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
嘉慶甲子春正月,少司農平餘山夫子督學江蘇,以疾卒于官。及門揚州郡博李嗇生先生裒集遺稿,致書今滇南中丞李松雲先生。中丞汰其十分之三,分古今體詩十卷、試帖二卷,卷自爲集。其未署集名者三,曰宣南、曰斜街、曰蕺社,皆中丞所增也。
旣寄還揚州,而郡博內擢國博,不果梓。乙亥七月,家相以憂歸,道過天津,小山世兄述先人遺稿在國博所。國博下世,令嗣穆卿孝廉居崑山。丙子六月,家相至崑山取得之,則國博所致中丞書及中丞手疏各條具在卷中。於是吾師三十年所作之詩,皆得讀而藏之矣。
時中丞攝藩吳下,家相展謁之次,隨以序請。退而與同門謀所以付梓者,因未有副本。丁丑三月,謹錄一通,分卷分集一遵中丞體例,已刪者不復錄。
先是,許司冦秋巖先生爲江寕方伯時,曾校閱一過,研朱以識去留,疑則乙其處。中丞意見亦同,疑則釋之。今抄本中簽出硃點者,司冦所識,而中丞未釋者也,仍俟同門共爲詳校云。
嘉慶二十三年春三月,受業王家相謹識。

平恕(1748.03.23-1804.03.01),字宽夫,又号余山,浙江山阴人。乾隆三十七年(1772)进士,二甲第一名。散馆授编修。充广西、江南主考官,督江南、江苏、广东学政,历任清进士武会试副总裁、翰林院侍读学士、少詹事、内阁学士、提督江苏学政,后复任江苏学政。嘉庆五年,由户部侍郎迁兵部侍郎。著有《留春书屋诗集》。
平守绪 按平恕列传 ,平恕子,长庐候补监运司,不知是否为此文中:小山。
王家相(1762-1838)清江苏常熟人,字宗思,号艺斋。嘉庆四年进士,授编修,擢御史。屡疏陈灾赈、漕事积弊。官至南汝光道。有《茗香堂集》。
顾皋(1763-1832),字晴芬,又字歅斋,号缄石,江苏金匮(今无锡市)人。清嘉庆六年(1801年),中辛酉恩科状元,后以一甲一名进士授翰林院修撰。工诗文,擅书画,名重京师。尤擅绘丛兰修竹,其著有《墨竹斋诗古文》《峰峦集》《井华词》《兰竹说》等。
朱方增(1777-1830),初字寿川,更字虹舫,书室“求闻过斋”。浙江海盐人。清官员、诗人。朱昌颐父。 嘉庆六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后任吏部给事中。历任国子监司业、翰林院侍读学士等职,官至内阁学士。曾主持云南、山东乡试,出任广西、江苏学政。
序一(王家相 白话文)
嘉庆甲子年(1804 年)春季正月,少司农平余山先生(平恕)担任江苏学政,在任上因病去世。他的门生、扬州府学教授李啬生先生搜集整理了他的遗稿,并写信给当时担任滇南中丞的李松云先生。
李松云中丞删减了遗稿的十分之三,将剩余部分分为古今体诗十卷、试帖诗二卷,每卷各自成集。其中有三部分没有标注集名,李中丞为它们取名为《宣南稿》《斜街稿》《蕺社稿》。
遗稿整理完毕后寄回扬州,可此时李啬生先生已被提拔为国子监博士,没能来得及将遗稿刻印出版。乙亥年(1815 年)七月,我(王家相)因遭逢亲丧辞官回乡,途中经过天津,平余山先生的儿子小山兄告诉我,先父的遗稿在国子监博士李啬生先生那里。后来李啬生先生去世,他的儿子穆卿孝廉居住在昆山。
丙子年(1816 年)六月,我到昆山取回了遗稿,发现李啬生先生写给李松云中丞的书信以及中丞亲手拟定的整理条目都还在卷册中。这样一来,我老师三十年间创作的诗歌,我就都能阅读并珍藏了。
当时李松云中丞正在苏州代理布政使一职,我前去拜见他时,顺便请求他为遗稿作序。回来后,我和同门师兄弟商议刻印出版事宜,只因没有副本,未能立即着手。
丁丑年(1817 年)三月,我谨慎地抄录了一份,分卷分集完全遵循李中丞确定的体例,已经被删减的内容不再录入。此前,许秋岩司寇担任江宁布政使时,曾校阅过这些遗稿,用朱笔标注了取舍意见,有疑问的地方就圈画出来。李中丞的看法与他大致相同,有疑问的地方便加以注释。
如今抄本中用朱笔圈点标注的,是许司寇的校阅痕迹,而那些李中丞没有注释的疑问之处,仍等待同门师兄弟共同详细校勘。
嘉庆二十三年(1818 年)春季三月,受业弟子王家相恭敬记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