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各地有建文笔塔的习俗。一般建于当地尽可能高的山峰之上,以表达青云直上,文运昌盛的祈盼。学子们也会拜祭文笔塔,再踏上科考之路。明代,济南知府平康裕也曾建文笔塔于佛慧山顶,以助济南府 “文明之气”。
道光济南府志大佛山条下对此有所记载:
『大佛山,在历城县东南十里,旧志云一名佛慧山。上有文笔峰,中为开元寺,在昔名贤多读书其中。县志云,或曰即历山非也。山之西为罗家寺山,之阳为圈马场。又云大佛山顶万历初平太守康裕建塔,以助文明之气。』
在府志平康裕传中也记载了此事:“平康裕,北直河间人,万历间知济南府,有风采。庶事就理,先是地方宿直皆沿门编派。选场考试一切支给取之民间,皆苦之。康裕编为门摊,按房多寡收钱,以官以为厥用,不为民扰。又建文笔峰于大佛山。立太湖石于府痒泮池上。士民追思不忘,祀名宦。”不过,府志在这里把平康裕建塔写成了“建文笔峰于大佛山”,引起了后来者说法的小小混乱。府志还说到了平康裕“立太湖石于府痒泮池上”,这些都体现了他对济南文化教育的重视。
平康裕修建的文笔塔今已不存,幸好网上有那塔的唯一的照片,弥足珍贵。据说,拍摄于上世纪二十年代。我们在照片上端详它,那是座石塔,上面还有个石刻铜钱窗花。塔身当时己经严重开裂,应该是七级,最顶的一层已经蹋掉了那塔建于 1572 年左右,在风雨中矗立了近四百年。建塔之后,不知文曲星是否眷顾了我们济南?
关于平康裕,能见到的记载不多。他是嘉靖三十八年进士,明实录载,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他作为刑部员外郎恤刑山东。他什么时候做的济南知府不知府志上有没有记载?(我的道光府志光盘中明代秩宫部分正好读不出来)明实录记载,隆慶六年(1572 年)“升山東济南府知府平康裕為陕西副使撫治西宁”这年正最隆庆与万历年之交,不知他什么时候离开的济南,但后来他确实到达了西宁。有文献记载,1575 年,平康裕作为兵备副使防卫西宁,实施了西宁卫城的 “砖包城”工程。听说,现在西宁还能看到那城墙的残迹。
佛慧山顶之文筆塔(图片取自网络)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