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山西洪洞大移民考略

(一)山西洪洞古大槐树大移民概况

山西洪洞古大槐树处是闻名海内外的明代移民遗址,是海内外数以亿计的大槐树移民后裔寻根祭祖的圣地。数百年来“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的民谣在我国广大地区祖辈相传,妇孺皆知。洪洞大槐树,被封为(图腾),被当“家”,被称为“根”,称为亿万人心目中神圣的故乡。

大槐树在城北广济寺左。按《文南通考》明洪武、永乐间,屡移山西民于滁、和、北平、山东、河南、保定等处,树下为荟萃之所。明政府在洪洞广济寺设局驻员,发给凭照川资。《明史》、《明实录》、《续文献通考》等史书上均有明初移民的历史记载。我国长江以北广大地区的地方志,民间大量的家乘、祖碑都更为确切地记载了其先祖从洪洞大槐树集中移民的(详于牒谱)的史实。据笔者查阅正史、地方志、历史笔记资料,及一九八二年到二零零零年十九年间收集的家谱、碑文、信函、资料,其接待来访人员五千余件次。据不完全统计,明朝大槐树移民姓氏共五百五十四个,史书上大的移民历史记载十八次,移民分布共十八省市四百九十八县市,陕甘宁五十一县市,山西三十四县市,内蒙八县市,辽宁十县市,吉林三县市,黑龙江三县市,广西一县市,说明明初洪洞大槐树移民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移民,是历代移民之冠,洪洞大槐树移民后裔遍神州。

 

(二)山西洪洞大槐树与洪洞县历史沿革概述

洪洞县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交通便利,文化发达,是山西省第一大县,也是全国著名大县之一。洪洞县位于山西省南部临汾盆地北端。东隔霍山与古县交界,西靠吕梁与蒲县相连,北与霍州、汾西为邻,南与临汾接壤。南同铺铁路和大(同)—运(城)二级公路及霍(州)—侯(马)一级公路贯穿全境,距省城太原二百四十六公里。

   洪洞县是原洪洞和赵城的两县于一九五四年合并而成,县治在洪洞城。洪洞县名的来源根据传统的说法是区城南洪崖城北古洞而得名。赵城为周谬王封造父之地,后为赵简子食邑,故名赵城。在唐、虞、夏、商时代,洪洞、赵城均为冀州之域。西周时洪洞为杨侯国,赵城当时为赵国。春秋时,洪洞为悼公之弟干的食邑,号曰杨干,后为羊舌肸食邑。到鲁昭公二十八年(公元前五百一十四年),始为杨县。赵城为赵简子食邑之地。洪、赵均属晋国。秦统一中国,洪洞为杨县,治所在今范村。赵城属彘县,治所在今霍州,均属河东郡,西汉因之。东汉阳嘉三年(二三四年),彘县改为永安村,洪洞仍称杨县。东汉末年三国鼎立,洪、赵属魏。正史八年(二四七年),置平阳郡,辖杨县、永安。西晋因之。永安县治所曾一度在今赵城东北十五里仇池。十六国时两县均属平阳郡。北朝均属晋州总管府。北魏仍属平阳郡,洪、赵属禽昌县。隋义宁元年(六一七年)始置赵城县,义宁二年改杨县为洪洞县,两县均属临汾郡。洪、赵二县自隋置县以来一直沿传当代。唐时,洪、赵属晋州,赵城县治迁今赵城镇。五代十国时,设建雄军节度使,辖洪洞。赵城无考。北宋洪、赵属平阳县。其间熙宁五年(一零七二年),赵城曾加入洪洞为镇。元丰三年(一零八零年)又复县。金代洪、赵均属平阳府。元代洪洞属晋宁路,赵城属霍州。明清洪、赵属平阳县,府治在临汾。乾隆三十七年(一七七二年)开霍州为直隶州,领灵石、赵城二县,州治在霍州。洪洞仍属平阳府。民国初,洪、赵均属河东道,道治在运城。抗战爆发后,洪、赵属第六专属。洪、赵沦陷后,洪洞县政府驻河西韩家庄,赵城县政府驻罗云、双昌。日伪时期,洪、赵归冀宁道管辖。抗战初期,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挺近敌后,开辟革命根据地,建立抗日政权,一九四一年九月成立太岳行署,同时洪、赵抗日县政府成立。洪、赵先归八专区,后归三专区。解放战争时期洪洞归二专区,赵城归一专区管辖。一九四五年八月,洪、赵两县铁路以西地区成立了洪赵联合县,政府驻万安,属晋绥九分区管辖。日本投降后,洪、赵两县又成立民主政府,洪洞驻师村,赵城驻兴旺峪。解放后两县政府各驻县城,均属临汾专属管辖。一九五四年七月一日洪、赵两县合并为洪赵县,县治在洪洞,属晋南专署。一九五八年十月洪赵县与霍汾县合并,称为洪洞县,县治洪洞城。一九五九年九月霍汾从洪洞分出,恢复原置。一九七一年临汾与运城专属分置,洪洞归临汾行署管辖至今,县人民政府驻洪洞县城。

 


(三)洪洞大槐树祭祖园

洪洞大槐树祭祖园位于洪洞县城古槐北路贾村西侧,这儿有一处西临汾河,东靠南同蒲路,北邻洪三公路的公园式建筑,这就是亿万洪洞大槐树移民后裔(根的所在)—洪洞大槐树祭祖园。多少年来,不论春夏秋冬,从神州各地及海内外前来寻根祭祖者绵绵不断,络绎不绝,有的上香数柱祭祖先,缅怀先祖开疆拓土之境;有的留诗题词拜圣树,抒发饮水思源之情。他们仰望挺拔的大槐树,盘旋眷恋不忍匆匆离去,大槐树是识别家乡的标志,是亿万人心目中根的象征。

大槐树祭祖园旧址为明朝时的广济寺。广济寺,在永安里,唐贞观二年建,次年被汾水浸塌,迁徙贾村北官路西。是时,寺院宏大,殿宇巍峨,僧众济济,香客往来不绝,再加唐宋以来,又建有贾村驿站,房舍宽广,廊舍幽雅,常驻驿馆,办理四方来往的公差事务。在广济寺旁有一株(树身数围,荫遮数亩)的汉槐,贯通南北的古官道从树荫下通过。汾河滩的老鹳在大槐树下构巢垒窝,年长日久,老鹳用蒿枝树枝草叶树叶等构垒大如车轮的老鹳窝在大槐树下星罗棋布,甚是壮丽。明初移民时,便在广济寺和大槐树下设局驻员,集中移民编排队伍并发给(凭照川资)。当所移之民程时,依依惜别,不忍离去,走了好远频频回首,只能看见大槐树和大槐树下的老鹳窝,为此,大槐树和老鹳窝就成为惜别的家乡标志,几百年来传来传去,有的就将大槐树及老鹳窝误传为村庄了。明朝的广济寺和大槐树,早已被汾水冲毁,幸而在大槐树的东旁同根孳生出第二代槐树,这就是现在干枯了的那棵大槐树,它也有四百年的历史了。二代槐树干枯后。一九七四年被飓风吹倒,县政府拨专款整修,打了水泥座,树身用几道铁箍固定,重新树立起来,一九九九年又采取了防腐措施,作为迁民的见证,怀祖的寄托,似移民子孙世代繁衍一样,第二代槐树的北旁又同根孳生出第三代槐树,现在枝繁叶茂,茁壮成长,也有百年的历史了。真是嘉树延年,代代相接,象征着移民子孙后裔,瓜瓞绵绵,源远流长。

大槐树移民遗迹,旧时人们并不十分重视,现在部分的建筑是民国三年(一九一四年)洪洞人景大启、刘子林倡议募款而建。清末,贾村景大启在山东曹州散州官,交游甚广,在宦游中,上至官吏下至平民,当知其为洪洞人时,倍觉亲切,殷勤招待,都说洪洞是老家,(从大槐树老鹳窝迁来),有的让其观看家谱记载。是时洪洞人刘子林也在山东长山县任官吏,两人相商,遂起筹建古大槐树古迹之意,并在山东募得纹银三百九十余两,寄回洪洞托人筹建。第二年洪洞人贺柏寿从河南杞县告老还乡,叙谈在豫也有同感,回洪洞后又募得钱三百余吊,便积极筹建移民古迹。正在这时,又发生了一件因大槐树庇护了洪洞人民的事,更加引起人们对大槐树的重视。在太原辛亥革命时,赵城人张煌率队杀死山西巡抚陆钟琦,不久袁世凯派新巡抚张锡銮率三镇兵卢永祥部进攻山西革命军,卢率军顺古官道南下,进军平阳,所到之处肆意抢掠,尤以赵城县最为严重。但军中士卒到了洪洞大槐树处都停步不前,下马罗拜,不愿离去,原来卢军士卒多为冀、鲁、豫籍,相互传言,(回到洪洞故乡大槐树老家啦),非但不抢掠,并将在别县抢得之钱供施于大槐树,凭着这棵大槐树洪洞人民才避免了这次浩劫,人们都说沾了大槐树的光,托了移民祖先的福,认为大槐树有(御灾捍患)之功。民国初洪洞人孙丕康《游洪洞古大槐树处有感》一诗中描述了当时的情景:(辛亥义师赴晋南,朔方士卒念家山。秋毫不犯安如故,罗拜邮亭尽解颜。)从此,大槐树更引起人们高度的重视,民国三年修建牌坊时,镌刻了(荫庇群生)四个大字。

由于上述历史缘由,促进了大槐树移民古迹的修建,民国三年建成了碑亭、茶室和南面的牌坊。碑亭建在原来的古大槐树处,亭虽不大,但雕梁画栋,飞檐斗拱,精巧玲珑。亭中竖立青石碑一座,高一丈零五,宽二尺四寸有余,碑冠在盘龙细雕之中篆刻(纪念)二字,碑阳镌刻(古大槐树处)五个隶体大字,碑阴冠刻(水垂千古),碑文刻有贺柏寿所撰(重修大槐树古迹碑记),简述迁民事略,碑亭两旁刻有燕森甫先生书写的楹联:开疆拓土筚路蓝缕启山野;报本溯源铭功昭德兴中华。碑亭后面的窑顶上石经幢高高竖立,上有金代承安五年镌刻的梵文,它是广济寺的一遗物。紧靠碑亭的东边大道,就是当时地道南北的官道,是北通太原府,西通西安府的必经之路。在碑亭前靠西一旁,建有茶室三间,以备槐乡子孙移民后裔小憩片刻,品啜乡味。茶室楣匾为(饮水思源)。茶室四柱上刻有对联两副,其一:茶可解烦碧乳澄清通世味;亭堪栖迹绿槐夹道识乡情。其二:香挹行襟留快饮;荫清古道倚斜阳。在碑亭南二十余步,建有仪门木牌坊一座,年代虽不久远,式样却古色古香,四脚三门,飞檐斗拱,牌坊横额雕刻着洪洞人贺柏寿所题写的(誉延嘉树)。阴面雕刻着(荫庇群生),横匾两面还镌刻有前人所题四首诗,其一:木本水源流泽长,依依杨柳认村庄。行人还里前踪记,遗爱深情比召棠。其二:迁民往事忆当年,柱仗穿云窗夕烟。嘉木扶疏堪纪念,犹留经塔耸巍然。其三:古道青槐倚夕阳,浮屠突兀插云旁。窝名老鹳相传久,高建丰碑姓字香。其四:西汾北霍旧河山,碧翠青流四面环。荟萃人文称乐地,云烟过眼古乡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对文物古迹保护更为重视。一九五九年大槐树处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后又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政府曾多次拨款修葺,派专人管理,育花植树。一九八三年又建了门楼与围墙。并在古槐北路通往大槐树祭祖园的路口修建了一座雕梁画栋,古色古香的牌楼,牌楼正面匾额是著名书画大师董寿平所书(古槐逢春)四个行书大字,阴面为原山西省美协主席著名画家苏光先生书写(荫蔽九州)四个大字。新修建的迁民遗址门楼坐北朝南,门楼两边蹲着两个高大威武的铁狮子,象征着尊严与神圣。门楼由三个飞檐斗拱的门楼组成,门额正面书(迁民遗址),阴面门额书(故土芳华),为著名书法家潘洁滋所题。米黄色的墙壁,绿色的琉璃瓦,紫红色的大门,朴素大方,庄重典雅。迎面是一座高大宏伟的影壁,上下雕刻精细,洁白如玉,浑然一体,四周以汉白玉栏杆环绕,栏杆外是一圈冬青树,影壁中心是一个紫红色的斗方,四角有黄色图案镶嵌,正中一个丰满遒劲的黄色隶书大字(根),左右对联是篆体(饮水)、(思源),为中国工艺美术学院院长著名书画家张汀先生一九八四年所书。影壁东侧往北为望乡台,西绕向北侧是大槐树公园二门,门额上书(大槐树公园)五个大字,上方门额上有洪洞人王笃成于民国十年(一九二一年)所题写的《咏大槐树》七绝诗二首,其一曰:生生死死说前因,同是杨侯国里人。莫道源渊无考证,私家记述最为真。其二曰:幽燕豫鲁并滁和,异派同源认未讹。故老相传谈轶事,问君足指果如何。门边对联为(举目鹳窝今何在;坐叙桑梓骈甲情)。大门为紫红色的廊柱,琉璃瓦飞檐,古色古香,端庄大方。进大门在祭祖园主道(荫庇群生)木牌坊仪门东侧修建了大型镶瓷壁画(大槐树处迁民图),为洪洞书画家卢葆桐先生根据明代移民的历史记载与民间传说绘制而成,画面正中是一棵枝叶茂盛的巨槐,树干贴着(迁民告示),树一边是一群官兵手持武器,威风凛凛,另一边是熙熙攘攘成千上万的移民扶老携幼,推车挑担,呼天抢地,哭哭啼啼,有的扶槐嚎啕,有的折槐为记,大槐树上有老鹳窝星罗棋布,一幅背井离乡,生死离别的画图,把当时移民的场面描绘得惟妙惟肖,淋漓尽致。牌坊的西侧是(槐荫亭),亭内竖碑一通,碑正面为(槐荫亭)三个大字,为张文奇书,碑阴为卢葆桐所撰书(槐荫亭记)。槐荫亭和牌坊中间北面紧靠茶坊西侧,是新建的祭祖堂门楼,门楣正面匾上题(祖斯)二字,阴面匾为(桑梓)二字,乃县志办主任张青撰,山西省原文物局副局长著名书法家张一先生书。进入大门便是祭祖堂。寻根祭祖堂宽敞明亮,内设十个供橱,分列五百五十四个姓氏的祖先神位,以供神州各地的槐乡游子祭拜祖先,表述爱家思乡之情。

 

(四)大槐树寻根祭祖节

一九九一年,洪洞县委、县政府根据广大大槐树移民后裔的意愿,决定举办(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节)。洪洞县首届(寻根祭祖节)是在一九九一年四月一日也就是中国传统节日清明节前举行的,在节日的头天晚上,成千上万只小鸟从天而降,先飞往洪洞县委、县政府院内,然后黑压压集到大槐树祭祖园,白天飞翔于祭祖园上空,黑夜栖居在祭祖园的树丛中,增添了几分传奇色彩。在大槐树祭祖园内,一时鸟声鼎沸,热闹非凡,洪洞人以为奇观,几乎倾城出动拥入大槐树祭祖园。人们看到在园内第二代、第三代槐树和其他树木上,鸟儿落满枝头,它们时起时落,交颈偎依,仿佛经年不见的老朋友,在倾诉昔时的离别意,畅谈今日在它处的思乡之情,人们深深为之感动,都说:(移民的子孙要来祭祖,这些鸟儿也具有灵性,代表移民的子子孙孙,也回老家来看望亲人来了。)这些鸟儿每天傍晚飞来,凌晨时分又向东北方向飞去。它们的形状像麻雀,但比麻雀略大,颜色是灰黑的,来时鸣音响亮,啾啾欢啼,去时叫声凄凉,哀鸣而去,洪洞人民称它为(思乡鸟)、(吉祥鸟)有人说它们是大槐树移民死后所变,生不能归故里,死后化做鸟儿也要飞回故乡,看看家乡变化。这一壮观景象一直到清明节后才全部消失,来自海内外参加祭祖活动的槐乡子孙无不为这一奇观所惊叹,这个奇观自首届祭祖节以来,每年的祭祖节都会重现,至二零零零年第十届祭祖节,已经连续出现十次了。对此奇观洪洞县电视台录制了专题片,在洪洞电视台、临汾地区电视台、山西电视台都作了专题播映。

寻根祭祖节的会期为四月一日至十日,主祭日为清明节,仪程为:一、全体肃立。二、奏大槐树寻根祭祖乐。三、为古槐树迁民先祖敬献花篮。四、各单位及个人敬献花篮。五、向大槐树迁民先祖行三鞠躬礼。六、洪洞县人民政府县长恭读祭文。七、绕古槐碑亭和二、三代古槐一周,奏乐,鸣放鞭炮。八、植纪念树。首届祭祖节主祭日,来自海内外的游子约5万人参加了祭祖仪式。每届祭祖节都有来自海内外游子数万人参加祭祖活动,缅怀祖先。真乃:寻根祭祖返故土,山西洪洞大槐树。热土寻根梦魂长如思乡鸟,圣地叙旧情怀总似古槐根。洪洞大槐树祭祖节,一次比一次更红火,一届比一届更壮观。

 

 

(五)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祭祖堂古槐移民先祖姓氏

一号供橱根汲闵肇寻租息艾尤渠国应祭园桑远敬致保权覃黎眭深慕别冀成燕滕靖都申羡及曾盖日唱淳椎营谈晏闵岑鄢戈初逵翟那舒贠

二号供橱:席文师龚俞宣普光铁向宜股訾畅聂主易硕亓禄启焦阎卫孟詹陶甄冯徐夏谷庞寿鲍省路司芦抄原左丛贡伦折东荆车宰连仪佘遆

三号供橱:贺季果乔智罗职全行落察允劳这任林田郭孙孔也高魏延苗许秦周钱黄耿袁陈啜龙骆常牟庄付补贴查杨薛段社颜上官呼延皇甫欧阳司马余令狐

四号供橱:张王李赵姬朱刘景轩阴穆蒋彭芮潘浑程崔韩胡石唐牛宋梁贾郑史仇谭穗米安海贵柳伍寄勇境湛相白荀岳候汪陆宗姚梁咎何丁昝郜

五号供橱:逯计药习肖容巩来邵介吉关薄荣蔡税戈柏范马康董商苏武樊吴霍姜所冷戚章满蔚蒙项只花森风柯梅麦效阮郝曹鞠狐顾凌扈涂

六号供橱:邱稽隆徜钟句由虞富封缪恩禹廉隋郗续回窦和毋茹元耳家蔼楚崇蒲经槐卢雷瞧鲁吕晋郏公为万包姘符练皇养仵问曲藏卞晁梓

七号供橱:费仉过仲綦部神胥母巨繁施亢璩池兰呼栾华陕依睦严侣佟单栗叶油鹿顼居弭战忠揭鱼信蓝银酒缴巫生甘赛谢裘弯亓俱宫巴建嫪

八号供橱:麻村昌时望干瞿迟脱加帅游卜祁戴狄方妙边钮莫寇边历邰奚支葛纪古随伏明毕盛后屠徂苟攸翁禚桓窄靳曳采邸裴奚汤班衡拜戎尧竺

九号供橱:褚冉锋苌缑郁从展腰江达操莒党步温邹卓沙门黑洪辛需淮齐祝宁管户宫韦解闻弓蔺檀喻郇熊轷撖刁阚钭宓籍屈于邝刑廖郈

十号供橱:娄幺慰邬暴赖拓井双尼郄隗逢要翁沈仝丰水郅倪云索郎钦童房种尚颉邓闪强敦苑浮幸惠刚宿简哈邴扣山怀滑东毛秘皮乜雒降苟院

洪洞绿槐公园建于一九八四年,设供橱十座,移民五百五十姓,平氏供橱序次九,第十三位为“平”姓。

注:一至十号供橱后的字,(每一个字代表一个姓氏)。

 

(六)移民的史实考证

关于明朝山西省平阳府洪洞县大槐树的移民,在我国(记传本、编年本、纪事本末体)三大史书体裁中仅有从山西省平阳府迁徙的记载,但从明朝移民分布的十八个省市(河南、山东、河北、北京、天津、陕西、甘肃、宁夏、安徽、江苏、湖北、湖南、广西、内蒙、山西及东三省)中华民国以来纂修的大量省志、县志中均由明确的记载,特别是笔者收集的这些地区众多的家乘、祖碑中更有确切详细的记载,这些民间资料及与笔者联系的五千余件(次)大槐树移民后裔的来函充分论证确实了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这一毫无疑问的历史事实。历史文献中对于明初移民的记载,从洪武元年(一三六八年)开始,到永乐十五年(一四一七年)结束,历三朝五十年。被移之民以晋南为多,其次为晋东南,晋中数县。明代初年,山西省辖五府、三直隶州、十六散州、七十九县。史书记载的明初移民主要有平阳府辖二十八县,潞安府辖八县,汾州府辖八县,泽州辖四县,沁州辖二县,辽州辖二县。这些地区共有五十一县,而平阳府就辖二十八县。就人口而言,据《山西通志》记载,列表如下:

 


山西省

平阳府

泽州

潞州

辽州

汾州

沁州

洪武24年

652048

208211

66846

166147

11581

25987

15671

洪武24年

4873946

1847790

474937

1113024

62418

244110

138607

永乐10年

586202

198170

65941

134012

9743

26368

16867

永乐10年

4074563

1644285

383710

736179

50217

245397

94263

据孔尚任总纂的清康熙版《平阳府志·户口》记载:汉河东郡户二十三万六千八百九十六,人口九十六万二千九百一十二。唐平阳郡户六万四千八百三十六,人口四十二万九千二百二十。宋平阳府一十三万六千九百三十六户。人口无记载。明洪武年二十万八千二百一十一,人口一百八十四万七千七百九十。永乐年户一十九万八千二百一十一,人口一百六十四万四千二百八十五。弘治年户二十二万一千二百四十四,人口一百九十八万七千四百四十九。以上两组户口数字资料可以佐证,移民最多的是平阳府。

明朝政府移民垦荒的原则是把农民从窄乡移到宽县,从人多田少的地方移到地广人稀的地方。曾有定制对北方郡县荒芜田地,召乡民无田者移民垦辟,每户给十五亩,又给三亩菜地,皆免三年租税。朱元璋还设置司农于河南,专管移民恳地之事,在这以前已下令,凡州、县农民开荒及移民开荒,都归恳荒人所有,作为永业,还责成地方官散发耕牛种籽,使移民、流民能定居附籍,具备从事农业生产的条件。根据《明史》、《明实录》等史书记载,明初洪武年间先后从山西移民十次,永乐年间移民八次,共计移民十八次。

一、一三七三年“(洪武)六年,徙山西真定民屯凤阳”。

二、一三七六年“(洪武)九年十一月,迁山西及真定民无产业者于凤阳屯田,遣人赍冬衣给之”。

三、一三八零年“(洪武)十三年五月,山西民为军者二万四千余户,悉还为民”。

四、一三八八年“(洪武)二十一年八月,徙山西泽、潞二州民之无田者往彰德、真定、临清、归德、太康等闲旷之地”。“(洪武)二十一年八月,徙泽、潞民无业者恳河南、北田,赐钞备家具,复三年”。

五、一三八九年,“(洪武)二十二年九月,后军都督朱荣奏:山西平民徙居大名、广东、平昌三府者,凡给田二万六千七十二顷”。

六、一三八九年。“(洪武)二十二年九月,山西沁州民张从整等一百一十六户告愿应募屯田,户部以闻,命赏从整等钞锭,送后都督佥事徐礼分田给之”。

七、一三九二年。“(洪武)二十五年八月,冯胜、傅友德帅开国公常升等分行山西,籍民为军,屯田于大同、东胜、立十六卫”。“(洪武)二十五年八月,冯胜、常友德等在大同等地屯田。计平阳选民丁九卫,太原、辽、沁、汾选民丁七卫。……每卫五千七百人”。

八、一三九二年。“(洪武)二十五年十二月,后军都督府佥事李恪、徐礼还京。先是命恪等往谕山西民愿迁居彰德者听。至是还报,彰德,卫辉,广平,大名,东昌,开封,怀庆等七府徙居者凡五百九十八户”。

九、一三九五年。“(洪武)二十八年正月,山西马步官军二万六千六百人往塞北筑城屯田”。

十、一四零二年。“明惠帝建文四年九月,徙山西民无田者实北平,赐之钞,复五年。户部遣官太原、平阳二府、泽、潞、辽、汾、沁五州,丁多田少及无田之家,分其丁口以实北平各府州县”。

十一、一四〇三年。“(永乐)元年八月,定罪囚于北京为民种田例。其余有罪俱免,免仗编成里甲,并妻、子发北京、永州等府县为民种田。礼部议奏:山东、山西、陕西、河南四布政司就本部政司编成里甲……上悉从之”。

十二、一四〇四年“(永乐)二年九月,徙山西民万户实北平。(永乐)二年九月,徙山西太原、平阳、泽、潞、辽、汾、沁民万户实北平”。

十三、一四〇五年。“(永乐)三年九月,徙山西民万户实北平”。“(永乐)三年九月,徙山西太原、平阳、泽、潞、辽、汾、沁民万户实北平”。

十四、一四〇六年。“(永乐)四年正月,湖广、山西、山东等郡县吏李懋等二百十四人言愿为民北京。命户部给道里费遣之”。

十五、一四〇七年。“(永乐)五年五月,命户部从山西之平阳、泽、潞,山东之登、莱登府州五千户隶上林苑监,牧养栽种。户给道里费一百锭,口粮五斗”。

十六、一四一四年。“(永乐)十二年三月,上以其(隆庆)当要冲,而土宜稼墙,改为隆庆州……而以有罪当迁谪者实之。本州原编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四隅,红门,黄报,白庙,版桥,昌裕,红寺六屯,谓之前十里,谪发为事官吏充之。榆林,双营,西桑园、泥河岔道、新庄、东园、宝林、阜民九屯,连关厢谓之后十里,迁发山西等处流民充之,每户拨田五十亩,任种办纳粮差”。

十七、一四一六年。“(永乐)十四年十一月,徙山东、山西、湖广流民于保安州,免赋役三年”。

十八、一四一七年。“(永乐)十五年五月,山西平阳、大同、蔚州、广灵等府州中外山等诣阙上言乞‘分丁于北京、广平、清河等宽闲之处,占籍为民,拨田耕种,依例输税,庶不失所’,从之。任免田租一年”。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