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华平氏郡望与堂号解读

 

郡望称为望地,意为某地为当地所仰望。春秋时各诸侯国设置地方政权组织,县为郡之属地,从而逐步形成县统于郡的两级制。秦以前,郡比县小,自秦灭六国,一统天下后,郡比县大。自称始皇,分全国三十六郡。秦二世增十二郡。魏晋隋唐,郡县均由中央集权任免,成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一个姓氏家族郡望的显贵,是由家族中历史人物的地位、权威、声望所决定的。门第较低,家世不显的家族称为“寒门”、“庶族”。士庶之间有严格区分。所谓“士庶之别。国之章也。”甚至在同一姓氏的士族中,因不同的郡望堂号,宗族间也有贵贱尊卑之分。南宋郑樵在《通志·氏族略》曾论述:“隋唐而上,官有簿状,家有谱系。历代并有图谱局,至郎中吏掌之,乃用博古通今之儒,知撰谱事。”以便使“贵有常尊,贱有等威。”

在封建社会里,只论门阀家世,郡望显赫,不论才行品德。出身于望族的“衣冠子弟”,即使无德无才,也被列为上品优先入仕,得授清贵之职。

郡望始著于唐代,郡望的形成是某一姓氏的姓源发祥繁衍变迁,一个姓氏通常以一个郡望为主。《钦定四库全书·重编琼台藁·卷十》收录的明代大学士丘濬公所作的《贵溪丘氏族谱序》说:“自唐人著郡望,而以河南望,丘良以襄公父子之显融故也。”

唐贞观十二年,吏部尚书高士廉奉诏撰修《氏族志》时,因沿袭魏晋南北朝旧例,以山东崔姓为第一,皇族李姓为第二,唐太宗,亲自出面干涉,改李姓为第一,外戚之姓为第二,崔姓降为第三。武则天执政时,修纂《姓氏录》,改武姓为第一。

唐时,陇西李氏、赵郡李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和太原王氏,并称“五姓七族”,门第最为清高。子女婚嫁首重门第。即使身为宰相的李林甫也因不属“五姓七族”中之望族,在为其子向山东崔氏求婚时,也遭拒绝。

这种以地望明贵贱的现象,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姓氏延续了古代以氏论贵贱的传统;列出姓氏的郡望也使姓氏在发展繁衍的过程中,有了一个比较清晰可寻的主流与支流脉络。历史上,一般姓氏,都有多个堂号,说明它们是由古代同一个或几个“根”上在不同的时期衍生出来的“分支”、旁系而已。

宋代之时,家族常以郡望自诩,比如,刘攽的《彭城集》和《中山诗话》,把彭城和中山均为刘氏郡望,并非其人籍贯,刘攽之籍贯在临川新喻(今江西新余)。姚铉本是庐州人,却自称其是“吴兴姚氏”之后。宋《百家姓》中所标明的“郡望”,乃是沿袭唐代所形成的名门望族的地理分布。但由于长期形成的以姓氏、郡望标明出身门第贵贱和社会地位的影响,以郡望标注姓氏的习俗,仍然十分盛行。

迨至明清,时人也不乏标识郡望之例。如,明代郑真本是浙江鄞县人,其别集却题为《荥阳外史集》,荥阳者,郑氏郡望也。清代薛雪,苏州人,却自题郡望曰“河东”。

近现代的郡望与堂号,归因于人们的寻根念祖的观念意识。现在人们还很重视自己姓氏的来历和郡望,特别是现代寓居异国他乡偏僻遥远零星散居的同宗族人,大都把自己的姓氏、郡望、家谱视为命根子,常常以同姓、同郡望来联宗认亲。

   因此郡望和堂号是有严格区别的。从功能上说堂号的意义在于区别姓氏,而郡望在姓氏中是独一无二的,是高一级别的宗族标志。一个姓的郡望只有一个,而堂号可以多数个。郡望可以作为堂号,而堂号不能作为郡望。此如我们平氏可以说“河内郡”,亦可称“河内堂”。两者称号都是正确的。尤其近年来随着全球寻根热的兴起,海外炎黄子孙纷纷归国,旅游观光,寻根问祖。姓氏郡望成为他们追寻家世渊源,谒祖朝宗的重要依据。“姓氏郡望”这一传统的历史文化遗产,在团结海内外炎黄子孙,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等方面,仍具有现实的意义。

(—)河内郡解读

河内郡,中国古代地名,古代以黄河以北称呼,战国时河内为魏国领地,秦末司马卬被项羽封为殷王,都城在河内,汉高祖继位设置殷国改为河内郡,位于太行东南与黄河以北,领县、治怀县(今河南武陟县)、汲县、共县、林虑、野王、修武、平皋、山阳,朝歌,武德、沁阳等十八县。楚汉之际,置河内郡,辖今豫北西部,西晋移治野王(河南沁阳),隋于野王为河内县,隋唐河内郡为怀相,元怀庆路。明清怀庆府,长为治所。稽余中华平氏一世尊祖平当,祖父以訾百万,原籍下邑(今安徽砀山)。二世祖平晏为避王莽害,携家东迁至河南艺麻露头沟(义马),饮恨辞世,葬义马香山平氏祖茔。世人有“鼎鼐调和父子继美,经书博治儒仕相推”之誉,故“河内郡”为中华平氏发源之郡望也。

(二)河内堂、明经堂、汉丞相府,汝南世泽解读

“河内堂”源自平氏郡望“河内郡”,此为以平氏发源地命名的堂号,遍及全国各地区。

“明经堂”源自西汉之时平当、平晏父子徵为明经博士,辅佐汉成帝、哀帝、平帝,父子同为明经丞相,赐爵关内侯。平晏以明经为大司徒,封防乡侯,史上汉时父子同班为相的唯韦、平两家。后人为彰显门第辉煌,故为“明经堂”。江西修水平氏将宗祠尊为“汉丞相府”,其典故亦出于此。民间有宗祠、陵园、家庭中堂,正龕有神对,将郡名堂号嵌入联对。“河内家声远,明经世泽长”一看便知是平家。这是以先祖官诰、爵位命名的堂号。

“汝南世泽”,在历史典故中常常提到汝南一词,但汝南一词早已更名为河南驻马店,为轩辕黄帝元妃嫘祖故乡,曾是战国时期闻名天下的兵器制造中心,是盘古文化、梁祝文化、重阳文化、车舆文化、嫘祖文化的发源地。两汉时期,汝南人才辈出,在《后汉书》有《平当传》,《风俗通义》中留有传记姓名的汝南官吏、名士、达人近一百人。《乐府诗集》汝南鸡司晨鸣催起之典以警世人,故中华平氏亦为“汝南世泽”、“汝南高风”与祖先平当、平晏之誉密切相关。

(三)中华平氏部分地区堂号解读

河南新郑平氏“荥邑堂”,荥:古邑名,一作“荧”,又作荥阳。战国韩邑,在今河南荥阳市东北。《史记 韩世家》:桓惠王二十四年前(249)“秦拔我成皋荥阳”秦置县,典出于《旧唐书、郑畋传》:“畋还镇,乘补卒,缮修戎仗,浚饰城垒”。荥阳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为中原城市群的核心城市是中华平氏生息繁衍的发祥地之一。平氏宗族世居荥阳风水宝地,人文鼎盛,物华风茂,故名“荥阳堂”。

浙江乐清蒲岐平氏的“怀德堂”出自《论语》,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谓存其固有之善,谓溺其所处之安,谓畏法、谓贪利、君子小人趣向不同,公私之间而已。《尔雅释诂》:怀,思也。念思都者不忘之思也。告戒我们见贤思齐,永远铭记先祖的传统美德。君子怀德,人心重德;人也舒坦,心也舒坦。怀德怀刑都是敬畏之心的表现。“刑”是强迫的服以,“德”是人内心的主动提升。怀刑是公民的义务,怀德则是一种自觉的追求。乃显得难能可贵。“斯是陋室”“唯吾是德”。“德”是灵魂开花,如春兰秋菊。虽馨香淡远,却能沁人心脾。警世后人有高尚的道德,胸怀远大,视野开阔。想的是国家、社会、宗族的事情,而不是眷念乡土,只注重个人生计。

安徽淮南的“愧餐堂”源于五十九世祖平安,安徽滁人(今安徽淮南),父平定从太祖起兵,官济宁卫指挥、佥事、血染疆场,安为太祖养子,袭父爵,迁密云指挥使,又为北平都指挥佥事。辞世后帝念安父子功勋卓著,命造平安大督都府邸,以旌表额。淮南平氏门庭阀阅,钟鸣鼎食,世受皇恩爵禄,食之有愧,为感皇恩昊天之德,铭记先祖,故名为“愧餐堂”。

安徽马鞍山平氏为“知退堂”:典出《左传宣公十二年》:“见可而行,知难而退,军之善政也”。春秋时期,晋国和楚国为争夺霸权相互进行战争。郑国处于他们之间,他依附晋国,楚国派兵征服晋国,听说楚国出兵,便讨伐楚国。楚国便采取知难而退的策略,终于两国结盟,挽救时局。告戒后人审时度势,退一步海阔天高。把握时机,懂得暂时的退让,必将获得最后的成功。

江苏灌云平氏的“世德堂”:指品德德行,老子所谓的“孔德之容”、“抱怨以德”、“上德若谷”,是以有德的“德”都是这种含义,乃是道的属性或物生存的内在根据,累世的功德、先世的德行,祖上及今人均有美德之人。《诗大雅  下武》:“王配于京,世德作求”。“咏世德之骏烈,诵先人之清芬”。“德”即思想品德、文明礼貌。在圣者老子心目中,“德”包罗万象,遍及天地万物人类一切思想行动,是道规法则及合道的思想行动的一切体现。告戒后人无为、诚信、谦下、柔顺、不争、俭朴等诸德,要知道、行道、顺道、合道、守道之思想言行。

山东枣庄“安乐堂”引于佛家用语“安乐净土,犹安乐世界”。语本《无量寿经上》:“无有三途苦难之名,但有自然快乐之音,是故其国名曰“安乐”。《孟子》曰:“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故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但安乐则表示安逸快乐。《史记·秦始皇本纪》:“以诸侯为郡县,人人自受安乐,无战争之患,传之万世。”《隋书·列女传·谯国夫人》:“朕抚育苍生,情均父母,欲使率士清净,兆庶安乐。”宋吴曾在《能斋漫录议论:“天下之事,多成于贫贱感激之中,或败于富贵安乐之际,理无可疑也。”可见安乐寓于枣庄平氏忧国忧民,感恩祖德,乐中思忧,忧能使之安乐。

重庆平氏“亲睦堂”,亲睦为敦亲睦族,唐《贞观政要·论教诫太子诸王》篇中。意即要与边陲各国和亲友好,要与当地各宗族亲善体恤,国以民为本。实为家族和睦、亲朋好友,淳朴敦厚。也告诫宗人敦亲睦族,慎终追远,不忘血缘亲情。

江苏徐州丰县首羡平氏居地“古丰堂”,为当年汉高祖刘邦出生的丰邑中阳里,也称汉皇故里,有“古宋遗风,汉高故里”誉称以示历史悠久。西汉我祖平当、平晏佐刘氏皇室自成帝,哀帝、平帝三代而名标青史,平氏族人世居于此,人杰地灵,荣耀自豪,故为“古丰堂”。

浙江金华平氏为“善德堂”,“善”最早见于金文,本义是像羊一样的说法,有吉祥、美好之义。《说文》“善,吉也。从誩,从羊。”易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指的是善性和美好的品德 。“善于行,德于心”与人为善的道德,善要求人们不但不要做有损于他人利益的事。而且要利于他人及社会,做善人必有善心有美行。

“德”指道德品行,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左边“彳”为行走,右部是“直”形象为眼睛,一颗心加上一个标准,即不但行正、目正,还要心正;从直以示遵行正道之义,本义为登上。“升”指有道德的贤明之士,德是美好的。引申为恩德感恩,古代文献也“得”相通,表示得到。告诫后人,正直、坦率、诚实,言行以善德为根本,上善若水,子孙得到的福禄恩惠如涌泉源源不断。

江苏南京六合区平氏为“馀鸿堂”,“馀”形声从食,余声,本义为饱足,足食得饱。馀、余起源于姬姓东周时间,《说文解字》:“余,语舒也,从八舍省声”,房舍分出“之口”是余之范式。本义为“我”,右边从“余,饶也”。《说文》行有余力;《论语》衍义引申指剩下多出来的。如余荫指前人的遗泽庇荫。也指整数的零数;农历四月的别称。

“鸿”本指大雁,后引申为“书信”“广大”或宇宙未开,天地混沌之状,从鸟、江声、诗曰“鸿雁于飞,肃肃其羽,”《说文》作江声,通“洪”大水指东方之野。

本义为鲁西之水系来回迁徙之大雁。共工之意,表示共工时代的鲁西文化,若南北迁徙大雁翱翔五湖一线的上空并宿于此。《殷本纪》引《汤诰》“古禹,陶久荣于外其有功乎民、民随安。东为江,北为济,西为河,南为雁,四渎已修,万民随居”故迁居此地寓为先祖庇荫世代隆昌,人文昌炽,金玉满堂。

由此可见,郡望堂号是中华姓氏文化中的重要内涵,是区分同一姓氏不同地域、识别亲疏的主要依据,也是寻根问祖、追溯源流的基本线索,通过郡望堂号来联宗认祖,在姓氏之前冠以郡望(地望),在姓氏之后标明堂号,我们一看便知姓氏的起源和发祥支派、繁衍的基本脉络。因而,郡望堂号是研究姓氏文化查证家世源流必备的重要依据。中华平氏因居处分散而堂号不一,但其郡望都源出一世平当的祖居地河内(河南下邑,今安徽砀山)的河内郡,所以天下平氏是同根同源,血浓于水的平氏一家人。

 

荥邑堂堂号



此谱平氏支分甚多,盖为一脉,同源于荥阳塔连坡,共始祖于道仁,根据姓氏以望族发祥地命名堂号的方法,经族人及本谱编撰人员议定,本族现统一命名堂号为荥邑堂,并设计确定堂号标志为:

说明:堂号标志图的外周为双圆,表示本族平氏遍及全球全国,圆内东北西南向和西北东南向交叉组成的【X】,是堂号荥邑堂中荥字拼音第一个字母X;交叉点上半部分同交叉点向下的组成【Y】,是堂号荥邑堂中邑字拼音的第一个字母;圆内中间东西向的—同交叉点向下的组成[T],是堂号荥邑堂中堂字拼音的第一个字母T。整个标志图表示荥邑堂平氏分布在全球全国各个方位的每个地方。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