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翰(1785年—1860年),字岳生,号樾峰,别号退翁,山阴人。国子监生。清道光六年、八年先后三度任宿迁知县(八年任两次),九年(1829 年)署上海知县、十二年七月十八任元和知县、十四年任高邮知州,又由议叙任通州知州,同年七月任海州直隶州知州;后调贵州,先署台拱厅,道光十四年调任绥阳知县、十六年十一月至十九年三月任遵义知府,与郑珍、莫友芝结为知交。因十八年府属仁怀县温水穆继贤在地方起事,降调松桃厅同知,二十三年五月改任仁怀直隶厅同知,二十四年辞官归里;后以署台拱时之劳绩,道光二十五年八月候补知府署太仓直隶州知州,旋即调去。二十八年任青浦知县、三十年任上海知县。咸丰元年署长洲知县、署苏州总捕同知,三年三月再署太仓知州,四年、五年两度署苏州知府,六年八月署常州知府。工书及诗,著有《来青阁》帖、《黔輶吟》。
禹门寺,《遵义府志》卷八云:“在治东七十里,山周四五里,其西乔林崇壁,乐安江经其下,回潭一碧,环山而东。明万历初,黎朝邦父子始创伽蓝于上,名沙滩寺。明亡,朝邦子黄冈知县怀智落发于此,名龙兴禅院。顺治丁亥(1647年)僧丈雪避乱来居,旋去。丁丑冬再至,遂开道场,易名禹门寺。广建禅居,上下蜂房,各开户牖。禅和诸子,日至十百。北建藏经楼,贮四部《释藏》,后丈雪归四川昭觉寺,其徒一庵继传棒喝。……今寺中《释藏》如旧,故遗联匾,多破山、丈雪手笔。”郑珍《播雅·丈雪大师通醉》云:“今禹门存有主持院时语录,皆于一大事,随指见月,坐断台头。嘉兴张玉可为写真,犹悬堂上。”郑知同《禹门行》云:“古刹遥传三百年,山环水绕林峦巅。世世恢宏极雄丽,今时檀越犹增田。佛像移来自昭觉,百夫舁致千里艰。不识雪师当时避蜀乱,何处得此布施钱。其徒月茎南去请经律,夥颐万卷丛楼间。破山禅宿妙入逸少室,宝墨犹留遗像颜。数公神迹可胜数,只今父老纷增传。畸人举事自绝俗,即此一斑已足知豹全。固应有灵力呵护,道场千载无跻巅。”
平翰禹门寺诗为手稿,遵义李连昌先生收藏。诗无标题,全文如下:
闻道醉师谈寂处,至今花遍禹门香。
溪声不断广长舌,月色常中清净场。
难得海公馀手墨,更留玉老写僧装。
何年一度安心竟,茗椀沙炉坐翠房。
禹门山为丈雪老人道场,水木幽奇,龙藏排洁。破、雪两禅宗遗像馀墨,复光镇此山,信黔中第一初地。余守遵义三年,竟不及一瞻雪公,与渔洋山人同恨。特为诗寄山中,庶他年青鞋问径,或不为山灵所拒云。
道光十七年二月,遵义知县德亨,久耳郑珍名,知其品行端洁,著作繁富,为黔中不易见人物,思一至其室而不可得。郑珍至是循例修谒,德亨延其主启秀书院讲席。自是,郑珍食于郡中。时,平翰与郑珍唱和甚欢。郑珍有《次韵和郡守平樾峰怀陈省庵玉壂、刘研庄诏陞两前守诗》。旋,平翰次韵见赠,兼商辑郡志,郑珍有诗奉答,此为《遵义府志》之权舆。有诗云:“独思有此邦,昧昧古疆畎。公能念图志,山川感嘉腆。此虽百和羹,成味非一脔。父母苟作文,子弟增翻典。地高声易呼,袖长舞方展。请遂导先路,茲事有人践。我怀崔慰祖,事事有愧?”道光十七年秋,郑珍参加贵州乡试。之后,北上会试。十八年孟冬月,平翰定议纂修《遵义府志》,聘郑珍主其事,而莫友芝佐之,设志局在府署来青阁,郑珍与莫友芝蛩駏兹举,道光二十年完稿。
是年三月,郑母黎氏弃世,次年三月十五葬于午山,郑珍守孝三年。道光二十三年五月,平翰调任仁怀直隶厅同知,郑珍于是年初秋与山阴王个峰专程拜访,并汇报府志竣工事。其中,谈到禹门寺。平翰在遵义三年未履其地,诚为憾事。他依据郑珍所谈为内容写了诗及跋语,“特为诗寄山中,庶他年青鞋向径,或不为山灵所拒”。“寄山中”实际是写付郑珍收存。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