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近日,绍兴市水利局、绍兴市鉴湖研究会联合编印的《闸务全书三刻》,由广陵书社出版发行。

明嘉靖十六年(1537)绍兴知府汤绍恩主持建成的三江闸,开创了绍兴水利史上通过海塘和沿海大闸全控水利形势的新格局,在绍兴水利和区域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为记述工程伟绩,管理和使用好大闸,清康熙年间由程鹤翥编辑了记载三江闸修建和管理的《闸务全书》。成书后100余年,在道光年间又有平衡辑成《闸务全书续刻》,总称《三江闸务全书》。一个伟大的工程又产生一部杰出的水利工程专著,这在绍兴水利史上可谓绝无仅有,体现了政府、民众、学者的重视和共识。时势变迁,沧海桑田。现代绍兴人又沿着三江发展演变,先后建成新三江闸和曹娥江大闸,成就盛世伟业之基石。历史文脉相连,发展规律可寻,自道光以来至今近200年,人们在三江区域艰苦卓绝的奋斗业绩,探索创新的科研成果,累积于世,是为宝贵财富。于是,编者传承历史,顺势而为,出版《闸务全书三刻》,再绪禹功之不朽。

现刊登《闸务全书三刻》“序”及“后记”,以飨读者。

图一 《闸务全书三刻》

序言

明代绍兴著名文人徐渭在汤太守祠有联:“凿山振河海,千年遗泽在三江,缵禹之绪;炼石补星辰,两月新功当万历,于汤有光。”[1]是联代表了绍兴官府和民众对绍兴历代治水伟绩、治水人物、治水精神的高度赞赏。时代在发展,对三江闸等古代系列水利工程的价值认识和保护要求也在不断提升,可以说,当今时代,其核心价值已经从工程价值转变为遗产和文化价值。

2013 年11 月30 日至12 月2 日,中国水利学会、中国文物学会在绍兴主办“中国大运河水利遗产保护与利用战略论坛”,全国政协文史委、绍兴市人民政府等为支持单位,中国水利史研究会、绍兴市水利局为承办单位。论坛期间,全体代表发出《加强绍兴三江闸保护倡议书》:[2]

绍兴三江闸始建于明嘉靖十六年(1537),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砌石结构多孔水闸,长103.15 米,共28 孔,在水利工程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三江闸是世界上最早利用水文设施——水则碑,并实现定量调度水资源的古代水闸。三江闸代表了我国传统水利工程建筑科技和管理的最高水平。

三江闸是我国东南沿海萧绍平原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拒咸蓄淡工程,是在明代中期浦阳江改道、萧绍平原水环境恶化的背景下兴建的。三江闸建成之后,与萧绍海塘联为整体,成为萧绍平原水网的控制枢纽,阻挡了咸潮内侵,平时蓄积内河淡水,发生洪涝时可以排泄。同时保障了萧绍运河稳定的水位、水量,改善了航运条件,对 16 世纪以来浙东运河的稳定运行发挥了重要作用。三江闸在大运河遗产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科技价值和独特的代表性。

目前,三江闸的水利功能已被新建成的曹娥江大闸所取代,但主体结构仍保留完好。1963 年,三江闸即被公布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大运河积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之际,作为浙东运河上具有重要价值和地位的文化遗产,应进一步加强三江闸的研究和保护工作。

我们呼吁:三江闸升级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一步加强水利遗产价值和保护技术的研究;促进跨部门、多学科合作,共同推动和实施三江闸及水环境保护和整治工作。

在这次具有历史纪念意义的全国性大运河学术会议上,与会代表如此重视并倡导对三江闸的保护,充分说明三江闸不但在绍兴历史发展中作用巨大,而且在中国水利史、运河史上有着杰出地位。在三江闸的保护和研究、价值的彰显方面,绍兴还需继续努力。

2014 年5 月10 日,中国水利史研究会由谭徐明会长带队,组织绍兴市水利局、绍兴市鉴湖研究会等有关单位,寻访了四川汤绍恩家乡。此次行程为汤绍恩离任绍兴后,绍兴方面有组织参加的首次赴川专题考察汤绍恩故居活动。此行最大收获是在汤绍恩故居四川省安岳县城北乡陶海村见到了其后裔,举行了拜祭汤绍恩墓地仪式,并获得了汤绍恩第19代孙汤铨叙、汤荣续赠送的《汤氏族谱》,此书后又捐赠给绍兴图书馆收藏,为绍兴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献资料。[3]

图二 《汤氏族谱》

2014 年9 月,绍兴市水利局、绍兴图书馆、绍兴市鉴湖研究会、绍兴市水文化教育研究会集众学者之力编辑出版《绍兴水利文献丛集》[4],对《三江闸务全书》《经野规略》《麻溪改坝为桥始末记》《上虞五乡水利本末记》等9部文献和3组资料进行点校,计100余万字,是为绍兴水利文献之历史精华,受到广泛好评和应用。

图三 《绍兴水利文献丛集》

2014年10月,绍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以绍政办发明电〔2014〕98 号文发布《三江闸保护、利用、传承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确定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对绍兴三江4.5平方公里区域环境进行全面整治,并对以三江闸为核心的海塘等水利文物进行系统保护。之后,在各方努力之下,取得显著成绩。

“风云三江,潮起浪卷。”2015年又发生了因三江村拆迁而引起的社会各界和媒体的广泛关注与争议,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对文物的威胁的实际存在在和文化遗产保护的任重而道远,文化遗产保护既要进行理论探讨,更要下决心实践。

按照《方案》的要求,绍兴市水利局、绍兴市鉴湖研究会承担编写三江水利发展史等文化工作任务。其意义,既是三江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性工作,也是传承、弘扬三江文化的重要载体与学术支撑。因此绍兴市水利局、绍兴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绍兴市鉴湖研究会2016 年编辑出版了《绍兴三江研究文集》[5]。是书以水利为主脉,是多学者、多学科研究古今三江水利文化的集大成,成果多为原创。始于海侵沧海桑田,直至当代。其主篇《三江水利史稿》旨在揭示这一地区天人之际、古今之变,力求经世致用。

图四 《绍兴三江研究文集》

三江闸在绍兴水利史上重要而特殊的地位,一直成为绍兴各界和有识之士关注的重点。绍兴历史上第一部水利工程专志便是《三江闸务全书》,由《闸务全书》和《闸务全书续刻》组成,记载了明清两代三江闸修建和管理的主要过程。

《三江闸务全书》鲁元炅《序》中称:

昔神禹治水八年,使无《禹贡》一篇,则治水之道不详。若汤公与诸公之建修诸务使无全书一录,则节水之计罔据。岂非皆天地间不可少之人,以补世界之缺陷者哉!昔人有曰:“莫为之前,虽美不彰;莫为之后,虽盛不传。”是书也,梓而行之,列之府志,板藏汤祠,仁人之言,其利溥哉!

认为记述水利业绩,编写水利史志是和建设不可互缺之事,同是世间伟业。

《三江闸务全书》成书以来,成为绍兴水利的治谱而为人们所推崇。不但对水利建设和管理的指导、借鉴意义非凡,也在我国水利史上有着杰出的地位,载入《中国水利史典》[6]而显其卓越。

绍兴图书馆原馆长赵任飞女士,好文献学及越中文史资料考证编撰,成就显著。她兼任绍兴市鉴湖研究会副会长以来,更重视对绍兴水利史、水文化的关心支持,在2015 年就曾提议编纂《三江闸务全书三刻》,此举得到时任绍兴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冯建荣先生的鼎力支持,并组织谋篇布局,分解任务。之后,赵任飞执编,蔡彦、陈鹏儿等诸同仁辛勤工作,广搜精辑,悉心编排,终集大成。是书内容既承《三江闸务全书》后之工程维修、管理精要,又集三江研究学术成果,还择近年环境治理、文化保护实践和探索。此书辑成,为绍兴水利、文史整理出版增添经典要籍,也可谓“于汤有光” [7]。

陈桥驿先生有诗曰:“神禹原来出此方,洪海茫茫化息壤。应是人定胜天力,稽山青青鉴水长。[8]”如今,绍兴已从三江时代走向钱塘江时代,然历史地理变迁和历史文脉传承不息,承上启下,便是本书的要旨所在。

愿绍兴历史文化得到更好的保护、传承、利用;愿三江闸早日升级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实现前辈、同仁夙愿。

二〇一八年一月

注释:

[1] [7]程鹤翥辑注《闸务全书》,载冯建荣主编《绍兴水利文献丛集》,广陵书社,2014 年版,第65页。

[2]邱志荣、李云鹏主编《运河论丛——中国大运河水利遗产保护与利用战略论坛论文集》,中国文史出版社,2014 年版,第379页。

[3]邱志荣、魏义君《四川汤绍恩故居寻访记》,载邱志荣主编《中国鉴湖·第一辑》,中国文史出版社,第150页。

[4]冯建荣主编《绍兴水利文献丛集》,广陵书社,2014年版。

[5]邱志荣主编《绍兴三江研究文集》,中国文史出版社,2016年版。

[6]匡尚富主编《中国水利史典·运河卷》,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5年版,第359页。

[8]陈桥驿《稽山鉴水诗》,载邱志荣著《鉴水流长·后记》,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第406页。



后记

三江闸是古代绍兴水利、浙东水运的枢纽工程,亦是我国最早、最大的滨海大闸之一。明嘉靖十五年(1536), 由绍兴知府汤绍恩主持建闸。大闸建成后,沃野千里,效益巨大。为此,清程鹤翥将明嘉靖十五年汤绍恩建闸,万历十二年(1584)、崇祯六年(1633)、康熙二十一年(1682)三次大修三江闸的实绩以及大闸相关事宜、修闸成规和自撰的《三江纪略》《时务要略》等合辑成书,名之曰《闸务全书》。一百多年以后,清道光年间山阴平衡将乾隆六十年(1795)和道光十三年(1833)两次大修、浚港等碑记、图说和修闸便览、修闸补遗、修闸事宜以及《闸务全书》所漏辑的旧有碑记合纂为《闸务全书续刻》。两书都是针对绍兴三江闸的工程专志,被陈桥驿先生称为“稀籍、越中水利之要籍”!

由于长期滩涂淤涨,三江闸外几经沧海桑田。近百年后的1981 年,绍兴县人民政府组织在三江闸下游约2公里汇入曹娥江处建新三江闸;至本世纪初,绍兴市人民政府又在曹娥江汇入钱塘江处再建曹娥江大闸。至此,明嘉靖年间建造的滨海三江闸已为内河桥闸,历经5个世纪的三江闸已完成历史使命。

图五 汤绍恩鉴湖行诗

自清平衡辑《闸务全书续刻》(1854)至新三江闸建成止的170 年间,绍兴未见有相关“三江闸”的专著问世。其间,有关三江闸的资料记载散见于地方志、档案、文集等文献中,亦无人对此作过完整系统的整理。三江闸已于1963 年成为了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绍兴市委、市政府于2014 年11 月4 日出台了《三江闸保护、利用、传承工作方案》,高度重视三江闸的整治保护,并积极争取三江闸升级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此系统完整地收集整理并编辑出版《闸务全书三刻》显得更为必要。

2015 年初绍兴市鉴湖研究会会议上,本人提议编纂《闸务全书三刻》,得到了与会理事的一致认同,更得到了邱志荣会长的赞同和全力支持。邱会长立即做出了具体的分工,由鉴湖研究会副秘书长、绍兴图书馆副研究馆员蔡彦具体负责资料收集整理工作,确定资深水利专家陈鹏儿老师作为校审。并明确编纂目标:在浩繁的文献中裒集三江闸相关的资料加以精选精编,以确实有效的建闸经验、历史教训提供给现实借鉴,《闸务全书三刻》要成为广泛认同、传之久远的善本。邱会长还多次亲自组织召集相关文史学者进行专题研究,征求意见,反复修改,历时3年,终于成稿。

全书分总述、策论、闸务、海塘、关联闸、浚淤、水道、水文(包括流域、河流、水系)、机构、经费、人文等13大类,各类按时间先后顺序进行整理编排。不仅精选了水利工程专著,还择选了相关地理、历史、民俗、诗歌、家谱等文献,以体现绍兴水文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辑录时间起自清平衡辑《闸务全书续刻》(1854)后,至新三江闸建成使用止(1981),部分内容因史料价值珍贵,不受此限。

据史籍记载,汤绍恩在建闸时曾遇大雨大潮冲击,随筑随溃,民工恐惧,怨訾频生,但绍恩不为动摇,自誓:“如再溃,当以身殉。[1]”闸遂成。明徐渭为三江汤太守祠联:“凿山振河海,千年遗泽在三江,缵禹之绪。炼石补星辰,两月新功当万历,于汤有光” [2]。绍兴水利之所以有如此辉煌成绩,除了有“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以治水为己任的忘我精神外,更有汤绍恩等历代贤牧良守擘划经营、勇于奋斗的精神。这样的精神也时时激励着全体编纂人员。3年中,编者先后冒着酷暑赴浙江省、绍兴市、县档案馆,多次去上海、浙江图书馆,查阅大量文书档案和《清史稿》、《大清会典》、《民国重修浙江通志稿》、《中国水利志丛刊》、《两浙海塘通志》、《民国浙江史料辑刊》(第一辑、第二辑)、《浙江建设月刊》、《民国绍兴地方议会史料》、《政协绍兴市县文史资料》、《申报》等稀见图书。许多资料经再三核实,反复考证,务求真实,其精神实在可嘉。同时,在收集资料和编辑过程中,得到了上述单位和同仁的无私帮助,恕不一一列举,谨在此表示最真诚的谢意!希望此部反映萧绍平原水利发展进程的地情资料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并对相关研究者有所裨益。

于绍兴图书馆

二〇一八年元月

注释:

[1]赵任飞主编《民国绍兴县志资料》第一辑第五册“地志丛刻·三江所志·汤公祠” 篇,广陵书社2012 年版,第32 页。

[2]程鹤翥辑注《闸务全书》,载冯建荣主编《绍兴水利文献丛集》,广陵书社2014 年版,第65 页。


本期编辑 | 吴旭沨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