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人平步青及其文献学成就初探

付凤娟 (常熟市图书馆, 江苏 常熟 215500) 

摘 要: 平步清是晚清浙东一位重要的文献学家,他学识渊博,著述丰硕,在刻书、校书及目录学思想上均有独到 之处,是浙东学术在晚清流风余绪的传承者。 他对乡邦旧籍与乡贤文献的董理、刊刻成绩卓著,为浙东学术勾勒出 黄宗羲直至章学诚的传承脉系,在浙东学派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简介: 付凤娟(1983-),女,河南驻马店人,江苏省常熟市图书馆馆员,研究方向:清代文献学。 

0 引 言 

清代学术在中国学术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对这一时期的学人、著述的讨论有如汗牛充栋。但毋 庸讳言,这些讨论大多集中在一流的学术大家上,如黄宗羲、顾炎武、戴震、章学诚等,可称作“精英的学术 史”。事实上,活跃在清代学术舞台的,除了这些震铄古今的学术大家外,众多的中坚力量才是构成清代学 术舞台的最大群体,对这些学者的深入挖掘和整理,无疑将是全面、系统认识清代学术发展全景的重要一 环。 同光年间虽不著名但却有自身学术特色,为当时名士所称道的平步青就是其中一位。

 平步青,生于道光十二年(1832),卒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字景孙,号栋山樵、霞外等,浙江山阴(今 绍兴)人。平氏五岁入私塾学习,咸丰五年中举,同治元年进士。此后,曾入值上书房,出任江南乡试副考官 和国史馆纂修、文渊阁校理等。 同治十一年乞病回籍。 平步青虽早年中举,但却无意政事,醉心学术,其辞 官回籍后二十多年间,更是不间断地从事学术活动。 他在学术上绍述浙东,善于为文,长于考辨疏证,学识 渊博,著述丰硕。 晚清名士李慈铭和夏燮等对他均颇为推崇,李慈铭在其《越缦堂日记》中曾赞曰:“远胜于 予”。但可惜的是,对于这样一个学识渊博又有独立见解的学者,尚无见及学界对其进行系统研究。此种境 况既与清代学术史研究的“精英”取向有关,也与平氏著作多以稿本存世、馆藏分散、不易收集有关。 笔者 不揣浅陋,拟在系统收集、整理各地图书馆所藏已刊、未刊平步青著述的基础上,对平步青及其文献学成 就做初步探析,对流传的关于平氏的疏误作一辨证,以期进一步推动清代学术史“眼光向下”的学术转向。

 1 平步青生平及其著述考实 

平步青生于官宦世家,其高伯祖圣台,乾隆十九年甲戌科二甲第五名,与王鸣盛、纪昀、朱筠、钱大昕 等为同年,官广东广州府同知;曾伯祖恕,乾隆三十七年传胪,与俞大猷、许兆椿、钱樾、百龄、邵晋涵等为 同年,官兵部右侍郎;其曾祖父钦,太学生;祖父溶美;父亲元芳,曾任江西雩都县同仁司巡检。平步青五岁 时即入私塾学习,多年以后,他还在日记中回忆道:“步青五龄入塾,先君子授一册曰:‘小子青,汝师所授, 汝所诵习,与一日行止动作具书之,勿隐勿饰。’步青长跪唯命。每晚归问安后呈册,见业有勤进则喜,否则 谯呵之不少恕”。 随着学问日长,平氏也有感于“亲老家窶,不能不为干禄之文”,遂在读书自娱的同时用功于科举备考。

咸丰五年,平步青以浙江省乡试第二十三名的成绩中举,同治元年又得中壬戌科二甲第八名 进士。 科举中第后,平步青被授翰林院庶吉士,随又任翰林院编修,颇合其性,他曾告知好友李慈铭说:“生 平不能买书,而所至辄有书可读,亦是幸事”。三年,平步青由倭仁荐举,以品学兼优入值上书房,其好友李 慈铭颇为其感到骄傲,说:“山阴自童梅罔少宰后六十余年,无值两书房者。景孙布衣通籍,三年间得之,深 可喜也”。四年,又充国史馆纂修,之后不久便奉旨照料钟郡王读书。五年五月,因翰詹考试一等第四名,著 以侍读升用;十月,补授翰林院侍读;十二月,充文渊阁校理。这段经历给平步青提供了阅读官府藏书的便 利条件,为他日后从事文献整理活动奠定了深厚的学术基础。 

六年二月,因京察一等,平步青得以被引见记名并以道府用,从此,他才真正意义上步入政治舞台。同 年五月十五日,补授江西督粮道,此后又任江西布政使等职。 仕途生活可谓一帆风顺,但他非但未因仕途 升迁而兴奋,反而感到种种不适。他曾因督运漕粮而“筹商数月,心口为疲”。同时,他“不喜见贵要富人,间 有物色者辄愻辞,宛转却之”的耿直性格也显得不合时宜。他难以忍受官场倾轧,他说:“宦涂倾轧,海内皆 然,第秦失其鹿,未知谁得。 则陈涉犹逡发难,若遇有某省道员缺出请旨简放,则卧榻之侧,不容酣睡矣”, 在继续做官与辞官归隐之间徘徊挣扎。十一年,平步青又被委署江西按察使印务,但平步青却认为这一掌 管生杀予夺之职更不可为。 官场的不适应和家中的经济负担使他发出“既不容我做官,又不容我归隐”的 慨叹。但最终,他还是带着“古人以身许国,义无所逃,而今非其时,余更非其人”的清醒认识于十一年二月 二十三日彻底告别仕途。 

辞官回籍后,平氏主要以从事文献整理,尤以整理乡邦文献为己任。光绪五年,与其相伴十五载,感情 甚笃的贤妻莫夫人病逝,给了平氏很大打击。从此,孑身一人的平步青更是几乎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文献整 理中,他更加勤奋地读书、校书和刻书,直至光绪二十一年因积劳成疾而去世。 

综观平步青一生,生于官宦之家的他年少时就在塾师和父母的教导下勤奋读书,并热衷于科举功名。 他二十四岁中举,三十一岁即进士及第,此后五年内一直担任文职京官。三十六岁时平步青出任正四品的 江西督粮道一职,不久,又署理从二品的布政使职务。但他因“性憨直”和喜欢读书及文献整理而不能适应 文职外官的繁重与倾轧,仕途一帆风顺的背后却隐伏着深深危机。同治十一年,平步青主动选择结束仕途 生涯。这是旧时代士人无法拥有独立地位,不媚俗从上、尔虞我诈则难以在政治上有所作为的悲剧命运的 必然结果。 

平氏一生著述宏富,惜多为稿本存世,故以往学人所录皆不齐全。 现就所知分已见、未见两类对平氏 著作加以考述。已见平氏著作,主要是笔者根据《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清史稿艺文志拾遗》、《中国古籍善 本书目》、《中国丛书综录》及其续编等书目资料,按图索骥,在国家图书馆、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等藏书机 构调阅藏品所得。 

《读经拾沈》一卷,香雪庵丛书本,1924 年绍兴四有书局印,现藏于国家图书馆。 是书为平步青的读经 心得。 如《礼记·檀弓》条,考证认为“檀弓”非檀名弓者自撰等,颇有学术价值。 

《两负堂札记》二册,稿本,现藏国家图书馆。 按:是编乃平步青于咸丰七年之后取其道光二十九年以 来日记删录而成。 

《栋山日记》二十四册,稿本。 现藏于国家图书馆善本室。 

《南蝤纪程》二卷,缩微胶片。 现藏于国家图书馆。 

《园丛书初定总目》一册,稿本,现藏于国家图书馆。 按:该书共分“《园丛书》初定总目、《群书校识》总 目、《园丛书》十一种、《香雪庵丛书》二十种总目及附录、《樵隐昔呓》二十二卷、《虞初别集》”六个部分。 

《瀔祭值年祭簿总目》一册,抄本,扉页上题为“榖祭值年例规”,第二页上题有“平景孙手书祭簿一册, 三十一年四月从杭州书贾得来,五月二十三日重订讫记”。现藏于国家图书馆。按:是书共有“公议杂条、除 夕、元旦、坟墓考、诞讳日期”等 21 篇,是平步青对家中祭祀要求的记载。 

《读史拾沈》二卷,香雪庵丛书本,1924 年绍兴四有书局印,扉页上印有“绍兴安越堂平氏藏版”。 按: 是书为平步青读史之札记。 

《霞外捃屑》十卷,有香雪庵丛书本,中华书局 1959 年排印本等。 按:是书为平步青的重要著作之一, 也是清代著名笔记之一。博采众说,内容丰富,句句可宝。每卷各立名目,分别记掌故、时事、格言、里事、杂 觚、斠书、论文、诗话、小说传奇、方言土语。 “搜辑稗乘遗事,极为详瞻,有导游之妙。 读之颇能引人入胜。 ” 其所触及的问题与提出的见解,可供后人参考研究之处甚多。但“所立名目繁多,读者颇病诡僻,固尤未免 文士标奇之习也。 ”张舜徽先生在《清人笔记条辨》中有《霞外捃屑》纠错十一条。 

《乐府本事》不分卷,1924 年绍兴四有书局铅印本,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藏。 按:该书是平步青为某太守《蚬斗过乐府》一书所作的考证和补充论述。 

《群书斠识》三册,香雪庵丛书本,光绪八年刻,上有“陈垣同志遗书”印,现藏于国家图书馆。 按:是书 为平步青校勘 《越中园亭记》、《陶庵梦忆》、《有明于越三不朽名贤图赞》、《南雷文约》、《笥河文集》、《湖海 文传》、《左传诂 》、《制义从话》、《顾亭林年谱》、《阎潛邱先生年谱》、《鲒埼亭集》十一种书的校勘记。 

《樵隐昔呓》二十卷,香雪庵丛书本,1917 年据清光绪年间刻本重印。 按:是书为平步青的文集。 包括 卷一经进文,卷二论义议释考,卷三叙,卷四书,卷五尺牍,卷六至卷十一题辞、国朝文棷所见,卷十二至卷 十五书后跋,卷十六记,卷十七、十八传,卷十九碑,卷二十纪事。 

《安越堂外集》,1924 年绍兴四有书局铅印本,五册,十卷。 又有清抄本,二册,十卷。 二书现均藏于国 家图书馆。按:是书为平氏门人杨越为其编辑的文集。共十卷,卷一叙,卷二、卷三书,卷四、卷五、卷六跋及 书后,卷七、卷八传,卷九、卷十记。 

《越吟残草》一册,清抄本,现藏国家图书馆。又有 1923 年绍兴四有书局铅印本。谢国桢曾说其原稿藏 于浙江图书馆。 按:是书为平步青的诗集。 从内容上看,多为平氏记其读书心得之作,如《书后汉书班超传 后》等,间有游记、唱和之作,如《越王台》等。 

《国朝文棷题辞》三卷,《禹域丛书》本,书页上记有“十四年十一月二十九号购此书于古山阴之墨润堂”,前有平步青自序。 按:是书本为《樵隐昔呓》的第 6 卷至第 16 卷,复别行于《禹域丛书》中。 

《释谚》,原为平步青《霞外捃屑》的第十卷,在《迩言等五种》中收录。 按:是书为平步青记载方言俚语 之作,共记载了近二百条方言俚语,大半为越中俗语,内容涉及特定称谓、特定说法、习俗、物品等诸多方 面。 如“员外、家君、同窗;苦船、强酒、斗会;席面、打围、按摩;门斗、花轿、帐钩”等。 

《栋山存牍》第一册,抄本,现藏于国家图书馆。 按:是编为平步青与李慈铭、徐哲甫等友人往来书信。 共 22 封。 

《香雪庵丛书》十八册,民国间刻本,现藏国家图书馆。 按:是书乃平步青自定的著述目录,包括《读经 拾沈》、《读史拾沈》、《越中科第表》等。平步青只刻了其中的《国朝馆选爵里谥法考》、《群书斠识》十一种和 《樵隐昔呓》中的“记事”一卷。平步青去世后,其门人杨越又刻了其中的《读经拾沈》、《读史拾沈》、《霞外捃 屑》、《樵隐昔呓》,并分别定为《香雪庵丛书》甲、乙、丙、丁四集。 此刻本只有丙集《霞外捃屑》,十二册,十 卷;丁集《樵隐昔呓》,六册,二十卷。 

《安越堂外集残稿十一种》四十册,稿本,现藏国家图书馆善本室。包括《文稿》不分卷;

《五代宋元科目 考残稿》一卷;

《上书房入值诸臣考略》二卷;

《大考翰詹考略残稿》一卷;

《越中科第表》二卷;

《最胜录》一 卷;

《霞外捃屑残稿》三卷;

《樵隐昔呓残稿》四卷;

《〈湖海文传〉补小传札记未定稿》一卷;

《国朝文录小传》 一卷;

《文棷目》不分卷。 

根据平步青手写的《园丛书初定总目》中的“《香雪庵丛书总目》”和杨越为平步青所作的“《樵隐昔呓》 跋”及平步青本人文集中的序跋可知,平氏还有很多除上述“已见诸书”中已考外的其它著作。 如据平氏 《安越堂外集》中的“《宋史叙录》叙”:“《宋史》疏舛芜漫,在乙部为下驷。前人每患其多,而归震川云:‘某正 患其少。’谢山、归愚、竹汀皆然,真史识也。……蒙官京师,退值余闲,颇致力于是,……拾掇群书,纂为《叙 录》一卷”可知平步青著有《宋史叙录》一卷。因这些书均属未见,故无从得知其版本、内容等。现从书名、卷 数、出处三个方面以表格的形式对未见的平氏著作加以考述。 共 28 种,见表一。

image.png


平步青一生著述极其宏富,于经、史、子、集、丛书均有论述,其中子部和集部的著作较多。 他曾自述, 当他刊刻了其《樵隐昔呓》一书的“记事”部分后,“有怵以招人之过者”告诉他说,他的文章“本无所斥,然 不能家置一喙。且底下书徒酷楮椠焉,用充盖酱为”?在这种既担心著述会招惹麻烦,又顾虑自己的心血结 晶日后被浅薄的刻书匠刊刻后遭人鄙薄的思想影响下,平步青将其著作“匿不出”。 这种做法显然不利于 其著作的流传。平步青去世后,杨越“虑诸书稿舛途乙,人难辨识,拟尽录副藏之”,但适逢杨越远赴浙江任 乐清县训导,路途遥远,不便多带书籍,“各考略、各校识则竟无从措手”。 1914 年后,杨越和平步青之子宜 生共同整理平氏著作,最先刊刻了《樵隐昔呓》,之后续刻它书。 这一行动为平步青著作的流传起到了关键 作用。

 2 平步青的文献学成就 

平步青的文献学成就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校书、刻书、目录学。 

2.1 校书及其方法 

平步青一生著述很多,所校之书亦不下百余种。 他曾自述:“蓄书二万卷,日夜读之,涉猎而已,实无所得也。而于群书讹文脱字,援引乖舛,辄刺取他籍,刊误纠谬,一书有校至数年未已者。盛夏汗浃竟体,天寒 皴瘃,不以为病。 妇笑之曰:‘空费日力,胡不自著书,而耘人田为? ’笑而不答”。 可见其校书之辛劳。 据《 园丛书初定总目》中的“《群书校识》总目”和平步青《樵隐昔呓》、《安越堂外集》中的相关记载可知,平步青 曾校勘过祁彪佳《越中园亭记》、张岱《陶庵梦忆》、黄宗羲《南雷文约》、朱筠《笥河文集》、王昶编《湖海文 传》、洪亮吉《左传诂 》、梁章钜《制义丛话》、张穆《顾亭林年谱》、《阎潛邱先生年谱》、全祖望《鲒埼亭集》以 及唐代孙樵《经纬集》、宋代林逋《林和靖集》、章学诚《文史通义·杂篇》、俞正燮《癸巳存稿》、钱林所辑《文 献征存录》、黃安绶輯《国朝两浙科名录》、俞樾《茶香室丛钞》、邓文滨《醒睡录初编》、汪堃《寄蜗残赘》、毛 祥麟《墨余录》、吴颢所辑《国朝杭郡诗辑》、申涵光《荆园小语》、署名“长白浩歌子”的《萤窗异草初集》、茹 敦和《竹香斋古文》等。 在校对《国朝杭郡诗辑》一书时,平步青因年龄日长而更加真切地体会到这项为前 人拾补工作的不易,由衷地感叹道:“辑书难,校书亦复不易。 况插架无多,记忆日减。 区区为前人拾补。 ……”。

虽然平氏一生所校之书甚多,但因其“拙于书,其所斠识,蛛丝蚊足,密缀行间,羼厕涂乙,岁久丹黄 黝昧,波磔漫漶, 不自省,无辨识传录者”,故流传较少。 

平氏所校之书众多,但如对《茶香室从钞》、《醒睡录初编》等的校勘文字都散见于其文集所载的书信 及序跋等文章中, 只有 《越中园亭记》、《陶庵梦忆》、《有明于越三不朽名贤图赞》、《南雷文约》、《笥河文 集》、《湖海文传》、《左传诂》、《制义从话》、《顾亭林年谱》、《阎潛邱先生年谱》、《鲒埼亭集》等十一种书的校 勘记保存在《群书斠识》一书中。 《群书斠识》集中反映了平氏校勘学成果,也为深入探讨其校勘学思想提 供了不少实例。 

2.1.1 版本择取

讲到校勘,首先要提到底本。 “底本选用的确当与否对古籍整理是起着决定性作用。 在这个问题上出 现了失误,则其他工序做得再努力也难于补救”。一种古籍如果有几种不同的本子,其中总会有优劣之分, 而被选作校勘的底本则应该是“众本中的优秀本子,或者说是善本”。 

平步青比较重视对底本的选择,尽自己所能选择最好的本子作为底本。如校勘《陶庵梦忆》一书时,当 时有金忠淐于乾隆四十年(1775)据其舅兄胡林氏藏本所刻的《砚云甲编本》,有南海伍崇曜于咸丰二年 (1852)据仁和王文浩本刻的《粤雅堂丛书》本,而王文浩本则是据从王竹坡、姚春漪得到的八卷传钞足本 所刻。 所以平步青便以《粤雅堂丛书》为底本,以《砚云甲编本》为校本。 

2.1.2 校勘方法

按照陈垣先生在《校勘学释例》中所提出的“校勘四法”的理论,校勘时,不但要“以同书之祖本或别本 对读”,还要“以本书前后互证”、“以他书校本书”,或“遇无古本可据,或数本互异,而无所适从之时”,则运 用自己的音韵、训诂、目录、版本等相关知识及前人、同时代人的一些研究成果为自己的校勘工作服务。平 步青在校勘书籍时,虽未有如此理论上的高度总结,但不少校勘成果实“暗合”此“校勘四法”。 众所周知, 校勘四法中以“理校法”最难,理校法即用“推理的方法来加以改正”,因此,此法“需通识为之”。 平步青在 校书中也有运用,如“宿于祖茔”条,加按语:“‘茔’应作‘堂’。 祖堂,寺名,在献花巖”。 又如“年甫冠”条,加 按语曰:“循初,康熙壬辰生,则丙辰年二十五,‘甫’下应增‘踰’字”。理校法的熟练应用既体现了他本人扎 实的学术功底和丰富的学识,又体现了他较高的校勘水平。 

2.2 刻书及其意义 

平氏一生虽衣食无忧,但也不甚富足,早年曾一度为经济所累。 但他却一直重视书籍的刊刻,尤其在 其辞官回籍后的二十多年间,更是身体力行,不曾间断刊刻书籍,见表二。在对所刻书籍的选择上,平步青 曾说:“《 园丛书》类取浙东先正及师友遗著”;“取世所未见之本,理而董之,刻以传世。 纵传不传未可知, 要亦后死者之责也”。 

image.png

平氏刻书,一是与浙东学者重视乡邦文献整理的思想有关,二也是为了保存旧典,以裨后学。他在《经 纬集》后叙中说:“咸丰己未,过夏京师,于琉璃厂书肆购得唐孙郎中《经纬集》钞本,櫡裂墨泽,不知何人手 笔。 ……不见传本,惜不得取校异同。 夏兼父见谓即传录小读书堆宋刊,予未敢定。 念汲古阁本近亦希见,爰刊行广播,俾后学治古文者,复见中和以来面目”。 因唐代孙樵的《经纬集》原刻距平步青之世已经久远, 平氏偶然在书肆购得疑为宋代传抄本便倍加珍惜,付梓版行,以期裨益后学。 而对实用之书,平步青也非常重视,如因徐灵胎医术高明,著述宏富,平步青便刊刻他的部分著作,以期这些实用之书广泛流传,惠泽 世人。 他在叙述刊刻徐灵胎的《慎疾芻言》的原因时说:“袁枚曾纂《传》称‘为穿穴膏肓,能呼肺腑’。 富纂 述,所著《神农本草百种》、《录兰台规范伤寒类方》、《医学源流论著录》等近复刊入尺进斋、荔蘠、啸园诸丛 书中,新出十种医术亦有之,而单行者寡。爰取汪本从雕印行,广播徵君叙所云‘以之治人,蒙不敢知,冀信 从者以之治己可耳’”。 

2.3 目录学思想及其实践 

平步青非常重视对个人著作目录的编写。 黄宗羲是浙东学派的代表人物,全祖望虽有志于编纂一部 收录黄氏著作较全的《黄子大全集》,但因他“殆纂叙而未及为也”而未成。 平步青希望自己能“汇其全,以 成谢山未竟之志”,并希望自己编纂出的目录能使“异时有表彰浙东绝学者,可按目以求”。 在编纂《楼山堂 全书叙》时,平步青也希望能使读者按目以求相关著作,并“以俟异时按访,纂为全书”。 他说“忠节(按:吴 麟徴谥号)于诸经独无论著”,希望后人留意搜集吴麟徴经学方面的著作,以编纂更完善的目录。 

图书分类法是中国传统目录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古代目录学之最大特色为重分类而轻编目”。 平步青在编制目录时根据文献的实际情况,对流行的分类方法进行了变通式处理。 个人著述目录是关于一个人的著述总目。 凭借个人之力,要在各类学术中取得成就,并撰写相关著作是不大可能的,即使如明 末清初著名学者黄宗羲,在平步青时也只有“九十多种”可见于世。 因此,虽然晚清时期“经史子集四部分 类法”已经发展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但要使之运用于个人著述目录中,就会出现有些类目收书较多,有些 类目收书较少,甚至留下许多空子目的现象,使书目中文献结构极不协调。 在这种情况下,编制个人著述 目就必须作出变通,或以年代排列各书,如同著述年表;或改革分类法。而平步青反其道而行之,重新发掘 了东晋李冲四部分类法的优势。 “东晋之初,……著作郎李充,以朂旧簿校之,其见存者,但有三千一十四 卷。 充遂总没众篇之名,但以甲乙为次”。 李充的四部分类法只有甲、乙、丙、丁一级类目,平氏便采用这种 方法来处理个人著述目录问题。 在《南雷大全集叙录》中只以甲、乙、丙、丁四类著录黄宗羲的著作。 在《楼 山堂全书叙》中,平步青也“爰以李充部叙诠次之”。 因没有发现吴麟徴经学方面的著作,平步青便没有标 甲乙丙丁四部名,只在乙丙丁三部采取暗合的方式,仍然遵循其只以甲、乙、丙、丁四部,不再细分子目的 目录学分类。 平步青不受当时发展已经较成熟的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的局限,根据文献的实际情况,采取 较为适合的书目分类法是值得肯定的。 

3 平步青与浙东学派之传承

浙江,素称“文物之邦”,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思想学术传统。 魏晋永嘉之乱后,中原文化就开 始大规模迁移南方。至南宋时,浙江一度成为全国政治中心和学术文化中心,学术思想活跃,学派林立。此 后,明清时期,浙江一带人才辈出,尤其是浙东地区,更是人文渊薮,“可以说清代史学界伟大人物,属于浙 东产者最多”。 

浙东学者一大特点是鲜明的经世思想。 浙东学派的开创者黄宗羲明确提出“经世致用”的学术主张。 在这一思想的主导下,他写下了《明夷待访录》,将批判的矛头指向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并大力搜集南明史 事,写成《行朝录》九种。 其《南雷文约》、《南雷文案》、《南雷文定》诸集,保存了许多宝贵的明史资料。 他在 《南雷文定》的凡例中说:“余草野穷民,不得名公巨乡之事以述之,所载多亡国之大夫,地位不同耳,其有 裨于史事之缺文一也”。 浙东学者另外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重视文献整理和对忠孝、遗民气节的表彰。 黄 宗羲的《南雷文约》、《南雷文案》、《南雷文定》中所载的叙事之文,绝大部分为墓志铭、神道碑铭、墓碑、墓 表、行状、事略等,既可保存历史,又可弘扬忠孝及遗民气节。 如他在《兵部左侍郎苍水张公墓志铭》一文中 说:“两公(按:指文天祥和张煌言)之心,匪石不可转,故百死之余,愈见光彩。 文山之《指南录》,公之《北征 记》,虽与日月争光可也”。至全祖望时,浙东学者重视文献的精神得到集中体现。全祖望在二十一岁时,就 正式开始搜集乡邦文献,从事“故国遗事”的撰著。 他寻访旧迹,介绍乡邦书院,续写《宋元学案》,编辑《续 甬上耆旧诗》,其《鲒埼亭文集》收录了一系列人物传记的文稿。 

关于浙东学术的谱系,浙东学者章学诚撰《文史通义》一书时,专辟“浙东学术”一节,首次构建了浙东 学术谱系。他说:“梨洲黄氏,出自戢山刘氏之门,而开万氏兄弟经史之学,以至全氏祖望辈尚存其意” 。在 邵晋涵逝后他给友人的一封信中也说:“浙东史学,自宋元数百年来,历有渊源,自斯人不禄,而浙东文献 尽矣”。 章学诚眼中清代浙东学术的传承体系为黄宗羲、万斯大、万斯同、全祖望、邵晋涵。 继章学诚之后, 平步青比较清晰地勾勒了清代浙东学派的脉系。 他在给章学诚曾孙章筱同的信中说:“浙东学术,自东发、 深宁以来,远有代绪。 国初黄南雷、万石园兄弟,及邵念鲁、全谢山氏而下,惟令曾祖(实斋)先生远绍独肩, 先生殁而浙东学术不绝如线。道、咸间宗涤甫观察颇以起衰自任,而接受无闻”。他在“《鲒埼亭文集》跋尾” 中又说:“环顾宇内,深宁东发之学,绍述者谁? 而浙东南雷、石园、思复、南江、实斋,诸家渊源具在,津逮者 亦复暗然”。 合其两篇文章所言,浙东学术由黄宗羲、万斯同、万斯大、邵廷采、全祖望、邵晋涵至章学诚一 线就一清二楚了。 

虽然浙东学术在章学诚之后,再也没有出现一个能够代表整个学术派别的后继者,但承浙东学术之 流风余韵,晚清时期的浙东仍然出了不少学人,主要有黄式三、黄以周、李慈铭、孙诒让等,平步青也是其 中重要的一位。受地域的影响和乡邦文献的浸润,他们将浙东学术的主要精神传承下来。如张舜徽先生所说:“清代学者,有些人有师承,有传授;而更多的人,全靠自学成才,无师自通,谈不上有什么渊源。这是和 宋明学术界特别是理学诸儒的学风截然不同的地方,但是由于同在一个地区,彼此影响,自然形成一种学 术风尚,这倒是客观存在的,至为显著”。平步青便深受这种由地域环境所形成的学术风尚的影响,一生都 在从事文献的搜集整理,尤其重视整理乡邦文献,弘扬忠义气节。 

浙东学者非常重视整理乡邦文献,表彰忠义气节。 可以说,这一思想从根本上源于他们对乡贤的敬 仰。平步青虽无师承,但因生于人文渊薮的浙东之地,受地域和环境影响,他对乡贤非常推崇。随着知识的 积累及见闻的增加,平氏心中逐渐生出对乡贤的敬仰之情。最晚在咸丰元年(1851),时年二十岁的平步青 已开始留意收集整理乡邦文献。他在叙述其整理黄宗羲著作时说:“自咸丰辛亥,读《明儒学案》诸书,妄思 为先生补纂年谱,遍考诸籍,捃拾从残,而所著各书,存佚者半,且闻先生七世孙蔚亭茂才已为之,索之同 年朱肯夫,云未见。 茂才博物嗜古,得先生家法,谱必详赡有法。 会出外台,转漕江南西道,遂辍不为”。 同 治十一年,时年刚四十岁的平步青辞官归籍,从此摆脱了任职为官时的繁忙和劳心,得以全力从事文献整 理工作。再加上嘉道以来,文网日疏,晚明遗民的著作得以刊刻。出于长久以来对乡贤的敬仰,他陆续刊刻 了张岱、祁彪佳、张煌言、全祖望、章学诚等人的部分著作。如出于对张岱宁愿饥寒交迫,祁彪佳、张煌言宁 可一死,也不肯与清王朝合作而坚守晚明遗民忠义的敬佩,平步青刊刻了祁彪佳的《寓山注》,张岱的《陶 庵梦忆》、《有明于越三不朽名贤图赞》和张煌言的《采薇吟残稿》等。 

平步青也曾留意整理章学诚的著作,他说:“鄙人少时,妄以习闻先正自期,而才力驽下,又为制举仕 宦所汩,不克自振。 待引病归卧湖壖,亦思稍理故业,以收昔遁,而家难纷乘,心力日窘。 及去春悼亡后,而 孑身只影,生趣都尽,不特想学无从,并欲网罗放失,稍为乡先正万一之助亦不可得”。 在“《文史通义·杂 篇》《实斋文略·外篇》跋”中述说:“咸丰庚申,过夏京师,于琉璃厂书肆得十万卷楼《章氏遗书》钞本残帙十 一。同治丙寅上元夜,取校《粤雅堂丛书》中《文史通义》、《校雠通义》,有见于二书而王钞无者,亦有王本有 而不见于二书者,知为《文史通义》、《实斋文略》之初稿不完本也,意欲得《文略》校之,去其已刊行者为集 外篇,而遍访南北藏书故家及坊肆,终不得。……甲戌八月八日,病痁初起,假得郡城西街重远堂杨氏所藏 鸣野山房钞本三十三册,为沈霞西徴君故物,取二《通义》及王本检勘,三日而毕,得多文二百三十五篇,嘱 友人录之,以卷首王晚闻先生所定目次编为四巨册,王本别编为五册附之。 今而后先生之文未出者殆罕 矣。 ……异时得《文略》原编当别为校椠以行,以竟数十年搜采之苦心,而浙东南雷、石园、双韭、南江诸儒 之坠绪或有读而兴起者矣”。谢国桢曾言:“使景荪所编之本,早现于世,则刘承干刻《章氏遗书》时,当有所 补益也”。 平步青如此辛苦地整理章学诚的著作,就是希望浙东学术能得以传承。 平步青刊刻浙东先贤著 作,对传播浙东学术思想有很大意义。 而他刊刻的《慎疾芻言》,尤其是首先经其整理并刊刻的《贾比部遗 集》、《秋水堂遗诗》等保存了其同时代人的著作,为后学提供了宝贵的文献资料。 

从平氏的交往来看,与其往来较密切的大部分都是他的同乡,皆为同受浙东学派影响的晚清学人,客 观上为浙东学派在晚清的传承做出了贡献。 如同为浙东学派在晚清传承人物的李慈铭便是其好友。 李慈 铭为浙江会稽人,平步青与李慈铭既为同乡,又志趣相投,二人都喜欢笔记小说,重视整理乡邦文献。虽然 因李慈铭个性狷介,两人曾有不合,但因平步青温厚宽容,二人终成终生挚友。 出于传承浙东学术的共同 认识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两人常商讨学问,评议时事,相互影响。 李慈铭《越缦堂日记》中有很多二人往 来的记载。 李去世后,平步青为其撰《掌山西道监察御史督理街道李君莼客传》。 

以上诸章通过对平氏生平及著述、校书、刻书、目录编纂等活动的考辨,全面展示了平步青的文献学 成就。 平步青虽生于晚清动荡不安的时代,但受清代考据之学风气影响而又浸润于浙东重视乡邦文献和 董理乡贤旧籍的地域文化,其一生的学术活动均关乎此。他曾为浙东学术勾勒出黄宗羲、万斯同、万斯大、 邵廷采、全祖望、邵晋涵至章学诚的传承脉系,并以高于同时代人的眼光和学识关注黄宗羲、全祖望、章学 诚的学术成就,在文献学方面成绩显著,但目前学术界尚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对平步青其人其学尤其是其 文献学成就的深入研究,有利于我们进一步探究清代学术尤其是晚清时期浙东学术之状况。 

付凤娟:浙人平步青及其文献学成就初探

参考文献: 

[1] 李慈铭. 越缦堂日记[M] . 扬州:广陵书社,2004. 

[2] 朱汝珍. 词林辑略[K] . 台北:台北明文书局,1986. 

[3] 绍兴县修志委员会. 绍兴县志资料·第一辑[G] . 铅印本,1939. 

[4] 平步青. 两负堂札记[M] . 稿本. 

[5] 平步青. 安越堂外集[M] . 绍兴:绍兴四有书局,1924. 

[6] 平步青. 樵隐昔呓[M] . 1917 年据清光绪间刻本重印本. 

[7] 平步青. 群书斠识[M] . 刻本,1882. 

[8] 穆宗毅皇帝实录[G] . 北京:中华书局,1987. 

[9] 金梁. 近世人物志[K] . 台北:台北明文书局,1986. 

[10] 孙殿起. 贩书偶记[M] .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11] 谢国桢. 明清笔记谈丛[M] . 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 

[12] 张舜徽. 清人笔记条辨[M] .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3] 黄永年. 古籍整理概论[M] .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 

[14] 高国抗,杨燕起. 中国历史文献学[M] . 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 

[15] 陈垣. 校勘学释例[M] . 北京:中华书局,1959. 

[16] 程千帆,徐有富. 校雠广义·目录编[M] . 济南:齐鲁书社,2001. 

[17] 朱保炯,谢沛霖. 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K] .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18] 姚名达. 中国目录学史[M] .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9] 魏征. 隋书·经籍志[M] . 北京:商务印书馆,1955. 

[20] 梁启超.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M] . 北京:中国书店,1985. 

[21] 黄宗羲. 南雷文定[M] . 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 

[22] 章学诚. 文史通义[M] . 上海:古籍出版社,1956. 

[23] 章学诚. 文史通义附校雠通义[M] . 上海:上海书店,1988. 

[24] 张舜徽. 清儒学记[M] .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66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