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的前身是杭州大学古籍研究所,1983年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系全国高校古委会直属科研机构之一。今年四月古籍所迎来建所四十周年。四十年滋兰树蕙,桃李芬芳,自设立中国古典文献学硕士、博士学位点以来,古籍所共培养三百六十余名研究生,另有博士后五十余人出站。值此所庆之际,“浙大文学院”特设立“四十不惑”古籍所所庆专题,将陆续推送古籍所师生、所友的回忆文章,讲述古籍所的故事,追忆师辈治学风范,回顾个人求学经历,重温师生同窗情谊,彰显古籍所的精神和传统。本期推出的是平慧善先生的《古籍所三年工作的回顾》。
古籍所三年工作的回顾
平慧善
一九八三年三月间,我首次听到姜老提名要我当古籍所副所长,感到十分意外。我想虽然研究的都是古代,具体专业方向却有差异,合适吗?我提出疑问,姜老当即表态:“你的方向不变,继续搞。”这时,我不好再推辞,作为姜老的学生,老师有需要,我理应尽力。这样,我被任命为杭州大学古籍研究所副所长。
开始,所里除兼职副所长历史系徐规教授外,就八位从中文系调出的专职人员:姜老亮夫、沈公文倬、刘公操南、王荣初先生、雪克先生、张金泉、计伟强和我。张金泉和计伟强是姜老的助手,要保证姜老的需要,我绝对不动用二位;沈公、刘公是老先生,当然应保证他们的研究工作;剩下王荣初和雪克先生,姜老请他们担任所的教学秘书和科研秘书。两位都比我年长,我当然也不好意思让他们再承担其他琐务,因此一切琐务,我只能一肩挑了。
记得当时所里有一间在河南宿舍的8平方米的空房间,是所的活动场所。为了开展工作,我先到房产科去配房间钥匙,又到家具科去买两张桌子、十把藤椅、两只热水瓶、十只茶杯。等桌椅茶具配齐后,通知各位老师开会。届时在家里烧了开水,拿了茶叶,在姜老的主持下,召开了第一次全所会议。
左为平善慧老师,右为蒋礼鸿先生
虽然物质条件简陋,但在文革十年浩劫、拨乱反正后,大家干劲十足,立即开展工作。首先是落实向全国招收敦煌学讲习班学员的各项工作;其次是招收1983级古典文献专业硕士研究生工作,及布置试卷命题等(此前,我们曾填写各种表格,向国务院申报古典文献专业硕士与博士学位的授予权,1984年1月间同时获得该两项授予权)。
1983年9月19日敦煌学讲习班、古典文献研究生班的开学典礼在学校会议室举行,省委宣传部长商景才、杭大江希明副校长都亲临指导,充分说明省委和学校领导对古籍所工作的重视。
开学了,来自全国各地14名敦煌学讲习班学员到齐了。但已82岁高龄的姜老病倒了,无法上课,怎么办?当时想双管齐下,一面组织学员去敦煌实地考察,这需要一大笔旅差费,我当即向古委会秘书长汇报,得到古委会领导的大力支持,立即汇来了经费。所里派了雪克副教授领队,学员中不少是讲师,这样在业务上使年轻同志钦服;当时交通紧张,买卧铺票极难,雪老师通过关系将问题解决。途径郑州、西安等地,在郑州,一应接待均有雪的挚友何均地教授筹划落实,参观了少林寺、嵩山书院、黄河游、郑州博物馆、密云汉墓。在西安由雪的亲戚安排,参观了乾陵、茂陵、华清池、秦兵马俑、半坡遗址。然后去敦煌千佛洞参观考察,从10月19日出发,到11月9日全体返杭,计程22天,学员十分满意。在此期间,张金泉老师在姜老身体好时,拿了自家的收录机,将他的讲课录音,然后整理录音就是讲义,发给学员。上课时,姜老身体好,就亲自讲授,不好时放录音,这样,姜老顺利完成了讲授任务。
1984年1月敦煌学讲习班学员毕业。1984年4月古委会领导决定在杭州召开全国18所高等院校古籍研究所长会议,这是对我所工作的鼓励与鞭策。姜老与江希明副校长参加了开幕式。作为东道主,我们只做了一点具体的后勤工作。
84年秋季,我所筹办全国敦煌学会语言文学分会,我不搞敦煌学,没有参预,自己留下在所内处理日常行政事务,而将全所青年教师与16名文献专业研究生(除上课外)都去为大会服务与学习,大会圆满成功。随着事业的发展,我们的办学条件逐步好转。83级研究生的面试工作,还是在8平方米的小房间内进行;敦煌班学员开学时,就已搬到校内七幢两房间,面积30余平方米;84级文献专业研究生班开学时,正值学校东一教学大楼建成,古籍所分得了100余平方米;数据室、会议室、办公室一应俱全;新鲜血液不断注入,林家骊(中文系本科生)、方建新(历史系研究生)毕业后留所;张翠霞从校内转来,金达胜、周启成,曹方人、徐忠良从校外调来;人员配齐,再无刚建所时的囧态了。顺便说明,我没有人事权,也从未想要此权,人员进入都是姜老或学校的意思。
从八三年三月古籍所建立,到八四年秋顺利发展为有一定规模,在全国有一定地位的古籍所,除了姜老的声誉与主持外,与古委会和学校领导的关怀与大力支持分不开,也与全所同志的努力分不开。
1985年4—6月举办了先秦两汉文学讲习班和元明清文学讲习班。
1985年先秦两汉文学讲习班前排右四为平善慧老师
1986年5月古委会在杭州召开《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第一次编委会,我所做了选会址与接待工作。
1986年6月2日姜师母陶秋英女士病故,姜老也卧病在床,古籍所帮忙料理了丧事。
回顾在古籍所三年余的工作,大约可分为前后两期。前半期比较顺利,后半期有些磕磕绊绊。我意识到自己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了,虽经姜老挽留,最后还是决定主动辞职,离开古籍所,回到中文系。摆脱了大量行政事务,除了教学,我有时间从事研究,我的主要著作《姜斋文集》新译、《说岳全传》校注都是离开古籍所后写作完成的。
在我离职后,继任者对所的经济进行了审查,我觉得这是应该的,自信没有任何问题,查查清楚,证明清白,岂不是好事一桩吗?
顺便说一件事,记得所刚建立,教育部科研处处长章学新同志来杭考察,我和雪克同志接待,第二天到绍兴东湖,在车上闲聊,章学新同志谈到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出版了《文渊阁四库全书》,教育部得到了十几套配额,书少,连部属重点大学与18所院校古籍所都不能满足,何况省属院校。但是我们还是积极争取,雪克同志鼓动章学新同志为家乡做贡献(章是绍兴人),尽量设法给杭大一套,章当即没敢表态,过后终于落实了配额。随即雪克同志告诉了校图书馆,这也算是古籍所建所后为杭大做一件好事吧!当时在浙江只有浙图分得一套,是原价用外汇购进,而我们的是七折,节省不少外汇。
作者简介
平慧善(1934-2023),1934年10月出生,浙江海宁人,1953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6年7月,浙江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58年,合并到新创办的杭州大学中文系,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1994年12月退休。1983年至1986年任杭州大学古籍研究所常务副所长,为古籍所的创立做出重要贡献。平慧善老师长期致力于明清文学及古代女性作家研究,著有《黄宗羲诗文选译》《黄宗羲全集》《新译姜斋文集》《说岳全传校注》《李清照及其作品》《李清照诗文词选译》等,参编《中国文学史》《全明诗》《公案故事集粹》等,并发表了一系列有影响力的论文。2023年1月6日,平慧善先生于杭州逝世,享年90岁。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