然莫辨,茫然无归”爱谫陋家乘付梓,诚为无负前人厚望之意,启迪后人无穷之修。
余受族众所托,肩担此次荆楚平氏宗谱主编之职,自觉才不足以胜人,德不足以服人,但凭一颗弘扬先祖恩德、启迪后人睿智之心,竭尽绵薄之力,团结和依赖广大族众合力拼搏终于得以大功告成,不胜欣慰之至。奈志壮才浅,不无疏漏,难辞其究。古人有云:“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以此而自圆矣。
七十六世裔 厚 木 敬撰
戊子正月初二(二〇〇八)
序
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古国,姓氏起源的历史源远流长。每个姓氏都有自己的家族血缘标志,家族的徽章,门第思想和宗德观念。周礼曰:“宗以族得民。”孟子曰:“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因此,作为炎黄子孙“凡属一家一姓,当念乃祖乃宗……立家庙以烝尝,修族谱而联疏远……”
平氏——中华民族的姓氏之一。战国时期,韩哀侯封其少子婼食采平邑(山西省平陆县,今临汾市),遂以邑名为姓。因后裔迁居河南省汝南、沁阳,河内(武涉县)一带成为望族故有“汝南世泽,河内望族”之美称,定堂号为“河内堂”。自一世祖当公,哀帝时明经拜相,子晋父爵;二世祖晏公,平帝时封防乡侯,历史上有“七相连班”之誉。后有鉴公血战八州,英名远播;唐高祖义女平阳公主七万貔貅,威慑匈奴;宋千一公护驾南渡,留芳千古:安公拒燕旅,战白沟,名垂青史:安理公官授沔阳,秀一、秀二公蝉联甲第,治理荆州……他们出将入相,辅佐帝王,推动了历史和社会的进步,诚可谓“忠”。古有王祥为母求鲤卧冰,董永卖身葬父,这只是一种传说。而我族兆铭公因家道贫寒,为医治嗣父和岳母疾病,割肝煎汤,诚可谓“孝”。兆青公邵老孺人、安德公李老孺人二十孀居,守志苦立养老抚幼蒙恩授匾,诚可谓“节”。子奇公除暴锄奸,烈山公弹劾县吏,仁博、贤庭公等剿匪捐躯,既不图官,亦不牟利,诚为舍身取“义”。一言以蔽之,“忠、孝、节、义”乃我平氏门第遗风。
诸如景初公兴建望远楼祭先祖,藏家谱,课子孙;虞臣公垫资捐地建祠:兰圃公献邸为祠:时有两江总督陆建瀛大人,曾奉送“平氏宗祠”匾额:子光公卖田建闸……此等门第辉煌,人文昌帜。今不立祠,何以慰先祖之灵?不修谱牒,何以昭示子孙?因茫茫沧海,代远年湮,兵燹水火,导致历代宗祠化为灰烬,谱牒支离残缺。子孙莫如其为谁?视宗亲为路人,亲骨肉为秦越,甚者自相鱼肉。盍及时亡羊补牢,剞劂付梓,隐患遗后,伊谁之咎?,
今改革开放,政通人和,建宗祠、修族谱联宗收族是每一位平氏族贤发自内心的呼唤。一九八七年曾合族修谱,因历史原因和条件的局限,谱上瑕瑜相见,但为此次续谱奠定了基础,其功不可没。
此次建祠续谱,以荆楚平氏宗族理事长贵样公为首,沔阳功亮、监利厚木、洪湖顺祥等理事会成员栉风沐雨,筚路蓝缕,历经坎坷,跋山涉水,追根溯源,筹集了大量资金,贵祥公年过花甲,置繁重的家务负担而不顾和顺祥曾两次到湖南、宜昌等地联络族人,走遍了洪湖、监利、沔阳的每一角落,父子三人捐资,实为族中少有。监利厚木主管续谱工作,拟定新谱框架,具体实施编谱方案,为续谱工作的顺利开展定了基础。此次兴办两大盛事,数功亮为最,他不但要组织沔阳的入谱资料,更要负贵祠堂的工程施工。他带领族众帮义工、筹资金,殚精竭虑,废寝忘食;他利用网络联络宗亲,与河南义马、汝州族人取得联系,促成了分离千余年的骨肉重聚。
谱房工作人员,宵衣旰食,追根溯源,查典阅史,字斟句酌,反复推敲,力求做到世系明了,条清缕晰,史据翔实。监利厚琳公年过花甲,不顾老伴体弱,朝夕相伴谱房。作明先生工作之余挤时间查世系,核对资料,深受人们感动。
特别值得我们敬仰的是天门国兴公,洪湖卫祥公、和祥公、成新先生等在此次两大盛事中慷慨解囊,捐款数万,更可贵的是监利子奇公第五代裔植疆,听说族内兴办两大盛事,把仅有的一个月服役薪水一九一五元全部奉献宗族。湖南富祥公含着眼泪,从裹了几层的旧衣中拿出一百元(只有二百元)奉献宗族,令人景仰。此外,沔阳成长、功凯,监利厚琳、作明,洪湖平小河成喜、新堤功伟、功柏、先龙及各房头理事成员,人人捐资几百乃至几千元。他们的名字将永远载入平氏族史册,万古流芳。
今天,平氏宗祠圆满竣工,《平氏宗谱》按部发行,我等徐步祠堂赍香膜拜,缅怀先祖,手捧家乘,漫游中惬意平氏文化给我们带来无限欣慰。此时此刻,我等当铭记在此次两大盛事中捐资出力无私奉献的人们,不忘平氏族理事会和续谱工作人员的不懈努力!
余承族中所托,兼此次《平氏宗谱》编辑之职,今谨守行事之责任。读礼之暇,收旧章登墨谱。但愿列祖效灵,仁贤继起,步历代修谱之良规,付诸梨枣;仰答前人之遗徽,纂修不辍。则我族幸甚!爰不揣谫陋,是为序。
湖北洪湖七十五世孙 功坤
二〇〇八年戊子桂月良旦
重建宗祠、续修族谱叙
中华民族,素称礼仪之邦;华夏儿女,有着寻根祭祖、爱族敬贤的优良传统。在“仓廪实而知礼仪”的多元文化并存的今天,在举国欢庆北京奥运盛会之际,荆楚大地的平氏后裔,齐心协力的完成了重建宗祠、续修族谱两件盛事。昭示着荆楚平氏宗族的空前团结与文明建树。
我祖自元末明初首迁荆楚,景初公曾于沔城上门建“望远楼”,以“善记先人之志而启后人无穹之休(修)”;此楼虽毁于明末“流寇之乱”,但望远祖训世代传承。清朝中叶,克豫公、虞臣公先后在监利太马垸沔阳平台建祠历经数百年沧桑,终毁于水患和战乱。祖灵无凭已愈半个世纪,孝子顺孙早生建祠之念。族谱失修已二十有年,其间外迁者甚广、新生者甚多,亦恐代远年湮而人丁失考。为此,荆楚平氏后裔决定在郭河平台祖籍重修宗祠并续修族谱。遂委派亮负责建祠事宜;由监利地区理事长摩木具体负责修谱;总理事长贵祥公总揽全局、协调指挥。建祠修谱总费用拟定四十万元;沔阳族众筹措二十万,监利、洪湖族众各十万元。考虑各地情况不一,三个地方理事会根据本地实际自行制定收费标准。于是一场声势浩大的建祠修谱活动在荆楚大地平氏族众中普遍展开。
亮初涉族务,懵懂无知,受此重任诚惶诚恐、丝毫不敢懈怠。与诸公遍访名祠古刹,参考旧祠文献,议定新建宗祠格局。监利设计院院长平斌,自告奋勇地设计了宗祠图纸。在合同定价低于实际造价数万元,无人承揽的尴尬局面下,爱新兄效先辈之志,脱颖而出,全额垫资承揽了宗祠土建工程。五月征地基,六月发倡议,七月起丁费,八月圈墙垸,九月访工匠,十月奠基开工。新年伊始,宗祠大梁上殿;中秋节宗祠整体建筑竣工;重阳节先祖昭穆恭请入宗祠。本次建祠虽在困难重重中完成,但较先辈所建历代宗祠,却是在经济最繁荣的时代,发动了最多的人丁,建了一座规模最小的宗祠。追忆景初、克豫虞臣诸先贤设鼎垫资兴修宗祠的气魄与敬祖爱族之诚心,实在令我辈汗颜。然本次建祠非凭一人之力,一家之资;而揽阖族之力集众人之资所成,亦足以彰显族众精诚团结之气势,诚可慰先祖英灵。
新谱修编在有选择地登录老谱资料的基础上,添加了许多新内容。不仅谨慎苛察勘正了诸多常识性错误,且对一些无法考证的历史遗漏大胆地作了技术性处理。通过一年多的资料收集整理和四个月的集中汇编,一部集准确性、新颖性、综合性、便利性于一体的大型现代家乘与宗祠同时竣工。这部谱牒除内容较历代族谱更丰富外,在发放上也更加广泛,有效避免了过去发放不全的纠葛。
建祠修谱并举,乃历代先贤共同的夙愿,均未能顺利实现。此次盛事并举,不仅完成了我辈承上启下的光荣使命,更是对我们每一个人敬宗爱族之心的检验。在实施过程中,涌现了许多感人肺腑、可歌可泣的事迹。
贵祥公知难而进,运筹帷幄,年愈花甲而精神矍铄、激情满怀。非公之豪迈刚毅,此承先启后之旷代盛事又岂能实现!功坤兄以其品高德厚被洪湖族众公举为理事长,不负众望,不仅引领洪湖族众率先完成任务,且配合贵公协调处理全族事务,其领导能力、处事作风、奉献精神为族众首肯。厚木参与族务管理二十余年,德才兼备有口皆碑。此次领重修墨谱之重任,雷厉风行,监利族众唯其马首是瞻。君遍览诸姓家乘,采百家之长,拟定了族谱的框架,为编辑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年愈半百而新学电脑操作,确定世系编排版本;未雨绸缪,收集整理家族历史资料;为新谱编撰节省了巨额开支,功莫大焉!顺祥公受族众之托,协助厚木公编纂宗谱,校对一切资料,释疑解惑,恪尽职守,废寝忘食,为此次续谱作出了应有贡献。
天门国兴公遥居广东南海,闻听此事,毅然将养老钱全部捐出。洪湖卫祥公不仅慷慨解囊、鼎力相助,而且多次亲历工地,指导施工。和祥公、成斌公以微薄工薪收入而捐款愈万,令族众感动。沔阳理事更是责无旁贷,纳捐款,帮义工,争先恐后,为宗祠落成奉献了满腔热忱。予父成润公年愈古稀,老当益壮,不仅踊跃捐款,而且主动参加义务劳动,极大地鼓舞了土气。国荣公年高体弱、无任何经济来源:傅祥公折腿卧病在床,急需大量资金医治:闻听建祠资金短缺后,毅然借款捐助,实在令人感动。成喜公勇挑重担,不分内外,身体力行。植武兄秉承父志,在老伴常年卧床、孙子年幼要照顾等困难重重的家庭环境下,不仅率先完成了自己负责片区的任务,而且主动给其他片区理事提供帮助。厚林君子孝媳贤,本在家中乐享天年,为了不漏一户、不丢一人,无论是居住偏远还是心存犹豫者,均不厌其烦予以查找说服。作明君蹋实勤恳,鞍前马后,为年轻理事之楷模。类似事例,层出不穷,不胜枚举!
毋庸讳言,龙生九子,人心各异,良莠不齐。有深明大义、鞠躬尽瘁的贤达,也有冷嘲热讽、拨弄是非的异徒;有当家赁产筹资捐款的村妇,也不乏风花雪月一掷万金而吝啬毫厘丁费的商贾;有更名改姓、立嗣延脉的甥婿:也有忘宗辱祖、闭门谢亲的不肖子孙;有自告奋勇奔走呼吁的皓首垂髫,也有居其位而不谋其事的族正理事。嗟呼,同为先祖之苗裔,何迥异之甚,一至于此乎!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明历史将随同时代的巨轮不断前进。荆楚平氏后裔也将如滚滚长江之水,后浪推前浪,奔涌向前;他们一定会铭记望远祖志,自强不息,发扬平氏优良传统,振兴河内雄风。
七十五世裔 功亮
于二〇〇八年岁次戊子秋月 谨具
平 小 河 序
登昆仑,可观地之来脉;临沧海,能溯水之源泉。考平小河渊源查《洪湖县地方志》载的“平小河”是古云梦地——《禹贡》荆州之域(《战国策·楚一》)马骨畈湖一隅。汉时南北朝云梦泽示意图及唐宋时期江汉地区水系图上展示的平小河为湖泽,处于古云梦泽东部长江泛滥平原上玉沙县内的文斗湖、白沙湖之涘。东经113°07′—114°05′,北纬29′-30°12′,海拨最高点为27.5米,气候四季分明。
这里曾是兵革之地,三国时曹操赤壁兵败时路过云梦泽。元末渔民之子陈友谅聚兵反元时,曾在平小河的金鸡嘴(今平小河内)屯兵扎营操演兵马,造行宫,建花园(即今“花池子”),游览嬉乐。出于军事上的需要,义军挖掘此河,列阵布兵,以图良久,此即平小河之雏形。
明洪武四年(1371年),我祖道清公长子安理以明经应召为沔阳府马骨畈湖官。其后裔在此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见此虽泽薮之区,百川横档竖隔、湟潦湫湿渺无人迹。然飞禽漫野,莲芰遍生,鱼虾之类,不可胜数,且湖湄沃野无际,乃将养生息、繁衍子孙之风水宝地。
及至我祖第六十世炘公长子丘、燧公次子发、三子启、煌公之子尧于明武宗(1506-1521)年间,由沔我族望远楼西北平政桥迁居小河两岸,平小河”之名源出于此。
丘、发、启、尧四公乃洪湖市平小河第一代传人。
是时,公等划地为域,插帜为标。丘公居平小河上游,发、启、尧诸公分居中下游躬耕垄亩,辅之渔樵为业。尔后,肖姓于康熙年间,王姓于乾隆年间先后从江西迁此,其他诸姓均姗姗迟来,但都必由我族登册纳课,指定一地仰息栖生。
明嘉靖年间,丘公长子六十二世文锈在平小河之河湾碾槽不远处,栽重阳树一棵,以供游憩。(此树最高时在洪湖清水堡可窥其影,“大跃进”、“文革”两次被截断,至今仍枝繁叶茂),“王家大树”因几户王姓居此而冒名。
河上的平家桥是当时我祖架的最早的一座木桥。其他如秦家桥、伍家桥、腰断沟、孙家剅、洪善庙剅、秦家剅等,都是在清同治年间和民国初期,由我祖七十一世兆远(字子光)户首任沔阳九乡十三垸督办时所兴修的水利工程系列。
有迹可寻的平氏五朝门,是明末六十四世梃公之后在中湾平小河桥头所建。此时,我祖家业崛起,人丁阜盛,养奴唤仆,雇工使佣,有“鸣金而食,击鼓而作”之云。后被异姓以“蓄谋造反罪”告发而拆去一门。至今瓦砾废墟依稀可见。
据《洪湖县地方志》载,古老的平小河实际包括岗柴岭、天景湖、打铳台、陆坛、洪善一部,从洪善庙蜿蜓万电九根树,全长近十公里,是连接内荆河及洪湖的纽带,也是四海商贾渔人直达洪湖的唯一必经水道。她东靠蒿草湖,南连肖黄墩,西临蛇贡脑,北接京城垸,面积约十平方公里,孕育着近三千人口。历时五百三十余年,繁衍我氏近二十代,实乃卓功著世,源远流长。
余风烛残年,钟鸣漏尽。倘不以驽骀见斥,聊作曹丘。今受众人之托,借此续谱良机,于2007年重阳在洪湖市档案局和水利局阅典查史,终正平小河之名。特撰《平小河序》并刊印原洪湖县地图二份,以谢世人。因代远年湮,物换星移,难免词悖典遗,以俟有识者矫正补实。感慨之余,赋词一首,以抒情怀。
鹧 鸪 天
武王孙裔韩哀侯,荆楚小河平氏族。二十余世六百载,瓜瓞连绵千古流。
天杳杳,路悠悠,历史长河信步游。兴宗耀祖共族事,携手神州主沉浮。
△ 二十余世六百载:指我祖定居平小河从六十世至八十世,迄今繁衍二十代,历时六百三十余年。
湖北洪湖七十三世孙 顺祥 谨撰
二〇〇八年盈春月
三 角 垸 记
盖闻哲可保身,山梁有识时之妙;知能择地,邱隅获得止之安。是以里名胜母,曾不入;坊号至道,司马卜居。如我境三角垸者,其东有藏鹤亭,西有凤凰台,呈鹤龄凤仪之祥;南有马口河,北有龙升潭,献龙马负图之瑞。周则河名玉带,清流环绕:中则湖号万世,碧水平铺。湖光荡漾,鼍浪掀风,鯨波摇日,岭势参差,龙鳞叠集,凤翼高张。菱唱莲曲,响彻湖岸之滨;莺歌燕语,声满堤畔之柳。无美不收,有情皆赏。流传其名曰“三角垸”。余支祖启泰公,由平政桥所迁居者也。兹于代远年湮之后,不忘循名核实之心;将见坛墠无恙,时深发源之思,桑梓可怀,不忘肇域之念,则根本既固自枝叶荣昌,安知异日不鹿鸣呦呦,嘉宾满座,凤声哕哕,吉士盈庭乎?
光绪二十九年岁次癸卯孟夏月下浣谷旦
燧公裔孙 国泰安廷氏记
荆楚《平氏宗谱》增订本谱序
在《中华平氏总谱》纂修即将圆满竣工之际,荆楚《平氏宗谱》增订本镌刻付梓。从而填补了历史的空白;实现了湖北平氏一百余年“认祖归宗,相聚一堂”的团圆梦。显示了湖北平氏空前的大团结。为中华平氏宗亲大联谊又奠定一块新的里程碑。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古人云:从来枝叶凌云,本其根之固;江河分流,源其流长。故支蕃资其本,永远溯其源,是不忘其所自出也。
我荆楚平氏自大祖道清公自浙迁沔,二祖道源公从南昌徙监邑,历六百余载沧海桑田,兵燹水火,其后裔生齿繁衍,人文鼎盛。或工或农,或仕或商,或宦游胜景乃奋志别图;或叱咤风云而名播五州;或迫于生计而浪迹天涯。然年湮代远,谱牒失修,子孙星罗棋布若孤雁失群。沔大祖支下燧公后裔启泰公四子之柽居南漳,五子之梧居枣阳,以及二祖支下彦贵公后裔榜公、楠公、柯公居建始马水河;邦禄公之子万钟居四川筠连;彦章公支下步锦居恩施太阳河、湖南丘公次子文釜公等地后裔,均没并入谱牒。
迨至改革开放,国运昌盛,各姓氏寻根溯源,续修家谱蔚然成风,一九八七年二祖后裔监邑宗富、培荣来洪湖和大祖后裔桂祥、成新、成连,仙桃协成人等达成共识,联宗合谱,因时局不定心有余悸,勉力从事。
寻亲问祖,游子归家,成为每个平氏家人的头等大事,先有三角垸先治公为寻找启泰公四子之柽,五子之梧后裔,自一九八六年自筹资金先后六次与功来、松青人等到南漳寻亲未果。后来,幸有南漳宗亲在菜地挖出石碑,上刻启泰四子之柽迁南漳经过及康熙三十八年(1699)锡山汉英双河氏和光绪十九年(1893)洪湖丘公裔孙贤让雨亭氏复订派字十六字,始知南漳平氏启泰公四子之柽约在光绪十九年(1893)之后迁居南漳县泉观北八里平家湾,距今一百二十余年。2008年荆楚平氏建祠修谱,宗族理事会安排先治、成贵二人传递建祠修谱信息在南漳成海等人积极配合下,南漳平氏叶落归根,登录《荆楚平氏宗谱》。枣阳平氏因历史原因而排徊,夙愿未遂。望卷兴叹,诚为荆楚《平氏宗谱》之憾事!
二OO九年春,荆楚平氏宗族理事会联谊领导磋议族事,并与枣阳平兴国取得联系。兴国弟兄追本思源,念先辈择里而居之智,触目伤感,恐坠绪之将湮,欲速明宗同谱,于清明节首次参加荆楚平氏祭祖盛会,并赴三角垸启泰公墓碑,洪湖平氏先祖陵园拜谒先祖亡灵。
二O一O年春,荆楚平氏宗族理事会,联谊会安排洪湖顺祥公,三角垸先治公分别到南漳、枣阳寻祖恳亲,传递荆楚倡导中华平氏宗亲大联谊信息,经实地考证,枣阳城西关平氏两地异居,枣阳王城镇平家岗离城区20余公里,居有明发、明志、明珍、善正四大家。枣阳城区居有克忠、克府、克银、克民四大家。两地平氏骨肉同怜,荣辱与共,至亲至爱,交往密切。五代人生平卒葬茔所可考,由此上溯先祖名讳,文献无一纸可录。兴国父亲明发老人回忆:平家岗古有石碑一座,上刻平氏派序,其间“善维治宝,致富大方,兴作良田”老人铭刻于心。此碑民国时期尚在。解放前夕因战乱才损坏消失。老人祖父平大秀清咸丰监生,又称黉门秀才,枣阳四野颇有声誉的豪门大富。当时流传一首民谣:“枣阳平姓一秀才,八字衙门为你开,家有良田千万亩,赈饥放粮救民灾。”走访人员当时登门造册,收集人丁资料,经联谊会领导反复研究,互相比对,会同张沟成广,益阳再秀,泊罗淑纯、振良,湘阴平胜,恩施安镜、安国、普才、传清,枣阳兴国、建中、家宏等宗亲商议,将枣阳平氏“兴”“家”与荆楚平氏“功”“植”,湖南益阳平氏“振”“凯”,汨罗“美”,湘阴“诗”等列辈分为七十五世。将恩施平氏“安”与荆楚平氏“先”“厚”等列辈分为七十六世。前后上下依此类推。当场没一人提出异议,并决定枣阳资料由顺祥收集整理存档,待湖北迁出外地平氏人丁资料完善后一起归入湖北《平氏宗谱》增订本。尔后,桂祥、顺祥二公到四川筠连,监利厚木和作林、顺祥几次亲临建始、恩施两地。2020年12月顺祥公和成喜公又到湖南益阳、汨罗、湘阴联谊走访收集人丁资料。
今时逢中华平氏宗亲联谊总会纂修《中华平氏总谱》之际,湖北分会又遵照荆楚广大平氏宗亲强烈要求,将自2008年至2020年出生的人口及结婚配偶(四川筠连万钟公世系不在此类)包括枣阳、建始、恩施、湖南益阳、汨罗、湘阴各地平氏人口汇集成册,合修《荆楚平氏宗谱》增订本。
而今而后,道清、道源公后裔世代可核,名分有定。世极万千,犹一时也;地有遐迩,犹一堂也。惟祖宗之幸,子孙之万幸,可作为后世续谱之指南。
荆楚平氏宗亲联谊分会
二O二一年(辛丑)季夏月
枣阳平氏谱序
序 言
——寄语《中华平氏总谱》撰修完成
从我记事时起,就知道枣阳县王城镇、随县环潭镇一带散落着很多平氏宗亲,彼此之间有些来往,但都没有族谱。与南漳县平氏宗亲地理较远,过去由于交通不便,较少来往。这些平氏宗亲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三个地方的宗亲是出自一支还是几支?何年何月从何处迁徙而来?是经商、创业到此,还是逃荒、落难至此等等原因,自己一直迷惑不解,曾请教先父平明发及当时几位爷辈、叔伯辈宗亲,大家也都说不清楚。平氏在我们当地为小姓,虽然我们居住的村落称之为“大平家岗”、“小平家岗”,但在整个村组里面,还是属于小门小户人家,以少为亲、惺惺相惜、抱团取暖,彼此之间都很亲密。熟悉不熟悉,知道都姓平,相识自然亲。后来我参军入伍,先后在内蒙古兴安盟,辽宁大连、本溪、沈阳,以至于后来交流到江苏南京工作,在多个部队任职,陆陆续续结识了一些平氏族人,有来自河北、山西的,也有东北、江苏等地的,见“平”为亲,一个共同的“平”姓拉近了彼此间的心理距离,“一家人”的感觉真好!
二〇一〇年十月,平功亮来南京看望我时带来了荆楚平氏理事会“平氏族谱编纂委员会”编辑的《平氏宗谱》一书,使我对平姓起源、始祖、分布、郡望、名人、家谱等情况有了一个系统地了解,虽然还有很多疑问需要进一步厘清,但枣阳这支宗亲是从沔阳三角垸迁徙而来的烙印深刻。记得当时我以功亮的名字打趣:“平功亮,‘功’,功劳、功业;‘亮’,光明、希望。您参与组织、编纂《平氏宗谱》,功德无量(亮),平氏宗亲一定会兴旺发达啊”。没有家谱传承犹如一叶轻舟只能随波逐流、名随身泯,沧海桑田的历史变迁,平氏宗亲分散全国各地,家谱失修致使祖源失考昭穆难分,宗支模糊世次不明。这次《中华平氏总谱》撰修大功告成,得益于“荆楚平氏理事会”总会长、湖北中澳玻璃钢复合制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平卫祥先生精心策划,举帜倡导中华平氏宗亲大联谊,“统一世次,联宗合谱”,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彪炳史册;得益于“荆楚平氏理事会”理事长平厚木先生刚毅果敢,将此事摆入宗族头等事务,全力推动;得益于平先治、平成贵、平成广、平成海等几位宗亲,自筹经费,历经艰辛,多次来枣阳寻亲,平顺祥先生承接枣阳宗亲资料整理,工作繁重艰巨,劳苦功高,终于使枣阳宗亲与“荆楚平氏理事会”建立联系;得益于《中华平氏总谱》编纂委员会的各位宗亲,尤其是几位执行编委,正是他们旰衣宵食、殚精竭力、鞠躬尽瘁,终于完成这一浩瀚工程。这次族谱合编,让我们这些分居在全国各地及漂泊在异国他乡的平氏宗亲有史可依、有源可寻,有叶落归根之感,实现了自己“寻根朔源、认祖归宗”之多年夙愿。在此,深表感谢!
姓氏千家,惟“平”最佳。平,从字面本意解读:表面没有高低、凸凹、倾斜,事情没有先后、上下、风险,平平稳稳、安定祥和。看似平凡,实则平中有静(如“和平”之本意),平中有动(如“平定”之含义),与不同的字搭配就会赋予不同的寓意。平中见动、平则不平,静若安然、动若蛟龙,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平”字包含着中国人不走极端、不走偏锋,中庸之道的处事智慧,也是最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中“和”“合”文化的一个姓氏。人生丰富多彩,也难免有跌宕起伏,平平淡淡、平平常常、平平静静、平平当当、平平安安等等,与世无争、平安吉祥即是福,一个“平”字足矣。上天赐予我们这个“平”姓,是先祖对平氏后人的偏爱与呵护,也是我们平氏宗亲最好的福祉与愿景。平氏作为中华民族之林众多姓氏之一,虽少而精,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历史长河中精英荟萃、人文鼎盛。先祖的智慧谋略,盖世功业时刻激励我们爱国爱家、振兴中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恰逢盛世,圣心独厚,乃我平氏宗亲兴旺发达之祥兆,也是我平氏后生开拓创新、奋发进取,成就事业、学业、功业之良机。先祖品德、伟业光照千秋,永远值得我们珍惜、传承并发扬光大。愿吾辈、后辈之平氏族人,共继先贤之优秀品质,脚踏实地、为人平实、行稳致远,人丁兴旺、平步青云、名人辈出!
燧公支下枣阳梧公裔孙 平兴中
二0二一年五月十六日 于南京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