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颁布以来,世界各国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下文统称非遗)的抢救以及保护非常重视。对非遗的保护不仅是一个国家的发展需求,也是人类社会得以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主要围绕非遗档案的特点以及管理进行分析。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档案 特点 管理

一、引言

作为国家科学文化事业的重要机构,档案馆除了具有收集以及保管档案资料的功能之外,还具有其他一些功能,如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发展经济以及宣传教育的功能。而在人类社会中主要有三类遗产,即自然遗产、物质文化遗产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以往,人们对于自然遗产以及物质文化遗产更加重视,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有所忽视。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世界各国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逐渐重视起来。基于此,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特点以及管理进行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非遗档案的主要特点

(一)文化的特异性

非遗是民族精神文明的重要标志,我国疆域辽阔,是由多民族组成的国家,而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域,在宗教、文化以及生活等方面有所不同,这样就使得非遗具有独创性、地域性以及鲜明的民族特色。因此,非遗档案也就具有一定的文化特异性。非遗档案可以直接反映某个文化活动的面貌,也可以间接反映,如反映某个地区的风土人情,或者是反映某个地区的历史以及文化差异。从某种意义上说,虽然非遗档案主要是通过有形的方式完成传承,但是,非遗档案中所传承的内容却是无形的。[1]可以这么说,非遗档案是一个民族独特性的最好证明,是一个地方文化与众不同的最佳证明。

(二)内容的丰富性

非遗集中了不同民族、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的文化以及文明成果,其所包含的范围非常广泛,种类繁多。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民间文学,如嫦娥奔月、精卫填海等传说。(2)民俗活动,如泼水节、端午节等,不同的民族其民俗活动也会有所不同。(3)表演类活动,如小鼓、灯舞、弋阳腔、狮舞等。(4)传统手工艺,例如剪纸、泥塑、陶瓷制作技艺等。(5)民间文化传承人形成的各种资料等。非遗档案是对非遗的反映,体现了各民族丰富多彩的多元文化面貌,档案的种类非常多,内容包括各个方面,所以非遗档案具有内容丰富性的特点。

(三)动态的发展性

非遗档案多为人们的“口述档案”,即我们所说的口碑资料,因为这些档案资料大多数是通过人们口耳相授,或者是通过言传身教而承续后世。当这些资料作为历史信息存在时,便是以静态的形式存在于人们的大脑之中,而当这些资料为现实所服务时,那么这些资料便要以动态的形式再现于感官。随着时代的变化与发展,每个社会的文化都会发生一定的变化,所以非遗档案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2]

(四)载体的多样性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档案管理的方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档案资料的管理中,档案管理人员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来进行管理,如唱片、录像、照片,以及其他数字管理方式。非遗档案的载体也是如此,其从最初的口述或者纸质档案记录发展为音、像相结合的数字化载体。而这些数字化的载体能够保证非遗的真实再现,使之得到更好的传承。

(五)资源的稀缺性

非遗档案还具有资源的稀缺性这一特点,而该特点是由非遗档案目前的困境所决定的,表现为以下几方面:(1)非遗档案更多的是反映民间文化,所以主要是保留在人们的口头上。但是,因为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这些珍贵的口述语言未能够转化为档案,而随着这些人的逝去,这些记忆就会永久性地丢失。现如今,许多非遗在慢慢消亡,因为缺乏将口头向书面化转化的过程。(2)保护以及收集非遗档案的措施有所不足,这也使得一些珍贵的非遗档案被损毁。[3]因为非遗主要是民间文化,许多一手档案资料散落在民间,而当地群众对于非遗的保护意识较为淡薄,对于非遗档案的整理以及保护,主要是民间社会团体或者个人所为,而他们缺乏必要的资金支持,并且他们在档案的收集以及保存中缺乏规范的操作模式,这样就使得一些珍贵的资料或者实物难以得到科学地保护,破坏以及流失的现象较为严重。(3)由于非遗依存于独特的时空,而现代社会正朝着全球化方向发展,这给特色文化造成了较大的冲击。一些语言或者文字等载体在文化全球化的影响下逐渐消亡,一些非遗的传承面临着无法解读的问题。

三、非遗档案的管理原则

要想更好地完成非遗档案的管理工作,则需要根据其自身特点,遵循一定的管理原则,以便对档案材料的建档以及收集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具体而言,有以下几大原则。

(一)及时性

及时性的管理原则是由非遗档案的动态发展性所决定的,这个特点体现在非遗保护工作的全过程。因为社会的变化非常快,所以需要对非遗的传承情况以及历史发展情况进行了解,并且采用不同的方式来对非遗进行记录。在非遗档案管理工作中,要及时向个人、社区或者民间团体了解情况,及时将一些有价值的非遗档案收集上来。在管理中,对于非遗项目的材料要及时进行鉴定、分类以及整理。在非遗建档保护工作中,要做到及早发现、不拖延,以保证档案材料能够及时完善。[4]

(二)真实性

真實性乃是非遗档案的根本特征,该原则体现在非遗档案的收集之初。在非遗档案的收集过程中,要确保档案记叙于具象一致,要确保非遗档案对于文化体系的辐射范围。但是,因为非遗的内容非常丰富,具有显著的文化特异性,所以很难对非遗档案搜集完整齐全。此外,因为受传播者的个人情感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导致内容有着较大偏差,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档案的真实性。而非遗档案的准确真实与否,对其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还会影响非遗档案对于文化以及历史记忆的传承。

(三)系统性

非遗档案数量较多,真假难辨,如果不对其进行科学的整理,就很难反映非遗的真实面貌。在非遗档案的管理中,系统性原则是其基本要求,是非遗档案开发、利用的前提条件。通过对非遗档案的系统管理,可以使一些混乱无序的资料变得更加有序,更具有条理,这样可以为后期非遗的保护打下基础。

四、非遗档案的保护措施

(一)做好非遗档案的建档工作

档案乃是对各项活动的真实记录,在对非遗的保护中,只有参与到各项活动之中,才能够更加及时地建档。建档的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1)为非遗项目建档,要做到申报材料齐全。(2)及时建立非遗传承(人)档案,在这个过程中,要对传承人的各项情况进行记录,如年龄、民族、讲述地点、从艺经历、职务等等。要想实现对非遗档案的保护,档案馆管理人员需要做好非遗档案的建档工作。[5]

(二)设立专门的档案收集管理小组

要想实现对非遗档案的管理,需要设立专门的档案收集管理小组,这样才能够使档案管理人员更好地参与各项活动。非遗档案的整理工作是一项系统性、科学性的工作,所以在收集过程中要坚持系统性、有序性的原则,对散乱的非遗档案进行系统整理,做好排列以及编目方面的工作,使这些档案能够形成有序的体系,以便后期加以利用。

(三)实施分级保护制度

我国疆域辽阔,非遗分布于全国各地,所以要想实现对非遗档案的收集与保护,可以采用分级保护政策,不用都集中在一个地方进行管理。因为现在是信息化时代,所以可以通过档案管理系统来实现资源的共享。[6]因此,在建立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体系时,国家级的非遗代表性项目应该在省级代表性项目的基础上产生,而市级代表性项目则需要在县级代表性项目基础上产生。通过这种分级保护制度,可以实现对非遗档案的更好管理。

(四)加大宣传

在今后的工作中,需要积极开展非遗的保护以及宣传工作,要提高人民群众对于非遗保护工作的认知,这样才能够提高人民群众的保护意识。[7]除了向社会群众提供基础性的档案信息服务之外,档案馆还要举办有关非遗的展览,为各种文化活动提供场所。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借助档案馆的影响力来促进非遗的弘扬,还可以为档案馆的文化底蕴提升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五)加强制度与法规方面的建设

在非遗档案的管理与保护中,档案馆要制订一个完善的管理保护制度,例如,对非遗档案的归档范围、鉴定标准、所有权的界定等进行规定,这样在实际工作中,档案管理人员就能够有章可依。[8]在这个基础上,再加大对非遗档案工作的检查与监督,使管理工作朝着制度化的方向发展。

五、结语

综上所述,非遗的档案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如文化特异性、资源的稀缺性以及动态的发展性等。为了更好地对非遗进行保护,需要做好非遗档案的建档工作;要设立专门的档案收集管理小组。此外,要实施分级保护制度,并加强制度与法规方面的建设。如此一来,就能够实现对非遗科学、系统、有序的保护。

参考文献:

[1]和璇.“年代-区域”理论视域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源建设研究[J].档案学通讯,2016(06):16-20.

[2]倪晓春,张蓉.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数字资源库建设的思考[J].档案学通讯,2017(02):53-57.

[3]赵爱国,王云庆.法制化框架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源控制问题研究[J].档案学通讯,2009(04):46-49.

[4]王玉平.论档案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管理[J].东岳论丛,2010,3107:178-180.

[5]韦珍妮,徐辛酉.档案学视角下广西边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J].兰台世界,2019(12):86-89+85.

[6]徐擁军,王薇.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工作应增强五种意识[J].北京档案,2012(02):15-16.

[7]谭必勇,张莹.从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看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J].档案管理,2011(02):55-57.

[8]朱建炜.档案管理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J].浙江档案,2016(07):60.

(作者简介:平懿,女,本科,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中心,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传统文化)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