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拓片《平翰临李邕行书<李思训碑>及题跋》


近日,盘进一件晚清拓片《平翰临李邕行书<李思训碑>及题跋》,共11纸。我把它接在一起,用白宣护底,四尺对开5接,约6.5米。拓件主体为清代浙江绍兴籍书法家平翰临写李邕行书<李思训碑>,后附题跋6通,字体涵盖行、草、真、隶、篆。题跋精彩丰富,用印考究,内容涉及当时江、浙、沪几位风云人物,题跋不亚于主体。本人孤陋寡闻,至今没见其他文献涉及这个内容。


《李思训碑》为唐代大书法家李邕代表作,全称《唐故云麾将军右武卫大将军赠秦州都督彭国公谥曰昭公李府君神道碑并序》,亦称《云麾将军碑》,原碑现存陕西蒲城。公元720年立,李邕撰文并书,铭文记述唐室书画家李思训生平事迹。原碑下段多漫漶,上段亦石花满布,已经不能卒读,宋拓本为最佳。此碑书法劲健,凛然有势;用笔瘦劲自然,结字取势纵长,奇宕流畅,奕奕动人,顾盼有神,具盛唐风范,为历代书家所称道。


这件拓片可以确定为晚清,因为这样碑帖,基本没有人去翻刻,纸质也可以佐证。刻工相当精湛,这从印章镌刻中可见一斑。如“晴岚”“晴岚珍藏”“静兰字晴岚又字小楼印信”“樾峰之章”“镇海姚燮”“梅伯”“志锐私印”“睿吾楼珍藏”都无比精彩,即使印章钤拓在宣纸上也未必如此精细。现代人刻碑,即便采用电动工具辅助,也是草草了事,有些事真的无法和古人比。


粘接好拓片后,我特意对后面的跋文进行了解读。大致发现事情是这样的:大约道光甲午年(1834)九月,东家叶金潮承父命,对所藏名人墨迹进行刻碑,于是选择比较喜欢的家藏平翰临《李思训碑》帖,“选工上石,以公同好,庶有以阐发先生之幽光”,大约于本年冬季完工。道光甲午十一月,著名文学家、诗人宁波姚燮来访,观赏了刻碑,留下一段草书跋文。随后,姚燮同乡宁波梅桥阮志锐也拜观了刻石。


平翰临写的《李思训碑》帖一直珍藏在叶金潮家里。(道光)已亥(1839 )冬日,平翰对自己所喜欢的《李思训碑》临帖写了一段感言,又把它送给了叶金潮。道光甲辰(1844)仲秋,王羲之后代、王阳明第八代嫡孙、绍兴名士王惠听闻别人说叶家《李思训碑》帖“为集贤所临”,他断定“子虚乌有”,认为是“樾翁”临写,称赞平翰“能人所不能”,于是也写了一段跋文,表达自己的见解,也送给了叶金潮,王惠时年72岁。随后,叶金潮又把这两通名家手稿继续上石,于是就有了这5通跋文。最后一通为篆书,“道光岁在阏逢敦牂涂月平江朱安山摹”;“阏逢”,是天干地支守护神,对应的是“甲”字;敦牂,地支对应“午”字;涂月,农历十二月的雅称;即道光甲午十二月。说明这组碑石由平江朱安山1834年摹刻完成。


前三跋,平翰(1785—1860)、王惠( 1774-1854)、姚燮(1805—1864)都是浙江人,前二位是绍兴,姚是宁波人。王、姚都为当时的文学家、书法家,举人出生,功名不高,王惠为绍兴王氏望族,文学史有提到姚燮,所以他们在当地名气应该比较大。三人书法都统宗“二王”。平翰,字樾峰,祖籍绍兴,生于北京,少有附监生功名。自1826-1860年,平翰在宦海浮沉三十余年: 宿迁知县、上海知县、吴江知县、高邮知州、通州知州、遵义知府、太仓知州、苏州知府、常州知府等,有近四分之三的时间是在江浙沪一带任职。他精通吏治,为政有方,性格廉介而有操守。平翰工书,行书学褚遂良,兼采颜、米之长,姿态秀劲;草书法十七帖,颇有逸趣,尤善书擘窠大字,有《求青阁》帖行世。


因为平翰有功名,所以排在了王惠、姚燮前面,王惠年龄较大。而东家叶金潮,经考证,为浙江慈溪人。他能够与这些名流交往,一定不俗,楷书写得如此纯正,有文征明之遗风,绝对也是了不起的人物。这组拓片对学习书法有一定的帮助,对于地方文史研究可能更有价值。


《题跋一》(行书):李北海蒲州云麾将军碑,在元时已碑粼字削,剥蚀过半,后为僧工修饰,谓之洗碑,典则荡然矣。予之藏本虽字亦少全,而存于行间者,犹骨清神足的是宋拓,往往与收藏家校之,未见有逊人处。风日清朗,每一展玩,使人起敬起爱。李阳冰评北海为书中仙手,自非凡夫所能师事。今截去模糊,摘临完好,纵非松雪之脱胎,或亦元章之刷字,若使黄仙鹤伏苓芝之流犹在人间,得见此书,当笑我于无佛处称尊也。

(道光)已亥(1839 )冬日小蓬莱山人平翰

印章:小蓬莱山人 樾峰之章


《题跋二》(行书):古刻多翻,何云麾独无,盖其字字侵让,互用位置之法,断非后人所能,集贤师之亦得其皮耳。世谓蒲城云麾碑为集贤所临,更属子虚,樾翁生平往往能人所不能,此其一也。

道光甲辰(1844)仲秋,竹里王惠跋,时年七十有二。

印章:惠


《题跋三》(草书):滞迹沈放,处身穷末,故子山有小团之作也。而玩世甘隐,表里枯树,一篇太史,晚岁始达,其偃愁积秽,素辙似之,是卷之书,殆亦有几于斯文耶。小楼承先人志寿,诸湖珉佩命阐幽,卓乎千古,至太史笔妙冠今,夙贤论之祥矣。余闻庸,赘议一辞。甲午(1834)十一月过小㡵窝观刻已成,为附数语。

蛟州后学姚燮。

印章:上湖生 镇海姚燮 梅伯


《题跋四》(隶书):道光甲午年(1834)冬同邑后学梅桥阮志锐拜观。

章:志锐私印


《题跋五》(楷书):先君子所藏名人墨迹甚夥,而此卷尤所酷嗜,置诸几案,朝夕临摹,殆未尝一日释诸手。潮承遗命,选工上石,以公同好,庶有以阐发先生之幽光,而先君子鉴赏之精,亦于此略见云。

道光甲午(1834)九月叶金潮谨志。

印章:晴岚珍藏 晴岚 睿吾楼珍藏静兰字晴岚又字小楼印信


《题跋六》(篆书):道光岁在閼逢敦牂涂月平江朱安山摹(1834年12月)

话说清朝浙江慈溪鸣鹤,有两大望族: 乐氏与叶氏。其中鸣鹤叶氏最早中进士者为明代叶宰,为天启五年二甲第四名进士,后文脉一直辉煌。康熙年间,鸣鹤乐氏与叶氏各自创立了老药铺,开辟国药先河。于是,乐氏北上京城开设同仁堂药房,即现在北京大名鼎鼎之“同仁堂”,叶氏亦在温州开设同仁堂药房,二者成为当时的南北同仁堂,这是康熙8年的事。从此,乐同仁堂在北方服务于宫廷及北方民众,叶同仁堂在江浙沪、闽赣皖一带极富盛名。乐氏和叶氏药业致富后返回鸣鹤,建造豪宅、传播国药文化,今天鸣鹤镇上古建大多是他们在清朝时建造的。在这些建筑中最出名的是叶氏建造的“二十四间走马楼”,“国药馆”是古镇最为特别的建筑,也是叶氏家族的家宅。

因经营国药有方,叶本(天霖)成为鸣鹤首富。经济的富足,使得鸣鹤叶氏在举业从政、文化传播和文学艺术诸方面异军突起,独秀一方。这期间,叶氏在温州组织编撰印刷《温病条辨》,这是中医四大名著之一,被奉为传染病圭臬。清代版《温病条辨》刊列: 汪瑟菴先生参订,吴瑭鞠通氏著,徴以园先生同参,朱武曹先生点评,慈溪叶氏睿吾楼重鎸,梅桥阮志锐校字;书的序后有“道光十五年(1835)岁在乙未冬至后三日慈溪叶金潮晴岚氏识”。梅桥阮志锐可能因为同邑姚燮关系,来到叶家经营药店,因为读书人出生,又熟悉医学,于是就负责书籍的校字工作。


除了药业,鸣鹤叶氏在诗文方面也闻名于江浙。道光壬辰年(1832年),叶本设立白湖诗社,社址在白湖鸣鹤场的坦园公祠,诗社成员共9人,其中学者姚燮和厉志为叶氏私塾教师。叶本生有六子,除长子叶荣外,其余五子叶声闻、叶燕、叶焕、叶灿、叶炜均著有诗集传世。叶本诸孙(元字辈)更是才华横溢,结社吟唱,几乎个个都是诗人。叶本的曾孙(金字辈)亦多诗人,虽名望不及元字辈,但亦可观。鸣鹤叶氏诗书传家,四世辉煌,长达百年,影响波及浙东、浙南,成为独特的文化现象,这在中国历代家庭诗群中也较为少见。


因为姚燮、阮志锐与叶家的关系,这组“碑刻东家叶金潮”的脉络马上清晰起来了: 叶本(1717—1798),字天遴,号坦园,候选州同知。其有六子,皆有名,且多有诗集问世。叶本第五子叶灿(1760—1788),字星若,号星五,国学生。著有《星五诗草》一卷。叶灿长子叶元垲(1780—1834),字晏爽,号琴楼。候选兵司马正指挥,改署光禄寺署正。著有《睿吾楼诗集》二卷、《续白湖竹枝词》一卷。叶元垲长子叶金宣(1818—1859),原名金潮,字静澜,号晴岚。国学生,议叙知府衔。著有《二十四番花信风斋诗草》。


这组刻碑安排如下:

正本,平翰,道光甲午,1834年9月

跋一,平瀚,(道光)已亥,1839年冬

跋二,王惠,道光甲辰,1844年秋

跋三,姚燮,(道光)甲午,1834年11月

跋四,阮志锐,道光甲午,1834年冬

跋五,叶金潮,道光甲午,1834年9月

跋六,朱安山,道光甲午,1834年12月

可见,跋一、跋二是后来补刻的。至此,可以断定,《平翰临李邕行书<李思训碑>及题跋》这组刻石,就在慈溪鸣鹤或慈溪市区,不知道慈溪方面有没有这方面的研究文献,希望有机会再深入学习。




福建★福州★罗源 林知林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福建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

2023年9月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