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靖宇先生收藏瞿塘峡石


      纸、笔、墨、砚在我国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为传播、发展科学文化艺术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被誉为“文房四宝”。在文房四宝中,“惟砚性质坚固,传万世而不朽,历劫而如常,故砚之遗留千古而永存。”据研究者说,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研磨颜料的石器就具有砚一样的用途。如1980年在陕西临潼姜寨发掘出仰韶文化初期的一块石砚,砚上面有石盖,掀开石盖,砚石凹处有一支石质磨棒。1975年在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一方战国晚期的石砚,砚及研墨石都是就鹅卵石的原形略略加工制成的。砚面、砚底均有墨痕。这说明战国时期砚的使用已相当普遍,砚台是随着华夏文化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它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还具有鉴赏和收藏价值,千百年来历为骚人墨客所喜爱,有的为砚封官加爵,称砚为“即墨侯”,有的与砚为友,称砚为“润色先生”、“石友”等等。宋苏东坡更是爱砚成癖,终日与砚同床而卧。历史上曾出版了许多论砚及评砚的著作。随着历史的发展,硬笔、电脑基本取代了砚的实用性,但砚在当代却越来越被人珍爱,藏砚之风盛行,砚进入了艺术品收藏行业。
 

夔砚,为传统名砚,曾列巴蜀地区三大名砚之一。据《明清两代砚说》(下)记载:清代砚石60余种,四川夔州石列第22种。刘伟铿在《文房四宝之一砚》中写到:“从唐代以来陆续发现、并开坑采石,生产刻制成砚的上品砚石,何止四大名砚。据有史可考的优质砚石产地(不完全统计)就有近五十处之多:……四川的夔州和万州等,都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砚石产地。”

      夔砚,虽见诸著作,但从未见到有关夔砚的图片及描述,更不要说见到实物了。夔砚是一种什么形制的砚呢?


      近读唐代杜甫《石砚》,复瞥见案头瞿塘峡石砚,恍然大悟,杜甫描绘的石砚不就是瞿塘峡石砚吗?不就是当代夔州人从三峡中拾得的天然砚石吗?

 

平公今诗伯,秀发吾所羡。奉使三峡中,长啸得石砚。

巨璞禹凿余,异状君独见。其滑乃波涛,其光或雷电。

联坳各尽墨,多水递隐见。挥洒容数人,十手可对面。

比公头上冠,贞质未为贱。当公赋佳句,况得终清宴。

公含起草姿, 不远明光殿。致于丹青地,知汝随顾盼。

                                          ——杜甫《石砚》
 

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石砚》诗,宋王十朋称作少陵《平公得砚诗》。历代注家以诗内有“奉使三峡中”句,定为唐大历元年(766)夏作,编在夔州诗里。
 

“平公今诗伯,秀发吾所羡[1]。奉使三峡中,长啸得石砚[2]。”
 

前四句首叙得砚之由,并因平公得砚而作《石砚》一诗。 “平公”,杜甫自注为“平侍御者”。这位平公是一位诗坛领袖(诗伯),杜甫赞他诗语俊逸。平侍御史奉使三峡督察郡县,得到这块石砚后非常自得,到处向人炫耀,时不时情不自禁发出一阵阵长啸,喜爱之情溢于言表。可看出得砚者(平公)、赏砚者(杜甫)均十分喜爱该砚。
 

    巨璞禹凿余,异状君独见。其滑乃波涛,其光或雷电。联坳各尽墨,多水递隐见。挥洒容数人,十手可对面。
 

这八句是该诗的主体,具体描写石砚。并赞平公眼光独到,发现了这块独特的石砚。
 

 “巨璞禹凿余”,言石砚天然形成,很大,是一块“巨璞”。璞,这里不是指未经雕琢加工的玉,而是指未经雕琢加工的砚石。砚的制作工艺,首先是采石(粗选),第二道工序是维料制璞。制砚璞即细选。这块“砚璞”巨大,是当年大禹治水开凿三峡时留下来的。这块石砚只做到第二道工序时就结束了,“砚璞”即是成砚。说明该砚是一块天然砚。捡拾于三峡中之自然石。
 

“其滑乃波涛,其光或雷电。”言石砚很美:石质细腻坚实,手感滑润幼嫩,光亮如玉。杜甫不但仔细地描述了这块石砚,而且揭示了石砚滑润光亮的原因。石砚滑润得之于波涛冲洗,光亮来自于雷电轰击。
 

 “联坳各尽墨,多水递隐见。”言石砚的形状及质地。古人论砚的标准是: “发墨为德,细润为材”。“联坳”,即砚堂相并,[3]有很多个砚堂。“多水”,砚润出水也。指每个砚堂都能发墨[4]濡毫。宋代米芾在《砚史》中称:“石理发墨为上”。
 

 “挥洒容数人,十手可对面”。以该砚同时可供数人挥毫使用,言这是一方巨砚。
 

“比公头上冠,贞质未为贱。当公赋佳句,况得终清宴[5]。公含起草姿, 不远明光殿[6]。致于丹青地,知汝随顾盼。[7]”
 

最后八句将砚与平侍御史联系起来。言该砚石质坚实细腻滋润,是名贵之砚,并不比平侍御史的官衔低贱。预言砚将因平侍御史而步入朝廷宫殿,平侍御史亦将因该砚的奇异而得到皇帝的青睐。
 

唐长庆二年至长庆四年(833-824)刘禹锡任夔州刺史,在《送鸿举游江西》诗中写道:“使君滩头拣石砚,白帝城边寻野蔬。”看来刘禹锡亦喜欢夔州的石砚,还饶有兴趣的亲自到河边寻找适于做砚的石头。[8]
 

约四百年后,南宋第一状元王十朋到夔州做太守,一日“有以砚来售者,曰:‘歙石璞,稍巨,色青而文细,光润而发墨。’儿曹买之,或曰非歙砚,乃忠万石耳。予莫能辨,得之于夔,目曰夔砚。因读少陵《平公得砚诗》,则知三峡古亦出砚也,诗以记之。”其诗为: 
 

一片夔州砚,千年禹凿痕。

 平公见尔祖,王子得其孙。 

铜雀今安有,罗文世所尊。[9]

聊同玄颖辈,文字与吾论。

——王十朋《夔 砚》 
 

王十朋此诗写的非常大气诙谐:唐代平侍御者见到夔砚的“祖先”,我的儿子(王子)得到夔砚的“孙子” 。说明唐杜甫的“石砚”与王十朋的“夔砚”是一脉相承的。因石砚“得之于夔”, 王十朋直接命名该石砚为“夔砚”。在诗的小序中,王十朋进一步描写了得之于夔州的这块美砚:未经雕凿,天然形成;较大;石质细腻,光亮,发墨,除此之外,该砚 “色青而文细”,夔砚的颜色乌黑发亮。当时夔砚就被人当着唐代四大名砚之一的“歙砚”叫卖,说明“夔砚”不是寻常之砚。

 

唐杜甫的《石砚》及南宋王十朋的《夔 砚》使我们见识到了唐、宋时代出自于三峡夔峡(瞿塘峡)名砚。夔砚石质好,发墨濡毫;色如黑玉光亮;砚形奇异、壮观,天然形成一个连一个的砚堂。杜甫、王十朋不但十分欣赏夔砚,还在诗里揭示了夔砚的形成原因——即告诉我们:夔砚在夔峡(瞿塘峡)的波涛雷电中铸就。
 

三峡之首的瞿塘峡十分雄伟壮丽。整个峡谷犹如七曜山脉上硬生生地砍开的一道缝隙,两岸十分陡峭逼仄(最窄处仅100余米),峡石突兀如龙盘虎踞。有诗云:“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杜甫《长江》)峡口赤甲、白盐二山对峙,形如一道大门(取名夔门)紧紧束缚住长江。峡口水中央又偏偏天生一块突兀巨礁“滟滪堆”,险上加险,奇中有奇!汇积百川的长江之水在这里被锁住、困住了。一时万顷狂澜被激起,水头如剑,争破夔门。漩流长达几公里;吼声如雷,骇人听闻。被束缚的江水在峡谷中怒气冲天,上翻下滚,三峡被江水撕裂着冲撞着。峡风猛烈而疾劲,呼啸着在峡谷中横冲直撞。江水更加被激怒了,掀起连天的狂涛。若遇雷雨天气,更是雷霆怒吼,闪电惊悚,暴雨滂沱,天地震动。山洪随起,从山顶卷着巨石倾泻而下,那势头好像全世界的水都汇集到了这里。风、云、雷、电、江水、岩石、树木、藤蔓纠结在一起,搅得天昏地暗;风声、雨声、雷声、江涛、林涛撕打在一起,发出骇人的吼声,洗劫着大地。给人特别的震撼与威慑。真个是“高江急峡雷霆斗,古木苍藤日月昏。”(杜甫《白帝》)“雷霆”既是一个意象,又状高江、急峡相争的态势。“斗”字则把山与水,水与石、雨水与江水,霹雳和闪电一争高下的场景传神地表现出来。石砚就是在这样的“锻打”中形成的。

 

当代夔州文人雅士赏玩使用的石砚,都是三峡水库蓄水前从瞿塘峡中捡拾的。稍加选择,置之于案头,就是一方“瞿塘峡石砚”。石质坚实、致密、细腻,油润生辉,有如黑玉。砚石上有峡江风雨雷电、激流泡漩凿出的形状各异,大大小小的石窝、水波纹等。砚形惹人喜爱(有的石砚还带有石皮),或如行云流水优美异常、或笨拙粗旷极为古朴,或妙趣横生充满意趣……。一方方石砚仿佛展示着峡江的一段诗魂、一个境界,一个故事……。拥有这样的石砚,文人便称作“大雅”。瞿塘峡石砚特别适用于国画创作。“墨分五彩”,中国画就是借水墨的深浅、浓淡来表达各种物体的光与色。“联坳”既多,想分多少种色都可以。不论白描、水墨还是浅绛、重彩,那一种形式都可取瞿塘峡石砚一气呵成。
 

今有大学问家冯其庸先生,得到瞿塘关遗址博物馆魏靖宇先生所赠瞿塘峡石砚,亦情不自禁作《瞿塘石歌》:
 

“魏生遗我瞿唐石,色似青铜声如钟,叩之能作古钟鸣,以手摩挲瘢千结。我昔三过瞿唐门,双崖壁立半入云。昼无日色夜无月,唯觉天风海雨扶鬼神。仰视悬崖几欲倒,怪兽下扑势啮人。对此不觉心胆裂,轻舟如箭犹嫌钝。俯视雪浪如山立,奔腾万马作坚阵。忽然恕吼阵脚乱,巨浪搏击双崖根。崖根怪石如蹲虎,或起或伏壮狰狞。雪浪过处万头动,咆哮如雷裂夔门。我幸轻舟疾如电,倏忽已过白帝城。回看双崖合一线,惊定犹有未归魂。昔闻太古之初众水西来会瞿唐,一山横截难东行。千村万落成泽国,蛟龙鱼鳖皆相庆。忽闻大禹经此过,一斧甓劈开瞿唐门,群山见之骇目惊心皆辟易,从此大江东去奔腾澎湃万里无阴梗。当年大禹斧凿处,遗迹斑斑尚可寻。君不见,瞿塘峡口滟滪堆,乃是禹斧溅落之遗痕。我今得此瞿唐石,扪娑拂拭贵奇珍。忽睹石上瘢痕处,隐隐尚可辨斧斤,始知石亦是神禹之所遗,今我何幸得此亿万斯年之奇品。只恐俗世难久留,夜深还作蛇龙遁。”
 

王朝闻先生亦亲临三峡觅石,在他编著的《石道姻缘》巨著中收藏了不少有代表性的瞿塘峡石。
 

从唐杜甫《石砚》到南宋王十朋《夔 砚》,到当代文人雅士赏玩使用的瞿塘峡石砚,笔者认为:瞿塘峡石砚即夔砚。夔砚始出于唐代,产自重庆市瞿塘峡,为传统名砚之一。夔砚色泽纯净如黑玉,石质坚实细腻,发墨快,不损笔毫,有蓄墨数日不腐不涸的特点。形制为天然形。在唐代端、歙、洮、红丝四大名砚大都只讲究“发墨不损毫”的实用阶段,夔砚已经到达实用与欣赏相结合的境界。
 

注:

[1]秀发:《蜀都赋》:“王褒暐晔而秀发。”这里指诗语俊逸。

[2]啸:撮口发出的激越的声音。长啸,是古人表现情态的一种方式。《蜀志》:诸葛孔明客荆州,抱膝长啸。左思《咏史》:“长啸激清风,志若无东吴。”这里指平侍御史获得此砚后的自得神态。

[3] 砚堂:又称墨堂、墨道、砚心。是砚台的中心研墨处。砚堂,是砚台的核心部位,石质好坏,使用价值的高低,石品花纹的出现,皆决定于此。

[4]发墨:砚石磨墨易浓,称为发墨。

[5] 清宴《前汉·诸葛丰传》:“愿赐清宴。”谓清闲之时。

[6]明光殿:朱注《三秦记》:未央宫渐台西,有桂宫,内有明光殿,皆金玉珠玑为帘箔,金玉阶,昼夜光明。按《黄图》:汉有两明光宫、一在长乐宫,后成都侯王商惜以避暑之所。一在甘泉宫,武帝以燕赵美人充之。起草:指为朝廷起草制诏。赞平侍御史具备翰林学士之文才资质,进入明光殿起草制诏的时间不会很远了。

 [7]丹青地:谓丹墀青琐之间。青琐,宫门上镂刻的青色图纹。以此借指宫门,即朝廷宫殿。汝:指石砚。杨伦注:“言此砚致于明光禁中丹墀青琐之地,亦得蒙天子之盼睐也。”

 [8]使君滩:陶敏、陶红雨《刘禹锡全集编年校注》(2003年岳麓书社版)引《太平寰宇记》卷149,“使君滩在万州东二里大江中。”;瞿蜕园《刘禹锡笺注》认为此诗写于夔州。笔者认为,刘禹锡到过万州否值得考量,“使君”不是滩头的名字,是刘禹锡自指。
[9]罗文:见苏东坡《万石君罗文传》:罗文,歙人也。汉武帝时,拜为舍人, 封为万石君。
 

李君鉴  2008年11月20日上午草就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4 条评论

admin 1月前 回复TA

两阶舞干羽赋(以皇风广被夷夏谧清为韵) 唐 · 平冽

寰海之内。长沙大野。妖星既落兮。天履其下。皇帝将欲罢铸兵。归䮜马。舞比干羽。文化区夏。在昔则格虞氏之远人。于今则彰我朝之风雅。日丽黄道。帝临丹墀。鼓灵鼍兮旂翠凤。登舞童而诏乐师。两阶俨然。而八佾舞之。顾步而动兮。成文在兹。拊金悬始。求声于律吕。扬玉戚非。取象于华夷。且干者兵器。去其用而持其实。羽者乐音。美其声而秉其质。是用抑扬于倒载之后。鼓舞于饰容之日。肃穆壮成。舒迟静谧。周旋乎东向西向。行列乎左墄右墄。所以增广殿之煜烜。所以符太阶之光明。然后叶顺气。继和声。骛情而白日重贯。造物而洪炉再成。必使万汇千品。四维八纮。革心而来。约泄泄于灵府。鼓腹而进。仰巍巍于穆清。吾君是以黜掌上之纤腰。弛庭中之妙戏。况丸剑挥霍。巾鞶慢易。或汹涌于鳌抃。或翩翻于鸟企。谅文德之无补。于乐情之为伪。若其条畅旁达。声明远被。俾其洞心骇耳。屈膝交臂。是知至诚可以幽通。大乐兹焉统同。彼仪凤之瑞。格神之功。虽非至理。是必同风。不然。曷能去肉刑。除脂网。福如山峙。泽若河广。盖总干动其形容。理国观于指掌而已。客有窥万舞。美柏皇。然后赋两阶之事。知五乐之方。


开元字舞赋(以全德崇文通节声色为韵) 唐 · 平冽

礼以训俗。乐以移风。粤我皇兮是崇。字以形言。舞以象德。肇开元兮是则。是知圣人之合舞也。既所以诞敷文教。亦所以拟象周旋。自我作古。示不相沿。岂比夫汉主习五行之典。虞后陈两阶之前。干戚之容虽备。文字之旨未全。何以哉。尽善尽美。待吾君其具焉。望之如云。圣人为君。横御楼于北极。张古乐于南薰。八佾之羽仪繁会。七盘之绮袖缤纷。雷转风旋。应鼍鼓以赴节。鸾回鹤举。循鸟迹以成文。周瑜之顾不作。苍颉之字爰分。竦万方之壮观。邈千古之未闻。其渐也。左之右之。以引以翼。整神容而裔裔。被威仪而抑抑。烟霏桃李。对玉颜而共春。日照晴霓。间罗衣而一色。雾縠从风。宛若惊鸿。匿迹于往来之际。更衣于倏忽之中。始纡朱而曳紫。旋布绿而攒红。傅仲之词。徒欲歌其俯仰。离娄之目。曾未识其变通。懿夫乍续乍绝。将超复发。启皓齿以迎风。腾星眸而吐月。摇动赴度。或乱止以成行。指顾应声。乃徐行而顺节。且歌者所以导志。舞者所以饰情。观其容也。或以移乎风俗。察其字也。或以表乎贞明。振古不睹。斯今独荣。掩云门而夺大濩。鄙咸池而陋六英。一人有作。万物咸亨。臣固迷于日用。愿颂美兮载厥声。


舞赋 唐 · 平冽

陈思王荣分帝子。宠列天孙。集贤东阁。追宴西园。使赵女携琴。文君送酒。刘桢吮墨而作赋。王粲称觞而献寿。乐者所以节宣其意。舞者所以激扬其气。不乐无以调风俗。不舞无以摅情志。王乃奏长歌。登舞阁。徵绝伎于行宫。命夭姬而走索。同曳绪之翩联。状跳丸之挥霍。即使燕姬抚琴。秦女吟笙。楚妃歌防露之曲。陈后唱结风之声。则有楚媛巴儿。齐童郑女。蹑凌波之缓步。曳飞蝉之薄缕。掩长袖以徐吟。顿纤腰而起舞。低凤鬟于绮席。听鸾歌于促柱。烛若蓉蕖。折波而涌出。婉若鸿鹄。凌云而欲举。其为体也。似流风回雪而相应。其为势也。似野鹤山鸡而对镜。总众丽以为资。集偫眸而动咏。观其蹑影赴节。体若摧折。将欲来而不进。既似去而复辍。回身若春林之动条。举袂若寒庭之流雪。乃其指顾彷徨。神气激昂。竦轻体以鹤立。若将飞而未翔。作之者不知其所。观之者恍若有亡。别有丘园羁旅。簪缨无序。擢高枝于芳桂。挺茂干于长楚。顿雌雄于飞伏。卜行藏于虎鼠。思擢太常之第。求奉扬庭之举。


admin 1月前 回复TA

据赵铖等的《唐御史台精舍题名考》,平侍御名平冽。【相关史料:《旧唐书-杨慎矜传》:“监察御史平冽赍敕至大理寺,慎余闻死,合掌指天而缢。”(天宝六载前为检察御史。正八品下。)《安禄山事迹》卷上:“(天宝)十年,兼河东节度使。刑赏在己。于是张通儒、李廷望、平冽、李史鱼、独孤问俗等在幕下,高尚掌奏记,严庄主簿书。”(天宝十载入安禄山幕。)《东方先生画画赞碑阴记》(唐-颜真卿):“真卿去岁拜此郡,属殿中侍御史平公冽、监察御史阎公宽……咸以河北采访使东平王判官巡按狎至。”(天宝十三载为殿中侍御史。从七品下。)《旧唐书-安庆绪传》:“张通儒、高尚、平冽谓庆绪曰:”(乾元二年为安庆绪幕僚。)】由史料知:平冽,天宝六载前为检察御史。天宝十载已入安禄山幕。天宝十三载前其兼衔已为殿中侍御史。安禄山死后为安庆绪幕僚。此诗称其为“侍御”,应在其兼殿中侍御史之后。故此诗约作于天宝十三载。

admin 3月前 回复TA

1、御史台的长官本来是御史大夫,唐中期以后,由于职位尊崇,不再设置,御史中丞成了长官。

2、御史台有三院,侍御史属于台院的长官,唐代规定,侍御史设置四人,主要职责是纠察弹劾和参与审讯重大案件,其中年资最深的一人,还负有处理御史台内部日常事物的职责。

3、秦朝,御史中丞还负责掌管图书典籍。

4、侍御史十五人,主要职掌集中在御史中丞手中 所以,一般侍御史负责弹劾朝官,而外官的监察弹劾一般由监察御史(察院长官),三院的长官(还有殿院,长官殿中侍御史)的职掌在御史中丞手中,如果朝官的高级官员犯法,一般由侍御史报告御史中丞然后上报给皇帝。

5、低级官员(侍御史一般负责朝官)可以直接弹劾,或者会集体弹劾。


xiaoping 3月前 回复TA

<集部,别集类,汉至五代,补注杜诗>

钦定四库全书

补注杜诗卷十一    宋 黄希 原本

黄鹤 补注

石砚【永泰元年作】


【赵曰平侍御者】补注【鹤曰诗云奉使三峡中当是平持节出使至峡中或是指其至夔梁权道编在永泰元年云安诗内】

平公今诗伯【天觉曰伯长也】补注【希曰张植语友人曰二陆乃今诗伯也】秀发吾所羡奉使三峡中【孙曰瞿塘明月巫峡也】补注【希曰李陵与苏武书丁年奉使皓首而归】长啸得石砚【师曰晋刘琨长啸却胡骑时峡中乱平侍御持节出使靖其乱长啸从容不劳智力】巨璞禹凿余【洙曰禹开凿以疏江河赵曰此使凿字正言石也郭景纯赋云巴东之峡夏禹疏凿是也】异状君独见其滑乃波涛其光或雷电联坳各尽墨【咏曰坳砚穴也联坳谓双穴相并各尽墨谓尽墨力所谓发墨也】多水逓隐见【薖曰谓温润出水也】挥洒容数人十手可对面比公头上冠正质未为贱【赵曰平公为侍御故云头上冠者獬冠也獬豸一角兽而能触邪此所以为正质】当公赋佳句况得终清宴公含起草姿【洙曰曹子建诗公子爱敬客终宴不知疲起草掌纶绋也】补注【希曰诸葛丰传愿赐清宴太宗时名儒学士时召草制勑未有名号至德後天子召集贤学士於禁中草书诏虽宸翰所挥亦资其检讨谓之视草兹云起草谓自草者】不远明光殿【洙曰明光殿霍去病借以避暑修可曰汉殿名三秦记曰明光殿以金为戺玉为阶元后传成都侯商尝病欲避暑从上借明光宫是已】致于丹青地知汝随顾眄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