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中华平氏渊源考略
一、春秋战国时期韩哀侯少子—婼(平氏得姓始祖)
据北京华夏姓氏研究会,北京姓氏文化咨询推广中心引自的《通志·二七·以邑为氏》、《姓氏考略》等俱称:平源出韩氏,是以封地命名的姓氏史称:平氏,姬姓,韩哀侯少子婼,食采平邑,因以为氏。又称:源自战国七雄之一韩国的平氏,则是“以邑为氏”的韩国公族之后,当时的韩国,本为春秋时期握有实权的晋国大夫之一。周威烈王时与赵、魏三次瓜分晋国,则为诸侯食采於韩。战国时期,韩国国君韩哀侯少子叫“婼”,他受封于平邑(今山西省临汾附近),他的子孙后代就以封地名“平”为姓。这支平姓起源于韩国的公族之姓,姬姓。路史云:“韩哀侯少子婼,食采平邑,因以为氏”这一支平氏,则当时繁衍于现在的河南、山西及陕西一带。
二、战国时期齐国相晏平仲—平氏
据《晏氏宗谱》晏氏源流考综合大量历史事实证明晏氏起源于黄帝孙颛顼,颛顼帝孙老童,重孙黎、曾孙吴回,玄孙陆终,陆终第五子晏安。晏弱先祖称是商代成汤后裔殷王之孙,右师之子,弱公子婴谥平仲,婴公子晏圉。次子改平姓。乃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晏春秋于二零零五年十二月六日写给晏平两氏宗亲参考的“晏氏源流考”。但是,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原炎黄文化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湖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中国汉民族学会副会长何光岳先生为《晏氏家谱》序以及晏氏源流两篇历史文章并没有提及“平氏”。再者根据《世本辑补十卷》,将晏氏列入炎帝神农氏之后姜尚后裔:“齐有晏弱生婴、本齐公族也。”唐朝林宝编纂的《元和姓纂》。晏氏起源有三:第一,尧帝的臣晏龙《山海经》中有记载。第二,颛顼帝玄孙陆终第五子安,即晏安。第三:炎帝神农氏姜姓后裔,宋朝宰相晏殊门生欧阳修敬撰《晏公讳殊公神道碑铭》中:“有姜之裔,齐为晏氏”。明朝崇祯进士晏公文辉撰《晏氏得姓源流考》中:“太公望历十五世曰明敬公者佐桓子,弱生婴。”认为晏氏是姜氏后裔,清朝道光戊戌年张澍编纂《姓氏寻源》其中提到:“卢若虚《刻石记》云:齐太公后有晏氏。”还提到晏平仲子改为平姓等著述。《左传》齐有晏氏,代有大夫。《元和姓纂》晏氏《左传》晏桓氏名弱,齐公族。生婴、字平仲,晏父戎,晏父厘,并其族也。汉司隶校尉晏南,见《汉书》御史晏忠,见《风俗通》。南燕有晏汉,青州人。
《古今姓氏书辩证》晏氏,出自姜姓,齐公族晏弱为卿,谥桓子弱,生平仲婴,婴生圉及其族晏氂,晏父戎为齐大夫。
《姓觿》去声十六谏:晏氏,《姓苑)云:齐大夫晏弱桓子之后,弱生婴,婴生圉,《千家姓)云:齐郡族《晋书》有晏谦,《南燕录》有晏汉。《宋史》有晏殊,晏敦复(晏殊曾孙)。
《姓氏寻源》:澍按:《世本》云:陆终第五子曰晏安。《山海经》晏龙为琴瑟,尧臣也,宜为晏氏所自生。而《急就篇注》云:齐有晏弱,本齐之公族,号晏桓子,桓子生婴曰平仲,其后遂为晏氏。卢若虚《刻石记》云:齐大公后有晏氏。又按:唐之晏球,本王氏子畜子杜氏,故请复姓王。中华平氏各地宗谱源流序“平氏源自春秋战国时韩哀侯少子婼食采平邑,以邑为氏,此为公元前(376-371年)之事。其始祖“姬武子得封于韩原,曰韩武子。武子后三世有韩厥从封姓为韩氏”,见《史记:韩世家》。而晏婴为(公元前578一前500年)齐国大夫,晏平仲平氏在前,韩哀侯少子婼平氏在后,相距100多年,隔五代之远,可见两者只同姓,而不同宗,没有丝毫直接关系。目前晏氏是炎帝还是黄帝后裔,在晏氏族谱各种史料依据论述不一。即使是黄帝苗裔周武王姬姓之后,但中华姓氏大都出自姬姓武王,每一个姓氏都有自己的源流世系。我们不能泛泛而谈。
关于晏平仲后裔改姓平支系,中华平氏联谊总会,十余年来为查找该支平姓多次到全国各地进行联谊走访,在走访过程中未发现平仲后裔姓平的后人,查阅各地中华平氏族谱也未见到关于晏平仲后裔改姓平确切文字依据。
《中华平氏总谱》编纂委员会
二〇二一年二月六日
三、大元太宗英文皇帝—平氏
源出陕西平姓,本支为大元,太宗英文皇帝窝阔台长子定宗简平皇帝贵由后人。帝崩,是国内忧外乱,三岁无君。后人深受迫害,东渡黄河移居河北省邯郸地区,生因战乱,西迁进河南博爱县。至大明洪武年间,族人不堪迫害改姓为平。黄河发水,西迁至今山西省临汾市,后入陕西省兴平市定居。
《中华平氏总谱》编纂委员会
二〇二一年二月六日
四、回族—平氏
根据保定清真寺碑刻记载明建文年间,有蒙古族兄弟二人,老大布彦不花,老二布呼尔皈依伊斯兰教,跟随燕王朱棣南征北战,立下汗马功劳,朱棣称帝后封二人为“千户”,赐姓平,分取名毅良、毅清,并在保定平嘉胡同建造府第,就是人们后来就俗称平家胡同。平家二兄弟不仅善于马上征战,而且精通跤术。保定当地的回族人由于人单势孤,素有尚武之风,为了更好的防身自卫,有好多回族人便求平家兄弟传授摔跤技术,于是保定的回族摔跤便由此开始,后裔加入回族。这支平姓起源于蒙古族。
《中华平氏总谱》编纂委员会
二〇二一年二月六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